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封建王朝更迭最頻繁的時代之五代十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五代十國(907年—96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

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891年~979年)的合稱。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

960年,後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後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十國。

北宋建立後先後統一了尚存的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政權,基本實現了全國的統一。

五代十國(公元907年-960年),包括五代(公元907年-960年)與十國(公元891年-979年)等眾多割據政權,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自唐朝滅亡開始,至宋朝建立為止;也可以定義為到宋朝統一十國剩餘政權為止。

五代十國本質上是唐朝藩鎮割據和唐朝後期政治的延續。

唐末黃巢起義後,藩鎮割據形勢更甚,部分實力雄厚的藩鎮先後被封為王,所建立的封國實際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國。

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其中地處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政權控制中原形成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

這五個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權雖然實力強大,但無力控制整個國家,只是藩鎮型的朝廷。

而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有些自立為帝,有些奉五代為正朔(後梁時期的晉、岐、吳除外)而稱王稱藩,其中十個歷時較長且稱王或稱帝的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為十國。

本時期時常發生地方實力派叛變奪位的情況,使得戰亂不止,統治者多重武輕文。

中國的內亂,也帶給契丹南侵的機會,遼朝得以建立。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的重要時期,其間定難軍(後來的西夏)和靜海軍(交趾)逐漸獨立,而靜海軍(後來的越南)自此永久脫離中國。

五代依次為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

公元907年,朱溫篡唐建立後梁,這是五代十國的開始。

公元923年,盤踞太原的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滅後梁,後唐建國。

後唐之後的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

後唐歷經後唐明宗的擴張與整頓,國力強盛,但發生內亂後,被石敬瑭引契丹軍攻滅,後晉建立。

不久契晉關係惡化,契丹軍南下滅後晉,建立遼朝。

同時劉知遠在太原建立後漢,收復中原。

郭威篡後漢建後周,後周世宗柴榮苦心經營,使後周隱隱有一統天下的希望,但柴榮在北伐燕雲十六州時不幸病亡。

後周隨後被趙匡胤所篡,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十國方面,江南地區初期以吳國最強,而後被李昪篡位,建國南唐,其次有吳越國與閩國等。

湖廣則被荊南、南楚與南漢等占據。

南唐國力最強,先後攻滅閩國、楚國,但多次用兵使得國力衰退,最後敗於後周。

蜀地有前蜀、後蜀,國家富強,是僅次於南唐的強國,然而耽於安樂,最後亡於中原。

北漢是十國中惟一在北方的一國,是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劉祟所建。

趙匡胤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後,與其弟宋太宗相繼掃蕩群雄,最後於公元979年攻滅北漢,基本統一全國,十國結束。

五代十國

安史之亂後,唐朝由盛轉衰,在各地的藩鎮乘機做大做強。

而黃巢之

亂以後的唐朝更是出現了「極目千里、無復煙火」的局面。

亂事波及兩淮江南地區,當地群雄紛起抗敵,十國中的吳國與楚國得以建立。

秦宗權之亂直到唐昭宗時才在朱全忠的努力下平定。

朱全忠、李克用與李茂貞這三派藩鎮影響了唐朝後期、五代前期的政治,而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更成為五代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的君主。

朱全忠與李克用因故不合,雙方上至朝廷,下至藩鎮,都鬥爭不斷。

朱全忠利用朝中的勢力打壓李克用,並且趁李克用與李茂貞等人抗衡之際威服河北各藩鎮,并吞河中軍、淄青軍等節度使領地。

地盤的擴充使得朱全忠的勢力遠大於李克用。

而關中的鳳翔節度使李茂貞雖然威脅唐廷,但因李克用與朱全忠的干涉而失敗。

公元888年唐昭宗繼位後,宰相崔胤與宦官韓全誨爭權。

唐昭宗被宦官韓全誨幽禁,崔胤緊急召喚朱全忠入援。

而韓全誨強迫唐昭宗投靠李茂貞,朱全忠於是率軍圍困鳳翔。

隔年,鳳翔軍糧草耗盡,李茂貞只好殺宦官韓全誨等人,與朱全忠和解。

朱全忠趁機掌控朝中大權,還屠殺宦官數百人,派兵控制長安。

崔胤後悔不已,有意擺脫朱全忠的威脅,暗中招募六軍十二衛,被朱全忠在長安的眼線所察覺。

公元904年朱全忠殺崔胤,逼迫唐昭宗遷都洛陽,同年8月弒唐昭宗,另立昭宗子李柷為帝,即唐哀帝。

朱全忠本想等統一後再奪取帝位,但因征淮南失利,於907年逼迫唐哀帝禪讓,不久又殺之,唐朝亡,五代十國時期開始。

他改名朱晃(朱溫),國號梁,史稱後梁,他即後梁太祖,最後定都東都汴州。

梁晉對峙

五代各朝雖然掌控中原與關中地區(除後梁未控制關中),但是沒有像唐朝一樣成為所有藩鎮認可的共主,主要勢力範圍也不出華北地區,只能說是一個藩鎮型的朝廷。

各地藩鎮在唐朝滅亡後,初期有些政權依舊使用唐朝年號割據一方,有的奉五代為正朔,其他則是保境固守或稱帝爭天下。

不管他們的外交策略是什麼,這些藩鎮都已經獨立自主,其中十個同時或相繼存在的具代表性的十個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家稱為十國。

中原地區歸附後梁的半獨立政權有義武節度使、北平王王處直、成德節度使、趙王王鎔、盧龍節度使劉仁恭(公元911年其子劉守光稱帝獨立)等,獨立的是鳳翔節度使、岐王李茂貞建立的岐國,河東節度使、晉王李克用建立的晉國。

蜀地方面,西川節度使、蜀王王建建立前蜀;湖廣一帶,占據江陵周圍的荊南軍高季興在後唐時獨立,湖南武安軍馬殷建楚國,兩廣(嶺南)清海軍劉隱建南漢;江南地區,占據兩淮吳地的淮南軍楊行密建吳國,浙江錢鏐建吳越國,福建王審知建閩國。

