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西北大學歷史學院院長陳峰:宋代何以文盛武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編者按】宋代經濟文教及科技的發展達到空前昌盛的局面,這是海內外學界所公認的。
但宋朝在邊防上卻長期被動挨打,先後兩次亡於邊患,終以「積弱」著稱於史。
在宋史研究學者、西北大學歷史學院院長陳峰教授看來,這種「文盛武衰」的時代特徵及其引發的悖論,無疑是史學研究者需要解釋的重大的問題。
澎湃新聞實習生張弛、王旭,就宋代軍政特點、治國思路等問題專訪了陳峰教授,以下為訪談實錄。
陳峰教授
澎湃新聞:您是怎樣走上宋代軍政史研究道路的?對於您來說,和兩宋其他研究領域相比,這一領域有著怎樣獨特的魅力?
陳峰:1984年,我師從史學家漆俠先生學習宋史,最初以宋代漕運為研究對象。
畢業到西北大學工作後,有十多年時間仍重點探究漕運專題,並由宋代延伸到前後時期,發表過一些論著。
大約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後期,我開始從經濟史轉向軍政史領域,這還是源於自己的興趣。
我想,大概所有男人自小都有喜槍弄棒的愛好,對軍旅一類的事情充滿好奇心。
記得在「文革」後期,正上中學的我讀到古代的《三國演義》、《水滸傳》、《說岳全傳》,以及現代學者林漢達先生寫的《春秋故事》等書,很為歷史上英雄豪傑的事跡著迷,也想了解更多的戰爭內容。
所以,當我大致忙完了手頭的漕運問題後,便自然有圓少年時代之夢的衝動。
最近,我在讀老友李伯重長兄饋贈的《火槍與帳簿——早起經濟全球化的中國與東亞世界》,在序言中發現這位著名的經濟史專家也有類似的心跡表露。
當然,在教學與學術交流中,有一個悖論常常困擾著我,就是海內外學界公認的,宋代經濟文教及科技的發展達到空前昌盛的局面,如前輩史學家陳寅恪所評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但宋朝在邊防上卻長期被動挨打,先後兩次亡於邊患,終以「積弱」著稱於史。
這種「文盛武衰」的時代特徵及其引發的悖論,無疑是史學研究者需要解釋的重大的問題。
其實,這正是宋代軍政史領域具有的獨特魅力。
應當說,我轉向這方面研究也有試圖尋找答案的動機。
宋代軍政史是一個籠統的概念,既包括當時軍事範疇內的各種問題,也包含軍事與政治及社會的互動關係方面。
我認為該領域研究主要有三項意義:其一,儘可能釐清宋代軍事力量的狀況、效能及其弊端,包括軍事戰略思想、決策指揮體系、軍隊結構、作戰方式乃至於軍禮等演變,從而為加深認識宋朝邊防失利的根源提供依據;其二,相較於對宋朝文臣士大夫的關注,武將及其相關問題則顯得要寂寞許多,對兩宋的武將群體進行系統考察,可以比較他們在中國歷史上角色、地位及作用的變化軌跡,並透視由此帶來的影響;其三,在進而探究宋代軍事與政治之間互動關係的基礎上,可以透析「崇文抑武」方略導向與社會風尚背後的複雜動因,從而進一步揭示宋朝時代特徵形成的根源。
以往學界對宋代軍政問題已有許多的研究,或專門的論著,或其他著述所涉及,如張蔭麟、鄧廣銘、聶崇岐、漆俠、王曾瑜和海外前輩學者的論述,還有近年來發表的一些論著。
但全面與多角度的論述似乎還不夠,故在前人基礎上進一步探究宋代軍政史很有必要。
澎湃新聞:在您的論著中多次提到,宋代的治國思路是實用主義、現實主義的。
那麼,您認為造成這一特點的原因有哪些?
