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對》真的是分裂國家的罪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駁《隆中對》是分裂國家的罪證

看過一篇文章叫《《隆中對》是分裂國家的罪證》,其文的主要觀點是:東漢末年,各地軍閥割據一方,無視天子號令,只有曹操站出來「奉天子以令不臣」,旗幟鮮明的致力於維護國家統一。

劉備本應該順應歷史潮流,服從曹操代表的中央的號令,而不應該與中央對抗。

而諸葛亮居然不顧國家利益,慫恿劉備對抗中央。

支持小軍閥劉備替他制定分裂國家的隆中對。

然而這篇文章其實是漏洞百出。

首先,曹操並不能代表中央。

與其說他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不如說他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漢獻帝並沒有覺得曹操是在維護國家利益,相反還想以衣帶密詔誅殺曹操。

如果曹操真的是一片忠心,應該知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可見,曹操實際上是篡權欺主的奸臣,並不是那篇文章所說的錚錚鐵骨,赤膽忠心。

曹操的確沒有稱帝,他為他的兒子曹丕稱帝鑑定了基礎。

漢獻帝為曹操控制毫無實權,只是一個傀儡,難道這就是所謂曹操的忠心耿耿?再說天下安定,先去查查曹操屠城多少次吧。

再看看我們的劉先主是多麼的仁義。

曹操投降劉備才是真正的順應民心吧。

劉表是漢室冊封的荊州刺史,請問曹操什麼權利去討伐他呢?

【先主未出時,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

先主未發。

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本初之徒,不足數也。

」先主方食,失匕箸,遂與承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同謀。

會見使,未發。

事覺,承皆伏誅。

——三國志】

其次,官渡之戰前夕,曹操的兵力,領土,人才,威望遠遠不如占有北方四州,四世三公的袁紹。

袁紹是當年討伐董卓的領袖,按照那篇文章的邏輯,更應該算是忠臣。

曹操此時難道不應該順應歷史潮流,維護國家統一,直接投降袁紹呢?官渡之戰,曹操師出無名,那篇文章難道是雙重標準嗎?鼎之輕重,似可問焉?曹操有爭奪天下的權力,劉備也有坐天下的權利,憑什麼天下不能由劉備統一,非要有曹操統一呢?如果按照那篇文章的邏輯,岳飛就不應該抗金,文天祥也不應該抗元,鄭成功不應該收復台灣。

既然曹操可以討伐袁紹,劉備也有權利討伐曹操。

【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

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 抑亦人謀也。

今操已擁 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 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隆中對】

最後,隆中對提出的跨有荊益並非分裂國家。

這只是隆中戰略的前部分,後部分明明提出等到天下有變的時候,就派遣一個上將率領荊州的部隊進攻宛城和洛陽,將軍(劉備)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從秦川出兵。

最後實現天下一統。

隆中對根本目的是「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那篇文章說隆中對策的目的只是分裂國家,實在是斷章取義!即使是東吳背盟荊州失守,諸葛亮以及他的繼任者姜維一直秉承「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原則,以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為己任,一直想要的是一統天下,怎麼能說是分裂國家呢?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隆中對】

那篇文章還提到:「當此之時,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包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盪宇內。

這是陳壽點評諸葛亮有雄霸天下之心。

然而人家本意是諸葛亮一直以一統天下為己任。

諸葛亮包括四海就是雄霸天下的野心,曹操包括四海就是為了國家利益的公心,雙重標準也太嚴重了吧?而且諸葛亮討伐的是逼迫漢獻帝讓位的曹丕,到底誰是維護大漢,誰是篡奪漢祚,難道還不明顯麼?

參考文獻:

陳壽《三國志》

陳壽《隆中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價值五個億的戰略諮詢報告

作者頭條號:村長say東漢末年,有一個叫劉備的「企業家」,經過熟人推薦,去拜訪諸葛亮的戰略諮詢公司。劉備當年苦於沒風投關注,也打不過曹操這樣的BAT,而且「市場」比較混亂,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