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真是譙周說亡了的?怎麼看譙周勸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譙中友

4月4日,今日頭條登出《600後裔祭拜》一文,說的是,清明節這天,來自全國各地的600後裔祭拜譙周,地點就在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區龍門街道辦譙家墳村。

沒想的是,讀者在評論中一邊倒,幾乎都說譙周是一個典型的投降派,是一個沒有骨氣的讀書人。

認為蜀國就是譙周說亡?真實的歷史是不是這樣呢?

公元263年,魏國執政司馬昭派兵18萬,分三路攻打蜀國,蜀漢政權從此滅亡。

有人認為是蜀漢大臣譙周勸告所致,但我的看法完全相反。

對劉禪昏庸,黃皓亂政,民心不向,人才缺乏,土著叛亂,姜維連年用兵,魏國戰略調整,蜀漢積重難返等深層次原因暫且不說。

在此,只簡要分析一下當時的情況,究竟當時蜀國還有沒有更好的出路?

蜀國打魏,以卵擊石

歷史上的蜀國,不是三國演義中的蜀國,實為三國之中實力最弱者。

諸葛亮六出祁山皆敗,耗盡了多少人力物力財力,連自己的命也搭在那裡。

像攻北原渭橋之戰,損兵折將一萬多,達全軍的十分之一。

他聽不進下屬的話,亮要伐魏,譙周不同意他的做法,認為北方旺氣盛,不可圖,但「苦諫不從」。

五出祁山不勝,譙周又諫不出,但仍不從。

導致了一連串的失敗,出師從未捷,最後都只好以敗回而收尾。

考證資料證明,在263年,蜀國與魏國相比,總人口不到四分之一,耕地只有二分之一,軍隊不到三分之一。

蜀國平均9人養一位軍人,7人養一個官吏,人民不堪重負。

吳國的張悌斷言:「蜀漢要亡」。

生活在北方的魏國人還擅長騎馬射箭。

蜀國有那個方面占有優勢,能與魏國抗衡?蜀為守險之國,王業無道,關隘四開,根本就沒有贏得這場戰爭的任何條件。

叫人難以理解的是,在這樣地小國弱的現實面前,諸葛亮還七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

拿什麼來和魏國拼?只不過是「了故主遺願」,主觀願望很美好。

後主升堂,群臣無計

譙周生活在一個波譎雲詭的亂世,鄧艾兵臨成都時。

蜀國距劉備白帝城託孤已過去40多年。

此時的蜀漢跟諸葛亮時代相比,已是苟延殘喘,脆弱不堪。

所以,當鄧艾大軍到來,劉禪並不是問諸位是戰是降的問題,而是很直接地討論「該往哪裡跑」的問題。

劉禪這麼做,也確實無奈。

成都的朝中勢力,經黃皓多年排除異己,大多是一群阿諛奉承的小人庸臣。

鄧艾都打到家門口來了,這群庸臣一心想的是為自己和家小留條後路。

這時,譙周出現了。

我們的腦子裡可以想像這樣一道場景:1700多年前那個將要決定蜀漢終極命運的晚上,帷幔重疊,昏黃的燭光影影綽綽,身著朝服、腰束革帶的譙周不慌不忙走進大殿,默默聽完眾人的意見,然後娓娓道來,勸說劉禪投降魏國。

當時,譙周的矛頭直指弄權的黃皓之流。

他的意思很明顯:蜀漢這幾年遭諸葛亮、姜維等人「窮兵北伐」的折騰,已弄成這個破樣子了,哪還有戰鬥力跟強悍的魏軍玩命呀?

譙周大堂之上言之鑿鑿,引導劉禪一步步順著自己的思路,勸他歸順曹魏。

這個思路得到朝堂各位大臣一致同意。

只不過,譙周秉性剛直,敢直言罷了。

投奔南中行不行?

南中約為現在的雲南,總共有七個郡,山脈險峻,曾在諸葛亮七擒孟獲等戰役中被收服。

投奔南中也不是好辦法,譙周說:昔日諸葛丞相平之,主要是為了北上,僅平其表,未服其心,未能深治,平常供賞不多,而賦役甚眾,積怨已深,平時猶不安定,外敵追至,去必生亂。

譙周認為:一是為時已晚,要奔往南中,必須早點籌劃,如今大敵逼近,人心離散,士卒小吏心裡想什麼,誰也不知道,只怕中途叛變。

二是南中是遠方蠻族,平常不貢奉,還多次反叛,丞相諸葛亮南征後,他們勢窮力盡才服從。

三是蜀漢政權遷移南中,他們要供給物資、兵力,增征貢賦,必生怨恨,恐怕會激起他們的再度反叛。

四是魏軍知道我們人少,還會向南一路追擊。

魏人此行誓在滅蜀,陷落成都也不會放棄南下追擊的機會。

即使姜維與劉禪退至南中,與霍戈會合,內外交困,恐怕也難以久支。

因劉禪不像智勇雙全的劉備,有胸懷大志、化險為夷的本事,而似昏庸無能的劉璋,只有敗落家業、喪權辱國的能耐。

所以,投奔南中切不可行。

投靠東吳行不行?

