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帳下謀士,荀彧之侄,被曹操稱為「謀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荀攸[1]
(157-214),字公達,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
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謀士,荀彧之侄,被曹操稱為「謀主」,擅長靈活多變的克敵戰術和軍事策略。
荀攸在何進掌權時期任黃門侍郎,在董卓進京時曾因密謀刺殺董卓而入獄,後棄官回家。
曹操迎天子入許都之後,荀攸成為曹操的軍師。
又策奇兵,派徐晃燒袁紹糧草,同時力主曹操接納許攸,畫策烏巢,立下大功。
平定河北期間,荀攸力排眾議,主張曹操消滅袁紹諸子,被曹操上奏朝廷封為陵樹亭侯。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在曹操伐吳路上去世。
荀攸一生畫奇策十二,只有鍾繇知道,但是鍾繇在後來未整理完就去世了,所以後世才不知道。
正始年間追封諡號敬侯。
荀攸在何進掌權時期任黃門侍郎,在董卓進京時曾因密謀刺殺董卓而入獄,後棄官回家。
曹操迎天子入許都之後,荀攸出任濟南太守,又任尚書令,並為曹操軍師。
曹操征伐呂布時荀攸與郭嘉獻計活捉呂布。
平定河北期間,荀攸力排眾議,主張曹操消滅袁紹諸子,被曹操上奏朝廷封為陵樹亭侯。
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年)出任中軍師,魏國建立之後出任尚書令。
荀攸行事周密謹慎,計謀百出,深受曹操稱讚。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死於曹操伐吳路上。
正始年間追封諡號敬侯。
2
歷史年表
編輯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2]
何進秉政,徵海內名士荀攸等二十餘人。
荀攸到,拜黃門侍郎。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董卓之亂,關東兵起,董卓遷都長安。
荀攸與議郎鄭泰、何顒、侍中種輯、越騎校尉伍瓊等謀曰:「董卓無道,天下皆怨之,雖有強兵,實一勇夫。
我們應該刺殺他以謝百姓,然後輔王命,以號令天下,此桓文之舉也。
」事未成就被人發覺,收何顒、荀攸入獄,顒憂懼自殺,荀攸言語飲食自若,董卓見之免其死罪。
荀攸棄官回,請官府去任城當官,不成。
荀攸以蜀漢險固,人民殷盛,求為蜀郡太守,由於路太難走,在荊州居住。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天子至許昌,曹操素聞荀攸之名,做書招荀攸,於是升荀攸為汝南太守,入為尚書。
曹操初見荀攸,與語大悅,對荀彧,鍾繇說:「公達,奇人也,吾得之於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跟隨曹操征討張繡。
荀攸對曹操說:「張繡與劉表相比,張繡強,然張繡以游軍效力劉表,劉表不能供也,必然分離。
不如緩軍以待之,誘敵前來;若急之,其勢必相救。
」太祖不從,遂進軍與戰。
張繡告急,劉表果救之。
曹操戰敗。
曹操對荀攸說:「果然如你所說。