陳峰:與以往的秦漢隋唐等王朝相比,宋朝的治國思路的確有實用主義或現實主義的特點。
我個人認為,其原因主要有四方面,並且是逐漸遞進交織而形成的。
首先,根源可以追溯到宋朝開國初期。
用清初思想家王船山的話說:趙匡胤既非貴族世家出身,也不是膽魄超群的亂世奸雄,登基前無赫赫之功,所以不僅無法與漢唐開國帝王相比,也不能與曹操、劉裕之流比擬。
因此,宋太祖建國後便滿懷畏懼之心。
(王夫之《宋論》卷一《太祖》)也就是說,宋太祖缺乏宏大的氣魄,凡事都謹慎行事,求穩懼亂,通常立足現實考慮問題,他的宰輔大臣在施政上也自然與之適應。
最典型的例證如:當年收兵權就是通過委婉贖買的方式完成,而不像以往朝代那些帝王通常採取殺戮的手段直接剝奪。
對統一各地的部署,也是採取穩妥的先易後難的「先南後北」戰略,甚至對遼朝占領的幽雲十六州地區,也曾優先考慮過經濟贖買的方式。
宋太祖的實用主義治國思路,開創了宋朝治國的重要特點與傾向。
其次,隨著宋太祖朝收兵權與抑制武將集團方針的推進,特別是宋太宗第二次北伐失敗後重心轉向內部,確立了「崇文抑武」的治國方略,於是統治集團的構成發生重大變化,即軍功集團迅速在政治上消解,科舉出身官僚日漸成為政壇的主體力量,而這種變化直接影響到當政者的施政思維與方式。
也就是說,伴隨軍事貴族的消亡,通過軍功上升的通道受阻,社會精英遂集中到讀書科考之路,相較於以往秦漢、隋唐軍功貴族對大一統帝國的追求,宋朝科舉文臣設定的目標更為實際,也更加理性,通常牴觸過於冒險的舉動,這就進一步推動了實用主義的盛行。
或許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宋代的英雄主義意識逐漸淡化,而現實主義觀念顯著增強。
再次,宋代又是商品經濟空前活躍的時代,在國家財政收入中,貨幣的比重日益加大,其中商稅和專賣的收入逐漸超過農業收入。
這種變化對宋朝統治者的決策思維,無形中產生了影響,即計算成本的意識增強,迫使他們更為關注現實利益,從而助長了實用主義政治的流行。
如:宋太祖朝就解除了開封城的宵禁管制制度,加上坊市限制的瓦解,城市經濟生活的能量得以巨大釋放,官方則無疑從中獲利匪淺。
另外,宋朝對民眾人身的直接控制逐漸放鬆,也就是通過稅收的手段來取代。
再如:宋朝慣用議和方式化解邊防危機,便與市場交易意識的滲透存在關聯。
像北宋中葉名臣富弼指出:「澶淵之盟」不算失策,因為所付出的經濟代價比之交戰的軍費開支,不及百分之一二。
甚至於應付下層造反時,宋廷也考慮招安,同樣具有降低成本的用意。
最後,一方面隨著宋朝政治呈現寬鬆的氛圍,另一方面隨著教育與知識水平的顯著提高,都使宋代社會意識更為開放,以至於長期遭受抑制的人性在一定程度上獲得釋放。
遙想當年,兩宋城鎮中貼近百姓生活的市民文化流行,傳統的士大夫不僅出入佛、道,也不同程度受到市井氣息的薰染,甚至宋朝的很多皇帝亦不能免俗。
這種前所未有的濃郁的世俗化、商業化氛圍,對神聖而僵硬的思想觀念產生巨大的衝擊及腐蝕,當然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統治集團,為現實主義、實用主義治國思路的出台,提供了觀念意識上的動因。
澎湃新聞:宋代長期存在著「以文馭武」、文臣統兵的現象。
文臣主兵是否能給文臣帶來在疆場上歷練的機會,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文武殊途的弊病呢?
陳峰:在宋朝「以文馭武」規則下,文臣通過統兵和指揮作戰,的確有在疆場上歷練的機會,宋代歷史上也出現過幾位頗有貢獻的儒將,如北宋的張亢、王韶,南宋的辛棄疾、余玠等人即是如此。
若要說因此可一定程度上彌補文武殊途弊病的話,只能算勉強有之。
因為這個問題比較複雜,以前官員在職責上有文武分工,但在身份上卻並無明顯隔閡,也談不上彼此的絕對尊卑,如「出將入相」的現象在秦漢至隋唐時期相當普遍。
而在「崇文抑武」治國理念導向下,宋朝的制度設計則終止了以往的傳統,使文臣與武將在身份上產生巨大的鴻溝,彰顯出的標識是文尊武卑,文官自然不願踏入行伍之列,武臣更難以轉為文官,「出將入相」當然不再重現,從而嚴重削弱了武將的地位與吸引力。
在宋代很長時期里,文臣只要資歷夠了,即使完全懵懂軍旅,僅善於紙上談兵,也可主管軍事,上可以出任軍事決策的樞密院首腦,下可以就任戰區的統兵指揮官,武將則只能成為副手或部屬。
同時,文臣出任將帥後,通常不放棄文官的身份,像范仲淹在主持鄜延路御夏戰爭期間,便與另外幾位同樣背景的將帥堅決抵制了改換武官的詔命。
於是,宋朝大多數文臣縱然投身軍旅,其實並未置身沙場交戰之中,既不可能成長為真正的名將,事實上也不願成為將軍。
因而,宋朝文臣主兵,更多暴露出的是短板,這就很難彌補文武殊途的弊端。
兩宋邊防長期限於困境,與此有相當大的關係。
澎湃新聞:宋代的治國理念有哪些成功之處值得我們今天效法,哪些失敗的地方必須引以為戒?