另外,交趾靜海軍曲承裕自立,在越南歷史稱為曲家,是越南地區脫離中國的開端。

党項族組成的定難軍也在陝北夏州一帶割據自立。

位於河西瓜州的歸義軍一度建立金山國。

此時晉、岐與吳依舊奉唐室年號,而前蜀稱帝,均不承認後梁,其餘政權都臣服後梁。

後梁太祖針對唐朝後期的弊端做出不少強烈改革。

他極度厭惡宦官,曾拒絕在南方避難的宦官返回京城;討厭唐廷高級官員,啟用失意士人如李振、敬翔等人,並且聽從李振建議,屠殺宰相裴樞、崔遠等三十名高官,史稱白馬之禍。

這些失意士人重實際而輕名義,是五代政治人物的代表。

經濟方面重視農業發展,致力減輕賦稅;對軍隊十分嚴厲,如大將戰死,所部士卒一律斬首,稱「跋隊斬」。

然而後梁太祖晚年荒淫無度,甚至不顧倫理,經常召諸子之妻入宮陪侍。

外交方面,後梁立國之初,幾乎所有國家與藩鎮都表示臣服,只有晉、岐、前蜀與吳敵視後梁,依舊奉唐室年號。

其中晉國的李克用更是後梁太祖的死敵,自開國起後梁太祖就北伐晉國,在潞州(山西長治)與李克用僵持不下,史稱潞州之戰。

李克用因憂勞去世後,其子李存勖在李克寧、張承業的輔佐下而獲得勝利。

公元910年後梁太祖懷疑成德軍與晉密結而率軍進伐,迫使成德軍王鎔與義武軍王處直倒向李存勖。

李存勖率軍於柏鄉(河北柏鄉)擊潰後梁軍,成功救援成德軍,而梁軍元氣大傷,史稱柏鄉之戰。

北方之雄劉守光為人殘暴,且是晉的強敵。

他於公元909年被後梁封為燕王,建立燕國,公元911年稱帝,史稱桀燕。

隔年,李存勖派周德威討伐劉守光,朱溫親自率軍救援,但被晉軍擊潰。

劉守光最後於隔年被李存勖攻滅。

朱溫敗退洛陽後病危,次子朱友圭不滿朱溫有意立養子朱友文為太子,趁機刺殺朱溫而繼位。

然而朱友圭荒淫無度,不得人心,公元913年其弟朱友貞聯合天雄軍(即魏博軍)楊師厚進伐奪位,史稱後梁末帝。

楊師厚去世後,天雄軍等河北諸鎮都陸續歸附晉國,再加上公元916年魏州之戰中梁軍慘敗於晉軍,後梁北疆只能勉強維持在黃河以南。

公元918年李存勖率軍南征,與梁軍相持於濮州一帶。

梁軍慘敗,但晉將周德威戰死,梁晉戰爭沉寂了一段時期。

公元921年張文禮殺成德節度使、趙王王鎔,控制成德軍,聯合契丹國與後梁,對抗晉國。

然而李存勖率軍於鎮州擊潰梁趙聯軍,又奪得河北三鎮後。

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稱帝(即後唐莊宗),以光復唐朝為號召建國號唐,史稱後唐,不久又二度南征。

梁將王彥章採取牽制鄆州(河南東平)的方式,成功圍堵唐軍於楊劉(今河南東阿)附近。

雙方對峙良久,唐軍軍糧不足,有即將撤退的跡象。

然而梁廷趙岩、張漢傑等人進讒言,使王彥章被撤換,後唐莊宗又率軍經鄆州迂迴攻入空虛無兵的汴州。

城破之日,後梁末帝無奈命皇甫麟殺死他,後梁亡。

後唐盛衰

後唐莊宗滅後梁後,定都洛陽。

此時河北三鎮已定,後唐國力強盛。

岐國李茂貞對後唐稱臣,後唐莊宗封他為秦王。

公元924年李茂貞去世,後唐莊宗的長子李繼岌擔任鳳翔節度使,正式吞併了歧國。

前蜀王建在建國後注重農桑、興修水利,使得前蜀在經濟與軍事都十分強盛。

但公元918年王建去世後,其子王衍奢侈無度,殘暴昏庸。

925年後唐莊宗派郭崇韜、魏王李繼岌率軍攻入成都,王衍投降,前蜀滅亡。

後唐對外強盛,但是內憂積重。

後唐莊宗定都洛陽後,招回宦官以任樞要之職,任用李襲吉等保守派,一切與唐朝後期政治相同,朝政日益敗壞。

後唐莊宗自認基業已固,不務政事,肆情縱慾,自取藝名「李天下」,寵信伶人敬新磨、伶官景進等人。

當時軍隊龐大,國庫吃緊,然而其妻劉皇后干預朝政、貪婪愛財,將稅收一半歸後宮,使得朝廷還要暫扣軍糧以補其他支出,形成極大的隱憂,不久征蜀唐軍即因故兵變。

郭崇韜雖然完成滅蜀任務,但李繼岌對於不能深入參與軍務而感到不滿。

他密報朝廷,意圖陷害郭崇韜。

後唐莊宗有意先調查再決定,但劉皇后自行命李繼岌處決之。

公元926年郭崇韜被殺,唐軍軍心渙散,兵變四起。

劉皇后又不願將自己的財物用於勞軍,使局面更加惡化。

不久,魏博軍在趙在禮率領下於魏州(河北大名)叛亂,唐將李昭榮平定失敗,後唐莊宗只好派李嗣源前往平定。

李嗣源於魏州受部眾與叛軍擁護,反而率軍南征後唐莊宗。

各地唐軍不願為後唐莊宗作戰,汴州與洛陽陸續被陷,後唐莊宗於內亂中流箭而死。

李嗣源攻入洛陽後殺盡叛臣而稱帝,即後唐明宗,後唐莊宗的長子李繼岌自殺於長安。

後唐明宗執政期間革除後唐莊宗時的弊政,朝政逐漸安定。

他誅除宦官,任用士人;撤銷不少冗餘機關,建立三司等財政機關;提倡節儉,興修水利,關心百姓疾苦;加強中央軍力,建立侍衛親軍以壓制藩鎮。

這是五代少見的穩定時期之一,史家稱後唐明宗是五代時期僅次於後周世宗的明君,他制定的一些制度也被宋朝所繼承。

然而到晚年後唐再度走入內亂。

公元933年後唐明宗重病,其子李從榮奪位被殺,幼子李從厚繼位,即後唐閔帝。

此時後唐明宗的兩位大將養子李從珂任鳳翔節度使、女婿石敬瑭任河東節度使,均擁重兵。

宰相朱弘昭、馮贇本想以調動節度使的方式來分離軍權,反而激起叛變。

公元934年李從珂以清君側為由攻入洛陽,後唐閔帝在逃往魏州途中被石敬瑭俘虜,最後被李從珂所殺。

李從珂稱帝,即後唐末帝。

內亂期間發生後蜀獨立之事。

原來在前蜀滅亡後,後唐莊宗以孟知祥為西川節度使。

不久後唐明宗叛變奪位,孟知祥練兵意圖獨立。

932年孟知祥在并吞東川軍後被後唐明宗封為蜀王,並於後唐末帝發動內亂時稱帝建國,史稱後蜀。

同年孟知祥去世,其子孟昶繼位。

孟昶,嬖倖寵妃,信任庸才,已有速亡之咎,乃反欲勾通北漢,自啟戰釁,雖欲不亡,其可得乎讓後蜀僥存了三十年的和平局面。

後唐末帝與石敬瑭早在後唐明宗時就彼此不合。

唐末帝繼位後十分猜忌石敬瑭,而石敬瑭也因畏懼而懷有叛變之心。

公元936年後唐末帝把石敬瑭調任天平軍,並命張敬達、楊光遠率軍催促。

石敬瑭聽從桑維翰與劉知遠的建議向契丹借兵叛變,並且對遼太宗耶律德光稱兒,事後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每年還要輸帛三十萬匹。