」乃設奇兵復戰,大破之。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自宛征呂布,至下邳,呂布敗退固守,攻之不勝,連戰,士卒疲勞,曹操欲回。
荀攸與郭嘉說曰:「呂布勇而無謀,今三戰皆敗,其銳氣已無。
三軍以將為主,主衰則軍無戰意。
就算陳宮有計謀也太遲了,現在呂布士氣尚未恢復,陳宮謀之未定,奮進急攻,可定也。
」乃引沂、泗之水灌城,城潰,生擒呂布。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救劉延於白馬,荀攸設計斬顏良。
攻破白馬回,遣輜重渡河向西。
袁紹軍渡河追,與曹操軍遇。
諸將皆恐,對曹操說快回去守營,荀攸曰:「現在正是破敵之時,為何回去!」曹操目視荀攸而笑。
就以拋下輜重引誘袁紹軍,袁紹士兵競相搶之,大亂。
曹操令回軍突擊,大破之,斬其騎將文丑,太祖遂與袁紹相拒於官渡。
軍食方盡,荀攸對曹操說:「袁紹運糧至,其將韓猛銳而輕敵,可破也。
」太祖曰:「誰可使?」荀攸曰:「徐晃可。
」乃遣徐晃及史渙並擊破之,燒其輜重。
後來許攸來降,說袁紹遣淳于瓊等將萬餘兵運糧,將驕卒惰,可擊也。
眾皆疑惑。
唯荀攸與賈詡勸太祖擊之。
曹操乃留荀攸及曹洪守。
自率兵破之,盡斬瓊等。
而後袁紹將張郃、高覽來降,曹洪疑不敢用,荀攸謂曹洪曰:「張郃之計不被袁紹用,憤怒而來,為什麼疑惑?」曹洪乃受之。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跟從曹操討袁譚、袁尚於黎陽。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曹操剛剛征討劉表,袁譚、袁尚爭冀州。
袁譚遣辛毗請降求救,曹操許之,問部將。
部將多認為劉表強,應先攻之,譚、尚不足憂也。
荀攸曰:「天下大亂,劉表坐領江、漢之間,其無四方誌可知。
袁氏據四州之地,帶甲十萬,袁紹以寬厚得眾心,想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業,今兄弟為惡,此勢不兩全。
若二人合,則難圖也。
現在趁亂而攻之,河北定矣,此時不可失也。
」曹操曰:「好。
」就答應袁譚請和,回去擊破袁尚。
而後袁譚兵叛,荀攸跟從曹操斬譚於南皮。
冀州平,曹操表奏天子曰:「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征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
」於是封荀攸陵樹亭侯。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下令論功行賞,曹操曰:「忠正密謀,撫寧內外,文若是也。
公達其次也。
」增邑四百,並前七百戶,轉為中軍師。
魏國初建,為尚書令。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跟從曹操征孫權,在路上去世。
曹操每次說起就想哭。
荀攸曾病,世子曹丕問病,獨拜床下,其見尊異如此。
荀攸與鍾繇交厚,鍾繇說:「我每有所行,反覆思惟,自謂無以易;以咨公達,輒復過人意。
」荀攸前後設奇策共十二計,只有鍾繇知道。
鍾繇整理未全就去世了,故後世不得知也。
3
歷史故事
編輯
投奔曹操
荀攸,字公達,東漢末潁川潁陰人。
他出身於士族家庭,為人善良端正,富有智計。
荀攸從小失去父母,是跟著祖父和叔父長大的。
