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關羽和張飛為什麼喜歡挑諸葛亮的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可是關羽和張飛對諸葛亮卻很不以為然,即便是劉備多次表示「吾得軍師,猶如魚之得水也」,也依然無法改變關羽和張飛對諸葛亮的敵視現象。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簡單來說,關羽張飛看諸葛亮不順眼有這樣幾個原因。

網絡配圖

其一、諸葛亮這人愛擺架子,高人嘛,一般都愛擺架子,可是諸葛亮做得非常過分,完全超出了關羽、張飛能夠承受的底線。

第一次劉備拜訪,童子說「先生今早少出」,問什麼時候回來,童子說歸期不定,或者三五天,或者十來天。

張飛一聽就不耐煩了,說「既不見,自歸去吧」。

張飛是不相信諸葛亮不在家的,他認定是諸葛亮躲在家裡擺架子。

又等了好久,關羽說:「不如且歸,再使人來探聽。

」劉備聽了也就回去了。

第二次拜見下著大雪,張飛說「天寒地凍,尚不用兵,豈宜遠見無益之人!」劉備說,我真想讓臥龍先生知道我的誠心!從此看,劉備也是知道第一次諸葛亮其實是在家的,只是自己誠心不夠不願意見自己。

第三次春暖花開,劉備又打算去尋訪諸葛亮,張飛就要拿繩子把諸葛亮綁過來,把劉備氣的半死。

劉備用了個比方說明自己的心志:「汝豈不聞周文王謁姜子牙之事乎?」劉備儼然以周文王自命,可是自己奔波二十餘年卻始終潦倒苦無出路,之前遇上徐庶讓劉備取得了自己征戰多年少有的勝利,而高賢徐庶竟然說自己相比諸葛亮只是螢火蟲之於皓月,劉備又怎麼不會下定決心,一定要請諸葛出山。

劉備的煩惱,對於一貫只看重拳頭的張飛是很難體會的。

其二,劉備對諸葛亮太好了,好的已經超過了對待臣子的禮節了。

「卻說玄德自得孔明,以師禮待之。

關張不悅。

」是啊,此時的諸葛亮不過是二十八歲,而劉備卻已經47歲。

雖然劉備此時官職不過是新野縣令,但是政治地位崇高,有皇叔的宗親身份,有大漢左將軍的軍銜,而諸葛亮卻不過是一個普通書生。

可是,面對關羽張飛的不滿,劉備卻再三強調自己的態度「吾得孔明,猶魚之得水也」,也就是說,自己劉備要靠著諸葛亮這水才能活下去,讓一貫受到劉備重視的關羽、張飛頗受冷落。

其三、諸葛亮主動要權,代替劉備獨掌大權。

和徐庶只負責建議不同,諸葛亮第一次正式開會,就要求劉備把代表最高權力的寶劍印信交給自己,自己要全權處理。

徐庶只是建議劉備,「可使關公如何,張飛如何」,諸葛亮是「令關羽如何,張飛如何」,難怪張飛冷笑而去,關羽看起來厚道一些,其實更加不滿,說:「且看他的計應也不應,那時卻來問他不遲。

」關羽更了解自己的兄長劉備,在戰前批評諸葛亮是沒有任何結果的,只有在有真憑實據的情況下,劉備才會真正意識到,能夠幫助劉備成就大業的只有關羽張飛他們兩個。

當然,雖然諸葛亮很囂張,但是人家確實有本事囂張。

諸葛亮出山時已經28歲,年紀也不算小了,郭嘉27歲追隨曹操嘛。

之前的那麼多年,諸葛亮一直在等待,等待一位值得自己輔佐的明君,完全信任自己的主公,終於,諸葛亮等到了。

諸葛亮擺架子是考驗劉備對自己的信任度,沒有絕對的信任,以後就沒辦法大展拳腳,不主動要求權力,就不可能貫徹自己的一些想法,有本事還要有權勢。

有君主的賞識,有軍中說一不二的地位,有足夠面對各種突發事件的能力,諸葛亮才能一副桀驁不馴的面孔走到新單位。

通過火燒博望坡,在很短的日子裡,大家就改變了對諸葛亮的看法,曾經看諸葛亮年紀輕輕,忽然受到領導重用,很不舒服的單位元老關羽、張飛也不得不拜服在諸葛亮腳下。

連新野百姓也都望塵跪拜:「吾屬生全,皆使君得賢人之力也!」當諸葛亮成為偶像之後,曾經的狂妄也就成為了傳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惜才? 劉備為何一定要請諸葛亮出山

導讀:三國時期群雄奮起爭霸,都想為自己謀得一處江山。可是單憑自身的實力是不行的,於是人才變成了珍惜之物,因此才有了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可是三國奇才眾多,劉備為何單單看中了諸葛亮,三顧茅廬背後還有...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真英雄也!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諸侯擁兵自立,皇室形同虛設,先是黃巾軍作亂,後又董卓禍亂京城,所以十八路諸侯結盟討伐董卓,此時便引出了一個重要人物劉備劉皇叔。

揭秘:諸葛亮為什麼沒有實現歸隱的諾言

劉關張桃園結義後,經歷了很多波折,依附於各大集團,而且常常被人打的四處逃竄,在這惡劣的形勢下,劉關張形成了情同手足患難與共的政治集團。老哥劉備是三個人中最有頭腦和抱負的人,混跡江湖多年,他深知...

劉備三顧茅廬若不成,還會去第四次嗎?

這不光是君王,臣子也是同樣的道理。凡是都有個定數,但這個數,算盤還是由自己來打。那麼就劉備三顧茅廬這件事來說,可是不小的一個轉折點,關係到蜀國的未來,同樣也關係到諸葛亮一生的事業。三顧茅廬終究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