陳峰:從後世批判總結的角度來看,宋朝治國理念中正反兩方面的內容都值得關注,其中可為今天借鑑的正面內容主要有三點:其一,在施政中重視發揮制度的約束作用,減少統治者隨心所欲的干擾,這有利於經濟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其二,倡導開明寬鬆的朝政環境,避免了偏激暴政的結果,從而緩和了社會矛盾衝突,也使兩宋統治維持三百多年;其三,始終高度重視文教建設,為此持續投入和弘揚,使得宋代文教科技取得非凡業績,世人所熟悉的中國對人類文明的四大發明,有三項即在宋代,此非偶然。
宋代治國引以為戒的反面內容也主要有三點:其一,過於「崇文抑武」與重內輕外,因此為了追求內部穩定及文治成就,過度抑制武力因素的作用,由此導致邊防長期被動失利;其二,在統治中過於重視調和矛盾,倚重懷柔手段,既不利於軍事建設,同樣導致官場積弊叢生,當政集團的進取改革精神相對淡漠;其三,各種制度、規矩設置過濫,繁文縟節盛行,造成人浮於事、效率低下的積弊。
總之,凡事需要把握尺度,不可過猶不及。
宋朝留給後世的最大的教訓,就是要保持文治與武功之間的平衡,所謂「忘戰必危」;但也不可片面汲取這一教訓而走向反面,因為有對應的教訓是「好戰必亡」。
陳峰等著《宋代治國理念及其實踐研究》
澎湃新聞:201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您主持編寫的《宋代治國理念及其實踐研究》。
這本書是在您的主持下,由幾位老師共同編寫的,屬於集體創作。
您認為和個人論著相比,這種集體創作有什麼不同?作為主編,您是如何統籌全局,保持全書整體觀點、思路順暢一致的?
陳峰:這本書是我主持的一個教育部項目的產物,課題組成員包括校內外四位教師,主要從事宋史及隋唐史研究,其中兩位是我以前的學生。
正如你所說,集體創作與個人寫作明顯不同,因為多位作者各有特點,除了論證方式、行文風格上的差異外,更重要的是對主題的理解不盡相同,這就不免產生各自內容銜接不暢的問題。
好在這本書前後延宕了五年多,使我們有較充足的時間思考。
我多次召集大家討論,各人不僅要談自己承擔內容的情況,還要圍繞主題、線索、關節與別人的部分發表見解,我則一面集中大家的思路,一面汲取有益的見識,還要時常督促進展。
在各自交出初稿後,我先後逐字逐句審閱了三遍,分別提出修改的具體意見,個別的部分又不止於此,最終大致保持了整體觀點與思路的統一。
老實說,集體合作寫書是件很麻煩的事,要想做到全書完全一致是不容易的,只要各自章節大體能保持一致即可,關鍵是思想見解不能與主題衝突或背離。
陳峰著《生逢宋代——北宋士林將壇說》
澎湃新聞:除了學術著作之外,您還創作了如《生逢宋代——北宋士林將壇說》這樣的通俗讀物,既具備可讀性,同時又深具學術水準。
不知您如何看待歷史普及讀物的創作?怎樣處理學術研究與通俗讀物之間的關係?
