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塌地陷,強謀逆天:姜維,所謂死士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

姜維,字伯約。

蜀漢最後一任大將軍。

對他最好的描述,大概是:死士。

姜維很有才具,口碑極佳。

正史里,諸葛亮誇他忠勤時事,思慮精密,對軍事很有感覺,有膽有義,心存漢室——這是自己人的夸法。

鍾會寫信勸降時,說姜維文武之德、邁世之略,是吳國季札一類的人——這是正面吹捧。

私下裡,鍾會認為,中原名士,比如夏侯玄、諸葛誕,那都壓不過姜維。

鍾會自己是司馬昭的秘書,年少早達,什麼人都見過了,還對姜維一見傾心如此,姜維魅力可見。

鄧艾和姜維是老對手了。

他自己偷渡陰平,滅亡了蜀漢,太得意了,自我吹噓:姜維自然是一時之雄傑,只是恰好遇到了我!——連自吹時,鄧艾都沒看輕姜維。

姜維的為人,很有趣。

論私德,郤正說姜維身為上將,卻住著弊薄的宅院,家裡沒錢沒妾沒有聲色娛樂,薪水隨手花掉。

他甚至都不懶得表現「兄弟我很清廉」,而是在生活上無欲無求:好學不倦,清廉簡樸。

但這並不意味著姜維心如止水,寧靜致遠。

相反,姜維心比天高。

他沒有物慾,只一心在追求自己的目的。

大體可以說:姜維是個不在乎日常生活欲求的,徹底的理想主義者。

《三國演義》說,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九伐中原,其實算起正史上,姜維前後北伐,有十一次之多。

北伐,有勝有敗,但其執著,至少不必懷疑。

後世對姜維的一個大爭議,是他出兵太多,「窮兵黷武」。

然而諸葛亮逝世後,蜀漢又存在了二十九年,其中十二年蔣琬主持,七年費禕主持。

姜維為大將軍是十年。

費禕主政時,每次姜維興兵,不超過一萬人。

這也是後世許多人猜測,費禕被魏國刺客刺殺,可能是姜維的主意——費禕死的那年,姜維就興兵數萬北伐了。

那時候,姜維應該是大有翻然翱翔、不受羈絆之意吧?

並非如此。

2

當時劉備入蜀,諸葛亮定法紀,頗為嚴酷。

法正提出異議,認為劉備剛剛入蜀,當爭取當地的支持,理該效法劉邦對秦地父老的做法,約法三章,務求寬和。

這也是大多數儒家的思想:對百姓,就應該寬和才對。

諸葛亮說了段話,大概意思:

不同情況不同看待。

秦朝是法令嚴苛,大家受不了,於是劉邦用法比較寬。

蜀地劉璋則是一直太弱,法令不嚴了,所以劉備要對他們嚴。

「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榮恩並濟,上下有節。

——用法令執行權威,不輕易加官進爵,這樣才能讓恩賞與爵位有價值,上下級關係才能有禮有節。

具體執行,便是以法令控制豪強,使其不敢恣肆;以道德教化百姓,使之感佩。

所謂「訓章明法、勸善黜惡」是也。

從結果來看,此後五十年,蜀地用諸葛亮法度,除了最後幾年,尚算是安居樂業。

依法治國,嚴些也無所謂。

《三國志》如是評述:

「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諸葛亮(與他的繼承者們)治國嚴峻,但無人抱怨,因為他用心持平,勸戒明晰,老百姓也過得好。

反過來,一味走極端,強調一條道走到黑,拋開劑量談毒性,脫離實際談宗旨,強調一個套路到處都適用,那就沒譜了。

如果不按諸葛亮的做法,是什麼樣呢?

景耀元年,姜維還成都。

史官言景星見,於是大赦,改年。

宦人黃皓始專政。

吳大將軍孫綝廢其主亮,立琅邪王休。

景耀元年是公元258年。

吳國孫休登基稱帝。

那時離諸葛亮立法四十多年,離諸葛亮死已有二十四年,離費禕死已有五年。

黃皓專政,風格與此前大不相同。

然後呢?

