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足鼎立魏國實力勝出,因一政策實施較成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建立魏國。
隨後蜀漢和東吳政權也先後成立,正式開始了三國時期。
我們一般稱這段歷史為三足鼎立,但其實魏蜀吳三方並非勢均力敵,魏國的國力和軍力要遠遠勝過吳蜀兩國,所以吳蜀大部分時間需要結成聯盟才能與曹魏抗衡。
後來魏滅蜀,三國歸晉,也是這種實力差距的體現。
古代是農業社會,農業生產是國家綜合國力的基礎。
三國時期魏國實力占優,得益於它最早實行屯田政策,且是實施最成功的。
所謂屯田,就是國家收集荒地或無主土地,招募農民和士兵耕種,從而收取一定的地租,充實國庫。
由士兵耕種的田地叫「軍屯」,農民耕種的則為「民屯」。
東漢末年,由於戰亂頻繁,饑荒連年,缺糧非常嚴重。
不僅民間缺糧,軍隊更是糧草緊缺。
沒有糧食,軍隊就沒有戰鬥力。
很多軍隊由於缺糧,還沒等敵軍攻擊,士兵就自己四散跑路了。
餓著肚子誰還替你賣命。
河北袁紹的軍隊曾經由於缺糧,士兵靠吃桑葚維生;南陽一帶袁術的隊伍,也經常拿蒲草、田螺肉來充軍糧。
漢末軍閥當中,魏國創始人曹操最早意識到農業生產的重要性。
他曾經對手下說:「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秦人以急農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策也。
」曹操的意思,秦國重農抑商,故能統一天下;漢武帝也靠屯田戍邊,平定了西域。
所以他採用了棗祗、韓浩等人的建議,在許昌一帶招募老百姓和士兵屯田,收取田租,同時屯田的農民和士兵也能得到一定的報酬。
結果曹操屯田第一年就大獲成功,得谷百萬斛,緩解了缺糧問題。
曹操在許昌屯田嘗到了甜頭,於是很快把政策推廣到了治下各州郡。
他在各個地方設置專門的農業官員,具體負責屯田事宜。
各州郡屯田獲得的糧食就地儲藏,供曹軍四處作戰時的軍糧所需,也省去了轉運的麻煩。
曹操通過屯田恢復了北方的農業生產,有糧食就有人,軍隊也很快壯大了。
後來曹操消滅呂布、袁紹等割據勢力,統一北方,屯田政策功不可沒。
曹魏建國後依然堅持屯田政策,農業生產不放鬆。
後來魏國又出了一個能臣,叫鄧艾。
鄧艾不僅打仗厲害(蜀國後來就是被他滅的),種地也是一把好手。
他特別重視水利灌溉,自己還出了一本關於水利的書,《濟河論》。
鄧艾把屯田置於與吳蜀作戰的前線區域,同時廣修河渠,引水灌溉。
這些河渠的存在不僅可以灌溉農田,提高農業產出;發生戰爭時還能做為快速的調兵途徑,士兵泛舟而下,迅速抵達戰場,可謂一舉兩得。
魏通過在前線屯田,解決了十幾萬軍隊的後顧之憂。
前線士兵分工合作,輪流打仗和耕地,糧食自給自足,所以可以長期駐紮。
諸葛亮數次北伐無功而返,經常也是因為軍糧短缺,後勤跟不上的問題。
可以說曹魏通過成功的屯田政策,一直在邊境地區保持著對吳蜀兩國的戰略優勢和高壓態勢,所以後來滅蜀吞吳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三國後期人才凋零,這三個算是出類拔萃了,卻相互傷害,同年而死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很多人都聽到過這句話。說的是當年姜維北伐的時候,整個蜀國上下竟然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年輕人來當先鋒,只能讓80多歲的廖化去當先鋒。可以想像,當時的蜀國人才凋零到什麼程度,五虎將...
曹魏政權為何要推行屯田制?屯田制給曹魏政權帶來了哪些影響?
東漢末年以來連年的封建戰爭,給當時的社會生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曹操在《蒿里行》中寫道「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便是最好的見證,描繪了當時社會凋敝的淒涼景象。
屯田制 曹操統一北方根本 卻毀於曹魏的繁榮
屯田制度是曹魏統一北方的根本,使得曹魏成為了三國時期最為強大的一方。很多人都以為屯田制起於三國時代,其實不然。早在漢武帝劉徹元狩四年(前119)擊敗匈奴後 ,大漢就在國土西陲進行了大規模屯田,以...
探究曹操戰勝諸侯、成就霸業的根本性原因
戰爭,不僅是雙方軍事實力、指揮謀略的比拼,而且是經濟實力、政治因素的較量。戰爭不僅講究天時、地利,而且最重要的人和。這個人和,已經不能簡單理解為軍事方面謀劃和配合,更有人心向背、民心所向。三國...
什麼是屯田制?曹操為什麼實行屯田?
中國古代利用農民、士兵或商人開墾荒廢土地,解決軍糧、稅糧的制度。曹操為什麼實行屯田制?曹魏屯田制的特點是什麼?屯田制指的是利用士兵和農民墾種荒地,以取得軍隊供養和稅糧。其中兵屯好處很明顯,不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