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司馬懿兩位最聰明人的結局,告訴我們做人的成功之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刀叔導讀: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是人生在世的至理名言。

楊修與司馬懿同為三國時期曹魏的才俊,同樣出身於世代的簪纓之家,又同樣為曹操的相府主薄,但他倆的結局卻為這句名言提供了最好的佐證。

楊修是東漢名臣楊震的玄孫,楊彪的兒子,出身於世代簪纓之家,據《後漢書》中記載楊家是"自震至彪,四世太尉」。

楊修自幼為人好學, 有俊才,在建安年間被推舉為孝廉,後來他在其仕途上堪稱是一帆風順,並最終做到了丞相曹操主薄的要職。

當時天下未定,曹操的軍事、政事極多,楊修負責協助曹操處理內外之事,每每都合曹操的心意,在《世說新語·捷悟篇》之中,就曾記載了四則楊修大展宏才之事,而他的才華就連曹操亦曾自嘆不如。

楊修的才華橫溢是舉世公認的,他的機智超群流傳至今,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絕妙好辭」、「相府改門」,當然最著名的還是「雞肋」了,從這些典故中,我們不難想像出歷史上的楊修是何等的聰慧了。

然而楊修可以說是「成也其聰明,亡也其聰明」,最終於建安二十四年秋天,楊修被曹操以"前後漏泄言教,交關諸侯"凡罪犯收殺,而在臨行刑前,楊修自己也嘆息道"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意思就是說「我自己也認為我死的有點晚了」。

關於楊修之死,很多人都認為是曹操妒忌楊修的才華,所以才將他殺害的,然而筆者卻斗膽的認為,曹操手下的謀士如雲,能臣更是不可勝數,諸如奇變橫生的賈詡,深通兵法和政治的荀彧、荀攸叔侄,有膽有謀的程昱等等,這些人在軍事和政治上的能力遠勝於楊修,但他們卻沒有一個因為有才而遭曹操忌殺的。

所以,楊修真正的死因是他自己的「恃才傲物,不懂隱忍」,沒有參悟透「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至理名言。

其實曹操要殺楊修早有前兆,曹操曾寫信給楊修的父親楊彪道:"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

由此可見,楊修早就為自己種下了殺身之禍而不自知,還在四處搖股弄舌,一向以奸雄著稱的曹阿瞞又豈能容他?而與楊修齊名的司馬懿,在這方面就比他「上道」多了。

司馬懿字仲達,出身士族,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西晉朝代的奠基人,其子司馬昭稱王后,追尊他為晉王;其孫司馬炎稱帝後,追尊他為高祖宣皇帝,故也稱司馬懿為晉高祖、晉宣帝。

司馬懿同樣出身於世代簪纓之家,他的高祖父司馬鈞為漢安帝時的征西將軍,曾祖父司馬量為豫章太守,祖父司馬雋為潁川太守,父親司馬防為京兆尹,司馬懿是司馬防的次子,時人成塔為「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

歷史上真實的司馬懿,無論是陳壽的《三國志》,還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司馬懿都是善謀奇策,其中最顯著的功績就是他兩次率大軍,成功的挫敗了諸葛亮的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等重要貢獻。

司馬懿曾任職過曹操的相府主薄,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他是輔佐了魏國四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在後期成為了掌控魏國朝政的一代權臣。

司馬懿生於亂世,「常慨然有憂天下心」,他見漢朝國運已微,曹操已有篡漢之心,便藉口自己有病,使用「隱忍」之計而離開了曹操。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使用強制手段,徵調司馬懿為其出力,曹操對去徵調的使者說「若復盤桓,便收之」,這是曹操撂給司馬懿的一句狠話,就是說「你再跟我裝瘋賣傻,我弄死你」,結果這次司馬懿非常識相的就職了曹操的丞相主簿。

雖然曹操也察覺了司馬懿既有「有雄豪志」,又有「狼顧之相」,心裡很是忌諱,但因司馬懿勤於職守,廢寢忘食,逐漸使曹操安心並重用。

當鎮守荊州的關羽率主力北攻樊城,圍魏將曹仁,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而「威震華夏」的時候,就連曹操都要為避關羽的鋒芒,甚至一度準備要遷都至黃河以北。

是司馬懿及時勸阻並獻計道:「于禁被水軍所淹,不是戰守上的失誤,對於國家的大局並沒有大損失,為此而遷都,即是向敵人示弱,又會使淮河漢水一帶人心不穩;劉備、孫權外親內疏,現在關羽坐大,孫權必定更不高興,把這事告之孫權,使他牽制關羽,則樊城之圍自解。

曹操聽從了司馬懿其計之後,孫權果然派呂蒙襲取荊州,最終使關羽兵敗並被其俘殺。

此戰司馬懿利用孫、劉爭奪荊州的矛盾,充分的運用了外交謀略而坐收漁利,不僅挫敗關羽的強大攻勢,解除了樊城之圍,而且也使諸葛亮原定的一路向宛洛、一路出秦川的兩面鉗擊中原的計劃無法實現。

更重要的是司馬懿此計破壞了孫、劉之間的聯盟,改變了當時曹魏的不利戰略格局,使曹魏重新掌握了魏、蜀、吳三國之間的主動權。

司馬懿在熬死了外敵諸葛亮等人之後,又熬死了曹操,熬沒了曹丕等內敵之後,卻又迎來了顧命大臣曹爽兄弟的仇視。

司馬懿再次使用「隱忍」之術,偽裝生病而不問政事,實際上暗中布置,最終於嘉平元年(249年)正月,乘魏帝曹芳離開洛陽去祭掃魏明帝的墳墓高平陵,大將軍曹爽、中領軍曹羲、武衛將軍曹訓均從行之機,司馬懿乘機誅殺了曹爽兄弟,並接管了曹魏政權,為西晉政權打下了基礎。

縱觀司馬懿的一生,只能用命運多舛來形容,他在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中,時而拼搏,時而隱忍,終於功成名就。

而與他齊名的楊修,不知審時度勢,只是四處賣弄,最終被曹丞相給砍了。

(本文系「刀墓手札」工作室原創出品,全網15億次閱讀的優質MCN自媒體)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演義》這6個人的成功,有一個共同點

這一點,叫「忍」。忍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門。孔子曰:「小不忍則亂大謀」;道家說,忍耐是遠離災禍的法寶。而集儒家的深邃和道家的機敏於一身的曾國藩則認為:面對命運,忍耐似乎是走向成功的惟一法門。筆者卻...

腹黑教主司馬懿

清人王鳴盛在談及司馬懿時,說「(司馬懿)少壯則為魏畫篡漢策,及老又為子孫定篡魏策,興亡若置棋,亦可嘆矣」。與「臥龍」、「鳳雛」等飄逸雅致的綽號不同,司馬懿的外號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冢虎」。傳說臥龍...

司馬懿下令撤兵,可見冷靜能抵千軍萬馬

司馬懿(179-251年),字仲達,漢族,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三代...

夢三國死皇司馬懿給你開講座,不服者殺無赦!

司馬懿,字仲達,司州河內郡溫縣孝敬里舞陽村(今河南省溫縣招賢鎮)人,出身士族家庭,三國時期魏國大臣,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四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