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骨寒」的韓琦究竟是怎樣的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之前曾經說到在宋朝對西夏作戰中,湧現出了兩個出名的人物,時人稱之為: 軍中有一韓,西夏聞之心骨寒。
軍中有一范,西夏聞之驚破膽.其中韓指的就是韓琦。
他的勵志經歷我們不著重說了,總之也是從小勵志發奮學習的那種(在名人堂這都是套路,誰沒有啊)後來在弱冠之時考上了進士。
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擔任諫官期間倒是做了一件轟動京城的事情,在寶元元年的時候自然災害頻繁,流民大批出現,而當朝宰相王隨、陳堯佐,參知政事韓億、石中立卻束手無策,「罕所建明」。
韓琦連疏四人庸碌無能,痛陳宋朝八十年太平基業,絕不能「坐付庸臣恣其毀壞」,結果四人同日罷職,即所謂「片紙落去四宰執」,韓琦一時名聞京華。
他開始建立功業的時候是在西北防備西夏期間,當時他剛從四川調任回京就向朝廷詳細剖析了陝西邊備形勢,隨即被任命為陝西安撫使。
到了陝西,他看到苛捐雜稅很重,百姓非常窮苦,便一律予以免除。
就在當年五月份的時候,他和范仲淹一起被任命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充當安撫使夏竦的副手。
韓琦主持涇原路,范仲淹主持鄜延路。
但是在對西夏方略上兩人又有根本上的不同。
韓琦持強硬立場,力主攻策,與夏軍決戰,認為拖延時日,財政日絀,難以支撐,況且「元昊雖傾國入寇,眾不過四五萬人,吾逐路重兵自為守,勢分力弱,遇敵輒不支。
若並出一道,鼓行而前,乘賊驕惰,破之必矣。
」范仲淹則力主守議,反對貿然進攻,主張持久防禦,在加強軍備的前提下,乘便擊討,不贊成深入敵境的進攻戰。
當時宋仁宗急於解決西夏問題便採用了韓琦的速攻的方法決定讓鄜延、涇原兩路會師,定期於慶曆元年(1041年)正月進攻,後從范仲淹請求改為春暖出師。
就這樣韓琦的涇原路便成為了完成這個任務的主力,於是不久便與西夏交戰,但是在好水川之戰中宋軍被數倍於己的西夏軍隊包圍,力戰之後全軍覆沒,主將任福以下數百位將校全部戰死。
在這一戰中涇原路的主力幾乎全軍覆沒,再加上班師途中百姓攔住了韓琦的馬,這些種種情況讓韓琦開始反思自己戰略的正確性,後來韓琦開始同意范仲淹的策略兩人同心協力,互相聲援。
由於兩人守邊疆時間最長,又名重一時,人心歸服,朝廷倚為長城,故天下人稱為「韓、范」。
邊塞上傳誦這樣的歌謠:「軍中有一韓,西夏聞之心骨寒。
軍中有一范,西夏聞之驚破膽。
」
在後來的慶曆新政中他也是改革派的一員,但是在慶曆新政失敗後,韓琦跟其他改革派成員一樣被貶出了朝廷。
到了嘉佑三年韓琦再度擔任了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這一要職,隨著仁宗的年齡增長仁宗的繼承人問題開始提上議程,韓琦認為建儲之事,認為「皇嗣者,天下安危之所系。
自昔禍亂之起,皆由策不早定」,並與參知政事歐陽修等人再三苦勸,仁宗終於同意立堂兄濮安懿王趙允讓之子宗實(賜名趙曙)為皇太子。
仁宗死後,英宗繼位,韓琦繼續擔任著宰相一職,在這期間他始終把邊疆之事放在心裡,多次提出了很多有用的建議。
但是由於英宗身體不好,到了治平四年便去世了,即位的是年輕有志向的宋仁宗。
宋神宗即位後銳意改革,任命了王安石做參知政事開始了宋朝歷史上最具爭議的一件事「熙寧變法」—王安石變法。
而王安石變法所頒布的條令法例韓琦都逐條反駁予以抵制(兩者的是非我們在王安石篇再講)。
但是此時的宋神宗無條件的信任王安石所以韓琦的辯駁便顯得無力。
熙寧六年(1073年)二月,韓琦還判相州,第三次為官家鄉,終於實現了「仕宦至將相,富貴歸故鄉」的願望。
熙寧八年(1075年)六月,韓琦在相州溘然長逝,享年68歲。
神宗御撰墓碑:「兩朝顧命定策元勛」。
追贈尚書令,諡號「忠獻」,配享英宗廟庭。
總的來說韓琦在為相的十年里,既沒有他在慶曆新政那樣急風暴雨改革,又沒有其後王安石變法那樣轟轟烈烈的變革。
韓琦的思想總的來說顯得有些保守,未實行大的改革舉措,但這些與北宋當時的具體環境有關,穩定政局是韓琦面臨的主要問題。
在韓琦的主持下,北宋社會穩定,經濟發展,這為後來王安石變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基礎。
王安石變法前瞻 箭在弦上 不得不發
宋遼澶淵之盟後,邊境進入輕兵時期,長期無戰事造成的兵驕將惰,戰鬥力低下,而又好景不長,西夏的出現讓宋遼兩國疲於奔命,宋最後以恩賜的名義行歲幣之實,緩和了北宋西夏爭戰,西夏則兩面稱臣從中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