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八魏延那些事兒(7)鄧艾能冒險,魏延憑啥不能冒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談論魏延的「子午谷」之策時,支持方往往喜歡把三國末年鄧艾偷渡陰平的戰例拿出來。

邏輯很簡單:既然鄧艾都能冒險成功,憑什麼說子午谷之計就不行?諸葛亮活生生斷送一條好計啊。


這裡我們先要糾正下偏差。

鄧艾偷渡陰平確實是一場成功的冒險。

然而這個案例,僅僅是說明了「冒險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具體到魏延之計,還應該具體分析當時的客觀情況,並不能說「因為鄧艾冒險成功,所以其他冒險也都能成功」,更不能因此反過來推出「所以諸葛亮不支持魏延冒險就是錯誤」。

否則,無論是在澳門還是拉斯維加斯,總能找出那麼幾個依靠孤注一擲贏得巨額身家的「賭聖」。

然而把個例當做一般規律,進而作為指導思想,千百萬老哥們的教訓還不夠深刻麼?


這裡,咱們就分析比較下,鄧艾的冒險和魏延的冒險,存在哪些異同?

首先,鄧艾的偷渡陰平之計和魏延的子午谷之計,都是在以較大的風險,爭取一個較大的戰果。

那麼,我們要比較的是(1)冒險取得成功的希望大小(2)冒險成功後的收益大小(3)冒險失敗後的損失大小。

先來看看成功的希望大小。

顯然,同等條件下,成功的希望越大,則冒險越值得發動。

有20%的希望時候放手一搏,和只有萬分之一的希望還要孤注一擲,概念是完全不同的。

這個需要具體分析冒險策略採取前的格局。

鄧艾的格局是:公元263年,曹魏實際執政者司馬昭已經發動了滅蜀之戰,調集20萬大軍分三路伐蜀。

前期利用蜀漢失誤,魏軍成功奪取了漢中,卻被姜維率領的蜀漢主力阻擋在劍閣。

魏延的格局是:公元228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率領大軍(估計人數在5-10萬之間)正準備北伐曹魏。

鄧艾所部的別動隊兵力,估計在2萬人左右(初始帶兵3萬多人,後來簡選精銳)

魏延計策所率的兵力是:精兵萬人。

鄧艾的友軍兵力為:鍾會所部大軍10多萬。

魏延計策的友軍兵力為:諸葛亮所率蜀漢主力(5-10萬)


(鍾會:要沒我為後盾,鄧艾小兒敢冒險麼)

鄧艾面對的敵軍兵力為:姜維所部約五萬,在劍閣與鍾會對峙;諸葛瞻所率的蜀漢國內主力(估計約2-3萬);馬邈等蜀漢地方守軍

魏延面對的敵軍兵力為:曹真所部雍州魏軍主力(估計約2-3萬);郭淮等雍州地方守軍;曹魏從關東前來增援的主力部隊(實戰中,曹睿自己很快到了長安,張郃率領數萬大軍一口氣衝到了街亭,同時曹睿還在源源不斷調集後續軍馬)