他外表愚鈍懦弱,內心卻機智勇敢。
十三歲的時候,祖父去世。
過去祖父手下一個叫張權的官吏,主動找來要求為祖父守基(孝)。
荀攸對叔父說:「這個人臉上的神色反常,我猜他是做了什麼姦猾的事情!」叔父似乎明白了,就趁機盤問。
果然張權是因殺了人,逃亡在外,想以守墓隱藏自身。
這件事傳了出去,大家對荀攸都另眼相看。
後來荀攸在朝廷做了黃門侍郎。
董卓作亂,荀攸參與了謀劃殺死董卓的事件,被關入獄。
董卓被除掉後,荀攸才出獄。
當時天下大亂,他有意尋找能夠安定天下的人主。
曹操迎獻帝建都許昌後,聽說荀攸是個十分有才智的人,於是征為汝南太守,後又拜為軍師。
荀攸覺得曹操是個可以與之共事的人,便甘願為其所用。
曹操得到了他,經常高興地對人誇獎荀攸說:「公達,不是一般的人!我能夠得與他議事,天下有什麼可憂慮的呢!」
這表現了曹操對他的嘉許和信任。
曹操迎獻帝並定都許昌之時,極力尋訪天下英才,曹操給荀攸寫去一封書信。
信中說:「今 天下大亂,這正是有智謀的人大顯身手的好時機!你是人中龍鳳,應該趁此機會有所作為,然而您卻駐留在荊州顧盼觀望,耽誤的時光是不是太久了!」
荀攸見曹操如此器重,於是便投奔曹操,入朝當了尚書。
在曹操的眾多謀士中,荀攸的地位僅次於荀彧,也是貢獻最大的之一。
他在輔佐曹操過程中,共奉獻重大計謀12次,每次都能使曹軍絕處逢生或出奇制勝,成為曹操行必求計的重要謀士。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荀攸隨曹操征討張繡。
荀攸看出當時的形勢對曹操很不利,就對曹操說:「張繡與劉表聯合,互為犄角之勢,但是張繡人馬靠劉表供給,時間一久,劉表力不能支,必然與張繡分裂。
我不如緩兵以待其變;若急切進攻,劉表必拚死相救,我軍不易取到。
那時就會形成進退維谷之勢。
」
曹操沒聽勸告,出兵對張繡作戰,劉表果然發兵相救,曹軍失利,曹操幾乎死在那裡。
後來,曹操十分後悔地對人說:「這都是不聽荀攸話的結果啊!」從此,曹操對荀攸言聽計從,甚為倚重,再也不敢輕易否定他的意見了。
官渡之戰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著名的袁曹官渡之戰拉開序幕,這是決定曹操一生命運的戰役。
二月,袁紹首先派大將顏良圍攻白馬(今河南滑縣東)。
四月,曹操親自率軍北上救白馬之圍。
當部隊正向前開進時,荀攸認為不能與實力懸殊的強大敵人正面對抗,他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聲東擊西、解救白馬的作戰方略。
他認為袁紹兵多,應設法分散其兵力,於是勸曹操引兵先到延津,偽裝渡河攻袁紹後方,使袁紹分兵向西應戰,然後再派輕騎襲擊進攻白馬的袁軍,攻其不備,一定可以打敗顏良。
曹操聽了他的這一番話,覺得十分有道理,就依計而行,袁紹果然分兵延津。
曹操乘機率輕騎襲擊白馬,顏良不及防備,被關羽斬殺。
荀攸(3) 曹操解白馬之圍後,率六百騎兵押送糧草輜重沿河西退。
軍行不久,與袁紹五六千追兵相遇。
諸將見敵眾我寡,都感到很害怕,勸曹操退守大營,荀攸知道敵人的弱點,就說:「這正是殲敵的好時機,為何要退呢?芽」
曹操與荀攸對視而笑,心意相通,於是命令士兵解鞍放馬,丟棄輜重,引誘袁軍;待袁軍逼近,爭搶輜重的時候,曹操突然命令上馬,迅猛發起攻擊,大破袁軍。
到袁紹烏巢糧草被燒,軍心大亂之後,荀攸向曹操獻計說:「現在乘勝追擊,可以傳假情報說我軍將調撥人馬,一路做出攻取鄴郡的樣子;另一路做出攻打黎陽的樣子,斷袁兵歸路。
