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孟達的四次背叛,急功近利,鼠目寸光,腦後其實沒反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日頭條 王俊傑猛

魏延腦後的反骨,讓魏延永久背上了叛名。

其實魏延只是得不到諸葛亮的歡心而已,魏延對蜀漢政/權是忠貞不二的。

三國首鼠兩端的,不是魏延,而是孟達。

孟達的父親是孟他,一個「有名無實」的涼州刺史,有關他的這個官職,有一個「一斛涼州」的典故。

當時,中常侍張讓專權,孟他便賄/賂了他的家奴,家財幾乎消耗殆盡,家奴們也許是拿了他的手軟,幫著他設計,讓其他同樣來走後門的人誤以為他是張讓的親近之人,而大走孟他的人的門路。

孟他因此暴富,用其所得,賄賂張讓,又以一斛蒲桃酒為進獻,得了一個涼州刺史的官位。

時人便用「一斛涼州」來譏諷他這個官位的不正。

其實當時涼州本是一個是非之地,又逢一個多事之秋,漢王朝的任命,多所難以執行,孟他是否是上任了,不得而知。

孟他是一個很會為自己打算的人,一切以利益為重,善用權謀,天性中又有「豪賭一把」的心理,在他的言行引導下,及遺傳基因的影響下,孟達的性格中或多或少的沾有一些重利輕義、重虛不重行的缺陷。

建安初年的時候,孟達與法正一起入蜀投奔當時頗為風光的劉璋,但兩人的命運極其相似,為劉璋集團所排斥,游離於最高政/治中心之外,這也使得兩人的關係更加緊密。

三國演義 孟達 法正

孟達的第一次背叛,不為尚健在的漢室王朝效勞,而是投靠了禍亂之源的地方軍閥。

究其原因,也怪不得孟達,漢室王朝本就岌岌可危,即使有經天緯地之才,也難以扶持起來。

孔子也曾說過,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此時不走,到時候後悔也來不及。

孟達來到益州,殘酷的現實,讓孟達再一次失望,劉璋並沒有對他另眼相看。

於是,心中很有想法的孟達,不免就有抱怨之氣,這與法正恰好志同道合,再加上一個不安份的張松,三個「有志」青年,自然而然的結合在了一起。

第二次背叛的條件已經成熟,剩下的就是時機了。

建安十三年,劉璋為巴結平定了荊州的曹操,派張松出使,曹操正是志得意滿之時,對張松沒有什麼好臉色,自尊心受到很大傷害的他,便下定了決心,要將益州之地出賣給曹操的勁敵——劉備。

經張松的勸說,劉璋派法正去迎接劉備入蜀,抵抗張魯的功勢,孟達做為副手同行,還帶去了一支四千人的部隊,劉備也就命他統領這支部隊,屯紮在江陵。

從史料上看,孟達沒有參予劉備的入蜀戰役,也許是對於這個加入陣營的新人,劉備還有些顧忌的。

第二次次的背叛,從實質上來講,也並不是十分惡劣,雖有「賣主求榮」的嫌疑,但總得來說,投靠的也是漢室宗親,封建的正統,從一個姓劉的到了另一個姓劉的,也可說是「明臣擇君而侍」。

別人只會說是自己眼光獨到,而忘了背叛的事,世上人向來是只以成敗論英雄的。

劉備平定川蜀之後,孟達被任命為宜都太守。

而此時,當年的三個好友,張松早已經仙去,法正成了劉備身邊僅次於諸葛亮的第二號人物,孟達卻還只是一個被冷落在荊州的太守,再看看其他蜀中官員,李嚴深受信任,許靖做了太傅,就連當初在劉璋面前積極反對劉備進川的黃權也是獨領風騷的人物。