張敬達聞知叛變之事後,率軍圍攻太原,石敬瑭堅守不下。

當時盧龍軍的趙德鈞和契丹可汗耶律德光有意合作共謀中原,石敬瑭大為驚懼,急令桑維翰見耶律德光。

桑維翰跪於契丹帳前,苦苦哀求,才使耶律德光放棄與趙德鈞合作的打算。

耶律德光率軍解圍,幫助石敬瑭於太原建國後晉,即後晉高祖。

公元937年晉軍與契丹軍大舉南下,楊光遠、趙德鈞等諸鎮陸續投降。

晉軍獨自攻入洛陽,後唐末帝自焚而死,後唐滅亡。

後晉高祖定都汴州,依約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此後契丹國對五代的影響力達到最大。

江南擴張

五代進入後晉時期,國力大不如前,時常被契丹威脅。

江淮地區的吳與後繼的南唐國勢強盛,他們採取聯合北方契丹國制約中原的策略,屢次征討周邊國家壯大勢力,成為中原王朝的一大威脅。

吳國是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建立的。

早在秦宗權之亂時,秦的部屬畢師鐸率軍攻打揚州,楊行密在抗敵過程中發展割據勢力,最後建立吳國。

公元902年楊行密被朝廷封為吳王,建都廣陵,稱江都府。

執政期間鼓勵農桑,穩定經濟,使江淮地區逐漸復甦。

對外則擁護唐室,與宣武軍朱全忠(後梁建立者)敵對。

公元905年楊行密去世,其子楊渥繼位。

隔年江西鍾傳去世,諸子內亂,楊渥趁機派秦裴攻占江西,統一江淮。

然而楊渥喜好玩樂,又猜忌功臣,大臣張灝、徐溫發動兵變,殺死楊渥。

公元908年徐溫擁立楊渥之弟楊隆演為帝,除掉想自立為帝的張顥,徹底掌握吳國大權。

徐溫掌握大權後屢次攻伐吳越國未果,至後梁末期才和談。

唐朝滅亡後,吳國不承認後梁正統地位,仍然沿用唐哀帝「天佑」年號,直到公元919年吳國改元,才正式與唐朝切斷關係。

對內則逐步剪除楊氏舊將以穩固其勢力,然而專政的長子徐知訓驕橫恣肆,曾因欺負吳王楊隆演而引來兵變,最後被部下朱瑾殺死。

徐溫養子徐知誥平定亂事,而徐知誥事徐溫甚孝謹,最後成為徐溫政權的繼承者。

楊隆演鬱鬱而終,其子楊溥繼位,並於公元927年稱帝,即吳睿帝。

公元927年徐溫去世,追封齊王,養子徐知誥繼位,成為吳國實際統治者。

徐知誥生活儉樸,尊重吳帝和將領而頗得民心。

公元937年徐知誥奪吳睿帝之位,吳亡,建國齊,都金陵,稱江寧府(江蘇南京)。

同年,後唐滅亡。

兩年後徐知誥自稱唐室後裔,改姓名李昪,改國號唐,史稱南唐,他即南唐烈祖。

李昪建國後採取與民休息、與鄰國友好的政策,使國力持續強盛。

公元943年李昪去世後,其子李璟繼位,即南唐元宗。

李璟在位初期,南唐國力仍然強盛,對外聯和遼朝壓制後周,對四周國家也採取見機入侵的方式,陸續滅閩國與楚國。

在南唐東南方有吳越國與閩國。

吳越國的建立者為鎮海、鎮東節度使錢鏐,都杭州,其疆域約同浙江省。

公元907年錢鏐被後梁封為吳越王,即吳越太祖。

在位期間促進經濟發展,保境安民;對外奉五代為宗主國,與吳和南唐為死對頭,這個策略一直維持到亡國為止。

另外曾經派使冊封新羅、渤海國等國王,海中諸國皆奉他為君長。

閩國是由福建觀察使王潮所建立,其與其弟王審知控制福州一帶,後為武威軍節度使,其疆域約同今福建省。

王審知執政後於公元909年被後梁封為閩王,即閩太祖。

在位期間也是提倡節儉,與民休息,並向五代稱臣,使閩國迅速發展。

公元925年閩太祖去世後,其繼位者與宗室、大臣互相猜忌、鬥爭而使閩國逐漸衰弱。

公元943年閩景宗王延曦之弟王延政於建州(福建建甌)稱帝,國號殷。

隔年閩景宗被大臣所殺,國內大亂。

公元945年王延政改國號為閩。

同年南唐元宗趁機伐閩國,攻下建州,閩亡。

然而吳越趁機介入,閩將李仁達以福州附吳越,泉州、漳州又為清源軍留從效所據,南唐最後只獲得建州與汀州(今福建西北部)等,與吳越國的關係持續惡化。

不久南唐元宗趁楚內亂之際於公元951年派邊鎬攻滅,但隔年因楚將劉言起兵反抗,使得南唐又失去湖南一地。

南唐連年用兵使國力受到很大消耗,所得之地也大半喪失。

再加上南唐元宗為人柔和、好諛惡直,以是群小競進,政事日非。

後周趁機於公元957年發兵南征南唐。

南唐元宗戰敗,割讓江北十四州給後周,並且去掉自己的帝號,只稱江南國主,南唐元氣大傷。

而比較有軍事才能的太子李弘冀,他在毒死意圖奪位的叔父李景遂後也去世。

南唐元宗只好改立六子李煜為太子,但是李煜的書生氣質較重。

南唐元宗為了避周軍與吳越軍聯合入侵金陵而遷都洪州,即南昌府。

公元961年唐元宗去世後,由李煜即位,即南唐後主,還都金陵府。

