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不死,關於孫策襲許的可能性有多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大家都知道孫策死的太早。

江東對外作戰最勇猛的人。

江東霸王。

孫策奇襲許昌的可能性成功幾乎等於零。

首先,孫策奇襲許昌的計劃讓我想到了十年後周瑜遠征巴蜀二分天下的計劃,他們簡直是如出一轍,並且結局都是一樣,以主角身亡收場。

再來看看奇襲許昌的可能性為什麼低

1.孫策當時剛剛平定江東,還有嚴白虎的餘黨還沒有收拾乾淨,並且自身隊伍內部鬥爭還很大,根本沒有餘力去管千里之外許昌的事。

2.之前曹操被自己最親信的陳宮張邈偷家時,都活生生的撐了過來,如今孫策從千里之外偷家,勝率當然不會大。

3.偷襲許昌有兩條路,一條是走劉表的荊州,一條是直接北上走徐州。

這兩條路,哪一條都不好走。

我們得公平地看待孫策這個人,不要想當然以為他年輕氣盛就異想天開,只會好勇鬥狠。

如果你忽略孫策的年齡來看他的事跡,就會發現他在戰略戰術上的老成早就比誰都不差了。

做得最漂亮的一回當屬袁術稱帝之後,先勸諫再絕交,不僅完全擺脫了袁紹的控制,還大幅拔高了自己;再看他打完黃祖馬上上表朝廷,一句「誠皆聖朝神武遠振,臣討有罪,得效微勤」,讓曹操一邊感嘆「猘兒難與爭鋒也」,一邊只能趕緊懷柔拉攏。

行軍作戰中用過的詭計就不說了。

政治頭腦,攻心手段,年紀輕輕的孫策無一不備,豈能看作一味逞勇好戰之輩?

這樣一個孫策,如果一件事情不符合他的戰略規劃和自身利益,他當然是不會幹的。

那麼就要問了,孫策當時的戰略規劃是什麼?自身利益又如何體現?

說到劉備諸葛亮的戰略我們都知道《隆中對》,說到孫權也勉強知道他有個魯肅的「榻上策」,但真以為其他諸侯就沒有長期戰略了嗎。

至少孫策是有的,而且早在他準備去暫投袁術的時候就有了(見於《吳歷》)。

這個時候的孫策年不滿二十,沒有一兵一卒,但他去見當世名士張紘,已經表達出了自己的英雄之志。

我們來看兩段話,第一段是孫策自己的:

策雖暗稚,竊有微志,欲從袁揚州求先君餘兵,

就舅氏於丹楊,收合流散,東據吳會,報讎雪恥,為朝廷外籓。

忽略細節,這基本孫策就是以後所做的事情吧?當然孫策來的目的還是為了聽張紘的高見,張紘先是推辭,後來在孫策的堅持之下,終於說了:

今君紹先侯之軌,有驍武之名,

若投丹楊,收兵吳會,則荊、揚可一,讎敵可報。

據長江,奮威德,誅除群穢,匡輔漢室,功業侔於桓、文,豈徒外籓而已哉?

張紘提出的戰略是孫策先前所言的升華版,而更為清晰完整,其實我覺得張紘這個人真是嚴重被低估了,我們再看東吳之後的整個發展歷程,就會發現基本都沒有脫出張紘戰略的軌跡!當然從程度上沒有最終完成,《隆中對》不也沒有最終完成嘛,但方向是對的呀。

後來孫策以吳會為根據地,首先占領江東(揚州的江南部分),正是遵照這個戰略來的。

那麼在平定江東之後,下一個戰略目標是什麼?

張紘明確說了:「荊、揚可一,讎敵可報」——一統荊州和揚州,報仇雪恨。

報什麼仇,當然是殺父之仇,也就是要滅江夏的黃祖和荊州的劉表。

可以看出,張紘所說的「荊、揚」之間更偏荊州,這是可以理解的,說這話的時候占據荊州的劉表是孫策的殺父仇人,而占據揚州(江北部分)的袁術不管怎樣也算是孫策父親的老朋友。

等到孫策平定江東的時候,袁術已滅,揚州江北部分已屬曹操,而且曹操已經挾天子以令諸侯。

這個時候他是先打荊州還是打揚州呢?

孫策的實際行動表明了,他先要打的,還是荊州,首先是江夏黃祖。

對於曹操方面,他選擇的是結好,反正曹操現在是用朝廷的名義發號施令,那他就給朝廷該納貢納貢,該上表上表,曹操眼前還有袁紹,一時也拿他沒辦法。

這樣選擇的好處就是孫策可以安心向著張紘「據長江」的戰略目標發展,而不必捲入北方的爭端。

對江夏黃祖的這一戰,孫策是一路凱歌的,只是還沒有來得及把黃祖徹底消滅,這時候發生了一件事:

廣陵太守陳登治射陽,

孫策西擊黃祖,登誘嚴白虎餘黨,圖為後害,策還擊登,軍到丹徒,須待運糧。

上面這段是《資治通鑑》對孫策死前情況的記載,比《三國志》要靠譜。

所以不難看出孫策為什麼要從西進轉為北上,這並不是他自己的主動選擇,而是因為陳登先在他背後搗亂,導致他做出的應對反應。

至於孫策自己是否很願意轉變作戰方向,趁勢改打揚州?似乎並沒有,所以才會留下孫策先派孫權去打陳登的記錄,然而不濟事,所以孫策才轉身自己打陳登去了。

那麼孫策去打廣陵陳登,如果打下來了,他會不會繼續北上一路打到許昌去呢?