由此可以看出,魏延奇謀面對的形勢,整體來說比鄧艾更加惡劣。

魏延方面的兵力(無論是別動隊還是主力)比不上鄧艾時候的兵力,而魏延時候要面對的敵軍卻比鄧艾要面對的敵軍強大得多。

這其實也是充分反映了魏蜀兩國的客觀實力對比。

自古以來,強國征討弱國,當然比弱國攻打強國便利許多了。

這裡面唯一對魏延稍微有利的地方,是子午谷的地形來說,大約比陰平道要好走一些。

但同時正因為交通便利,子午谷的出口就在長安附近,魏軍的守備和警戒也要比陰平道出口的江油城要強得多。

魏延除非指望夏侯楙真的見他就逃走,否則,無論出子午谷後是攻取長安(按照《魏略》)還是截斷潼關(按照本傳),都比鄧艾攻取江油更艱巨。

要完成中心開花的任務,鄧艾需要做的,只是殲滅兵力與之相當的成都諸葛瞻軍團。

至於姜維率領的五萬蜀漢主力,已經在劍閣被鍾會的十多萬魏軍絆住,未必能抽調多少回援成都。

即使如此,假設蜀漢在陰平道有所防禦,假設江油城守將馬邈更加敬業,假設諸葛瞻聽從了黃崇的建議,搶先占據險要,那麼鄧艾都可能遭到失敗。

等殲滅諸葛瞻軍團,兵臨成都後,鄧艾這才大局已定——就算劉禪不投降,蜀漢也再沒有兵力驅逐這深入心腹的敵軍了。

而魏延呢,他的一萬精銳,就算能順利直出長安,緊跟著要面臨的,不但有東面曹魏主力的壓迫,還有西邊曹真軍團的夾擊。

而友軍諸葛亮主力,則還需要緩緩從斜谷進軍,突破曹真的攔截後才可能給予魏延增援。

所以「異道會於潼關」,聽上去只是寄希望於曹魏援軍到來緩慢前提下的一種閃擊。

而現實位面中,曹軍增援的速度,很可能是大大超出了蜀漢陣營的預估——於是無論諸葛亮還是魏延,都必須面對很快出現在陣前的大批魏軍。

這個地點,在街亭已經足夠讓諸葛亮措手不及,若在潼關,只怕更不會給諸葛亮主力馳援魏延的機會。

由此可見,子午谷之策要實現的艱難程度,是大大超過偷渡陰平之計的。

原因無他,敵強我弱和敵弱我強的差異。

所謂長袖善舞,多財善賈是也。

再看第二個問題。

冒險成功後收益的大小。

同等條件下,收益越大,越值得冒險。

鄧艾當時的情況是,魏軍伐蜀,依靠兵力優勢,已經占領了漢中,但漢中的漢、樂二城未下,是魏軍背後的釘子;鍾會主力被姜維擋在劍閣。

簡單說就是形勢一片大好,然而陷入僵局。

這時候,如果不能打破這種僵持,則二十萬魏軍無法完成臨門一腳,可能被迫長期相持於此,勞師遠征,糧秣消耗無數,而蜀漢則能從最初被打蒙的狀態中逐步調整恢復,保住大半江山。

甚至,魏軍如果運糧不濟,被蜀軍內外夾擊,再奪回漢中也是有可能的。

相反,鄧艾的奇襲之計只要得手,那麼就成為了蜀漢內外失措的局面。

基本上,蜀漢滅亡已成定局。

接下來,20萬魏軍對不到10萬蜀軍的,將是小範圍內的泰山壓頂。

三分天下註定將變成二分。

再看魏延的子午谷之計。

無論是按照《魏略》說的奪占長安,還是按照本傳的截斷潼關,這個計策一旦得手,確實可以讓蜀漢的北伐局面得到優化。

但同時,蜀漢還必須要完成很艱巨的後續任務。

在東邊,必須擋住曹魏以半個天下為後盾,調集大批援軍的不斷衝擊。

在西邊,則必須消滅雍州、涼州的當地魏軍,以及曹真軍團的反噬。

即使以蜀漢全部兵力,要完成這樣的任務,其實難度也是很大的。


(曹真:把我當空氣?)

所以說,子午谷之計就算得手,也並不像魏延所說,意味著「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相反這只是一場大規模持久戰的開端。

或者說,把蜀漢北伐成功的希望從10%提高到了20%。

翻了一番,但仍不足以稱為定鼎。

最後看第三個問題,冒險失敗後,相對不冒險帶來的損失大小。

同等情況下,損失越大,冒險越不值得。

鄧艾統帥的,只是曹魏三路滅蜀的一支偏師。

其最初戰略任務是把蜀漢姜維軍團困在沓中,以方便鍾會主力長驅直入。

隨著鍾會攻占漢中,姜維退守劍閣,這個任務已經完成。

此後鄧艾所率入陰平的二萬餘兵馬,約占伐蜀軍總數的十分之一強。

若是偷渡之計失敗,最壞的結果是二萬人全軍覆沒,鄧艾戰死。

但即使如此,也並不損主力的元氣。

鍾會最後能否打下劍閣,或能否守住漢中,也不在於多了少了鄧艾這二萬兵馬。

簡言之,冒險失敗帶來的損失,是無關大局的。


而魏延的子午谷之計,不但要求自己帶領一萬精兵,還要求諸葛亮配合著他的計策率領主力策應。

這意味著蜀漢全部兵力都要拿出去,以更積極的態勢進行突進。

而一旦冒險失敗,不但魏延的一萬精兵可能遭受慘重損失,諸葛亮所率主力也將處在比歷史上更危險的地步。

甚至,蜀漢國防力量因此崩潰,導致政權提前覆滅,也是可能的。

由此可見,相對鄧艾的陰平之計,魏延的子午谷之策,屬於風險更高,收益較小,損失偏大。

當然,這並非意味著魏延的冒險軍事思路毫無可取之處。

只是因為存在這個差異,說「因為鄧艾成功了,所以諸葛亮不支持魏延冒險是錯誤的」這種邏輯是講不通的。

八一八魏延那些事兒(6)魏延之死的罪魁禍首揭秘

黃飛鴻大戰八國怪獅背後的歷史(下)

八一八魏延那些事兒(5)你們期待的子午谷之計來了

揭秘《霸王の大陸》中的辛昆、任雙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

閒話朝韓半島:韓國國王和中國皇帝名字「撞車」怎麼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歷史名將――姜維

姜維(202年-264年),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姜家莊)人。三國時蜀漢名將,官至大將軍。少年時和母親住在一起,喜歡儒家大師鄭玄的學說。因為

三國疑案:領兵2000的鄧艾為何能滅亡蜀國

(約197年-264年),字士載,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軍事家、將領。其人文武全才,深諳兵法,對內政也頗有建樹。本名鄧范,後因與同鄉人同名而改名。鄧艾多年在曹魏西邊戰線防備...

姜維沓中屯田、棄守漢中導致了蜀漢滅亡嗎?

作者:山色歸讀 侵權必究,授權轉載見文尾。因境內有世界珍禽朱䴉而被稱為「朱䴉之鄉」的陝西省漢中市,歷史上作為一座山水相依的「千年古城 」,曾是漢王朝的重要發祥地。它北依秦嶺山脈,南屏巴山淺麓,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