袁紹如果聽說了這個傳聞,以他的多疑性格,必定會信以為真,就會分出兵力阻擊我軍。
我方可乘他調兵拔寨之時,急攻袁寨,袁紹的軍隊本來就沒有什麼鬥志,定能一攻而破。
」
曹操聽了他的這一番話,覺得有道理,立即採用荀攸的計謀,出動三路人馬,四處揚言,散布迷惑袁紹的消息。
袁軍聽到消息急忙報告袁紹:「曹操分兵兩路:一路取鄴郡,一路去黎陽了。
」袁紹信以為真,急忙派兵十萬人,分別去援救鄴郡和黎陽,連夜急行軍走了。
曹操立即集中大隊兵馬,乘虛而入,沖向袁紹營寨。
袁軍本來已無鬥志,官兵四處逃散,抵抗不了。
袁紹連盔甲都來不及披上,帶著幼子袁尚逃奔而走,曹軍在後緊迫不舍。
袁紹為了渡河逃命,把金銀財寶、圖書車輛全都丟棄,只有隨身騎兵八百多人一同逃往黎陽,曹軍獲得全勝。
這就是曹操解白馬之圍的分而治之的戰略的再次運用。
水淹之策
曹操征伐呂布時,荀攸隨軍。
呂布在曹軍和劉備等各路軍隊的圍攻下,敗退後固守下邳,雖經過多次進攻,曹軍仍攻不下城池,這時曹操的軍隊已經疲憊不堪了,曹操想撤兵回宛城。
荀攸堅決反對,他說:「呂布雖然勇敢,但無計謀,如今他三戰三敗,銳氣大減,雖在固守,軍隊已沒有奮鬥的意志了,如果再堅持一段時間,敵人就會不攻自敗。
呂布手下雖然有陳宮那樣的謀士,但他設謀遲慢,不能適應形勢的變化。
我們應當趕在呂布的銳氣尚未恢復、陳宮的計謀尚未設定的時刻,想法緊急攻擊,這樣,呂布一定能被攻破。
」
於是荀攸獻了水淹之策。
曹軍引沂水灌進下邳城,大水衝垮了城牆,呂布軍隊不戰而垮,呂布被活捉,縊死白門樓。
對於這次戰鬥,曹操覺得自己完全是依仗荀攸的計謀才成功的,連連稱讚荀攸:「即使是顏子、寧武這樣的古代大聖賢,也無非如此!」
袁紹死後,他的幾個兒子為了私利相互爭鬥。
公元202年(建安七年),荀攸隨曹操討伐袁譚、袁尚,到了黎陽。
第二年曹操又去征伐劉表,正在這時,袁譚、袁尚兄弟二人為爭奪冀州發生內訌。
為了打敗自己的弟弟,袁譚派人到曹操軍中請求歸降,要求曹操幫助自己。
曹操請謀士大臣商議,大多數人認為應當先討平劉表,認為劉表強大,而袁譚、袁尚不僅不團結,相互之間爭鬥不息,而且沒有智計也沒有得力的將領、謀士輔佐,是不足為慮的。
只有荀攸不同意這種意見,他說:「劉表父子如同豬狗一樣,只是看門守家而已,並沒有征服天下的雄心壯志,要不然正當天下混亂、大有作為的年頭,他怎麼會守在江、漢之間穩坐不動呢?芽袁紹曾占據四州地盤,擁有精兵數十萬,基礎十分雄厚,經過多年的經營,已經贏得了人心,現在他們兄弟相爭,正是我們滅掉他們的大好時機,如果我們不接受袁譚的投降,使他感到無路可走,再去和他的弟弟講和,到那時,他們倆人和睦相處,子承父業,那麼天下的苦難就不可能平息了。
如今他們兄弟相殘、勢不兩立,如果其中有一人被兼并,形成的力量就強大多了,會不易對付。
應該趁他們內部戰亂的時候攻擊他們,天下就平定了。
可不能坐失良機啊!」
曹操聽了他的這一番話,真是茅塞頓開,採納了他的意見!答應了袁譚的要求,出兵打敗了袁尚。
袁尚被消滅以後,果然不出荀攸所料,袁譚立即反叛曹操,這樣一來,他就勢單力孤了。
荀攸隨從曹操在南皮將袁譚殺死。
處理關係
荀攸有著超人的智慧和謀略,不僅表現在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中,也表現在安身立業、處理人際關係等方面。
他在朝二十餘年,能夠從容自如地處理政治漩渦中上下左右的複雜關係,在極其殘酷的人事傾軋中,始終地位穩定,立於不破之地。
三國時代,群雄並起,軍閥割據,以臣謀主,盜用旗號的事情時有發生。