我想不會。

原因一:單純攻打廣陵尚且在戰略規劃的範圍內,打到許昌去顯然就不在了。

原因二:孫策就算打了陳登,只要他在這裡停手,依然可以避免捲入北方的爭端,回去安心發展他的江南——注意,這時候打陳登跟直接打曹操完全是兩碼事。

雖然陳登是曹操以朝廷的名義任命的,孫策也有朝廷的封號啊,陳登挑動嚴白虎餘黨在孫策背後搞小動作,怎麼說也是他有錯在先,所以孫策如果能順利滅掉陳登,再把既定事實上奏給朝廷,說自己此舉是為朝廷「討有罪」,曹操自己還在北方焦頭爛額呢,又能說什麼?

按照孫策一貫的行事風格,他是很有可能這麼幹的,所以我覺得他打下廣陵來之後會不會守都不一定,只要把陳登消滅,免得日後再被背後捅刀子,他的目的暫時就達成了。

畢竟廣陵雖然是北上的重鎮,但對於一個立足江南的政權來說,其戰略地位還是難比荊州境內的武昌、江陵等地。

荊州的戰略地位有多重要,尤其是對於下游的江東有多重要,後來的史實已經反覆為我們證明了,饒勝文先生的《布局天下》一書中甚至總結「自古未有失荊襄而能保有東南者」,所以孫權後來不惜背棄盟友也要把荊州搶到手並不奇怪,孫策活著的時候更不可能輕易放棄荊州這個戰略目標。

在荊州還沒到手,甚至江夏都沒到手,殺父之仇都沒報的情況下,孫策怎麼會有閒心到北方攪局呢?

問題來了,怎麼就會有這樣一種說法,或者說謠言?還流傳如此廣泛?

一切謠言都有源頭。

這個事件中的幾個利益相關方,顯然就是傳播謠言的主要嫌疑人。

嫌疑人1:孫策

會是孫策自己傳播了襲許的謠言嗎?

假設是,最可能的用意是用以迷惑以荊州集團,讓他們誤以為孫策在打下廣陵之後會繼續北上,但其實孫策多半會回頭再次攻打黃祖的江夏。

但壞處是,讓陳登更加防備,曹操也會生疑,況且如果是這個目的顯然應該先把陳登打下來,再傳播謠言。

另一方面孫策在江東,而謠言盛於官渡,他又沒什麼理由把這種話往曹操那邊傳,所以這種可能性較小。

嫌疑人2:陳登

孫策要打陳登,說到底是陳登挑事在先,而陳登專挑這種敏感時期跟孫策挑事,製造出更多敵對勢力,想來曹操不會滿意。

再說曹操本來無力支援,以後等到孫策「討有罪」之類的奏表一上,再申明一下自己沒有北上之心,只怕曹操真會把陳登當成一個棄子先丟出去。

所以,陳登要先說明白,這可不是他自己找事兒,而是孫策先有不臣之心,這一仗自己是替曹操打的,成有功勞,敗有苦勞,而且曹操可不能不管。

早在孫權圍城的時候,陳登曾派陳矯來跟曹操要兵增援,曹操當時自己兵力也緊張,那這話很有可能是陳矯說出來的,目的是為了引起曹操的重視。

但問題是,如果是在這種情境下聽到此事,而且這件事我們已經分析了,本身是不靠譜的,曹操會輕易相信嗎?

陳登或者陳矯如果還顧念著不能讓曹操生疑,不能讓曹操以為他是要入袁紹一夥故意來擾亂自己的軍心(否則不是更糟?),這難度又加大了不少啊。

總體來看,這種可能性大一些,也並非完全合理。

嫌疑人3:袁紹

在孫策死之前,襲許謠言最大的受益人是誰?當然就是袁紹!

所以他理所當然有重大嫌疑。

孫策未必真願意與他聯合,但會不會「被」聯合就說不定了……

孫策基本上戰無不勝,幾年之內就完成了很多人奮鬥幾十年都未必能夠完成的事情,在當時人看來也是個傳奇。

因為傳奇,就容易被神話,當時在江東「百姓聞孫郎至,皆失魂魄;長吏委城郭,竄伏山草」,這還是把他當凡人看嗎?而在從未見過孫策真人的江北曹營中,想來也是傳言眾多談虎色變,所以就算孫策襲許本身是件很荒唐的事情,說出來也照樣有人信,照樣有人怕(興許他們真以為小霸王可以飛過來?)。

袁紹只要抓住這一點,編出這樣一個似是而非的謠言,想辦法擴散進曹營,不用進攻,曹操全軍的士氣先就矮了一半。

事實上也是「眾聞皆懼」,的確起到了這種震懾作用。

聯想到袁紹能從曹操營中收到那麼多書信,有多少是這個謠言的功勞?

