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敗於曹操是歷史必然,如果不犯下面5個錯誤,可統一北方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建安五年,袁紹以陳琳的一篇討曹檄文為總動員令,拉開了進攻曹操的大幕。

黃河流域兩個最大的軍事集團開始了曠日持久的戰爭。

最終曹操通過官渡之戰,一劍封喉,擊敗袁紹,初步統一了中原。

而袁紹兵敗不久後抑鬱而死。

用傳統觀點來看,袁紹打不過曹操是順理成章的事。

曹操的第一大謀士郭嘉在戰前就提出了所謂袁紹有「十敗」,曹操有「十勝」的論斷。

曹操的另一個大謀士程昱也提出了曹操具備所謂的「度勝」、「謀勝」、「武勝」和「德勝」,這都證明曹操是足以戰勝袁紹的。

在史家的筆下和眾人的眼中,袁紹不過是個紈絝子弟,仰仗著自己「官四代」的家庭背景,有倆糟錢,網羅了一群烏合之眾而己。

自己沒本事,經理班子又不團結,這樣的隊伍不被打垮才怪呢?

可事實上,建安五年的情況可能和我們想像中的情形相去甚遠。

雖然我們常說不以成敗論英雄,但自古以來我們經常見到的卻是成者王侯敗者寇的評價。

曹操戰勝袁紹後,整個社會輿論都站在曹操一方,更不要說曹魏集團本身的自誇和吹噓了。

如果袁紹真的像郭嘉和程昱說的那樣一無是處,那麼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追隨袁紹呢?袁紹如果真的在組織戰爭的過程中漏洞百出,那麼為什麼從戰爭開始一直到差不多結束,曹操竟然都被袁紹打得慘敗,險些支撐不住了呢?所以我們說郭嘉也好,程昱也罷,他們的所謂戰前分析,其實不過是曹操在戰勝袁紹後的輿論宣傳和附會之作罷了。

當年曹、袁實力對比懸殊,曹操之所以敢於同袁紹開戰是因為袁紹已經兵臨城下,將至壕邊,不打不行了,曹操當時要是有那麼多的從容和淡定還就真的奇了怪了!

至於後來曹操能夠戰勝袁紹,則完全是另外的原因。

那麼,袁紹失敗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在我看來,首先是貴族的行為方式制約了袁紹。

袁紹四世三公的家庭出身,塑造了他貴族式的行為方式。

當年董卓占洛陽,曾經與袁紹商討廢少帝立陳留王的問題。

袁紹不同意,認為漢家天下,臣子不能輕言廢立君王。

董卓聽後大怒,說:「豎子!天下事豈不決我?我今為之,誰敢不從?爾謂董卓刀為不利乎!」

豎子,是古代一句罵人的話。

董卓說,臭小子,天下的事現在我說了算,你以為我手中的刀不鋒利嗎?

袁紹則回答說:「天下健者,豈唯董公? 」然後,引佩刀橫揖而出。

董卓大罵袁紹,表現了董卓的流氓本質。

袁紹呢,不急不亂,「天下健者,豈唯董公? 」八個字就把董卓批駁得體不完膚。

即使董卓罵袁紹豎子,袁紹還是稱董卓為董公,佩刀已經在手,出門的時候還不忘作揖施禮。

從《三國志?魏書?袁紹傳》的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準確地體會到袁紹傳統貴族的行為方式。

作為貴族,袁紹飽受傳統教育,講規矩,講原則,不會為了實現目的而不擇手段,正是這種高貴的行為方式限制了袁紹。

反觀曹操,作為一個政治流氓,曹操有著比貴族更多的手段。

其次,管理模式過於鬆散。

袁紹鼎盛時期占據著冀、幽、青、並四州,控制著大量的土地和人口。

這樣,袁紹就面臨著一個如何管理的問題。

為了管好所占據的地盤,他一改秦漢以來的郡縣制模式,讓四個兒子分管四州,頗有點現代企業中的子公司制或事業部制的味道。

四子分管四州,因為疏不兼親,可以更好地控制四州,同時也有利於發揮激勵機制,讓四個兒子在事業上進行競爭。

袁紹的設想很好,但這種管理模式最致命的缺點就是在整體上過於鬆散,不利於集中力量辦大事。

而曹操雖然人少,但政令統一,反而更有利於作戰。

第三,袁紹對其他反曹勢力存有幻想。

袁紹討伐曹操時,為了能夠更好地克敵致勝,分別派人聯合張繡和劉表,企圖幾面夾擊曹操。

袁紹本以為曹氏集團會在幾面合圍之下崩潰,但事實上張繡和劉表沒有起到任何牽製作用。

原因很簡單,張繡和劉表並不希望袁紹獲勝,如果袁紹獲勝,黃河流域將出現一個比曹操勢力還大的軍事集團,這對自己的威脅更大。

所以,劉表按兵不動。

《三國志?魏書?劉表傳》中記載:「表許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欲保江漢間,觀天下變。