更有一些奸佞小人,專靠搬弄是非而取寵於人。
在這種風雲變幻的政治舞台上,曹操固然以愛才著稱,但作為封建統治階級的鐵腕人物,剷除功高蓋主和略有離心傾向的人,卻從不猶豫和手軟。
荀彧身為第一號謀臣,因為死保漢室而不支持曹操做魏公,一樣被逼迫自殺,別人又當如何呢?芽荀攸則很注意將超人的智謀應用到防身固寵、確保個人安危的方面,正如史書所載「他深密有智防」。
那麼,荀攸是如何處世安身的呢?芽曹操有一段話很形象也很精闢地反映了荀攸的這一特別的謀略:「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
」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在從征孫權的途中善終而死。
曹操知道後痛哭流涕,對他的品行,推崇備至,被曹操讚譽為謙虛的君子和完美的賢人,這都是荀攸以智謀而明哲保身的結果。
在人們的印象中,謀略家好像都是白臉的曹操。
實際上,歷史事實恰恰相反。
真正的謀略家往往是由「謀聖」到「謀智」,即先從自身的道德素質做起,其謀略才會自然而然地生髮出來。
從本質上講,這種謀略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單純的智謀,而是道德人格。
謀略的深層本質就是人格。
世界上絕沒有脫離具體人格的所謂技術性的「計謀」。
清末的曾國藩深通文韜武略,也深知功名之靠不住和害處,所以他是「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業」,不把功名放在心上的,成為中國近代少有的「內聖外王」的典範。
他反覆囑咐兒子曾紀澤要謹慎行事,甚至於大門外不可掛相府、侯府這樣炫耀的匾額。
曹操把自己的大兒子曹丕託付荀攸時,就告誡兒子曹丕說:「荀公達,人之師表也,你當盡禮敬之。
」
曹丕對曹操的話銘記在心。
荀攸生病,曹丕拜在床下問候,像對父親一樣地尊敬他。
不論在志里還是演義中,荀攸給人都是少言寡語、無惹人起眼的一謀士形象,然而這卻正是荀攸歸曹後漸漸給自己的定位。
先前荀攸與鄭泰等人慾誅董卓,共同商議說:「董卓無道,甚於桀紂,天下皆怨之,雖資強兵,實一匹夫耳。
今直刺殺之以謝百姓,然後據餚、函,輔王命,以號令天下,此桓文之舉也。
」
漢末軍閥混戰,各自心懷鬼胎,人人想乘機創建屬於自己的勢力,於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便成了群雄爭天下成本最低利益卻最高的政治綱領,有識之士如荀彧、毛玠、田豐、沮授等皆提出過類似的觀點,而荀攸等人的計策卻是此說之首創,可見那時的荀公達並不是一味想尋找能君而侍的臣子,他也有自己的想法,有不居於人下的意願。
在李傕、郭汜政府的任命下,老謀深算的荀攸毅然拒絕了任城相這個費力不討好的職位,因為他知道處於敏感地帶的任城在經歷了黃巾之亂後不久又迎來了曹操、袁紹、公孫瓚、陶謙幾大中原勢力的爭奪,呆在那裡是沒有好果子吃的,於是他看中了益州的劉焉政權,他認為益州既有險固的地理屏障,又有州牧劉焉新穩定的政府局勢,可以憑藉名士身份先去混個臉熟,再為日後的情況作打算,這樣總比在混亂又無勢的中原、司隸強,但人算不如天算,由於道路不通便暫時駐紮在了相對平安的荊州觀察時局,此後接到曹操的徵召書,荀攸覺得蜀中局勢變動頻繁,正如曹操所說「不已久乎」,於是接受朝廷徵召,效力於剛剛完成了自己過去也曾想完成的事情的人---司空曹操。