至此南唐無力威脅五代,只能保境安民。

湖廣內亂

楚國開國皇帝馬殷

湖廣一帶有荊南、南楚、南漢和靜海。

荊南又稱南平國、北楚,其疆域約為今湖北省西部。

建立者高季興為後梁太祖的將領,公元907年被封為荊南節度使,治所為江陵。

荊南地小勢弱,因而向四周各國稱臣。

其君主高季興和高從誨貪圖各國貢品而攔截搶奪,遭各國發兵威脅才願歸還,被稱為「高賴子」。

後梁滅亡後,高季興改向後唐稱臣,在公元924年被後唐唐莊宗封為南平王,正式立國,建都江陵,他即武信王。

後唐滅前蜀時,高季興表示願意協助伐蜀,但並未實際行動,而後又向後唐索要前蜀土地。

這些使後唐唐明宗大怒而發兵南征,所幸江南雨季使唐軍糧草不濟而退。

南平國與後唐的關係直到其子文獻王高從誨繼位後才和好。

楚國則由武安軍節度使馬殷所建立,又稱南楚、馬楚。

秦宗權之亂時,秦的部署孫儒攻打兩淮楊行密,孫儒部將馬殷帶部分人馬經江西至湖南割據。

公元907年後梁建立後,馬殷向後梁稱臣而被封為楚王,即武穆王。

其勢力涵蓋今湖南與廣西北部,對外臣服五代各朝,對內平定亂軍、強藩,並且採取保境安民的政策,使楚國國勢強盛。

公元927年後唐封馬殷為楚國王,定都潭州,即長沙府。

楚文昭王馬希范時期擴地至今廣西東北部,國勢頗盛。

然而馬希范在947年去世後國勢大亂,楚將擁護次子馬希廣繼立,使長子馬希萼不滿而叛變。

公元950年馬希萼成功攻下長沙,即楚恭孝王。

然而他縱酒荒淫,使得楚將王逵、周行逢舉兵叛變。

他們擁護宗室馬光惠為武平節度使,以劉言為武平軍留後,率軍占據朗州(湖南常德)。

不久徐威也擁護馬希崇為武安軍留後,放逐馬希萼。

而馬希萼則于衡山再度被擁立。

楚國分裂成馬光惠、馬希崇與馬希萼三派後,南唐元宗趁機於951年派邊鎬攻占長沙,馬希崇與馬希萼先後投降,楚國亡。

同時間南漢北取桂州(廣西桂林)一帶,占據全嶺南地區。

隔年武平軍留後劉言不願降唐,派王逵、周行逢攻下潭州,至此南唐全面退出湖南地區。

劉言被後周封為武平節度使,由於與王逵對立而被王逵與周行逢所廢而死。

而王逵貪得無厭,也被部下潘叔嗣所殺,武平軍之位最後由周行逢繼承。

周行逢革除楚國劣政,愛護百姓,提倡廉潔。

對將領用法嚴厲,果斷誅殺。

湖南地區又恢復平穩,直至962年周行逢去世為止。

南漢是由清海軍節度使劉隱所建立,公元907年被後梁封為彭郡王,後又先後封為南平王、南海王。

劉隱穩固嶺南後重用當地士人,為日後建國打下基礎。

公元911年劉隱去世後,由其弟劉龑繼位。

劉龑再統一嶺南後於公元917年稱帝,即南漢高祖。

國號大越,都番禺,號興王府(今廣東廣州)。

隔年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

南漢高祖與鄰國和好,推廣科舉制度。

然而本身殘酷奢持,每視殺人則喜,寵幸宦官,以至政事不寧。

公元942年南漢高祖去世,其子劉玢繼位,即南漢殤帝。

南漢殤帝貪圖享樂,當時有張遇賢叛亂,隔年被其兄劉晟所殺。

劉晟自立為帝,即南漢中宗。

在位期間,雖然奪取楚國容州(廣西北流)、邕州(今廣西南寧),但是提倡嚴刑立威,為人殘暴,大肆屠殺皇族和大臣將領,南漢只剩宦官、宮女執政。

公元958年去世後,由其子劉鋹繼位,即南漢後主。

其間靜海(今越南北部)開始脫離中國統治。

後晉後漢

當十國陸續衰弱或自保時,北方的後晉也因為契丹國的威脅而屢屢不安。

當時後晉新立,財政匱乏,契丹貪求無厭,藩鎮多不願服從。

為解決財政危機,後晉高祖採納桑維翰的建議,採取安撫藩鎮、恭謹契丹的方式,並且重視農業、商業以提升經濟。

雖然契丹國得以安撫,但原燕雲十六州官員如吳巒、郭崇威恥臣於契丹,不願投降。

各地藩鎮幾乎不服晉廷,有些甚至有意拉攏契丹國以奪位,此時有賴杜重威、李守貞等人平定。

公元937年天雄軍(即魏博軍)范廷光反於魏州,前去平亂的張從賓也向他投降,並且殺後晉高祖之子石重信和石重乂。

最後在范張聯軍逼近開封時,有賴侯益與杜重威率軍擊潰而平定。

楊光遠自恃重兵而干預朝政,後晉高祖常屈從之,後來勾結契丹國叛變而被李守貞打敗而死。

公元942年成德軍安重榮指斥後晉高祖父事契丹,要求出並討伐契丹。

但實際上卻是暗通契丹,意圖奪位。

後晉高祖派杜重威率軍擊斬安重榮,史稱宗城之戰,並將其頭送與契丹。

同年位於代北的吐谷渾部,因為不願意投降契丹國,首領白承福率部投奔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契丹派使問罪。

