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家風(二):曾國藩教子之道,堪稱後世楷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曾國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被譽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
曾國藩是一個傳奇,而他的家族同樣傳奇。
兩百多年來,曾氏後裔有成就的多達240餘人,大多成為學術、科技、文化領域的精英,構成了一個聲名遠播的華夏望族。
曾國藩之子曾紀澤以駐英、法大臣兼駐俄大臣的身份,於1879年赴俄談判,據理力爭,收回伊犁南境地區五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取得晚清外交史上唯一的一次勝利。
曾紀澤的兒子曾廣銓,精通英語、法語、德語和滿文,曾擔任清政府駐韓國和德國大使,後擔任京師大學堂譯學館總辦,是著名的翻譯家。
曾國藩次子曾紀鴻是當時著名的數學家,曾紀鴻的後裔曾廣鈞、曾昭權、曾昭桓、曾憲源、曾憲琪,以及曾國潢的玄孫曾憲澄(美國史蒂芬斯學院數學系碩士),第六代孫曾衛(南京大學數學系學士、上海財經大學管理學碩士、現任南京大學金融學院教授、保險系主任)等都精通數學,他們或以數學為專業,或供職於與數學相關的公路、鐵路、電機、採礦、計算技術等行業。
古人云:「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俗語也有「富不過三代」的說法。
然而,曾氏家族綿延十代,代代都人才輩出,至今沒有出現過敗家子,堪稱中國家族史上的奇觀。
那麼,這其中的奧秘究竟在哪裡呢?
答案就在曾國藩家風裡,曾國藩除了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他還是一個優秀卓越的家長,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一生最大的特點就是對家庭具有高度責任心,一生修家書近1500封,對曾氏後人產生重大影響。
今天就讓我們走近曾國藩的教子之道,讓我們來看看有哪些值得現代人注重和借鑑的教育方法。
一、「早」
曾國藩的祖父曾星岡,年輕時是一個「浪子」,愛好聲色犬馬,性情懶惰,「與裘馬少年相逐,或日高酣寢」,太陽曬屁股了,他還在呼呼大睡。
長輩們譏諷他是浮薄浪兒,將成為敗家子。
一語刺醒浪子心,曾星岡從此「立起自責」,悔過自新,「終身未明而起」,開山墾荒,鑿石決壤,連通成片十數畛,成為立家基業。
並且,他還總結出「八字三不信」治家口訣,成為曾氏家族的傳家寶。
書蔬魚豬,早掃考寶。
——曾星岡治家八訣
「書蔬魚豬掃」就是讀書、種菜、養魚、餵豬、掃地,為居家之事;「早」是清早起床,「考」是重視祭祀祖先,「寶」是親鄰睦友。
到了曾國藩,他也把早起當成自己修身養性、鍛鍊意志的重要生活習慣,終身躬身踐行。
在給四弟曾國潢的家書中,曾國藩說,祖父留下的八訣家訓,「若不能盡行,但能行一早字,則家中子弟有所取捨,是厚望也」。
又說,「欲去惰字,總以不晏起為第一義」。
在給兒子曾紀澤的信中,則不厭其煩地詢問:「爾在家常能起早否?諸弟妹早起否?」
早起為什麼重要?因為能不能做到和堅持早起,體現出一個人的心性和習慣——能否做到自我約束、是否具備恆心和毅力、是不是勤奮努力,而這些無論對於做人還是成事,都是最重要的根基。
二、 「勤」和「儉」
在曾國藩的著作中,以教育子女為主要內容的《曾國藩家書》曾國藩家書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兩個字就是「勤」和「儉」。
他要求孩子們一生銘記十六個字——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曾國藩在京城時見到不少高於子弟奢侈腐化,揮霍無度,胸無點墨,且目中無人。
因此,他不讓自己的孩子住在北京、長沙等繁華的城市,要他們住在老家。
並告誡他(她)們:飯菜不能過分豐盛;衣服不能過分華麗;門外不准掛」相府」、」侯府」的匾;出門要輕車簡從;考試前後不能拜訪考官,不能給考官寫信等等。
咸豐六年( 1856年)十一月五日,他給長子曾紀澤寫了一封信,信中說:「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一傲字。
不必錦衣玉食而後謂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與馬僕從習慣為常。
此日趨於奢矣,見鄉人則嗤其樸陋,見僱工則頤指氣使,此即日習於做矣。
