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軒品三國;三英戰呂布成就了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英戰呂布成就了誰?
三英戰呂布得利最大的人是誰?
「三英戰呂布」是《三國演義》中非常精彩的章節,頗為讀者稱道。
那麼,在這場舞台秀中,得利最大的人到底是誰呢?
首先來說,虎牢關一戰,呂布天下聞名。
當呂布率領三萬大軍在虎牢關叫叫陣,八路諸侯各起兵馬迎敵。
將軍王匡問誰敢出戰,手下所謂「河內名將」方悅縱馬挺槍而出,結果兩馬相交,不到五個回合,就被呂布一戟刺於馬下。
之後呂布率軍衝殺,「如入無人之境」(這個詞語在演義當中出現頻率極低,一般只用在描繪呂布、趙雲、馬超等等超一流將領身上)。
後來,新來的上黨太守張揚的部將(沒有名將光環)穆順迎戰呂布,結果被呂布一戟刺於馬下。
一貫懦弱的孔融,手下倒有位大錘將軍武安國勇猛異常,和張飛一般,打鬥時腎上腺激素爆發,武力大大提升。
可惜武力還是有很大差距,十來個回合,被呂布一戟砍斷手腕,不過倒也不錯,手腕斷了之後,還能迅速退卻,免除一死。
可以說,這三位將軍就是八路諸侯的化身,二死一傷後八路諸侯膽也嚇破了。
回到大寨之後,諸侯議事,曹操說:「呂布英勇無敵,可會十八路諸侯,共議良策。
若擒了呂布,董卓易誅耳!」曹操說出了所有諸侯的心意,既然呂布英勇無敵,那八路諸侯戰敗也並非無能。
既然有十八路諸侯,有諸侯盟主袁紹,那麼也可以讓其他十路人馬煩心下,讓袁紹盟主痛苦下。
本來曹操想著就此撤兵,回去和袁紹再做商議,不想呂布此時率軍挑戰,八路諸侯只能再次迎戰。
第四路公孫瓚手下沒有良將(在演義中劉備三人和公孫瓚是盟友而非上下級關係),公孫瓚親自出馬,這位正史中赫赫有名的「白馬將軍」,沒有打幾個回合,就落荒而逃,若非張飛攔截,公孫瓚休矣。
就在此時,張飛出場。
張飛的出場,是在八路諸侯連續四場大敗的情況下,可謂烘雲托月,閃亮登場。
諸侯一方四位將領連續大敗,襯託了呂布英勇無敵,可呂布的呃無敵又襯託了張飛的悍勇。
張飛的武藝雖然不如呂布,可是氣勢絕對凌駕呂布之上。
張飛一出場神威凜凜,「圓睜環眼,倒豎虎鬚,挺丈八蛇矛飛馬大叫」。
在許多讀者心中,張飛號稱「斗神」,絕對屬於愈挫愈勇,遇強則強的BT人物。
並且,張飛一開口,就把呂布氣了個半死:「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張飛在此!」一語就戳到了呂布的痛處。
要知道呂布並非那種絕無心肝的狠心人,後來王允勸說呂布殺掉董卓,呂布也心有不忍,說董卓是自己義父,怎麼下得了手。
此時聽到張飛如何辱罵自己,自然火往上撞。
張飛斗呂布,抖擻精神,戰了五十來個回合,不分勝負。
相比之前四將,可謂天差地別。
當然,不分勝負,並非是旗鼓相當,書中明言,張飛是「抖擻精神」,也就是超水平發揮,而呂布確實在大怒之後接戰,多少有些心浮氣躁,但即便如此,關羽也看出張飛五十來回合,已經露出敗相,於是關羽拍馬舞刀衝上前來。
之前,溫酒斬華雄,關羽已經有了一場特寫,此時自然是先給張飛一個單獨的鏡頭。
但羅貫中筆下,張飛的武藝、氣度、威勢都略遜關羽,自然少不了讓張飛也做一做配角,襯托關羽的神威。
但是,飛將呂布無意是三國第一牛人,即便張飛關羽雙戰呂布,三十回合之後,依然「戰不倒呂布」。
雖然是戰不倒,但已經可以看出略占上風。
此時,劉備也舞動雙股劍,衝上來助戰,三個人走馬燈似的輪戰呂布。
原本呂布連戰關張,就有幾分吃力,現在加上劉備,雖然劉備武藝平平,但就算是呂布也吃不消三傑共斗。
當然,呂布畢竟是呂布,就算是處於下風,依然可以從容脫身。
呂布一眼看出劉備在三人之中勢力最弱,於是「虛刺一戟,玄德急閃」,呂布趁機衝出包圍圈,率軍走了。
可以說,虎牢關一戰,呂布天下聞名,坐穩了三國武力第一的交椅。
劉關張在諸侯眼中,本不過是小小縣令、馬弓手、步弓手,經此一戰,也闖出了名頭,讓諸侯印象深刻,也可以說,收穫頗豐。
而因為在呂布的手下救了公孫瓚,在公孫瓚回到幽州時,順便就讓劉備擔任了平原國的國相(市長級別),可以說,在劉關張虎牢關一戰,名利雙收。
但是,呂布也好,劉關張也好,都不是虎牢關大戰的真正得利者。
得利的還有兩個人。
一個是曹操。
在解說「溫酒斬華雄」一章時,我曾經分析,曹操手下有猛將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李典、樂進等悍將,雖然實力比關張稍遜,但那也是一流武將,六將聯手完全可以大敗呂布,但是曹操沒有出手。
為什麼?