太守,對於其他人來說,這個位置已經不低了,但孟達是想有大作為的人,心裡難以平衡,尤其是看到法正的得志而為,心情更是難以平復。

三國演義 孟達 劉備

隨著時間的流逝,來到了建安二十四年。

這一年,劉備取得了漢中,關羽攻破了襄陽,正進逼樊城。

孟達在此時得到進攻房陵、上庸的方向的命令,機會再一次降臨,抱負才能終要展現,孟達積極準備了後,從秭歸出發北攻房陵,一戰而克,並殺了房陵太守蒯祺。

在他將要進軍上庸時,劉備怕孟達一人難以獨自單任,派了劉封前去支援,兩人會與上庸城下,合為一軍,此時軍隊的指揮/權掌控在劉封的手中。

上庸太守申耽是個牆頭草的人物,一見大軍到來便舉眾投降了,還將自己的妻子兒女及宗族中人都送到了成都。

劉備大喜之下,加封申耽為征北將軍,領上庸太守員鄉侯如故,他的弟弟申儀為建信將軍、西城太守,劉封為副軍將軍。

這場戰爭沒有孟達什麼事,孟達白忙活了一場,連一個封賞都沒得,還給自己派來一個頂頭上司劉封,名義上是合作,分明就是監視,權/力沒了,地位沒了,自己的留守之地也回不去了,孟達的心思再一次騷動了起來。

形勢又有了新變化。

關羽圍功樊城、襄陽,連日不克,便要求劉封、孟達發兵增援,劉封、孟達以城市剛攻下,民心不穩而拒不出兵,後然關羽覆敗,被東吳所殺,劉備便對他兩人的這種行為,一直懷恨在心。

劉封又奪了孟達的鼓吹(一種樂隊,身份與地位的象徵),孟達面子都丟光了,在軍隊里的威信降到了冰點,可人家是上司,斗又鬥不過。

關羽的事,遲早會東窗事發,如一跟針,扎在孟達心裏面。

兩害夾攻之下,孟達再一次動搖,再一次背叛,投靠了曹魏,這是他的第三次背叛。

說實話,劉封、孟達的不出兵與關羽的死,沒有直接的關係,就這麼一點兵馬,對於荊州戰局的影響,也是很難定論,當時上庸之地,攻下只有數月,也確實需要穩定。

劉封、孟達的兵,只聽命於劉備,也不是關羽所能調動的,不奉命也屬正常,最主要的部隊是由劉封統領的,孟達實際上沒有多大的軍/權,也不用負多大的責任。

孟達最終投魏的主要原因是與劉封的不和,外加上自己利益的受損。

孟達投魏前,給劉備上了一封「辭表」,這便是著名的「辭先主表」,極有文采。

表中,大誇劉備「將建伊、呂之業,追桓、文之功」,又將自己比擬成古代名臣范蠡、伍子胥、蒙恬、樂毅,因為小人所害,不得已下,只得投了魏,其潛台詞也就是在說,像自己這樣有才能的不被重用,就是劉備的有眼無珠,表中流露出的對蜀地若有似無的不舍之情,為自己的將來留了後路,其實也是死路。

孟達投魏時,曹丕剛為王,極需功績粉飾的時刻,因而孟達得到了無上的榮光。

曹丕先是派人前去察看,了解詳情後,親自寫下手令,將孟達說成是古代的名臣、功臣,為了擴大宣傳,和孟達同坐一車時,拍著他的背開玩笑說,你不是劉備派來的刺客吧,給足了孟達面子,撐足了場子。

曹丕不顧眾大臣的反對,將孟達加封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平陽亭侯、新城太守,委以西南之地的重任

換了新主人的孟達,為了報答曹丕的「知遇之恩」,必得要埋頭苦幹一番,為主人進獻一份大禮。


這一份禮物,便是上庸之地。

在孟達的帶領下,夏侯尚與徐晃的配合下,魏軍開始了對上庸的進攻。

孟達在進攻上庸之前,還給劉封寫了一封信,也是很有風采,大義凜然之餘,又扇風點火,誓要把劉封拉下水,一起「吃裡扒外」,可劉封榆木腦袋,就是不上鉤。

孟達大軍強行進攻,在猛烈的攻勢前,申耽、申儀兩兄弟,又做起了先前所做過的事——投降,劉封兵敗,逃回成都。

此戰過後,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為新城郡,孟達為新城太守,申耽被封懷集將軍,徙居南陽,申儀魏興太守,屯洵口。