後晉高祖最後在這些憂憤之中去世,其大臣馮道、景延廣以國家多難,宜立長君,就以侄子石重貴繼位於鄴都(河北大名),即後晉出帝。

由於後晉的將領與百姓對屈尊異族而感到強烈不滿,後晉出帝聽從景延廣建議,放棄對契丹國稱臣而改稱孫以洗刷屈辱。

景延廣對契丹人的敵意十分強烈,他殺害契丹商人,逮捕契丹使者出氣,屢次對契丹挑釁。

此舉引來契丹可汗耶律德光的憤怒,他於公元944年率軍南征。

當時河北大旱,蝗蟲侵襲,契丹軍攻掠貝州(河北清河)等地而還。

隔年後晉出帝派杜重威率軍北伐,耶律德光聞之率大軍南下,最後杜重威成功的在白溝(河北定興、新城間)擊潰契丹軍。

然而,後晉出帝於白溝之戰後日益驕奢,又以馮玉執政,賄賂公行,朝政敗壞。

公元946年後晉出帝再以杜重威率軍北伐,與耶律德光在滹沱河會戰。

此時杜重威有意奪位,反而向耶律德光投降。

耶律德光趁機率聯軍直逼開封,後晉大將李守貞、張彥澤陸續投降,最後後晉出帝開城投降,後晉亡,史稱遼滅晉之戰。

隔年耶律德光將國號改為「大遼」,即遼太宗,正式建立遼朝。

遼太宗本來對經營中國地區很有信心,然而「打草谷」與掠人為奴的掠奪政策使中原百姓群聚反抗。

其中河東軍劉知遠聽從張彥威的建議,以中原無主為由於太原稱帝,建國後漢,即後漢高祖。

遼太宗壓制不了此局面,以天氣炎熱為由率軍北返。

他命蕭翰留守開封,杜重威留守鄴都。

最後於殺胡林(河北欒城)去世,其兄子耶律兀欲繼位,即遼世宗。

後漢高祖在遼軍北返後開始收復中原。

蕭翰得知消息後,劫持後唐宗室李從益稱帝於開封,而後北返。

後漢高祖聞之派使殺李從益以定都開封,並派高行周與慕容彥超在魏州之戰戰役降服杜重威,諸鎮相繼歸附。

948年後漢高祖去世,其子劉承祐繼位,是為後漢隱帝,並以楊邠、郭威、史弘肇與王章為輔國大臣。

當時河中節度使李守貞叛亂,有賴郭威平定。

後漢隱帝年長後猜忌輔國大臣,與郭允明協議後於公元950年以遼軍寇河北為由派郭威鎮守鄴都,隨後大殺楊、史與王等大臣,又殺郭威一家,並召泰寧軍慕容彥超等急速入京。

郭威聽從魏仁浦建議起兵南下,並派養子柴榮鎮守鄴都。

隔年擊潰慕容彥超,攻入開封,後漢隱帝最後為郭允明等所殺。

郭威本有意立劉崇子徐州軍劉贇為帝,先以李太后臨朝。

當時恰巧遼軍入侵,郭威出師禦敵,但大軍至澶州(今河北濮陽)時,軍士擁護郭威稱帝,大軍返回開封。

公元951年郭威稱帝,建國後周,即後周太祖,後漢亡。

後周北宋

周元通寶

後周太祖登基後減除若干苛政,厲行節儉,使南流的人口再度有流回

中原的傾向。

然而劉贇被殺,使後舊漢將不服周廷。

河東軍劉崇(後漢高祖劉知遠之弟)得知郭威稱帝後,自立為帝,建國北漢。

他依遼人為援,自稱侄皇帝,並且伺機伐周。

舊漢將徐州鞏廷美與泰寧軍慕容彥超意圖叛變,有賴後周太祖陸續平定。

公元954年後周太祖去世,由養子柴榮繼位,即後周世宗。

後周世宗是五代十國中的第一名君,於繼位之初遭遇北漢帝劉崇與遼將楊袞聯合南下。

當時周廷驚恐,大多主張穩重行事,然而後周世宗親自擊潰漢遼聯軍,並斬臨陣後退的無能將領,史稱高平之戰。

此後改革軍事制度,精簡中央禁軍,補充強健之士,形成「殿前諸班」的禁軍。

內政方面,他招撫流亡,減少賦稅,穩定國內經濟。

整頓吏治,延聘文人,打壓武人政治,使後周政治清明。

955年又廢天下佛寺,獲取大量銅器以整頓經濟。

軍事與經濟的提升都為日後統一中國本土而建立重要的基礎。

後周世宗在穩定國內後即意圖統一天下,他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為目標。

公元955年率軍擊潰後蜀,占秦州漢中一帶。

公元956年率兵擊潰南唐,獲得江北之地,迫南唐稱臣。

公元959年後周世宗率軍北伐遼朝以收復燕雲十六州,周軍陸續攻陷瀛洲、莫州等地。

當他準備收復幽州時,卻突然生病,被迫班師。

不久去世,其幼子柴宗訓即位,即後周恭帝。

960年禁軍領袖趙匡胤以鎮定二州遭北漢、遼朝入侵為由率軍北御,而後在開封的陳橋驛發生陳橋兵變,受禁軍擁護為帝。

趙匡胤回師開封,廢黜後周恭帝,後周滅亡,五代結束。

他建立宋朝,即宋太祖。

宋太祖繼位之時,十國仍有後蜀、北漢、南唐、吳越、南漢、荊南與湖南武平軍周行逢、閩南清源軍留從效等,這些國家或藩鎮大多奉宋朝為宗主或臣服之。

宋太祖面對遼朝的威脅,采趙普「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策略統一中國地區。

962年荊南主高保勖去世,同年湖南周行逢去世,兩國新主年幼無能。

宋太祖趁機於隔年以平湖南之亂為由派兵南下並湖南,途中假道伐虢,并吞荊南。

後蜀後主孟昶聞知荊南與湖南被并吞後,聯合北漢以拒宋師。

然而其晚年奢持逸樂,朝政不修,軍隊皆無戰鬥力。

公元965年宋太祖派王全斌、崔彥進出鳳州(陝西鳳縣)、劉光義、曹彬出歸州(湖北秭歸),北東兩路同時入蜀。

結果不出六十多日,後蜀帝孟昶投降,後蜀亡。

其寵妃花蕊夫人在亡國後寫下:「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南漢後主劉鋹將政事交給宦官龔澄樞及女侍中盧瓊仙等人。

由於只信宦官,官員都需閹割才能進用。

970年宋廷派潘美伐南漢,由於南漢將領大臣宗室皆死光,只有宦官領軍,隔年南漢帝劉鋹投降,南漢亡。

南唐後主李煜是詞壇高手,雖然終日以外患為憂,但不擅政事。

當時有賴其弟李從善、大臣潘佑與將領林仁肇等人,尚且與後周得以對峙。

宋朝建立後,李煜親近小人,濫殺大臣,終日與臣酣宴、愁思悲歌,南唐國勢混亂。

公元975年宋太祖以南唐帝李煜稱病不入朝為由,派曹彬南征,並以吳越軍為輔夾攻。

最後李煜投降,南唐亡。

吳越國方面,雖然忠獻王錢弘佐時趁閩國內亂獲得福州,但是本身課稅繁重,民不堪苦。

到忠懿王錢俶時,因為對宋朝十分恭順,宋太祖沒有奪取地。

而閩南清源軍留從效割據一方,去世後多人爭位,最後由陳洪進奪得。

978年錢俶與陳洪進納土歸順宋朝,吳越國與閩南清源軍亡。

而十國最後一個國家北漢的末主是英武帝劉繼元。

979年北宋宋太宗派潘美圍攻北漢都城太原,擊退遼國援兵,劉繼元投降,北漢滅亡。

至此十國時期結束,古中國基本統一,正式進入宋朝時期。

然而,尚有燕雲十六州還未收復。

宋太宗滅亡北漢後不久,他不顧大臣反對,從太原北伐遼朝以圖收復燕雲十六州。

起初宋軍攻下易州和涿州,但在燕京的高梁河之戰慘敗而退,至此進入宋遼對峙的時代。

疆域

唐亡於公元907年,公元861年張義潮又收復涼州(今甘肅武威),歷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稱雄漠北。

