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嘯龍吟:此人堪稱呂布第二,卻死於司馬懿之手|文史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桓大司馬|文
《軍師聯盟》里孟達的戲份頗重,竟然持續了三集,而且演員演得不錯,大家可能對這個歷史上存在感不足的人產生了興趣。
孟達一生三叛,有如三姓家奴,其實並不僅是人品使然,其背後還有深厚的社會背景,從他身上,可以折射出半部蜀漢政治史。
第一叛——群起跳反的前奏
1
孟達的第一叛是跟張松、法正一起吃裡扒外,叛了劉璋,迎接劉備。
大家一般對這三個人的評價都不高,覺得他們人品惡劣,雖然這也是實情,但他們只不過是一系列背叛浪潮的開端而已,有許多跟他們屬性相近的人也在對劉璋離心離德,這些人被稱為「東州士」(張松除外)。
東漢末年,宗室劉焉貪圖益州有帝王之氣,申請就任益州牧,但不受益州豪族的擁戴。
不久關東諸侯討伐董卓,天下大亂,許多關中、南陽的豪族流入益州,劉焉對這些外地人大力籠絡,把他們組成軍隊,號稱東州兵,大力鎮壓益州本地豪族。
劉焉死後,東州人又幫其子劉璋擊平了益州大族趙韙的反叛,成為劉璋政權的核心統治力量。
但是劉璋性格懦弱,遠沒他老子心黑手狠,對益州豪族狠不下心來鎮壓,也就無法從他們手中搶資源來養東州人,很多東州人在劉焉時代吃香的喝辣的,過得十分滋潤,在劉璋時代則不上不下,心裡十分不滿。
孟達、法正都是東州人,都是扶風(今陝西鳳翔)一帶的人,流離入川。
法正因為人品太過齷齪,一直上不去,孟達則老爹孟他跟宦官走得太近,估計風評也不好,兩人不太得意,於是想找個比較凶的外地人進來,替換掉不凶的外地人劉璋,從益州本地人那裡搶肉吃。
人渣之極品法正
至於益州豪族,雖然在劉璋手下沒受太多迫害,但他們本來就不喜歡劉焉、劉璋父子踩在頭上,所以也有想把他們趕走的,張松就是其中的代表。
於是張松力勸劉備入川,又勸說劉璋接納。
劉璋果然中招,派法正、孟達去結好劉備,這兩人馬上成了劉備的部下,法正又繼續回川中搞無間道,反倒是益州本地的黃權、王累對劉備入蜀拚命反對。
但這兩個人也不過是東州人投降的先鋒而已。
等到劉備跟劉璋正式翻臉,雙方戰鬥過程中,吳懿、李嚴、費觀等東州人群起跳反,投降劉備,其中吳懿還是劉璋的岳父,費觀是劉璋的姑表兄弟。
反而是益州人張任、嚴顏等殊死戰鬥,抵禦劉備到底。
等到劉備完全占領四川,他的部下荊州人作為第二波外地人,和第一波外地人東州人聯手鎮壓益州本地豪族,益州豪族經過外地人兩次折騰,勢力大衰,所以蜀漢才能不受他們干擾,實行秦漢帝國嚴酷的官僚制度。
第二叛——派系鬥爭的先聲
2
荊州人和東州人雖然要一起鎮壓益州人,但也不是鐵板一塊,在爭奪國家權力上他們又是對手。
因為劉備入川後過於重用東州人,幾乎與荊州人並駕齊驅,引起了荊州人的不滿,雙方摩擦不斷。
而孟達就因為兩派的摩擦,在蜀漢被邊緣化,最終不得不第二次叛變,投降魏國。
孟達此人其實文武雙全,他投魏後,被視為「才辯過人」,又有「將帥之才」,因此被視為「卿相之器」。
應該說劉備一開始對他還是比較重視的,還曾經把法正的兵交給孟達統帥。
等到劉備奪取漢中後,就讓孟達為帥,奪取上庸之地,打通荊州與漢中的聯繫,也算是委以重任。
孟達曾經也是個人才
就是在這次戰役中,孟達幹了一件事,影響了他下半輩子。
孟達攻克房陵時,幹掉了房陵蒯祺。
蒯祺是什麼人?他是襄陽蒯氏的名士,蒯良、蒯越的兄弟,還是諸葛亮的姐夫。
也就是說,蒯祺跟荊州集團有千絲萬縷的關係,雖然蒯良、蒯越、蒯祺歸魏,諸葛亮歸蜀,但荊州士族之間的情誼不會消失,孟達殺蒯祺可以說是向荊州集團公然挑釁。
另外,孟達的老爹孟他當年在道上混的時候,通過賄賂大宦官張讓的家奴,當上涼州刺史一職,屬於濁流,本身就不為名士所喜。
他對蜀漢的功勞又沒有大到法正那樣的程度,這樣大膽妄為,荊州人當然不能忍。
荊州集團是劉備的基本盤,何等重要,只要反彈略大,劉備就得考慮平衡。
最終劉備決定免去孟達的主帥一職,派養子劉封接任上庸之戰的主帥,奪取上庸。