……京師子弟之壞,未有不由於驕奢二字者,爾與諸弟其戒之,至囑,至囑。
」
同治三年七月,曾國藩受封侯爵,次子紀鴻正赴長沙考試,曾國藩特別寫信告誡: 「爾在外以謙謹二字為主,世家子弟,門第過盛,萬目所屬。
……場前不可與州縣往來,不可送條子,進身自始,務知自重。
」結果那一年,他的兒子沒有考上。
在曾家,曾國藩要求子女黎明即起,"莫墜高曾祖考以來相傳之家風"。
男子每天的主要任務是讀書寫字做文章,除此之外還必須參加一些諸如打掃衛生、餵魚養豬種菜之類的體力勞動。
女子則要求每天都必須做些針線活,還要求學會做小菜,下廚房做飯。
同治三年,曾國藩夫人、女兒、媳婦來到安慶督署,曾國藩「共辦紡車七架,每日紡聲甚熱鬧。
」貴為總督家屬,卻要自紡棉紗;堂堂督署後院,終日響著紡車聲,可見曾國藩治家之嚴與曾家家風之淳厚。
正是因為曾國藩的諄諄教誨,曾國藩的子女因為自己的父親是曾國藩。
反而更擔心自己的言行不夠檢點、學識不夠淵博而損害自己的父親的聲譽。
所以他們磨礪自己,迎難而上、奮發圖強。
在曾國藩的教育下,個個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三、做讀書明理之君子
曾國藩對子孫的期望,不在於「功名富貴」,而在於「讀書明理」。
他認為功名富貴只是人生的物質表象,讀書明理才是人生的靈魂核心。
他致力於培養孩子們讀書的興趣,注意觀察他們的天賦、潛能,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培養、雕塑。
曾國藩對兩個兒子的教育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老大曾紀澤不喜歡科舉考試,不喜歡八股文,喜歡西方的語言學和社會學,曾國藩就鼓勵他按自己的興趣方向去讀書。
而且對於曾紀澤感興趣的西學,曾國藩自己不是太懂,但他為了兒子也努力地去看了不少書。
後來,曾紀澤寫成《西學述略序說》和《〈幾何原本〉序》,這兩本書出版,都是曾國藩親自批閱後為之刻版發行的。
對於老二曾紀鴻,曾國藩也是這樣,鼓勵曾紀鴻培養出數學研究的興趣,不拘於要他們做大官,但求他們能讀好書。
曾國藩曾經單獨給九歲的小兒子紀鴻寫了這樣一封信:
信中「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余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這句話,百餘年來廣為傳頌在士人之間。
自己身為大官,卻不願兒子做大官。
曾國藩說:「人之氣質,由於天生,很難改變,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
要想自己好,家庭好,讀書是第一等重要的事情。
讀書能增長知識提升技能,更重要的是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涵養心靈,這兩個方面同時發展,人才是一個健全的人。
在這種家教理念下,曾氏家族自曾國藩兄弟之後,再沒出過領兵打仗的將領或者大官。
他們絕大多數留學英、美等國的名牌大學,學貫中西,成就卓著,成為教育界、科技界、藝術界的名家大師。
四、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曾國藩很重視自己的一言一行對自己的孩子的影響,他要求家人所做的事情,他自己不僅能做到,而且做得更好。
曾國藩曾經告訴家人,他的衣服一共不過三百兩銀子,做了一件衣服之後,會十幾年乃至三十年都在穿用。
曾國藩不僅在穿著等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和子女,而且在日常飲食上也有嚴格的要求。
據說曾國藩在吃飯的時候,碰到飯裡面有帶殼的穀物的話,他要把這個殼磕開,把裡面的穀物吃掉,再把穀殼吐掉。
在工作方面曾國藩每天的公文,均自批自擬,很少假手他人。
自晨至晚,從不懈怠。
但是一有時間,他就給小孩子寫信,為他們批改詩文,還常常與他們交換學習、修身養性的心得體會。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之中,曾國藩既是父親又是朋友;既是經師又是人師。
正是這種厚重的人格魅力,讓他贏得了孩子們的尊敬和愛戴。
他的一言一行都深深的印刻在了他子孫後代的心裡,正是這種力量,興許比他的家書對後代的影響更大。
曾氏家族,正是有了這樣一個出類拔萃深孚眾望的長輩,才能流風餘韻,代代不絕;曾氏家風,正是有了這樣的家風,在歷經了許多代人的代代相傳,呵護與打磨之後,依舊能久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