意思是說:劉表答應了袁紹出兵伐曹的要求,但並不出兵,同時也不幫助曹操,只想自保荊州,靜觀天下之變。

而張繡則乾脆投降了曹操。

反曹勢力的不團結,打亂了袁紹的作戰計劃,增加了戰場上變數。

第四,許攸的投降是扭轉戰局的關鍵。

縱觀整場曹袁戰爭,袁紹軍隊一直勢如破竹,而曹軍則節節敗退。

特別是曹軍被圍在官渡之後,敗局已定,但曹操最後之所以能夠鹹魚翻身,正是因為袁紹手下重要的謀士許攸來降。

許攸帶來了袁軍布防情況等重要軍事機密,曹操根據許攸的情報,派出一支奇兵,大敗淳于瓊,焚燒了袁紹的軍糧,使袁紹不戰自亂。

因此,我們說許攸的投降事關整個戰爭的成敗。

那麼許攸為什麼要投降曹操呢?《三國志》上說「紹謀臣許攸貪財,紹不能足,來奔」。

這句話挺逗,意思是說許攸貪財,袁紹不能滿足他,所以許攸投降曹操。

究意是許攸在戰場上要求袁紹增加工資呢?還是許攸對袁紹說,我有一條妙計,但主公除了給我俸祿外,能否另外付給我諮詢費呢?

顯然,這兩種可能都是不存在的。

那麼為什麼史志中要說許攸貪財呢?答案只有一個,就是曹操為了打敗袁紹,用重金收買了許攸。

由於許攸和曹操是兒時的夥伴,曹操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憑藉著過去的關係,靠重金將許攸收買了過來。

而絕不是袁紹對自己的謀士不好,逼走了許攸。

第五,贏得起輸不起的心理素質加速了袁氏集團的崩潰。

袁紹身為貴族,講究尊嚴,好個面子。

明明是一場以強對弱的非對稱性戰爭,最後卻被曹操打敗。

正是因為放不下顏面,袁紹在兵敗不久後憂鬱而死,與同是貴族的項羽當年自刎烏江的情況好有一比。

袁紹一死,剩下的幾個兒子就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所以,在不長的時間裡都被曹操消滅。

如果袁紹當時能夠想開些,歷史或許是可以改寫的。

因為官渡一戰,袁紹儘管損失慘重,但實力尚存。

冀州、青州雖然被曹軍占領大部,但幽州、并州幾乎毫髮未損。

袁紹完全可以依靠幽並二州盤據北方,養精蓄銳,然後擇機再戰。

但袁紹卻沒有振作起來,帶著他的貴族尊嚴和貴族榮譽離開了這個世界。

袁紹的離去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終結。

在以後的日子,天下由一個過繼給太監的人的後代、一個賣草鞋的和一個校尉的兒子分別把控,我們真的不知道這是一個國家的幸事還是不幸。

說「英雄不問出處」也好,說「存在就是合理」也罷,數千年過去了,翻開史書,首先映入我們眼帘的依然是那個口稱董公,橫刀長揖的英雄。

這大概就是貴族身上永久的氣質和魅力所在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曹操帳前的三大謀士荀攸、賈詡、郭嘉誰更厲害

曹操能夠三分天下和他有足夠多能力強的文臣武將是分不開的,武的有五子三宗等一流名將,文的有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劉曄等一流謀士。荀彧是曹操的股肱,在曹操還是小軍閥的時候就追隨其左右,為曹...

曹操帳下謀士,屬誰功勳第一?

曹操帳下謀士眾多,他們運籌帷幄, 為魏國開創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因輔臣雲集,就無人像諸葛亮在蜀國那般被眾星拱月,對壘誰是第一功勳謀臣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曹操身邊的五大謀士都有誰?三國時期,三位大...

曹操手下八大謀士,你都知道嗎?

曹操能得一方,固然是自己的聰明。但僅憑聰明就夠嗎?顯然這是不可能的。曹操手下那是謀士如雲。更有前五大謀士和後三大謀士之分。NO1、堪稱三國第一謀士前五大謀士之郭嘉:曹操早期軍事智囊團的核心人物之...

曹操的三大謀士荀攸、賈詡、郭嘉哪個更厲害

三國時期的梟雄曹操能夠三分天下有其二和他有足夠多能力強的文臣武將是分不開的,武的有張遼、張郃、夏侯淵、徐晃、曹仁等一流將領,文的有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劉曄等一流謀士。荀彧是曹操的股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