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江東小霸王孫策為何英年早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了解《三國演義》的人都會知道,江東小霸王,三國小霸王所指孫策。

江東小霸王孫策隨父親孫堅領兵出戰時,年僅十七歲,可謂是英雄少年。

惋惜的是江東小霸王英年早逝,江東小霸王孫策為何會英年早逝?江東小霸王英年早逝的歷史真相是什麼?

孫堅死後不我久,江東小霸王孫策在朱治、呂范的策划下從袁術處借得三千兵馬,就此走上了他的創業之路。

前途故然艱險,但冥冥中好像得到了孫堅在天之靈的護佑一般。

其起先便有朱治、程普、黃蓋等一干舊將輔佐,行至歷陽,又得周瑜傾心相隨,並攬得江東「二張」,兵馬雖然不過三千,文武干將卻是一流裝備,單從創業之初的人才儲備來看,不要說劉備見了要羨慕到流口水,只怕曹操也要自慚形穢。

其後又收得大將陳武,更將不打不相識的太史慈招至麾下,這麼的陣容,與曹操在兗州時的規模比較,也是不遑多讓了。

以這麼的一流裝備來對付江東諸郡的二流、三流乃至不入流實力,顯然是如狂風捲殘雲,勢如破竹。

短短數年之間,孫策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平定江東,曹操也不得不發出「獅兒難與爭鋒也」的感慨,並被迫結親。

曹操和袁紹顯然是其時的兩大超級實力,官渡之戰便是曹、袁爭霸的終極對決。

因為有袁術的存在,孫策不大可能倒向與袁術不和的袁紹,加上袁紹當時仍是最強大的實力,而皇帝卻在曹操手裡,從輿論上,袁紹是反抗的,因此從戰略上剖析,不單是我們,周瑜和二張也會為孫策剖析,得出的結論應當是:作為最具潛力的新興實力,必定需要向曹操靠攏。

這麼的戰略格局,跟上世紀八十年代有相似之處。

江東小霸王孫策派張紘到許昌上表,目的是為自己爭取最大的政治利益,結親是曹操作出的讓步,或許在曹操看來,這應該是雙方都能接受的雙贏局面。

但問題是,孫策的要求絕不止於此,他還要做大司馬,這種「赤祼祼」的「政治訛詐」遭到了曹操的斷然拒絕,從而導致孫策「甚恨之,常有襲許都之心」,這必定要引起曹操極大的不安,如何遏制乃至推翻孫策的江東實力,也必定成為曹操陣營的一個嚴重議題。

《三國演義》中說吳郡太守許貢上表,主張將江東小霸王孫策召到京師幽禁起來,這個策略施行的可能性大約為零,江東小霸王孫策是肯定不會應詔的,曹操也做不出這麼此地無銀三百兩的事,那麼這個上表的實質就是:許貢要向曹操表明心跡,他是忠於朝廷,忠於曹公的。

許貢上表事件發生得恰逢其時,既然在江東有這麼一個孫策的反對派,事情就好辦了,儘管許貢的上表被孫策截獲,許貢實力也隨後遭到了摧毀性的打擊,但這並不影響曹操實力藉此遏制孫策,這一點,從中情局的對華政策上可以得到足夠的啟發。

演義中說江東小霸王孫策絞殺許貢之後,「貢家小盡皆逃散。

有家客三人,要與許貢報仇,恨無其便。

」,所謂恨無其便,是指找不著下手的機會,但我們知道,終究三人仍是得手了,從恨無其便到行刺得手,中間必定暗藏玄機。

這便不得不讓人想到郭嘉的話,郭嘉這番話是從許昌來人的口中轉述的,嘉靖本和毛本內容略有不同,但大意差不多,大意便是:孫策不足懼也,輕而無備,性急少謀,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於小人之手。

這話傳到江東小霸王孫策耳中時,刺殺事件已經發生了,尚在養傷的江東小霸王孫策聽到後是大怒曰:「匹夫安敢料吾!射吾者,必曹之謀也!吾誓取許昌,以迎漢帝!」(註:這句話在毛本三國演義中被改成了「匹夫安敢料吾!吾誓取許昌!」,筆者以更接近原著的嘉靖本為準。

)