公元840年左右,統治黃河流域一帶。

淮水以南至廣東的地區,先後為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荊南、楚、南漢所分據,吐蕃勢力退出隴右。

其後吐蕃國勢日衰,北漢則割據太原;合計而成所謂的「十國」。

[6]

五代疆土則以後梁最小,後唐最大。

而十國的疆土則南平最小,南唐最大。

軍事

唐亡前夕,朱溫誅戮宦官,解散了宦官所領的神策軍。

以後,朱溫以宣武軍節度使稱帝,即以宣武鎮兵為禁軍,設置在京馬步軍都指揮使。

後唐改為侍衛親軍,置馬步軍都指揮使,是為侍衛司。

後周又增置殿前司,也有馬步軍都指揮使。

後來又置殿前都點檢,位在都指揮使之上,而侍衛司分置馬軍和步軍兩指揮使,不置都指揮使。

五代各朝時常擴充禁軍,軍事官制也繁多易變。

後梁太祖最親近的軍隊是「廳子都」,此軍裝備精良,兇悍異常,太原晉軍十分畏懼。

立國後擴編宣武軍為禁軍,取禁軍的精銳以成立侍衛親軍。

在首都設左右龍虎軍、左右羽林軍、左右神武軍、左右龍驤軍,均以親王為軍使,後來名稱時有變動。

後唐禁軍的前身是河東軍,李克用以眾多養子為骨幹建立「義兒軍」,是其最精銳的軍隊。

[7]

征戰的主力部隊是公元915年收編的魏博銀槍效節軍,在滅梁時發揮重大作用。

建國後在首都設立嚴衛左右軍、捧聖左右軍等。

在後唐明宗時成立侍衛親軍為禁軍,以其鄴都起事的兵士為骨幹,又稱隨駕軍。

其中石敬瑭還擔任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兼六軍都衛副使。

後晉又在首都設護聖左右軍,其本部軍源自石敬瑭在河東起事的軍隊,其部屬劉知遠還擔任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

後漢軍制沿襲後晉,沒有很大的改變。

後周在首都設龍捷左右軍、虎捷左右軍。

後周世宗時改革軍事制度,實施練選制度,精簡中央禁軍,補充強健之士,設有殿前都指揮使、水陸都部署、殿前都點檢等高級軍官,形成「殿前諸班」的禁軍。

其中殿前都點檢掌握軍事實權,後來擔任此職的趙匡胤在後周世宗去世後發動陳橋兵變,篡位建國宋朝。

其次是嚴明軍紀,命兵部尚書張昭遠制定新的軍法。

最後是限制藩鎮權力,例如禁止造軍器、干預民政等等。

由於戰爭頻繁,兵役負擔沉重。

當時為了防止士兵逃亡,特在士兵臉上刺字記其軍號,以便各地關津識認、追捕逃兵。

另外,各地都征派男女從事運輸,無數人畜累斃途中。

後梁太祖攻打青州王師範時,甚至把徵發來堆積攻城土山的民丁、牛驢一起掩埋在土山中。

劉仁恭在幽燕徵發十五歲以上、七十歲以下的男子自備軍糧從軍,共得二十萬人。

北漢規定十七歲以上的男子皆入兵籍為兵。

南唐曾強令老弱以外的人全部從軍。

吳越錢俶「盡括國中丁民」為兵。

湖南馬希萼調發朗州全部丁壯為鄉兵。

閩國後期發民為兵,力役無節。

除了兵役,還有各種名目的土木修建勞役。

後唐莊宗盛暑修建營樓,「日役萬人」。

荊南修理江陵外郭,驅兵民萬餘人從役。

閩主建築寺觀宮殿,「百役繁興」。

賦役嚴重,使戰亂破壞嚴重的北方社會經濟難以復甦,也大大阻礙了南方經濟發展的進程。

由於地方節度使不受管制,時常背叛中央,所以朝廷紛紛加強禁軍軍力以壓制地方實力派。

為了抵制五代以來的武人干政現象,宋朝採取強幹弱枝政策。

民族

8世紀中葉開始稱雄於漠北的回紇汗國,對唐朝平定安史之亂和收復兩京(長安、洛陽)、河北東至敦煌,出力很大。

9世紀初被迫分3支西遷,回紇以高昌(吐魯番)為中心,大破吐蕃,史稱河西回鶻、甘州回鶻,恢復了北庭。

公元788年,回紇改稱回鶻。

在鄂爾渾河流域受到黠戛斯的攻擊被迫分3支西遷,被迫分3支西遷西通西域。

五代後唐時占有了營、平2州(今大凌河流域和灤河下游)。

一支南至甘州(張掖)為中心的河西走廊大破吐蕃,史稱河西回鶻、甘州回鶻除了統一青藏高原外,11世紀初為西夏所並;一支西遷到新疆東部,以高昌(吐魯番)為中心,史稱西川回鶻;一支遷至新疆西部和中亞。

一支遷至新疆西部和中亞,從10世紀中~12世紀建立了黑汗王朝,公元850年沙州人張義潮將瓜、沙等十一州歸唐。

東北方面形勢也有新的變化。

契丹和奚脫離了唐朝控制後,日益強大。

10世紀初契丹阿保機統一各部,建立了強大的契丹帝國。

後晉時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又攻取唐代姚州都督府之地,大體上即今北京市、河北和晉北。