曹操是一個心計很深且有遠大抱負的人,他的目的,絕對不僅僅是做一個諸侯聯盟中的普通諸侯。
於是,曹操首先提出倡議,但是卻沒有成為盟主。
雖然說曹操是太尉之子,可是天下諸侯卻認定曹操不過是宦官餘孽,曹操要想翻身,就必須讓各路諸侯認識到自己的強大。
那麼怎麼體現自己的強大呢?首先就必須讓諸侯認識到董卓的強大,呂布的強大。
只有各路諸侯被董卓、呂布給打怕了,然後曹操再出手,重傷董卓,諸侯自然就會敬畏。
同時,當關羽提出出戰華雄時,是曹操主動褒獎;關羽斬殺華雄之後,袁術挑釁,也是曹操出面保全。
曹操的目的大家也清楚,不過是想著籠絡劉關張,以求收為己用。
雖然說,演義之中的曹操,邪氣重重,但是依然有幾分英雄氣,著實不俗。
於是,我們說,虎牢關一戰,諸侯損傷人馬無數,而曹操卻一將未損,此消彼長,曹操賺了。
並且,劉關張雖然沒有投入到曹操的帳下,卻也得了曹操的人情,像關羽、劉備後來相繼投靠到曹操的門下,和滅董卓一會,也有關係。
不過,此時的曹操,還是命運不濟,威望不濟。
當董卓率軍撤退時,正是千載難逢的追擊時機,曹操向諸侯提出,率領大軍追擊董卓,必然可以一舉剿滅董卓。
可是袁紹拒絕,曹操只能憤然率領自己一隻人馬追擊,結果在滎陽遭遇伏擊,差點死去。
當然,得利最大的人,是袁紹。
簡單看演義,放佛袁紹就是個空有虛名的草包,其實不然,袁紹還是很有心計。
當諸侯會盟時,推選盟主,曹操首先說袁紹家世如何了不起,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及天下,可以充當盟主,其他十多位諸侯立刻附和,「非本初不可」。
曹操話中有話,說袁紹空有家世,但是本人才華平平,可是耐不住天下諸侯就是認這個家世,非袁紹不可以擔任盟主,曹操一個宦官餘孽自然不成。
當了盟主之後,袁紹做了什麼呢?首先就是讓實力和地位僅次於自己的堂弟袁術負責糧草運輸,做財政部長,兩兄弟共同掌控盟軍。
當袁術刁難孫堅,不發糧草時,當袁術看不起關羽,吵嚷要退出聯盟時,袁紹沒有秉公處理,而是偏袒袁術。
袁紹就是一個世俗官員,可是各路諸侯除了孫堅本人,並沒有誰有意見。
以庸俗的手法去處理世務,大家都可以理解。
那麼,我們站在袁紹的角度,想想袁紹為什麼不褒獎劉關張呢?
