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嘯龍吟」里諸葛亮為什麼要帶走三郡百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最近在播的電視劇《虎嘯龍吟》里有一個情節,諸葛亮伐魏,先占了三郡,後來馬謖失街亭,後勤補給線被曹魏切斷,要撤退。

諸葛亮說三郡百姓投降了蜀國,魏國大軍打回來一定會屠殺百姓報復,所以要帶百姓撤回漢中。

而且為了掩護百姓撤退,跟司馬懿十五萬大軍演了一出空城計。

一個蜀國的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不顧個人安危掩護老百姓撤退,這是什麼精神!真是太感人了!簡直堪比抗日戰爭時期,為了掩護老鄉撤退,而與鬼子周旋最後壯烈犧牲的抗戰英雄在三國時期的提前上演。

空城計

五壯士

但是慢著,仔細想想又點不對勁兒啊。

日本人是侵略者,來了執行三光政策,燒殺姦淫無惡不作,老百姓落到他們手裡就沒活路了,所以抗日英雄沒才捨命掩護老百姓撤退。

三郡本來就是曹魏的地盤啊,蜀國占了叫「淪陷」啊,曹魏的軍隊才是「中央軍」,曹魏收回三郡應該是「光復」啊。

曹魏可是一直以正統自居啊,應該盼著老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怎麼可能破壞大魏光輝形象對自己的老百姓下殺手呢?曹魏也從沒有過屠殺自己屬地人民的記錄啊。

即便是曹魏後來平定了蜀國,對蜀地的百姓也沒有屠殺啊。

那諸葛亮還非帶走三郡的百姓,就是「皮褲套棉褲,其必有緣故」了。

有人說這不是電視劇嗎,為了寫諸葛亮愛民瞎編的。

還真不是。

據史書記載,諸葛亮真的帶走了西縣的百姓,但是空城計應該是沒唱。

其實不僅僅是諸葛亮這麼做,三國很多軍閥都這麼做,比如董卓脅迫漢獻帝從洛陽撤退到長安的時候,「
盡徙洛陽人數百萬口於長安」。

蜀國開國皇帝劉備當年在徐州、荊州撤退的時候都要帶著老百姓一起走,拖家帶口十幾萬。

行動緩慢弄得媳婦、孩子差點都讓曹操捉了去,虧得趙雲長坂坡前「殺得個七出七入」才救出阿斗——當然長坂坡這段是演義。

不過都是戰敗帶老百姓撤退,讓老百姓背井離鄉,慘死在路途中的不計其數,董卓就落個千古罵名,劉備就是愛民如子。

所以演義小說的漏洞一抓一大把。

劉備帶百姓逃亡

扯遠了,轉回來說那諸葛亮為什麼都要帶走老百姓呢。

我們剛才分析了,曹魏不是鬼子,不搞三光政策。

因此老百姓是沒有逃亡的動力的。

這麼短的時間內舉家搬遷,只能帶點細軟走啊,那些罈罈罐罐肯定帶不走。

俗話說破家值萬貫,老百姓肯定是捨不得搬家的。

估計蜀軍肯定得紅蘿蔔加大棒,連嚇帶騙逼老百姓搬家啊。

至於為什麼這麼做呢,還得從三國時代中國是什麼樣子說起。

三國地圖

我們先看三國地圖,要是從魏蜀吳三國的面積來看,其實差不了多少,吳國看起來比魏國還要大一些,那為什麼魏國比吳、蜀強大那麼多呢?主要是因為,人口差距。

三國時期魏國人口不到五百萬、吳國不到三百萬、蜀國還不到一百萬。

三國國家加起來還不到現在北京市常住人口的一半。

三國的土地面積卻是現在中國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左右。

什麼叫地廣人稀,這才叫地廣人稀啊。

現在的加拿大、澳大利亞雖然地廣人稀,但是他們大部分國土都是人類無法生存的冰原和沙漠。

當時三國占領土地大部分都是可以開發的地域。

所以,三國時期,什麼都不缺,就缺人!這是後世中國人無法想像無法理解的啊。

羅貫中寫三國演義的明代初期,經過多年戰亂也有六七千萬人口,經過恢復人口很快過億,國土面積和三國時期差不多。

所以他老先生應該也不太好想想整個蜀國只有九十幾萬人口的情形。

所以三國時期,人口可不是什麼包袱,而是重要的資源。

土地有的是,需要有人種。

戰爭總發生,需要有人當兵。

皇帝要享受、官員要吃飯,需要有人交稅。

這些都需要有人才行。

有了人,隨便占一塊地就能稱王稱帝,沒了人就成了光杆司令,什麼都不是。

所以搶奪人口是三國時期軍閥戰爭的一個重要目的。

所以無論是劉備、還是諸葛亮、還是董卓他們是不是愛民如子不知道,但是從別人那把老百姓搬走就是搶別人的資源。

老百姓在但是君主的眼裡應該是一人肉補給站和人肉提款機啊。

所以說歷史中的高尚,有多少是後人包裝出來的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高智統帥 : 諸葛亮與司馬懿誰更強?

諸葛亮與司馬懿是三國演義中最值得稱道的兩位軍事統帥和智謀高人。二位孰強孰弱?一句話還真說不清楚。照著演義的傾向,諸葛亮比司馬懿高得多。諸葛是神人,是智慧的化身,是軍事天才,是治國能人,是道德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