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三國之「五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是中國歷史上東漢和西晉間的一個分裂時期,雖不如之前春秋戰國般冗長,也是斗足了一甲子——個中人物獨領風騷、個中故事亦顯傳奇,時為人所樂道。
說三國人物,繞不開謀士和武將。
謀士如前篇之「六神」;武將更多,最出名的當屬蜀國「五虎將」,不過另有曹魏五人堪與之爭鋒,謂「五子良將」。
張遼字文遠,當屬曹營第一良將。
為將者,自不同於典韋、許褚般匹夫之勇,還在攻城略地、領軍打仗之功。
張遼祖上是西漢武帝時以身犯險、詐降匈奴的雁門聶壹——「馬邑之謀」的發動者,黃巾之亂後,先跟隨董卓、呂布,後歸附曹操。
所謂「良將逢明主」,張遼在曹操麾下如魚得水,從官渡「白馬之圍」始,降昌豨、滅袁氏、破烏桓、平陳梅、戰合肥,一路高歌猛進、所向披靡,連惜字如金的《三國志》,對他也是不吝筆墨、讚譽有加。
而令張遼穩坐曹營良將頭把交椅的,要算讓孫權聞風喪膽的「逍遙津之戰」,自此東吳便有「張遼止啼」之說流傳後世。
赤壁戰後十年間,曹魏東吳數次交鋒、各有勝負,均未有實質進展。
公元215年,孫權親率十萬大軍,兵圍合肥,彼時守將正是張遼。
豈料東吳兵鋒未穩,張遼已帶八百死士突入營中,直殺到孫權旗下,驚得吳王面如死灰、狼狽逃竄;此仗張遼不僅全身而退,在之後吳軍撤退途中率隊追擊,又差點活捉孫權,真是千古奇聞,足見張遼之智勇!
張郃,原在袁紹之下,於「火燒烏巢」之際被曹操收為己用。
張郃同張遼一樣,皆是戰績彪炳,只不過張郃之功在於防守漢中、劍指西蜀。
諸葛亮幾齣祁山無功而返,「失街亭、斬馬謖」都跟張郃有關;樂進,身材矮小卻為人「膽烈」,隨曹操一路討張繡、圍呂布、戰劉備、征袁氏,「當敵制決,靡有遺失」——此二將領軍之能不言而喻,不虛「五子」之名。
徐晃,官渡一戰成名、曹營可與張遼齊名。
彼時曹操身陷重圍,關羽「萬人敵」輕取白馬顏良,徐晃巧設計大敗延津文丑,實乃不可多得之良將。
徐晃大功出現在關羽「水淹七軍」後,勇救曹仁突圍,得曹操高評:用兵三十年中所見,破圍長驅直入者之第一人,「將軍之功,逾孫武、穰苴」,「有周亞夫之風矣」。
「五子良將」最後一位,也是唯一一個叛魏降蜀、再入吳復歸魏的大將于禁。
于禁在跟隨曹操掃平黃巾之亂、征討張繡呂布、攻克河北袁紹期間戰功赫赫,絲毫不遜張遼、徐晃,卻在樊城協助曹仁抵禦關羽時晚節不保、投降了西蜀,令曹操不禁唏噓:知其三十年,反不如剛剛歸降卻寧死不屈的龐德!當然,于禁最後下場悽慘,被曹丕羞辱致死。
蜀地「五虎將」、魏有「五子良」——「時之良將,五子為先」,於曹魏來講再貼切不過。
張遼、徐晃、樂進、張郃、于禁鏖戰征伐個個奮勇——「行為軍鋒、還為後拒」,為曹氏江山立下汗馬功勞。
得將若此,不得不說「曹公,真明主也」。
三國演義里,曹魏集團的哪些名將,曾有過投降記錄?
1. 張遼張遼是曹營五子良將之一。張遼武藝高強,據關羽評價,其武藝不在關張之下(當然實際上沒那麼強)。更重要的是,他極有大將之風。治軍嚴謹,遇事冷靜,處於危機時又極富膽略。張遼初時從賊,在呂布手...
孫權真正害怕的三國名將,只有這兩位,其餘都是浮雲
一提起三國,便不得不提孫權。作為東吳政權的建立者,孫權在三國時期可謂是叱吒風雲,舉足輕重。鑒於孫權的雄才大略,連曹操都不得不發出感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由此可見,東吳大帝在當時是有著極強的影響力。
比五虎將和東吳四大都督還要厲害的組合,其中有兩人濫竽充數?
說起三國著名的武將,多數人耳熟能詳的都是什麼蜀漢五虎上將,關羽張飛馬超趙雲黃忠,再就是呂布典韋許褚什麼的,那些武力值不是頂尖的武將,讓人的印象就不起那麼深刻了。
聽說張遼號稱「遼神」?關羽:取我青龍偃月刀來!
標題是一句調侃之言,張遼是關羽極少數瞧得起的三國武將之一,二人亦是好友。張遼和關羽身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們二人都是山西人,都是漢末三國那段歷史中驍勇善戰的一代名將,都被列為「武廟七十二將」。此...
三國著名將領張遼是怎麼死的
張遼是怎麼死的三國時期是我歷史一個諸侯並立,群雄爭霸的時期,他們彼此之間攻伐不斷,普通百姓自然是飽受戰亂之苦苦不堪言,最後出現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當然這個時期也是軍事將領輩出的年代,比如曹魏...
正史中曹操手下五虎上將 五子良將僅張遼入選
導讀:一部《三國演義》,世人知道了蜀漢五虎上將,一部《三國志》因為作者陳壽的一句點評,後人知道了曹魏五子良將。那麼,在群星閃耀的曹魏陣營,五子良將真的是最強嗎?若從《三國演義》看,除了張遼威震...
東漢三國曹操麾下猛將如雲,第一強將非典韋莫屬
東漢末年,戰亂紛飛,群雄並起,魏蜀吳三國紛爭不斷,猛將如雲,蜀國有五虎上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魏國有五子良將:張遼、徐晃、張郃、于禁、樂進。吳國也有五員大將:甘寧、黃蓋、太史慈、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