三國時期的大贏家!提拔了一個無名小卒,而後幫他滅了一個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東漢末軍閥割據形成了三國鼎立,劉備、曹操、孫權三分天下,各霸一方成犄角對峙局面。

對於這段歷史誰王誰寇,吃瓜群眾是七嘴八舌。

但是放眼史冊,司馬懿才是三國時期最大的受益者。

三國對戰時期,三位國君都為戰事殫精竭慮,可惜最後還是天不遂人願衰滅了。

而這個時候的司馬懿在低調中養精蓄銳,悄悄的磨練擴大自己的勢力,伺機崛起。

最後司馬懿的第三代不僅取代了曹氏天下締造西晉王朝,還在西陵之戰擊潰東吳,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面,完成統一。

司馬懿在三國時期就不是一個鮮為人知的無名小卒,作為當時一個鼎鼎有名文武雙全的謀士,他擁有不遜色於諸葛亮的謀事能力和手段。

他擁有傑出的軍事能力和別具一格的人事選拔能力。

正始(240—249)初,當他還是曹丕手下的臣子時,就曾破例錄用了一個尋常小士兵。

正是這個小小的舉動,他提拔的小士兵----鄧艾代替他完成了終身求而不得的事業。

鄧艾出身貧困,年幼就舉家遷往河南上蔡地區,靠幫別人耕地種植維持生活。

封建社會,固有等級分化嚴重,一個出身底層的人要建功立業很困難。

但是胸懷大志的鄧艾不放棄,在努力了二十多年後終於被推選為典農都尉,成為協助管理土地耕種的管理者。

年幼的鄧艾從小就愛聽別人講述行軍作戰的故事,在空餘時間自己認真研究戰場作戰策略,每次有機會外出路過高山大川,都要在那裡勘察地形,將平時研究的戰場作戰方式技巧運用到地形上,指劃軍營處所進行模擬排兵布署,完全不理會別人的嘲諷。

那一年,他遵循上級要求前去洛陽呈報工作相關情況,偶遇了司馬懿。

司馬懿對於他在農業上提出的建議非常中意,認為此人很能幹,一見如故就推薦了他更好的職位。

鄧艾的屯田政策得到肯定從正始二年(241年)起就在魏國大範圍推廣,淮南、淮北大力挖掘河道,農業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

糧食保證了百姓的基本生活,鞏固了軍隊的後方基礎,國家實力空前提高。

可以說,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穩固強大,離不開鄧艾提出的很多政治主張的推行。

公元263年,作為魏國將軍他同鍾會分頭攻打蜀漢。

魏蜀交戰雙方對峙局面不破,他率先帶隊長途跋涉、風餐露宿穿越荒漠,越過崇山峻岭,歷盡千辛萬苦,最終改變對峙局面加速蜀漢滅亡。

歷史上關於鄧艾攻打蜀漢的故事還流傳這樣一個版本。

傳說他在出征蜀漢前做了個夢,他夢見自己獨坐淙淙流水之上的高峰,遠眺魏國美好山河。

鄧艾對於此夢迷惑不解,就請來殄虜將爰邵看能否一解怪夢暗示。

爰邵思量很久說:「即使能取勝蜀漢,恐怕將軍也難以返國」。

爰邵真是一語成讖。

我們在說回那場戰爭中的蜀漢,當時蜀國國君劉禪是個膽小如鼠的人,一聽到魏國軍隊到達成都的消息後,立馬大開城門屈膝投降,蜀國就這樣滅亡了。

回想劉備、諸葛亮生前煞費苦心 鞠躬盡瘁,最後油盡燈枯,才建立強大蜀國,最後卻這樣輕易敗給了魏國。

如果他們泉下有知,估計從棺材裡爬出來了。

鄧艾具有超於常人的戰略頭腦,能在偷渡陰平之戰時因地制宜,憑藉超人見解,卓越膽識選擇帶兵偷襲敵人大本營,走的也是人跡罕至小路,不僅隱藏行跡還打得敵軍措手不及。

這場戰役堪稱中國戰爭史上歷次入川作戰中最出色的一次,對後代軍事策略有很大參考意義。

關於鄧艾為人機靈討巧的故事《世說新語·言語篇》中有記載:

翻譯過來大概意思就是,鄧艾是個才智雙全的人,但是天生有說話結巴的毛病。

他口吃非常嚴重,甚至稱呼自己都是連發出:「艾、艾」。

當時司馬昭也藉此來戲謔他,便問他:「你老是艾、艾、艾... ...的,那麼,究竟有幾個『艾』啊?」

鄧艾回答:「鳳呀鳳呀,就是一隻鳳凰而已啊。

由此可見,鄧艾的反應能力一流,口吃只是一個小小缺陷而已。

但是,歷史上的鄧艾結局很悽慘,軍事上的才能給他帶來巨大榮耀,他迷失自己變得自大、虛榮,後因此遭到鍾會的詆毀和構陷,景元五年被司馬昭收押,最後與其子鄧忠一起被衛瓘派遣的武將田續所殺害。

雖然下場很慘,但是鄧艾的歷史地位還是蠻高的。

公元782年(建中三年),在禮儀使顏真卿的提議下,唐德宗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同時代的只有張遼、關羽、張飛、周瑜、呂蒙、陸遜、陸抗而已,而鄧艾也是其中一員(魏太尉鄧艾)。

公元1123年(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鄧艾。

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鄧艾亦位列其中。

今鄧艾墓落在蒲城縣洛濱鎮後阿村附近,此墓1983年7月被列為蒲城縣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公號:一道秘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大漢最後的忠臣――天水麒麟兒姜維

三國是一個精彩紛呈的時代,各方英雄豪傑在三國的大舞台演繹著多彩人生。三國裡面我個人最喜歡的就是姜維。裴松之注引《世語》:「維死時見剖,膽如斗大。」姜維的11次北伐,誰能有他的那種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