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後代為何個個都那麼出人頭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曾國藩(1811—1872)是清末湘軍首領。

他權管四省,位列三公,拜相封侯,諡稱「文正」。

他的兒子可算得上是「正牌高幹子弟」了。

然而,兒子曾紀澤和曾紀鴻都沒有變成「衙內」和「大少爺」。

曾紀澤為曾國藩長子,三次考大學均考不上。

曾國藩以詩禮傳家。

曾紀澤的愛好極為廣泛,經學樂律天文地理數學物理,無不兼顧,獨不擅科舉八股,雖為「同光中興」的第一名臣之後,卻三次科場不售。

這在所謂「腐朽沒落」的封建時代是件稀鬆平常之事。

可大家能想像在今日號稱人類歷史上「最進」的社會制度下,有哪位共和國元勛之子居然「考」不上大學?

曾紀澤向乃父提出退出科場,曾國藩欣然贊同。

紀澤的詩書畫水準俱在其父之上,且樂此不疲,但紀澤志不在此。

其父亦贊他「天分甚高,胸襟頗廣」。

絕 意科舉後,紀澤專心研究外交和國際政治,投身外交事務,並以32歲「高齡」延聘外教學

曾紀澤詩文書畫俱佳,又以自學通英文,成為清朝的著名外交家;曾紀鴻不幸早死,研究古算學亦取得相當成就。

不僅兒子個個成才,孫輩還出了曾廣均這樣的詩人。

曾孫輩又出了曾寶蓀、曾約農這樣的教育家和學者。

這是什麼原因呢?

原因就在於曾國藩教子有方,「愛之以其道」。

別的不說,只他不為子女謀求任何特殊化,教兒節儉創業,就可令人們深思一番。

咸豐六年(1856)十一月五日,他給紀澤兒寫了一封信。

信中說:「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一傲字。

不必錦衣玉食而後謂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與馬僕從習慣為常。

此即日趨於奢矣,見鄉人則嗤其樸陋,見僱工則頤指氣使,此即日習於做矣。

……京師子弟子之壞,未有不由於驕奢二字者,爾與諸弟其戒之,至囑,至囑。

」他還要求:「吾家男子於看、讀、寫、作四字缺一不可。

女子於衣、食、粗、細四字缺一不可。

家勤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歸納起來,曾國藩教子的內容主要有六項,即「勤、孝、儉、仁、恆、謙」六字。

1、勤。

曾國藩認為子女教育中「以習勞苦為第一要義」;他提倡「勤理家事」、勤奮學習、勤勞工作,反對奢侈懶惰,「不可厭倦家常瑣事」。

針對子弟生長於富貴家庭、慣於養尊處優的特點,曾國藩特彆強調戒驕奢、倡勤儉、主敬恕、不忘本。

他認為「居家以不晏起為本」,從不准許子女睡懶覺。

在家裡男要掃地、種菜,女要做飯、織布。

妻子女兒跟他同住江寧(今南京)兩江總督府時,他規定她們白天下廚做飯菜,夜晚紡紗織麻到深夜,而且天天如此。

2、孝。

「百善孝為先。

」曾國藩提倡「盡孝悌,除驕逸」。

他教育子女在家敬老愛幼,出嫁後尊敬公婆。

3、儉。

曾國藩認為「居家之道,不可有餘財」,「家事忌奢華,尚儉。

」他自己的日常飲食,總以一葷為主,非客到,不增一葷。

其穿戴更是簡樸,一件青緞馬褂一穿就是三十年。

他不准子女積錢買田,衣勿華美。

對子女的婚姻,他認為品德為上,聯姻「不必定富室名門」。

曾國藩深刻認識到:「仕宦之家,不蓄積銀錢,使子弟自覺一無可恃,一日不勤,則將有饑寒之患,則子弟漸漸勤勞,知謀所以自立也矣。

」人的本質有好逸惡勞的一面,如果父母蓄積足夠的錢物讓子女花銷,他為什麼還去吃苦呢?結果坐吃山空。

如果「一無可恃」,則逼得他們去奮鬥、去謀生、去立業,結果能成大器。

4、仁。

曾國藩教育子女仁義待人,認為「親戚交往宜重情輕物」。

「家敗離不得個奢字,人敗離不得個逸字,討人嫌離不得個驕字。

」曾國藩深刻地指出驕奢的害處,「蓋達官之子弟,聽慣高議論,見慣大場面,往往輕慢師長,譏彈人短,所謂驕也。

由驕而奢,而淫,而佚,以至於無惡不作,皆從驕字生出之弊。

」為此他告誡子弟:「家門太盛,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人人須記此二語也。

」「吾家現雖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風味,子弟力戒傲惰,戒傲以不大聲罵僕從為首,戒惰以不晏起為首。

吾則不忘蔣字街賣菜情景,弟則不忘竹山坳拖碑車風景。

昔日苦況,安知異日不再嘗之?自知謹慎矣。

」他要求紀澤、紀鴻等日修「四課」,「慎獨則心安,主敬則身強,求仁則人悅,習勞則神欽。

」他要求子女「守先人耕讀家風,不要有半點官氣,不許坐轎,不許喚人添茶。

」不許子女斥罵仆傭,不許輕慢鄰居,不許仗勢欺人。

5、恆。

曾國藩說:「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

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窮,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泊之觀海,如牛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於此三者,曾國藩特別看重有恆。

他教導紀澤「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

」常者,恆也。

「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恆為主。

」做到有恆,既是易事,又是難事。

說易,因為人人可以做到。

說難就在於難堅持,堅持幾天可以,支持幾個月就難了,堅持幾年、十幾年,一輩子更難了。

然而,只有「守常」,才能獲得成效。

曾國藩結合自己的體驗,對兒子說:「年無分老少,事無分難易,但行之有恆,自如種樹蓄養,日見其大而不覺耳。

」因此,他反覆要求兒子「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6、謙。

曾國藩一生謙虛誠敬,謹慎持重,整肅端莊,他教育子弟也要藉此修身,「以勤勞為體,以謙遜為用,以藥佚驕」。

在對子弟的為人教育中,他多次強調主敬恕。

他說:「聖門教人,不外敬恕二字。

」又說:「作人之道,千言萬語。

大抵不外敬恕二字。

」曾國藩寫的歧求詩中有「善莫大於恕,德莫凶於妒」二語,他教育子弟待人寬厚、寬容,設身處地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他在給弟弟的信中叮囑:「子侄輩須以敬恕二字常常教之。

敬則無驕氣,無怠惰之氣,恕則不肯損人利己,存心漸趨於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曾國藩家書20句,句句經典

導讀:分為:修身與養性,教子與持家,交友與處世,用人與理財,治軍與為政五部分。 曾氏家書是一面鏡子,真實折射出了曾國藩複雜的內心世界,該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的家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