因為袁紹實在太有動機這麼幹,如果不是本案還存在更大的疑點,我基本要宣布案件告破了。

以上三個嫌疑人比較容易想到,所以我是先說結論再反推的。

但是下面說的這種可能性,就要一點一點來抽絲剝繭了。

與「孫策襲許」謎案緊密相關,還有一大謎案更讓人摸不著頭腦,就是所謂的「郭嘉預言」。

郭嘉是曹操的謀士之一,近年來圍繞著這個人冒出來很多爭論,我們不吹不黑,但得承認他的確是曹操很信任的一個謀士,有資格參與核心決策。

郭嘉這個人身上有些神秘的地方,最被後人津津樂道的,當屬他的「預言能力」或者說「烏鴉嘴」⋯⋯

而最神奇的一個「郭嘉預言」正是孫策之死。

孫策轉鬥千里,盡有江東,聞太祖與袁紹相持於官渡,將渡江北襲許。

眾聞皆懼,嘉料之曰:「

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

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

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

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

」策臨江未濟,果為許貢客所殺。

這是郭嘉本傳里的說法。

注《三國志》的裴松之看到這裡就很不服,他說你郭嘉通過孫策的個性作風推斷出來他的死法,算你「明於見事」,可問題是你又不能知道他什麼時候死,他要是晚死幾個月,真打來了怎麼辦?所以郭嘉的發言「非上智」,「此蓋事之偶合」,是瞎貓撞上死耗子啦。

——是嗎?

其實裴松之這番話指出的事件疑點是對的,只是在某一點上先入為主,導致結論太草率:他說郭嘉「無以知其死在何年也」,真地如此嗎?

單從郭嘉這段話里,我們就能找到另一個線索。

你不妨再把郭嘉的原話仔細讀一遍,有沒有發現其他詭異之處?

賣完關子,我揭曉謎底吧,是這五個字——「策輕而無備」

如果你覺得這幾個字稀鬆平常,看不出什麼疑點,那想想看,郭嘉是怎麼知道這回事的?

那是一個沒有電視沒有網際網路沒有攝像頭的時代,郭嘉沒看過記載著孫策種種事跡的《三國志》或《資治通鑑》,而且這和他其他時候能夠了解袁紹、曹操、劉備這些人有很大的不同,因為他沒有任何正常渠道可以見到孫策本人,然後來分析他。

斷定一個人是個什麼樣的人,是需要信息來支撐的啊。

這裡我們看不到郭嘉的信息渠道,但從他敢於下斷言,而且還說對了,就可以推理得出,信息渠道是存在的。

你可能會想,或許郭嘉只是根據一些大家都知道的流言在做判斷?但是第一,上文說了孫策是個當世傳奇人物,關於他的傳言肯定是真真假假,不可能都是靠譜的,如果沒有更可靠的渠道,讓千里之外的郭嘉如何判斷?第二, 聯繫上下文看,郭嘉說孫策「輕而無備」不是泛指其個性如此,而是指向他「好馳騁遊獵」「輕出微行」的特定生活習慣,甚至指的都不是戰場上的行為,這樣後面接著說「若刺客伏起」一語才講得通。

這是主將的生活習慣,尤其還是這麼危險的生活習慣,可以算得上軍中細密之事,何至於搞得天下皆知呢?

郭嘉能淡淡說出這幾個字,其實就透露給我們一個信息,他在江東有可靠的情報來源。

換句話說,曹營在江東安插了細作。

孫策平定江東之後,並不是所有當地人物都服他,例如許貢就在暗中給曹操寫信,所以細作的存在當然也是可能的。

而既然有情報來源,那就很難說郭嘉一定不知道什麼了……

但是!即使郭嘉利用曹營的情報系統,查知甚至參與甚至就是策劃了這場對於孫策的刺殺,也不足以完全解釋他此時的態度。

他實在太篤定了,而且是不必要的篤定。

喜歡小編的文章更多精彩請持續關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江東小霸王孫策為何英年早逝

了解《三國演義》的人都會知道,江東小霸王,三國小霸王所指孫策。江東小霸王孫策隨父親孫堅領兵出戰時,年僅十七歲,可謂是英雄少年。惋惜的是江東小霸王英年早逝,江東小霸王孫策為何會英年早逝?江東小霸王...

三國歷史中足以和隆中對相比的那些戰略構想

公元207年劉備到隆中拜訪諸葛亮,請他出山為其出謀劃策。諸葛亮審時度勢,分析當下局勢,提出千古傳頌的隆中對。隆中對為劉備的蜀漢大業規劃了內政、外交、軍事的方針策略,而後劉備按照隆中對行事,終成三...

三國歷史上五位英年早逝的奇才

三國是一個時代的大舞台,文臣武將都在這個舞台上展現著各自的才華,只要是有能力,就不愁英雄無用武之地。尤其是在鼎足之立之前,三國更是人才輩出,一大批優秀人才各領風騷。詩聖杜甫有名句「出師未捷身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