在曹操身邊多年,荀攸助其在外立業的同時也耳濡了三公大臣趙溫被免,目染了從叔尚書令荀彧的死,因此他仔細分析大局,又深深審視了曹操這個性情複雜的主子,並揣度曹魏代漢的可能性,逐漸迫使其改變了過去的人生規劃,於是便竭力輔佐曹氏,在主子面前不誇耀自己,有功不貪並歸曹操,「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智可及,愚不可及」成了荀攸大智若愚形象的最好描述。
曹魏眾名謀臣各有個性,荀彧忠於信仰,不苟為魏臣,憂憤而亡;賈詡深密自保,認清局勢,高官終老;程昱、郭嘉性格鮮明耿直,我行我素,但亦深為曹操器重;荀攸不注重表面乖張,心裡卻要求自己嚴格行事,經常與曹操密謀,外人很少知道詳盡內容,曹操謂之晏平仲善,與之交往時間越長,越發值得敬重。
荀彧之子荀粲認為荀彧樹立了品德良好的形象,不時以法規教誨他人,而荀攸卻不大注意整治外形,但內心要求縝密自居
,以此來形容荀攸的性格特點。
建安十八年,荀攸以中軍師的身份在董昭的策動下領導群臣上表勸進曹操尊魏公、加九錫。
七月,魏國正式建立,十一月,初置尚書、侍中、六卿的官職,荀攸受封首任尚書令。
在曹營眾謀臣中,荀攸和荀彧、鍾繇三潁川同鄉不僅同時出道,又相互舉薦,實為名副其實的曹魏開國三大肱股。
其中荀彧為漢尚書令鎮守許都達十七年,打理國家後勤事宜,全盡蕭何之能,並多有戰略性建議;鍾繇任司隸校尉亦長達十餘年,督關中古二都,確保曹操身後平安,後又為大理、相國;荀攸則在前線為軍師(包括中軍師)供職十八年,期間除了參與軍事謀議,還負責軍中典選舉、刑獄及監軍的任務
,其功和能雖不及荀彧,但絕對是要高於鍾繇、程郭,有曹操評價二荀言:「荀令君之進善,不進不休,荀軍師之去惡,不去不止。
」,於是有了荀令君、荀軍師一說,荀攸也為尚書令,曹操又言:「二荀令之論人,久而益信,吾沒世不忘。
」二荀令君便成了時人的一段佳話。
由中軍師荀攸、前軍師鍾繇、左軍師涼茂和右軍師毛玠組成的軍師團體很好的完成了丞相府中的行政任務,於是在魏國建立後此軍師團體順利過渡為魏尚書台,荀、涼、毛分任尚書台最重要的尚書令、尚書僕射、吏部尚書三職
,組成魏初的政府機構總理內閣,鎮撫新都。
建安十九年秋七月,荀攸在尚書令位置上不到一年便去世在征孫權的路上,時年五十八歲。
以歷史學者馬植傑為代表的荀攸之死與荀彧一樣都直接干係到曹操的觀點似乎頗為流行,其實這完全是一種毫無依據的揣測。
荀攸本傳記載曹操曾讓曹丕以尊師之禮敬荀攸,在其亡後曹操更是「言則流涕」,曹操是詩人,有著豐富細膩的情感細胞,因此對於他身邊親近之人如典韋、郭嘉、夏侯淵、荀攸、于禁等人的生死離別必有感情的流露,而他卻又是政治家,對於不順其心之人哪怕功臣也是殘酷鎮壓甚至於不折手段,像荀彧和崔琰。
又荀攸生病時曾受到世子曹丕獨拜床下的問候,禮遇如此,魏史上並無第二人,可知荀攸之死斷然不會是由於政治上有違「原則」而引發的非正常死亡,把荀彧連在一起的看法應是受了演義影響而產生的主觀意願。
在官場之下,荀攸和鍾繇的私人關係非常要好,而他們又與相面奇人朱建平友善,朱曾經給荀、鍾二人相面說:「荀君雖少,然當以後事付鍾君。
」鍾繇卻笑著對荀攸說:「惟當嫁卿阿騖耳。
」不想此事卻成真了,荀攸死後,其子荀緝年幼,鍾繇於是負責管理荀攸家務,嫁出荀攸遺孀阿騖 。
荀攸身前出過十二條奇策,唯有鍾繇知道,當鍾繇為他撰寫文集尚未完成便去世,實乃可惜!荀攸生前在尚書台百忙之中也著史書《魏官儀》流傳於世,正始五年冬十一月癸卯,魏帝曹芳下詔祭祀荀攸於太祖廟庭 ,追加諡號敬侯。
4
歷史評價
編輯
