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戰略構想《隆中對》最終為什麼沒實現?諸葛亮也無能為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隆中對》的前兩步基本實現了,也就是劉備先占領荊州,然後進取四川(益州)。

但是很可惜,第三步,以荊州和四川作為根據地,兩路出兵,經略天下,建立帝業,這個沒有實現。

那為什麼呢?《隆中對》的戰略有什麼失誤?

首先是荊州的位置問題。

荊州位於今天湖南、湖北這一帶,在地理位置上天然跟四川隔開了。

也就是說,劉備占領的兩塊地方是分隔的,所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但是,荊州和孫權的江東之間,卻是幾乎連成一片。

所以,就算有朝一日,劉備能從這兩個地方同時出兵,也很難實現軍事配合,只能各自為戰。

這是《隆中對》的一個客觀局限,後來的歷史也驗證了。

我們再來分析下《隆中對》戰略上的局限性。

這個不是《隆中對》獨有的局限,而是所有戰略構想的共同局限。

所有的戰略構想,都建立在一些前提條件的基礎上。

比如,自己這一方的獨特優勢;再比如,特定的時間窗口,等等。

首先,劉備這一方的獨特優勢是什麼?是他漢室宗親的身份——「劉皇叔」。

所以,在三國群雄之中,他具有最正統的政治號召力。

其他人,像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孫權,只是一個割據的軍閥。

只有劉備,可以打出「復興漢室」的旗號。

但有意思的是,劉備的這個光環其實經不起細細琢磨的。

劉備本來的工作,是織席販履,也就是編蓆子、賣草鞋的,社會地位很低。

不過,他自稱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

那劉備後來怎麼又變成「劉皇叔」了呢?這是因為兩次偶然事件。

第一個偶然事件,是他幫助曹操消滅呂布之後,跟著曹操一起到了許昌,見著了漢獻帝,然後獲得了正式的官位和爵位——「漢左將軍」和「宜城亭侯」。

漢獻帝當時很孤獨寂寞,好不容易見到個姓劉的本家遠親,所以才官方認可了劉備的漢室宗親身份。

第二個偶然事件,就是所謂的「衣帶詔」事件。

這個事情在歷史中很難找到真相了,總之後來在劉備那裡的說法是這樣:漢獻帝被曹操欺負得不行,就寫了一封密詔,要誅殺曹操,這封密詔是藏到衣帶里的,所以叫「衣帶詔」。

所有參與這個事件的人,後來都被曹操殺了,只剩一個劉備,號稱是手裡有皇帝的「衣帶詔」,要奉旨討伐曹操。

這就產生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後果。

在當時,曹操的政治地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沒有人可以在政治上挑戰他,但唯有劉備可以,因為他是惟一一個奉旨要消滅漢賊曹操的人。

也就是說,在政治上,他成了曹操唯一的對手。

當然更重要的是,經過這個事件之後,劉備擁有了一個崇高價值的使命願景,就是「復興漢室」。

當他有了這個價值願景的時候,就成了整合和吸引資源的一個樞紐。

比如,「赤壁之戰」之後,劉備攻打荊州,所到之處是望風而降,很輕鬆的就控制了半個荊州。

再比如,很多人才,像張松、法正等等,甚至諸葛亮本人,也因此聚集在他這。

這倒不是說,他們都是為「復興漢室」而來,也可能就是為劉備這個獨特的政治優勢而來。

而且,有了這個使命願景之後,劉備就可以快速的完成內部整合。

比如,「赤壁之戰」之前,孫權那邊為了是戰是降的問題吵翻了天,而劉備就不存在這個問題。

這個時候的劉備,已經成了除漢獻帝之外,大漢正統的代言人。

好了,這就是諸葛亮《隆中對》戰略構想的重要條件,就像文中寫的:「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

劉備雖然兵少將寡,但政治正確。

但是,諸葛亮給劉備出的主意是什麼?是要去取四川,也就是益州。

益州當時在誰手裡?劉璋。

劉璋也是得到國家認可的漢室宗親啊,你這麼大的劉皇叔,不去打曹操不去打孫權,去打另一個漢室宗親,在政治合法性上怎麼解釋得通呢?當然,並不是說劉璋不能打,四川不能取,而是說,凡是戰略構想,都有前提條件。

但是戰術行動,往往是背離了這些條件的,那原來的戰略構想,就要付出代價,效果上就難免要打折扣。

後來果然,劉備偷襲劉璋,拿下四川之後,內部很不容易搞定。

本來是最有政治號召力的一支力量,反而成了「三國」中,內部最不穩定的一支力量。

「夷陵之戰」失敗之後,劉備死在了白帝城。

在此之前,劉備身體不好的消息一傳出去,益州的一個郡守叫黃元,就立即起兵反叛,費了好大力才平息下去。

劉備去世後,最南邊的三個郡也反叛了,而且還拉著邊疆的少數民族一起,就是後來所謂的「七擒孟獲」。

一先一後,有四個郡叛亂,占到當時益州面積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這就可見,劉備政治合法性的光環,在益州本地似乎不大起作用。

這跟他很不光彩地利用漢室宗親之間的信任,偷襲劉璋,是很有關係的。

《隆中對》作為戰略構想,另一個條件限制,就是時間窗口問題。

《隆中對》有一個預設前提,那就是漢朝政府還存在。

只要政府還在,有朝一日,天下有事——就是曹魏內亂,劉備就可以手拿「衣帶詔」,號召天下,兩路北伐,消滅曹魏,復興漢室。

但是,就在《隆中對》提出十三年後,曹操的兒子曹丕,把漢獻帝給廢了,自己當了皇帝。

而且,曹丕還留了一手,他沒殺漢獻帝,而是供養起來。

這下劉備的政治處境就非常尷尬。

你說要「復興漢室」,但是現在漢室沒了,你還復什麼呢?「衣帶詔」是漢獻帝給的,但是漢獻帝現在不是皇帝了,你該怎麼辦呢?因此,為了鞏固自己的「正統」,劉備只能強行稱帝。

為什麼說是「強行」?因為,漢獻帝沒死他是不能稱帝的。

所以他只能製造漢獻帝已死的傳聞,然後公開發喪,走完這一套之後才能稱帝。

但是,漢獻帝還活著,這事你也沒法一手遮天地瞞著。

說白了,劉備手下的人都心知肚明,這是睜眼說瞎話。

但是沒辦法,為了政治博弈,只能這麼辦。

這麼做的後果,就是「大漢」變成了「蜀漢」,除了在益州,劉備已經喪失了政治上的號召力。

諸葛亮十幾年前預想的,什麼劉備一旦發兵,中原老百姓就會「簞食壺漿以迎將軍」的情景,就再也不會出現了。

而這一切,十幾年前的諸葛亮是無法預想的。

他不知道,歷史就給了他十三年的時間,時間一過,他原先看到的機會,和實現機會的前提,都消失了。

曹丕脅迫東漢皇帝漢獻帝劉協禪讓,篡漢自立,建立魏朝,史稱曹魏,諡文皇帝

總結一下,這就是我們從《隆中對》的最終失敗,得到的教訓。

第一,凡是戰略構想,都有它的基礎條件。

一旦戰術行動背離了這些條件,戰略效果就要打折扣。

第二,凡是戰略構想,都有它的時間窗口。

一旦時過境遷,實施戰略的機遇也就不復存在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理想破滅,難道是隆中對錯了?

(加盟作者秦風1978原創作品,請勿轉載)《隆中對》,是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所提出的戰略構想。可以這麼說,蜀漢集團後來基本上按照這個構想進行發展、擴張的。但是,後來遭遇了重大挫折,這個戰略構想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