為什麼孫策會以為在這起刺殺事件中曹操脫不了干係?我們有必要提到孫策被刺過程中的一個小細節:

策方舉轡而行,一人拈槍望策左腿便搠。

孫策大喝,急取所佩之劍就馬上砍去,劍舉忽墜,止存劍靶在手。

一人拈弓搭箭,射中孫策面頰。

這個細節充分說明一點,這次行刺是經過了精心策劃的,乃至連孫策隨身所帶的佩劍都被動了手腳。

我們不免要懷疑,許貢的這三個家客,有這麼的能力嗎?能夠將魔爪伸到孫策的身邊,這是怎樣的一股實力?那個在孫策佩劍上做手腳的人又會是誰?

有人懷疑這件事與孫權有關,因為孫權是一個權力慾望十分強的人,孫策死後,孫權是最大的受益者。

筆者以為,儘管孫權在這件事中取得很大的利益,但其時孫權尚且年幼,何況此事有違人倫,孫權從中作怪的可能性不大。

但這個斗膽的觀點也啟發了筆者,既然連孫權都可以懷疑,那還有誰不能懷疑呢?

在筆者看來,誰是江東最大的屈服派,誰就是嚴重嫌疑人。

聯想到赤壁大戰之前張昭對於屈服的熱衷,一個斗膽的猜想也由此產生:

郭嘉對孫策之死的預料,可以被看作是對曹操的一個主張,最少也是提醒,所以許貢的這三個家客,便成為了曹操陣營天然的棋子,而曹操方面更是利用自己的人際網絡,找到了埋伏在孫策身邊的一個危險人物——張昭。

周瑜在介紹張昭時是這麼說的:一人能博覽群書,善書隸字,兼明天文地理之學,彭城人也,姓張,名昭,字子布。

陶謙曾聘,不肯屑就,故來江東避亂。

——很有意思,曹操與陶謙有仇,張昭也對陶謙不傷風,並且張昭是一個典型的讀書人,對比孫策,他與曹操之間好像有更多的共同語言,更何況皇帝在曹操手裡,這對張昭來說或許極具吸引力。

比較之下,張紘好像要更中忠心於孫氏,曹操想趁孫策之死起兵伐吳,多虧張紘勸說才作罷,孫策派張紘而不是張昭到許昌上表,看來仍是十分正確的,這好像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孫策對張昭的政治立場是有顧慮的。

外有許貢家客,內有張昭,在曹操實力的推動之下,要制訂一個對於孫策的周密計劃,自然也從「恨無其便」變成了易如反掌。

從表面上看,最大的受益者是孫權,但年幼的孫權還需要依仗張昭等人來穩固政權,儘管在張紘的勸說下,曹操沒有採取軍事行動,但有了張昭這枚棋子,一切都變得好辦了許多。

由張昭輔政的孫權,對曹操的態度比起孫策時期,有了很大的變化,這一點可以由袁紹派去江東的使者陳震來證實——卻說陳震回見袁紹,說:「孫策已亡,孫權領眾。

曹操封權為討虜將軍,結為外應矣。

孫策暴亡,不啻於江東發生了一場「顏色革新」,曹操從此不必再擔心江東發動的奇襲,而可以專門應對袁紹。

什麼是政治,我想說,這便是政治,三國時的政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歷史上五位英年早逝的奇才

三國是一個時代的大舞台,文臣武將都在這個舞台上展現著各自的才華,只要是有能力,就不愁英雄無用武之地。尤其是在鼎足之立之前,三國更是人才輩出,一大批優秀人才各領風騷。詩聖杜甫有名句「出師未捷身先死...

郭嘉掐指算死東吳之主「小霸王」孫策!

孫策別號「小霸王」,是孫堅的長子,也是孫權的哥哥,我們常說孫權承繼父兄基業,也就是承繼孫堅和孫策的基業。先說孫堅吧,這個人也是不簡單了,雖然孫氏世代為官,可孫家真正崛起還是在孫堅的時候。傳說孫堅...

孫策之死或是曹操所為?

孫策(175年——200年),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江東猛虎」孫堅的長子,「東吳大帝」孫權的兄長,東漢末年割據江東一帶的軍閥,漢末群雄之一,三國時期孫吳的奠基者之一。《三國演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