第一個,劉關張本來就出身卑微。
當初袁紹初遇劉備時,就表示自己給劉備一個座位,並非是看重劉備的名爵,而是看重劉備是漢室宗親。
第二個,褒獎劉關張,無異於貶斥八路諸侯。
於是,袁紹沒有褒獎劉關張,劉關張自然是氣呼呼的走了,可是天下諸侯卻未必會認為有什麼不公,更不會認為袁紹的處理有什麼可笑。
而虎牢關一戰,袁紹藉助劉關張擊敗呂布,取得了少見的優勢。
之後孫堅更是攻入洛陽,儼然已經取得大勝。
至於董卓逃跑,袁紹自然不願意窮追猛打。
只因為董卓的存在,才能有袁紹這個反董卓盟主的存在。
袁紹正是藉助虎牢關的勝利,藉助反董卓的機遇,收攬人才,奪取地盤,一度成為霸占北方四大州的最強諸侯。
虎牢關之戰呂布叫陣,為何武聖關羽不是第一個上前對戰的呢?
東漢末年,奸雄董卓進入洛陽覲見皇帝,見少帝年幼,就讓人毒殺了少帝,並且立劉協為皇帝,也就是漢獻帝了。董卓這時候權傾朝野,將自己的人全部安排在總要位置,引得天下諸侯不滿。河北原家袁紹不忍少帝受辱,...
鏈三國·逐鹿篇「第八回」
上回說到關羽主動請纓挑戰華雄,袁紹因其官職微小欲將其轟出帳外,對峙之時一人出面阻止。袁紹定睛一看,出面阻攔的正是曹操。曹操上前一步道:「公路息怒,他說要去你就答應他,為什麼還要哄人?」「哼!叫人...
虎牢關三英戰呂布,劉關張戰而勝之的這個因素,你一定沒想到
虎牢關十八路諸侯圍毆呂布,呂布以一己之力抗衡如此強勁的對手,失敗是早晚的事,而十八路諸侯有袁紹領頭,曹操助之,孫堅力量不俗,也想分一杯羹,其他各路諸侯只是湊熱鬧來了。
三國:十八路人馬為何連一個草包都打不贏?
陳班長導讀:東漢末年,董卓篡權,民不聊生,天下紛紛為之討伐。在曹操的號召下,十八路諸侯齊聚洛陽,共同討伐董卓,聲勢之浩大前所未有。但不曾想到的是,這支看似十分強大的隊伍,竟然連個董卓都打不贏,沒...
第五回 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卻說陳宮正欲下手殺曹操,忽轉念曰:「我為國家跟他到此,殺之不義。不若棄而他往。」插劍上馬,不等天明,自投東郡去了。操覺,不見陳宮,尋思:「此人見我說了這兩句,疑我不仁,棄我而去。吾當急行,不可久...
盤點三國演義中的一些虛構事跡及其對應的歷史真相(一)
第一、桃園三結義在演義中是指劉備、關羽、張飛這三位仁人志士,他們意氣相投,言行相依,為了實現興復漢室的目標,在一個開滿桃花的園林里舉酒結義。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四人最積極,一人拖後腿,一人很虛偽
東漢末年,何進召地方諸侯進京意圖誅殺十常侍,結果反被十常侍先下手為強殺之。董卓先到一步趁亂掌控了朝局,卻倒行逆施禍亂朝綱,於是曹操號召地方勢力進京討伐董卓,一時天下紛紛,當時天下共有十八路諸侯響...
聽說孫堅被華雄打敗後,為什麼所有人的反應都不一樣呢
東漢末年,董卓作亂,群雄組成聯軍,一起討伐董卓,袁紹被推舉為盟主,被稱為「關東聯軍」,孫堅做先鋒,打董卓最狠,並斬殺了華雄,這是正史中的記載。而在演義中,有十八路諸侯,共同討伐董卓,孫堅雖然被稱...
關羽斬了華雄,為何袁紹依舊不待見他,只因劉關張的一個舉動
董卓亂政後,十八路諸侯興起義兵進軍洛陽討伐,在汜水關前兩軍對峙。董卓軍主將華雄下關搦戰,十八路諸侯這邊先是袁術帳下曉將俞涉出戰,不到三個回合被華雄斬了,後又韓馥帳下上將潘鳳迎敵,又被華雄斬了。...
三英戰呂布,曹操下了一手好棋,卻撲了空!又害了孫堅!
話說董卓在洛陽城內,把漢室後宮當做自家後堂,想出就出,想進就進,嬪妃侍女,多半受其凌辱,所部在城中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天子蒙欺,天下有識之士皆想殺他而後快。南陽太守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