五代末年中原王朝與契丹以河北白溝河和山西內長城為界。

西面是吐蕃的崛起。

吐蕃居住今西藏雅魯藏布江一帶。

6世紀末與吐谷渾、蘇毗同為青藏高原上三大勢力。

至7世紀下半葉吐蕃統一了青藏高原稱雄漠北。

公元840年左右,後多次與唐朝爭奪安西4鎮。

8世紀下半葉吐蕃進入極盛時期。

西南有南詔的建國。

隋唐時代在雲南洱海周圍地區以烏蠻為主體和白蠻等族長期融合形成了6個部落時在唐開元年間。

天寶年間南詔叛唐附吐蕃,史稱「六詔」,詔即王的意思。

蒙舍地處六詔最南大破吐蕃泫銳性收理畢壕揩,又稱「南詔」。

唐高宗時置姚州都督府(治姚安)就支持南詔統一六詔。

7世紀80年代吐蕃勢力伸入洱海地區。

唐朝為牽制吐蕃勢力,就支持南詔統一六詔。

902年為鄭氏所篡,建長和國。

南詔亡。

後經趙氏天興國(928~929)、楊氏義寧國(929~937)建立了大理國。

至937年政權落入段氏(白族)手中,建立了大理國。

自漢至五代千餘年一直是中原王朝的直屬版圖的越南北方地區於10世紀中葉脫離了中原王朝而獨立。

直至明初曾一度於其地置交趾布政司,前後僅20年。

五代十國

國號 開國君主 都城古名 都城今地 公元起止 國祚 亡國之君 亡於
後梁 朱溫 汴州 河南開封市 907——923 17年 朱友貞 後唐
後唐 李存勖 洛陽 河南洛陽市 923——936 14年 李從珂 後晉
後晉 石敬瑭 汴州 河南開封市 936——946 11年 石重貴 契丹
後漢 劉知遠 汴州 河南開封市 947——950 04年 劉承祐 後周
後周 郭威 汴州 河南開封市 951——960 10年 柴宗訓
南吳 楊行密 揚州 江蘇揚州市 902——937 36年 楊溥 南唐
南唐 李昪 金陵 江蘇南京市 937——975 39年 李煜
吳越 錢繆 杭州 浙江杭州市 907——978 72年 錢弘俶
南楚 馬殷 長沙 湖南長沙市 927——951 45年 馬希萼 南唐
閩國 王審知 長樂 福建福州市 909——945 37年 王延政 南唐
南漢 劉龑 興王府 廣東廣州市 917——971 55年 劉鋹
前蜀 王建 成都 四川成都市 907——925 19年 王衍 後唐
後蜀 孟知祥 成都 四川成都市 934——965 32年 孟昶
南平 高季興 荊州 湖北荊州市 924——963 40年 高繼沖
北漢 劉旻 太原 山西太原市 951——979 29年 劉繼元

五代皇帝

廟號 諡號 姓名 統治時間 年號
五代907年-960年



後梁907年-923年



太祖 神武元聖孝皇帝 朱溫又名朱全忠、朱晃 907年—912年 開平907年—911年乾化911年—912年

郢王 朱友珪 912年—913年 鳳歷913年—913年

末皇帝 朱友貞又名朱鎤、朱瑱 913年—923年 乾化913年—915年貞明915年—921年龍德921年—923年
後唐923年—936年



莊宗 光聖神閔孝皇帝 李存勖 923年—926年 同光923年—926年
明宗 聖德和武欽孝皇帝 李亶 926年—933年 天成926年—930年長興930年—933年

閔皇帝 李從厚 933年—934年 應順933年—934年

末皇帝 李從珂 934年—936年 清泰934年—936年
後晉936年—947年



高祖 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石敬瑭 936年—942年 天福936年—942年

出皇帝 石重貴 942年—947年 天福942年—944年開運944年—947年
後漢947年—951年



高祖 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 劉知遠 947年—948年 天福947年乾祐948年

隱皇帝 劉承祐 948年—950年 乾祐948年—950年
後周951年—960年



太祖 聖神恭肅文武孝皇帝 郭威 951年—954年 廣順951年—953年顯德954年
世宗 睿武孝文皇帝 柴榮 954年—959年 顯德954年—959年

恭皇帝 柴宗訓 959年—960年 顯德959年—960年

十國皇帝

廟號 諡號 姓名 統治時間 年號
十國907年-960年



吳越907年-978年



太祖 武肅王 錢鏐 907年—932年 天寶908年—923年寶大923年—925年寶正925年—932年
世宗 文穆王 錢元瓘 932年—941年 使用五代與北宋年號。

成宗 忠獻王 錢佐 941年—947年
忠遜王 錢倧 947年
忠懿王 錢俶 947年—978年
閩909年—945年(含943年—945年)



太祖 昭武孝皇帝 王審知 909年—925年 使用五代年號。

廢帝 王延翰 925年—926年
惠宗 齊肅明孝皇帝 王延鈞 926年—935年 龍啟933年—935年永和935年
康宗 聖神英睿文明廣武應道大弘孝皇帝 王繼鵬 935年—939年 通文936年—939年
景宗 睿文廣武明聖元德隆道大孝皇帝 王延曦 939年—943年 永隆939年—943年
武帝 朱文進 944年—945年
和帝 王延政 943年—945年 天德943年—945年
末帝 卓儼明 945年
荊南924年—963年



武信王 高季興 924年—929年 使用五代與北宋年號。

文獻王 高從誨 929年—948年
貞懿王 高保融 948年—960年
貞安王 高保勖 960年—962年
德仁王 高繼沖 962年—963年
南楚897年—951年



武穆王 馬殷 897年—930年 使用五代與十國南唐年號。

衡陽王 馬希聲 930年—932年
文昭王 馬希范 932年—947年
廢王 馬希廣 947年—950年
恭孝王 馬希萼 950年
留王 馬希崇 950年—951年
吳904年—919年—937年



太祖(吳睿帝追諡) 孝武皇帝(吳睿帝追尊) 楊行密 904年—905年 天佑904年—905年
烈宗(吳睿帝追諡) 景皇帝(吳睿帝追尊) 楊渥 905年—908年 天佑905年—908年
高祖 宣皇帝 楊隆演 908年—921年 天佑908年—919年武義919年—921年
睿皇帝 楊溥 921年—937年 順義921年—927年乾貞927年—929年大和929年—935年天祚935年—937年
南唐937年—975年



烈祖 光文肅武孝高皇帝 李昪 937年—943年 升元937年—943年
元宗 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 李璟 943年—961年 保大943年—958年交泰958年958年後使用五代與北宋年號。

後主 李煜 961年—975年 使用五代與北宋年號。

南漢917年—971年



高祖 天皇大帝 劉龑 917年—942年 乾亨917年—925年白龍925年—928年大有928年—942年
殤皇帝 劉玢 942年—943年 光天942年—943年
中宗 文武光聖明孝皇帝 劉晟 943年—958年 應乾943年乾和943年—958年
後主 劉鋹 958年—971年 大寶958年—971年
北漢951年—979年



世祖 神武皇帝 劉旻 951年—954年 乾祐951年—954年
睿宗 孝和皇帝 劉承鈞 954年—970年 乾祐954年—957年天會957年—968年
少主 劉繼恩 970年 天會968年
英武皇帝 劉繼元 970年—979年 天會968年—974年廣運974年—979年
前蜀907年—925年



高祖 神武聖文孝德明惠皇帝 王建 907年—918年 天復907年武成908年—910年永平911年—915年通正916年天漢917年光天918年
聖德明孝皇帝 王衍 918年—925年 乾德918年—925年咸康925年
後蜀934年—965年