主張投奔東吳的人認為,東吳不會見死不救。

譙周說:自古以來,沒有寄居他國能當皇帝的事。

要逃往吳國,一定得稱臣才行。

吳小魏大,吳國不能吞併魏國,而魏國早晚要滅掉吳國。

事實證明,「東吳不會見死不救」的推論是錯誤的。

東吳窺視蜀地巳久,《晉書•羅憲傳》有載:「吳聞蜀敗,遣將軍盛憲西上,外托救援,內欲襲憲(指鎮守奉節白帝城的蜀將、巴東太守羅憲)」,《蜀志•宗預傳》也有類似記載。

《三國志•孫休傳》及《三國志•霍戈傳》曰:魏伐蜀,蜀向吳告急,吳聞蜀敗,外說救援,內欲襲羅憲。

羅憲堅守,吳兵不得過。

吳先後遣步協、陸抗圍攻羅憲。

羅憲向魏告急,司馬昭遣胡烈侵西陵,以救羅憲,吳軍乃退。

因此,投靠東吳也是絕對行不通的。

死守待援行不行?

投奔南中或東吳都不是好主意。

而死守成都,等待救援呢?似乎又不被蜀漢的君臣們所考慮。

依照司馬昭的原定計劃,魏軍是要把姜維困在他所駐守的甘肅省,讓姜維不能照顧東方,魏軍襲擊漢中,拿下幾座城池,逼使劉禪主動投降。

魏國派兵18萬攻打蜀國,其中:鍾會率領的東路軍12萬人,直驅陽安關,因蜀軍內叛,而輕鬆攻取。

繼而又攻打四川劍閣。

鄧艾、諸葛緒各領3萬人走西線,牽制姜維。

其中:諸葛緒的3萬人,攻打陰平橋頭。

鄧艾率領的3萬西路精兵,鑿山開路,遇水架橋,出其不意,翻越了七百里杳無人煙的叢山峻岭,抵達江油。

天降神兵,江油太守束手就擒。

鄧艾馬上又攻打駐守綿竹的諸葛瞻大軍,諸葛瞻戰術保守,不主動截擊,諸葛瞻父子都被戰死。

鄧艾長驅直入,兵抵廣漢,離成都只有二三十公里,這時成都根本沒有任何兵力可以防守,百姓早已對蜀漢政權失去了希望,不思救亡,人心惶惶,紛紛逃進山林,根本無法禁止,這是劉禪決定降魏的背景。

等待救援,誰能來救?放眼望去,只有姜維。

此時,姜維人在劍閣,和鍾會率領的曹魏主力東路軍對峙。

姜維的5萬餘人,牽制住了鍾會的12萬大軍,但姜維也被鍾會牽制住,當姜維馳援成都,鍾會一面推進到四川綿陽,一面派兵追擊姜維。

姜維接到朝廷降魏的指令,憤恨不已,卻也無力回天。


蜀國民心盡失

「蜀本謂敵不便至,不作城守調度,及聞艾已入陰平,百姓擾擾,皆迸山野,不可禁制。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

這段話是說:蜀國認為敵人是不容易攻進來的,便沒有進行必要的城防準備,等聽到鄧艾進入陰平,老百姓都跑到山裡了,官府也禁止不住。

老百姓聽說魏軍來了,都跑到山裡去了,如果蜀漢的政治清明,大家應該是同仇敵愾,背城一戰。

可是長期以來,蜀漢稅役繁重,連年征戰,而且毫無成果,百姓已經不願再為國家出力了。

譙周在蜀漢開創時,就投身於諸葛亮治蜀之中,他期望蜀漢強大,更期望蜀漢能統一全國,興復漢室江山。

譙周雖未得到重用,但他對蜀漢忠心耿耿,獻計獻策,使盡渾身解數,挽救蜀漢政權。

但事與願違,諸葛亮的逝世,使蜀漢受到了致命打擊,特別是後主的無能,更使他感到遺憾。

譙周目睹了蜀漢的開創和興旺,但他也眼睜睜地看到了蜀漢一步步走向了亡國的深淵。

把譙周多次向後主的表奏和他對蜀漢政治出路的設計聯繫起來審視,不難看出他是希望後主嚴於要求自己,親君子遠小人,任賢重才,認真治理好國家,統一國家的。

然而,劉阿斗是扶不起來的,識時降魏也是無奈之舉,明智之舉。

後人孫盛以田單、勾踐復國為期許,畢竟陳義過高。

當時民生凋弊、黃皓當道的蜀國,巳經衰敗得沒有回天之力了。

譙周是愛國愛民的賢臣,他顯然看透了怯懦的後主既無抗敵之實力,又無城破殉國的決心,蜀漢大勢已去,所以他乾脆主張歸順魏國,這是唯一明智的選擇,避免給國家和人民造成大量的財產和人員傷亡。