劉封也是荊州集團的成員,此來可能本身帶著敲打孟達的任務。
但他是一個武力豪族而非文化士族,這種精細活兒做著做著就走了形,變成了天天騎在孟達頭上拉屎,還奪了孟達的鼓吹儀仗。
等到關羽敗亡,上庸的兩個頭兒鬥成這樣,當然沒法發兵救援,於是關二哥就毫無懸念的被做掉了,孟達覺得劉備會發飆,說不定讓自己背鍋,只好率領部曲四千家投降魏國。
其實孟達是十分不想背蜀投魏的,畢竟當年對劉備十分看好,又有早期投資在,是處境實在太差才只好走人。
走之前,孟達寫了一封情詞並茂的信給劉備,說明原委,那叫一個文采飛揚,自比蒙冤受屈的太子申生、伍子胥、蒙恬、樂毅,只好像范蠡、狐偃那樣做一些預防的事。
劉備當然知道孟達的意思,他對劉封不知輕重也十分惱火,上庸無法出兵救援關羽,也是因為劉封統御失當。
所以等到孟達帶魏軍攻陷上庸,劉封逃回蜀中,劉備指責他的兩大罪過就是不救關羽和欺凌孟達,而這兩條又互為關聯,最終,劉備為了防止劉封對劉禪造成威脅,也為了給東州人一個交代, 幹掉了劉封。
如果說孟達第一次跳反還屬於亂世中常見之事,情有可原的話,第二次跳反則給他帖上了反覆無常的標籤,他的前途其實已經黯淡無光。
他如果能意識到這一點,混個自然死亡應該沒問題,但可惜他沒有意識到。
第三叛——作死的不叛而叛
3
孟達剛投魏的時候,待遇其實出乎意料的高。
他畢竟是個有才的人,也可以說名聲在外,曹丕對他是聞名已久,所以很感興趣。
手下人又回報孟達確實是文武雙全,誇張點的甚至說有「樂毅之量」,於是曹丕厚待孟達,十分親熱,同車而出。
曹丕甚至把上庸等三郡合成新城郡,讓孟達做新城太守,掌管魏蜀吳三國交界地的兵權,可以說委以重任。
孟達與曹魏宗室夏侯尚、名臣桓階關係不錯,在魏國可以說混得風生水起。
但是他兩次跳反的經歷、交結宦官的家風,被士大夫看不起。
孟達本身也喜歡玩弄權術,而且玩得比較膚淺,讓人一看就看明白的那種,司馬懿、劉曄等大臣都對孟達頗有差評,所以孟達在魏國實際上的身份是佞幸——單純憑藉君主曹丕的寵幸來立足。
等到曹丕駕崩,夏侯尚、桓階還死在前面,孟達在朝中沒了靠山,心裡就開始驚慌起來,生怕權位被士大夫奪走。
這時他如果肯放棄權位,回朝頤養天年就沒事了,但他不甘心。
正好蜀國恢復得差不多了,準備北伐,諸葛亮了解到他這種書信就寫信勸降,而且明說當年你投降是劉封侵凌的錯,這可以視為荊州人向孟達認錯了。
諸葛亮還怕他下不了決心,故意給孟達的信透給跟他不和的部下申儀,申儀向魏國舉報,孟達本來沒有下定決心,這下也只好準備起事。
司馬懿發現他要反以後,已經率軍日夜兼程趕過來,為了怕他早作準備,又給他去信,勸他要小心這是諸葛亮故意把消息透露出來害他。
孟達本來也沒有想好,看魏國雖然知道他要反卻沒有要治他的意思,一時又猶豫起來了。
人哪,就怕作死而不自知
這個時候諸葛亮對他的心也淡了,因為孟達的昔日好友李嚴也深度介入了對孟達的勸降。
李嚴是東州人的頭目,一直跟諸葛亮打對台,而且一味關心私利,不以大局為重。
諸葛亮可能擔心孟達投降過來增加東州人的實力,讓李嚴氣焰更高,而且上庸之地本來比較貧瘠,周圍又是山險,想從這裡進取中原並不容易,孟達也反覆無常不好使用,於是諸葛亮對接應孟達一事至少是沒有以前上心了,根據史料記載,還有可能決定完全中止。
而司馬懿八天之後就趕到新城門外,又用了十六天就攻克新城,斬殺孟達。
平心而論,孟達這次並沒有下定決心叛魏,是被諸葛亮的計謀置於嫌疑之地。
而在關鍵時刻,諸葛亮、司馬懿都因為他的前科,對他完全沒有善意,諸葛亮放棄了他,司馬懿則直接砍了他。
但孟達也確實不是善茬,不但跟諸葛亮有來往,跟吳國也有接觸。
司馬懿包圍新城時,吳蜀都派兵來救(蜀國來救可能是李嚴而非諸葛亮的意思),只不過救兵還沒到新城就陷落了。
總的來說,孟達因為運氣不好,落下了污點,而這污點又影響了之後的人生軌跡。
不然怎麼說人生雖然很長,但關鍵點就是那麼幾處呢。
歡迎關注文史宴
長按二維碼關注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