陳峰:《生逢宋代——北宋士林將壇說》,是我應邀在《美文》發表的系列歷史散文的結集,外加未發表的兩篇。
最初,完全是出於興趣一氣呵成幾篇,後來就感到有了壓力,因為每月都要交稿,常常在幾乎最後關頭才能完稿,以至於竟將許多重要的事情推遲。
令我欣慰的是,這本小書自問世以來一直受到讀者的關注,三聯書店已在2016年再版發行,香港中和出版公司又在海外發行繁體字版。
我在本書初版後記中提到,現在的許多研究著作刻板生硬,日漸遠離社會大眾,幾乎成為「象牙寶塔」中的僵硬標本,而各階層對歷史讀物的需求卻與日俱增。
但遺憾的是,專業學者因為各種原因很少主動從事這方面的寫作,倒是許多缺乏歷史專業素養的寫手推出大量作品,甚至隨意點評「歷史是什麼玩意兒」?當歷史被戲說之後,不僅造成大量的史實錯訛,還產生了不少的錯誤史觀。
這種需求與供給之間矛盾的存在,對史學工作者來說無疑是一種拷問。
多年來,我在研究之餘,一直抱有寫作散文的愛好,頗想繼承我國古已有之的歷史敘述傳統,寫作可讀性強的歷史讀物,以滿足大眾的需要。
其實,我也從中獲得了樂趣,因為可以挖掘一般論文著作不能表達的內容,甚或揣摩歷史人物的心理活動細節。
不過,既然是專業出身,就要嚴格遵循史實源於史料的原則,所有涉及的人與事都取材於文獻記載,可以說正史、野史、典志、文集以及筆記小說都用到了。
同時,要充分汲取已有的研究成果,以確保寫作的高水準,避免落入俗套。
如其中所寫的郭進、張亢及呂夷簡等幾位人物,就直接依託了我以前寫過的研究論文,所以能更為深刻地詮釋其人其事。
另外,需要突破僵化的「學術」格式套路,應特別注意趣味性、可讀性,藉助靈動的文筆,將宏大的敘事與細微的活動融為一體,而又引人入勝,才能受到讀者的歡迎。
我以為學術研究與普及讀物之間應保持緊密的關係,高深的研究成果應該轉化為大眾接受的普及知識,普及讀物則能引導更多人對學術研究產生興趣。
在現今學界中,重研究論著、輕普及讀物的見識仍根深蒂固。
但根據我的經驗,寫作好的普及讀物,所耗費的精力要高於常規的學術論著,因為在篇章構思、語言文筆以及趣味性上都有很高的要求。
或許,這也是很多學者不願投筆的原因。
以後,我還會在歷史散文隨筆上著力,希望能繼續得到廣大讀者的關注與批評。
重文抑武開創文官政府新時代
北宋是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而黃袍加身立國的,因此他對武將、軍人掌權的危險有清醒認識。再加上五代時期國家被將領所左右的歷史經驗,所以趙匡胤立國之後非常重視對武將的限制,確立了以儒立國、重文抑武...
宋太祖真的重視知識分子嗎 其實我們都錯了
說起宋朝,人們的腦袋就會不自主閃出一個詞:重文抑武。大家也都知道這個政策幾乎貫穿整個宋朝,那麼對於宋朝的締造者宋太祖趙匡胤,他對文人的看法究竟是什麼樣子呢,他對文臣的重視究竟是只源於對武將的壓制...
大宋王朝之五:重文抑武的功過是非,一切皆有定數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宋朝自太祖開始,就採取了一系列重文抑武政策,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趙氏帝王出於保全皇位傳承子孫萬代之目的;另一方面強大的士大夫集團為重建封建秩序...
宋太祖為避唐亂,重文抑武,改變之後一千年
趙宋王朝,是在唐末藩鎮割據、軍閥混戰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特別是907年,朱溫代唐之後,短短半個多世紀,在中國大江南北,黃河上下,原華夏本部就產生了大大小小几十個國家。南方主要有十個割據小國,北方...
邯鄲武安歷史上四個開國武將文臣
邯鄲武安歷史上四個開國武將文臣在邯鄲武安,在邯鄲武安廣場,在武安廣場歷史文化柱上,鐫刻武安悠久歷史和歷史傑出人物。其中,有四個人,三個武將,一個文臣,分別為唐朝、宋朝、明朝立國功臣,開國勛臣。武...
五博士伏案五年多,終成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之作
五博士伏案五年多,終成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宋代治國理念及其實踐之作 以治國理念及其實踐為觀察視角,將宋代置於中國古代發展演變的脈絡之中,通過對宋代方針、政策及其相關方面史實的梳理,全...
宋太宗治國方針的轉向:興文抑武 擴大科舉取士
宋代是讀書人的天堂。真正徹底開啟這扇幸福之門的是大宋王朝的第二個皇帝宋太宗,因為:文人機會多了、地位高了。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正月,宋太宗當上皇帝才兩個多月時間,就舉行了第一次科舉考試。...
宋代軍事力量真得很弱嗎?你被假象蒙蔽了
縱觀歷史,很多讀者會認為宋代很弱,被西夏、遼國、金兵、蒙軍追著屁股打,割地求和。北宋更是被金國滅了,兩位皇帝都做了俘虜。南宋偏安一隅,苟且偷生。掀開歷史的面紗,宋代並不羸弱。宋代的文化創造了輝煌...
靖康之變:王朝大廈一朝傾---客家人第三次大遷徙歷史回望(一)
兩宋之交,隨著宋宗室南遷,大批中原人(包括開封人)南遷,據說歷經十多年,遷移人口大約有500萬,造成中華文化重心南移,宋朝由此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中原人南遷朝代。這次就是客家民系形成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