漢晉春秋曰:孫休時,珝為五宮中郎將,遣至蜀求馬。

及還,休問蜀政得失,對曰:「主闇而不知其過,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聞正言,經其野民皆菜色。

臣聞燕雀處堂,子母相樂,自以為安也,突決棟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禍之將及,其是之謂乎!」

在黃皓治下,蜀漢就「主闇而不知其過,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聞正言,經其野民皆菜色。

民有菜色的同時,後主暗弱,不知道臣子罪過;臣子也就苟且著得過且過。

這恰好是黃皓治下,法令不夠嚴明的意思。

事實上,費禕與董允過世後,蜀漢內部很複雜。

陳祗、閻宇、黃皓們的派系,一言難盡。

姜維擁兵北伐,是堅持,也是自保。

因為一度,黃皓與諸葛瞻(是的,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都建議以閻宇代替姜維了。

3

蔣琬和費禕秉政時,曹魏那邊並不太平:魏國曹芳登基,事在240年;九年後司馬懿政變;又五年後司馬師廢立皇帝曹芳,立曹髦為皇帝;中間夾雜著著名的淮南三叛。

這是曹魏大亂的時候,但蔣琬和費禕都沒太把握住機會:也無力把握機會。

姜維有軍權時,面對的是已經穩固了大致掌握了政權,可以擅自廢立的司馬氏了。

身後是內亂的朝廷。

以及,實際上:那年姜維已經五十二歲了。

姜維,一個五十二歲的隴西降將,和蜀漢內部關係,實在也算不上太融洽。

他有才華,私德也沒什麼可挑剔的,落在他手裡的,則是一個諸葛亮都無法逆轉的大局面,以及朝內不斷的派系鬥爭——蜀漢後來降得那麼乾脆,讓姜維怒吼「我等死戰,何故先降」,跟內部派系有關。

曹魏那邊,則在不斷誘惑他投降。

這麼個局面,到最後,蜀漢終於也沒亡在姜維手裡——魏國三路大軍壓境,兩路專門來對付他。

姜維身在沓中,被鄧艾圍裹阻攔,到底還是虛晃一槍,殺過了陰平橋、晃過諸葛緒、回到劍閣、守住了鍾會。

那時,他一個人,一支軍隊,幾乎把魏國的西征計劃摧毀了大半,逼得鄧艾行險僥倖,偷渡陰平。

到鄧艾取下成都,劉禪出降,鍾會在劍閣,還是動不了姜維。

本來,到此為止,哪怕就這樣結束,姜維也算為漢盡力了。

然而在蜀漢滅亡後,姜維還是籌劃著那著名的復興大業:

他利用鍾會的野心,說服了鍾會;利用鍾會與鄧艾的矛盾,囚禁了鄧艾,給劉禪的秘奏里,如是說:

「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好大膽的計劃,好決絕的計劃。

姜維企圖以一己之力,逆天改命。

他自己也知道,是「日月幽而復明」。

逆天而行的事。

何必呢?

最後眾所周知:計策未成,但一日之內,姜維拖死了鍾會、鄧艾和他自己,好歹也算是,熬到了蜀漢的最後一刻,然後以身殉之。

一個人要執著到什麼程度,才能在如此漫長的時間裡,在如此狹窄的夾縫中,在如此難以逆轉的大勢下,五十多歲到六十歲的年紀,不斷衝擊命運?僅論執著與剛烈,姜維實在還勝過諸葛亮。

他沒有諸葛亮那麼大氣,但不失為一個死士:無欲無求,只是朝著自己的目標衝刺。

後世眼中,前三國所以比後三國傳奇,不在於後三國人才凋零:實際上,後三國極多文武全才的人物,但大多都太聰明。

姜維之傑出,未必在才情——雖然鍾會也承認他了不起——只是他的行為做派,有前三國時,那些屈而不撓、執著至極、燃燒至死的性格光彩

他有缺陷,但依然為漢朝燃到了最後。

——哪位會說,他除了堅持,也是為了自保。

很巧,陳壽也這麼說劉備:折而不撓,也是為了避害啊。

他的骨子裡,都透著季漢的氣息。

千年之後,南宋臨安開城投降後,名將張世傑扶保幼主,輾轉南奔,甚至在海上結起船隊,立了海上朝廷。

元朝與宋崖山戰後,宋朝最後的皇室悉數死去,張世傑依然不死心,帶著自己的軍隊,企圖找新的法子延續宋朝;後來大風起,張世傑溺水而死。

史家說:

舟遂覆,世傑溺焉。

宋亡。

是張世傑這樣不屈不撓、扶保宋朝的人死了,宋朝才算滅亡了。

於姜維,我們也可以這麼說:姜維死,漢亡。

老樣子,摘自《三國誌異》。

書下個月出來是這樣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姜維和鄧艾誰更厲害?

姜維這個人物,在歷史上是存有很大爭議的。在小說家羅貫中眼裡,姜維繼承孔明遺志,明知蜀漢之事不可為而強為之,一人飽含悲情地獨撐了風雨飄搖中殘破的蜀漢。可到犀利的歷史評論員孫盛口中,姜維則成了一名趨...

註定悲劇的人物——姜維

前三國比後三國刺激多了!後三國的看點,似乎就只剩下了姜維的九伐中原。其實在我看來,這九次北伐,才是三國中較為精彩的一段時間!畢竟這是一個來自魏國的人,最後到了蜀國,扛起了蜀國的一片天,去對抗魏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