陳壽:「攸庶乎算無遺策,經達權變,其良、平之亞歟!」[3]
曹操:「①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
」「②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③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征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
」「④孤與荀公達週遊二十餘年,無毫毛可非者。
」「⑤荀公達真賢人也,所謂『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孔子稱『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公達即其人也。
」「⑥荀令君之進善,不進不休;荀軍師之去惡,不去不止。
」
陳群:「荀文若、公達、休若、友若、仲豫,當今並無對。
」
鍾繇:「我每有所行,反覆思惟,自謂無以易;以咨公達,輒復過人意。
」
袁宏:「①董卓之亂,神器遷逼,公達慨然,志在致命。
由斯而譚,故以大存名節。
至如身為漢隸而跡入魏幕,源流趣舍,抑亦文若之謂。
所以存亡殊致,始終不同,將以文若既明且哲,名教有寄乎!夫仁義不可不明,則時宗舉其致;生理不可不全,故達識攝其契。
相與弘道,豈不遠哉!」「②公達潛朗,思同蓍蔡。
運用無方,動攝群會。
爰初發跡,遘此顛沛。
神情玄定,處之彌泰。
愔愔幕里,算無不經。
亹亹通韻,跡不暫停。
雖懷尺璧,顧哂連城。
智能極物,愚足全生。
」
傅玄:「荀軍師之智,斯可謂近世大賢君子矣。
」
朱敬則:「神人無功,達人無跡。
張子房元機孤映,清識獨流。
踐若發機,應同急箭;優遊澹泊,神交太虛,非諸人所及也。
至若陳平、荀彧、賈詡、荀攸、程昱、郭嘉、田豐、沮授、崔浩、張賓等,可謂天下之菁英。
帷幄之至妙,中權合變,因敗為功,爰自秦漢,訖於周隋。
」
楊炯:「孝通神明,忠定社稷。
馬伏波來游二帝,晏平仲能事百君。
在魏則賈詡、荀攸,在周則太顛閎夭。
」
嚴從:「公達慷慨,總角耀奇,惡奸臣之擅命,想桓文之高舉,群雄競起,漢歷寢微,翻然回慮,吐詞魏幕。
原其所以然者,豈不以桑榆之暉,非魯陽可止;溝瀆之節,豈仲尼所嘉?是以攝管仲之高蹤,攀魏武之遐轍,全生之理,其亦遠乎!」
武三思:「志同魚水,契若鹽梅,如魏武之得荀攸,似漢光之逢鄧禹。
」
鄭藝:「運籌決勝,荀攸可比於良平。
仗鉞祓威,謝艾足同於方召。
」
洪邁:「荀彧、荀攸、郭嘉皆腹心謀臣,共濟大事,無待贊說。
其餘智效一官,權分一郡, 無小無大,卓然皆稱其職。
」
朱元璋:「王保保以鐵騎勁兵,虎踞中原,其志殆不在曹操下,使有謀臣如攸、彧,猛將如遼、郃,予兩人能高枕無憂乎。
」
羅貫中:「漢末荀公達,當時號大賢。
知能過寧武,德可配顏淵。
功振三分國,才成二十篇。
曹丕曾下拜,聲跡尚昭然!」
5
相關逸聞
編輯
荀攸於建安十九年病逝,年五十八歲。
荀攸與朱建平、鍾繇結交好友。
荀攸早死,兒子尚幼。
鍾繇幫助打理荀家,欲讓荀攸的妾改嫁。
在寫給別人的信上說:「我和公達都曾讓建平相過面。
建平說:『雖然荀君比較年輕,但是後事卻要託付給鍾君。
』我當時說了句玩笑話:『那時我可要把你的阿騖嫁掉。
』想不到他真的早逝了,戲言就要成真了!現在我要讓阿騖改嫁,使她能有個好歸宿。
回想建平的妙語,不在唐舉、許負以下。
」
曹操手下八大謀士,你都知道嗎?