高祖 文武聖德英烈明孝皇帝 孟知祥 934年 明德934年
楚恭孝王 孟昶 934年—965年 明德934年—938年廣政938年—965年

其他

稱號 姓名 統治時間 年號
盧龍節度使/燕897年—913年


盧龍節度使 劉仁恭 897年—907年 使用唐朝年號。

大燕皇帝 劉守光 907年—911年稱帝—913年 使用唐朝與五代年號。

應天911年—913年
鳳翔節度使/岐887年—924年


鳳翔節度使 李茂貞 887年—907年開府—924年 使用唐朝年號。

天祐907年—924年
成德節度使/趙883年—921年


成德節度使 王鎔 883年—921年 使用唐朝與五代年號。

成德節度使留後 張文禮 921年

張處瑾 921年—922年
義武節度使/北平900年—929年


義武節度使 王處直 900年—921年 使用唐朝與五代年號。


王都 921年—929年
定難節度使/夏州881年—982年


定難節度使 拓跋思恭 881年—895年 使用唐朝、五代與北宋年號。


拓跋思諫 895年—908年

李彝昌 908年—909年

李仁福 909年—933年

李彝超 933年—935年

李彝殷(李彝興) 935年—967年

李光睿(李克睿) 967年—978年

李繼筠 978年—980年

李繼捧 980年—982年
歸義節度使/金山國851年—1037年


歸義節度使 張議潮 851年-867年 使用唐朝、五代與北宋年號。


張淮深 867年-890年

索勛 890年-896年
西漢金山國金山白衣天子 張承奉 896年-914年
歸義節度使 曹仁貴(曹議金) 914年-935年

曹元德 935年-940年

曹元深 940年-945年

曹元忠 945年-974年

曹延恭 974年-976年

曹延祿 976年-1002年

曹宗壽 1002年-1014年

曹賢順 1014年-?
武平節度使/湖南950年—963年


武平節度使 劉言 951年—953年 使用五代與北宋年號。


王逵(王進逵) 953年—956年

周行逢 956年—962年

周保權 962年—963年
清源節度使(平海節度使)/閩南946年—978年


清源節度使 留從效 946年—962年 使用五代與北宋年號。


留紹鎡 962年

張漢思 962年—963年
清源節度使 陳洪進 963年—978年
964年後為平海節度使


靜海節度使/交趾(曲家)906年—938年


靜海節度使 曲承裕 906年—907年 使用唐朝、五代與北宋年號。


曲顥(曲承顥) 907年—917年

曲承美 917年—923年

楊廷藝(楊延藝) 931年—938年

矯公羨 938年

後續

五代十國(907~960年),一般是指介於唐末宋初的這一段歷史時期。

這是舊史學家的傳統觀點。

其實我個人認為在北宋建立時,十國中的大部分國家,如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即荊南)和北漢等小國都存在,如何能說這幾個國家都消失了呢?公元979年,北宋大軍滅亡了北漢,中國才算基本統一。

若以此來計算,則五代十國的歷史實達72年,即公元907年-公元979年,而十國中有些政權的建立時間還要早一些。

黃巢起義後,唐朝名存實亡,形成了藩鎮割據局面。

907年,梁王朱溫篡唐稱帝,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五代是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次第更迭的中原政權;十國是指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幾個割據政權,十國只是稱其大者,實際上還有不少割據政權。

關於五代十國的理解,狹義上為五代十國本身,廣義上一般以此代指這一歷史時期。

雖說五代十國是比較亂的時代,兵戈四起、人民流離失所、食不果腹,但不可否認這一時期也取得了一些成就,正是這些成就推動著社會的發展,如

天文

唐朝曹士所編的《符天曆》流行於唐朝後期、五代與北宋民間,有好幾百年之久。

《符天曆》是以顯慶五年為曆元,以雨水為氣首,以一萬為基本天文數據的分母,從而大大減輕了計算工作。

由於不是官方頒布的曆書,被貶稱為小歷。

醫學

在醫學方面,五代出現了官方醫官,後唐於清泰年間增設翰林醫官之職。

北宋後改太醫署為太醫局,並設翰林醫官院。

後蜀的韓保升是本草學家,他詳察藥品,深知藥性,施藥輒神效。

在後蜀帝孟昶的支持下,他以唐朝《新修本草》為藍本,重新編著成《蜀重廣英公本草》,史稱《蜀本草》,後散失。

雕版印刷

唐朝末年,雕版印刷比較發達的西蜀,印刷品主要是占卜書、字書等。

後唐時,開始刻印「九經」。

長興三年(公元932年),明宗命國子監以西京的石經為根據,校正「九經」,抄寫做注,雇雕字匠人刻版印賣。

這項工程用了二十年時間,直到後周廣順三年(公元953年)六月才刻印完畢。

從此,刻本「九經」廣為流傳。

後蜀也專門印製,導致「蜀中文學復盛」。

後漢時,又將《周禮》等未刊的「四經」刻版印行。

刻印「九經」促成儒學經典的普及,有利於文化的傳播。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五代興亡——期望理清五代交替脈絡

公元907年,在長時期的藩鎮割據、朋黨之爭、宦官專權中,曾經盛極一時的唐朝,終於為後梁政權所取代。從此,到960年宋朝建立的53年間,中原地區先後出現了梁、唐、晉、漢、周五個政權,史稱後梁、後唐...

「五代十國」到底是哪五代?哪十國?

公元907年至959年(共計53年),史稱「五代十國」。在這50餘年間,中原地區共有五個王朝前後交替,而南方地區則前後存在十餘個割據政權。接下來我們依照王朝更替順序來介紹「五代」:

歷史上的五代十國,究竟是哪五代哪十國

說起中國歷史,經歷過三段大的分裂時期,一是春秋戰國時期,二是南北朝時期,三是五代十國時期。大一統的朝代大家都能記住,例如漢唐元明清。那麼經常說的五代十國究竟是哪五代,哪十國呢?五代十國(907年...

五代十國歷史簡介

五代十國(907年-960年 )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 )與十國(891年~979年 )的合稱,也指唐朝滅亡到宋朝建立之間的歷史時期。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

五代十國,一個讓越南獨立的時代

五代十國(907--96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與十國的合稱。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重要重要階段,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越南(靜海軍)自此永久脫離中國

五代十國歷史發展順序(中)

湖廣內亂而湖廣一帶有 荊南、 南楚、 南漢和 靜海。荊南又稱 南平國、 北楚,其疆域約為今 湖北省西部。建立者 高季興為 後梁太祖的將領,907年被封為荊南節度使,治所為 江陵。荊南地小勢弱,因...

唐朝滅亡後,歷時五十三年的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是 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 新五代史》,是對 五代(907年~960年 )與 十國(902年~979年 )的合稱。五代是指907年 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 中原地區...

帶您了解五代十國是怎麼回事

五代十國五代十國(907年—96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891年~979年)的合稱。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

五代十國,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

唐朝後期,戰爭不斷,經濟政治衰退,859年爆發唐末農民起義,經過黃巢的打擊,唐朝統治名存實亡。之後宰相與宦官爭權不斷。朱溫與李克用成為唐末的風雲人物,在朝廷各樹黨派,在朱全忠的支持下,宰相派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