在新城這塊地方,基本上是孟達一個人說了算了,孟達一時風光無限。

曹丕 三國演義 孟達

在以後的幾年內,孟達的小日子過得悠哉游哉,既得曹丕賞識,又和桓階、夏侯尚等人關係很鐵,在魏國也算得上是一號人物。


但是,孟達的日子也不是都愉快的。

比如劉曄,就曾說,孟達這個人不可靠,遲早是要惹出禍來;還有那個風吹兩頭倒的申儀,純屬就是沒事找茬;最關鍵的還是那個可以致命的人物,致孟達的命——司馬懿。

那些器重孟達的人,曹丕、桓階、夏侯尚相繼去世,而那些對孟達有意見的,卻是活得很滋潤,而且都還身處高位,孟達又一次感覺到了壓力。

就在此時,李嚴與諸葛亮的信相繼到來,找到了孟達。

李嚴說得很直接,說自己和諸葛亮自從託孤以來,深深感受到吾責任重大,極需要孟達這樣的人才,過來協助。

諸葛亮是在聽了降人李鴻的話,才有了招降孟達的心,與其信中寫道:「嗚呼孟子,斯實劉封侵陵足下,以傷先主待士之義」,這就是說孟達當年的背叛,實屬無奈,是可以原諒的,「尋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東望,故遣有書」,這有些含蓄,有些暗昧,當然是有所指了。

孟達的天賦又怎麼不會明白二人的意思,孟達的心情又一次不能躁動起來,不降只能坐以待斃,降了也許還能加官進爵,但風險也大,這是一個人生中的重大選擇,在巨大利益驅使下,孟達決定一搏。

這一次,是孟達的第四次背叛,也是最後一次。

早已再一旁觀望的申儀,又一次向朝廷檢舉了孟達有心叛變,魏明帝倒是沒信,司馬懿卻不願意了,派了參軍梁幾前去察探,又勸孟達入朝。

孟達此時成了驚弓之鳥,倉促之下,便起兵叛變了。

魏明帝便派司馬懿前去平叛,他先是用書信穩住孟達,然後倍道而行,只用了八天時間殺到了新城。

上庸城三面是水,孟達在城外圍起了木柵欄,司馬懿直接渡過河水,砍破木柵,直臨城下,派了部隊八面進攻,整整攻了十六天後,孟達甥鄧賢、部將李輔等開門出降,孟達被殺,傳首京師。

孟達的一生,終於走到了盡頭。

孟達 李嚴 三國演義

縱觀孟達的四次背叛,一部分是因形勢所迫,但大部分的因素卻是他的不安於現狀、為利所驅的性格在做怪。

孟達個人的才能是有的,但在人際關係處理上薄弱了些,加上又有些急功近利,忠義觀念淡薄,結果是屢降屢不受重用,悲呼。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孟達傳記,他的三國傳奇人生

三國里,從來不缺乏跑龍套的人,今天我們介紹的這個也非常有意思。孟達(?-228),字子度(小說《三國演義》中字子慶),本字子敬,因劉備的叔父名叫劉子敬,為避諱而改字。

三國歷史上的'『三姓家奴』'究竟是誰?

說到「三姓家奴」,很多人的第一反應便是就是三國時期的呂布,根據影視作品留給我們的印象,呂布唯利是圖、貪圖美色,董卓用一匹赤兔馬就讓呂布殺了「義父」丁原,王允用貂蟬便讓呂布殺了第二個「義父」董卓,...

他因被劉封排擠而跳槽,臨走時坑了劉封一把!

東漢末年,天下動盪,漢室已經無力控制地方,各地州牧以征討黃巾為名招募兵勇,形成軍閥割據的局面,各地軍閥之間互相侵伐不斷,那時候跳槽也成了非常平常的事情,有些人通過跳槽青雲直上,劉備就曾「十易其主...

孟達敗亡背後的那些人和事

孟達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早年效力劉璋手下的他,在劉備入川時,投靠了劉備,當劉備清洗劉璋舊部時,孟達投靠曹魏。降魏後不久,他又試圖重新投靠蜀漢,結果被司馬懿所敗。孟達的敗亡並非政治取向,而是官場...

三國中無忠有義的他

三國時期名將孟達,有帥才、有戰功,遊走於劉璋、劉備、曹丕三大陣營之間,多次跳槽,有許多人情世故可以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