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科舉真是坑爹!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曾國藩如何看待科舉與八股文?

科舉是曾國藩的為官出仕之路,但在兒子的教育方面,他似乎並不支持。

道光二十九年正月初十,曾國藩在家書中匯報了一件讓他感到非常驚喜的事情:「紀澤兒自去臘龐先生歸河間,請李筆峰來代館,日加獎贊,悟性大進,一日忽自作四言詩一篇,命題曰《舜征有苗篇》,余始不信。

次日余與黃翥吾面試之,果能清順。

或者得祖父德蔭,小有成就亦未可知,茲命其譽出寄呈堂上,以博一笑。

然記性不好,終不敢信其可造也。

這一年紀澤才虛歲十一歲,沒有任何人要求,他自己突然寫了一首四言詩。

四言詩是上古詩體,不好掌握,何況這首詩的內容是歌頌大舜征討有苗這段古老的歷史。

詩寫得不錯,通順可讀。

曾國藩看了之後,無論如何不信是紀澤自己寫的。

所以第二天又和一個朋友一起專門給紀澤搞了個面試,當場出題。

結果紀澤做出來的文章居然能夠文清句順,斐然可觀。

曾國藩大喜過望,特意向老家人寫信匯報。

看來曾氏家族後繼有人,這個孩子確實有點天才,將來應當會有些造化。

對於這個聰明伶俐的長房長孫,遠在湘鄉的曾國藩的父親更是寄予厚望。

早在曾紀澤十歲的時候,曾麟書就專門寫信給曾國藩,囑咐他將來一定要讓紀澤認真學習作八股:「朝廷立法數百,不易者惟制藝耳。

爾等亦必深鄙也。

此後教紀澤讀書,定要作八股。

在信後還加上了「至囑!至囑!」四字。

連九弟曾國荃也在家書中鄭重建議讓紀澤早點開始作八股。

曾國荃在家書中說:「甲三侄天分既高,弟意願老兄仍教他,兼讀八股,且需開首做半篇。

蓋近來讀書毛病,才高者往往不就範圍。

以八股之法范之,庶幾更易於成就。

如欲其學聖賢,為偉人,不局於小成小就,則不做八股工夫盡可。

而學八股工夫,亦斷無礙於正業也。

……望老兄大人遵行為幸。

就是說,近些年來,那些眼孔高的人往往瞧不起八股,其實學八股並不妨礙研究正經學問,所以你一定要讓紀澤做八股。

在傳統時代,像曾紀澤這樣的官宦子弟,人生似乎只有一條路,那就是讀書應考「做大官」。

老曾家的人大部分在讀書方面天分不高,好不容易出了一個「讀書苗子」,全力鞭策驅馳他在科舉路上奮鬥,似乎是不二的選擇。

但是曾國藩卻不這樣想。

他在家書說紀澤將來也許「小有成就」,指的並不是科舉成就。

對這個孩子的人生道路,他有自己的想法。

雖然自己科舉過程整體上還算順利,但曾國藩終生對科舉抱有一種非常反感的態度。

曾國藩一直說科舉一事,「誤人太深」。

曾國藩認為,一個人一生快不快樂,不在於做多大的官,賺多少錢,而在於你有沒有找到心靈的歸宿。

讀書重在明理,只有明理,才能快樂。

所以他多次說:「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余不願為大官。

曾國藩的父親和兄弟們對曾國藩的這種「清高」的態度都非常清楚,擔心影響到長房長孫的前途,所以才專門寫信要求紀澤學八股。

對於父親和兄弟的殷殷囑咐,曾國藩並不同意,他回信說,孩子過早作八股有害無益,即使要學,不妨晚幾年再開始:「植弟(指曾國荃)勸我教澤兒學八股,其言甚切至有理,但我意要《五經》讀完始可動手。

計明年即可完經書,做時文尚不過滿十四歲,京師教子弟十四歲開筆者甚多。

若三年成篇,十七歲即可作佳文。

現在本系蔭生,例不准赴小考。

擬令照我之樣,二十四歲始行鄉試,實可學做八股者十年。

若稍有聰明,豈有不通者哉?若十九、二十即行鄉試,無論萬萬不中,即中得太早又有何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曾國藩:舐犢情深在作文

文/姜野軍曾國藩是晚清「中興名臣」,更是文章大家。其傳世文字,精華部分首在家書。讀《曾國藩家書》,相較於《清史稿》里曾國藩的威重端肅,我們更多地看到他的平易親和。 作為一個四世同堂大家庭的長子,...

曾國藩為什麼不願意讓兒子學八股

在自己的兩個兒子當中,曾國藩顯然更喜歡曾紀澤。從很小開始,紀澤就表現出突出的讀書天賦。今天的小學生,三年級起才開始練習作文,而且一開始寫的都是非常簡單的題材,比如「今天你做了什麼事之類」的記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