譙周奉勸歸順魏國,在當時也是不得已的選擇。

使蜀地避免了一場慘烈的戰爭,促進了中國的統一,有「全國、保民」之功。

三國亂演義

羅貫中根據以魏為正方的《三國志》,以蜀為正方的《三國演義》,為了故事情節與主旨的需要,沒去認真總結蜀亡的根本原因,而總是對蜀亡的枝節尋尋覓覓,屋漏只怪屋瓦稀,對譙周的描繪頗露微詞,那是很不公正的。

當然,羅貫中演義的只是小說故事,並不需要全部是真正的歷史事實,也難免一些虛張不實的成分。

若陷入小說境界,說他是駑臣,那就太過份了。

那些欲以誹謗歷史名人而成英雄者,不顧歷史條件而事後唱高調者,都實在令人感到幼稚無知。

小說《三國演義》中的譙周,一共出場9次。

這9次,基本上只幹了一件事,勸領導投降。

《三國演義》中,譙周一出場就是劉備進軍西川,兵臨成都城下。

譙周勸劉璋投降劉備,自己成為劉備政權的臣子。

後來魏軍滅蜀,又一次打到成都城下時,譙周又出來勸劉禪投降,簡直就是個勸降專業戶。

從歷史角度來看,譙周是順應歷史潮流的,有功蜀地。

元朝人胡醇讚揚譙周:「有文武全才而藏諸用,為邦家公計而顯諸仁」。

「時勢造英雄」,在一個庸主當政、忠庸至上的時代,即使有了英雄的一切內在素質也是惘然。

在蜀漢政權後期,大家似乎都在默契地等待一個結局的到來,即使有不甘心的掙扎,最後還是難逃失敗。

這是一個夢想泯滅的時代,一個如果有英雄,也只允許是失敗的無助的英雄的時代。

作為亡國之君的後主北上後,居然「樂不思蜀」,這也許是真心實意的投降。

而譙周卻不願入魏為官,求還爵士。

劉禪去魏國後,才後悔未重用譙周、西正等人才。

劉禪如果早斬黃皓,重用譙周、西正等人,豈會被魏而滅?

譙中友:譙氏族譜主編,多年深入研究譙周,本文略有改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悲劇天才:姜維的人生

對於三國後期蜀國的將領姜維而言,這是一個在歷史裡也並不甚被關注的人物。一方面,是因為三國里名將太多,而這些名將所聚焦的歷史都在三國前期,而姜維所在的後期並不是名將活躍的舞台;另一方面,作為一個...

姜維——士為知己者死!

姜維,字伯約,甘肅天水人,江湖人送外號「天水的麒麟兒」,我也不知道這外號是啥意思,反正他的爸爸叫姜冏,你沒有看錯,他爸爸就叫姜冏。在姜維小的時候,他的爸爸就去世了,嚴格來講是戰死,當時少數民族叛...

姜維劍閣擋住了魏軍,劉禪為什麼還投降?

回想三國,在那個動輒的亂世,你都想到了什麼?是劉備的仁義,諸葛亮的機智還是曹操的奸詐、孫權的謀略?常言道, 「亂世出英雄」,是的,在那個戰火紛飛的三國造就了數不勝數的梟雄,他們或才智雙全,或驍勇...

三萬兵馬?三國魏將孤軍2000獨守空城

羅憲,字令則,襄陽人。三國時,長期任蜀國鎮守益州東大門永安,蜀漢後期重要將領。羅憲忠義敢言,當時黃皓憎恨羅憲不依附他,便向劉禪進讒言,將羅憲貶到永安統軍,並任命閻宇為巴東都督,讓羅憲當閻宇的副將。

歷史上的帝王 蜀漢後主劉禪

劉禪(207年-271年),即蜀漢孝懷皇帝,又稱後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性情懦弱糊塗,一生渾渾噩噩,幼年時多遭難,幸得大將趙雲兩次...

鄧艾只有2000兵馬,憑什麼逼迫劉禪投降呢?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大勢力。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在蜀漢建立後的數十年時間,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

諸葛亮死後 劉禪為什麼要開城投降?

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為藉口,欲奪荊州,出兵攻打東吳,不料起兵前夜張飛被殺,屬下更是逃往東吳,這更加堅定劉備攻打東吳的決心。劉備戰敗逃至白帝城,次年劉備由於病情惡化在白帝城去世後,諸葛亮是一心輔佐劉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