曹操能得一方,固然是自己的聰明。但僅憑聰明就夠嗎?顯然這是不可能的。曹操手下那是謀士如雲。更有前五大謀士和後三大謀士之分。NO1、堪稱三國第一謀士前五大謀士之郭嘉:曹操早期軍事智囊團的核心人物之...
誰是曹操的第一功勳謀臣?盤點曹操的五大謀士
曹操帳下謀士眾多,他們運籌帷幄,為魏國開創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因輔臣雲集,就無人像諸葛亮在蜀國那般被眾星拱月,對壘誰是第一功勳謀臣也見仁見智。在筆者看來,則以荀彧莫屬。 荀彧字文若,豫州潁川人。永...
曹操心中的謀士排名:荀攸第二,第一不是郭嘉,而是另有其人
曹操帳下人才濟濟,聚集了眾多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謀士,比如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賈詡等人。那麼在曹操心中,對這些謀士如何排名?曹操當然不會公布排名榜單,但他曾經公開說過:「忠心正直,謀慮深遠,...
曹操身邊最成功的謀士
荀攸,字公達,豫州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魏尚書令。荀攸在何進掌權時期任黃門侍郎,在董卓遷都後曾因密謀刺殺董卓而入獄,之後棄官回家。曹操征伐呂布時荀攸與郭嘉獻計活捉呂布。平定河北期間,荀攸力排...
奇策在此誰與爭鋒?曹操第一謀主荀攸十二奇策
荀攸字公達,潁川潁陰人。荀攸在何進掌權時期任黃門侍郎,在董卓進京時曾因密謀刺殺董卓而入獄,後棄官回家。曹操迎天子入許都之後,荀攸出任濟南太守,又任尚書令,並為曹操軍師。《荀攸傳》中荀攸的身份十分...
三國志還原真實歷史卷十 魏書十 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11珍藏版
(荀彧傳、荀攸傳、賈詡傳)三國志是官方認可的歷史書。如果各位喜歡的話,我整套三國志放到平台,所以,希望各位讀者喜歡,並關注或者留言收藏。荀彧傳,荀彧字文若,潁川郡潁陰縣人。
曹魏頂級首席謀士荀攸為何沒有郭嘉名氣大?荀攸真的像電視劇一樣被賜死的嗎
荀攸(157年-214年),表字公達,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荀彧之侄,傑出戰術家,被稱為曹操的「謀主」,擅長靈活多變的克敵戰術和軍事策略。荀攸在何進掌權時期任黃門侍郎,在董卓進京時曾因密謀刺...
被曹操評價為「愚不可及」的他,為何成為曹操的首席謀士?
三國時期的曹操可謂是一代雄主,為了平定天下,唯才是舉,吸引了無數人才來投,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當屬曹操麾下的謀士們了。被稱為「王佐之才」的荀彧,「毒士」賈詡,「鬼才」郭嘉等人,都早已聲名顯赫,婦孺皆...
他叔父被曹操逼迫自殺 他卻為何能讓曹丕以父禮相待?
荀攸,字公達,東漢末穎川穎陽人。他出身於士族家庭,為人善良端正,富有智計。他外表愚鈍懦弱,內心卻機智勇敢。他是荀彧的侄子,也是曹操平定北方貢獻最大的謀士之一,其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僅次於他的叔叔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