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關乎生死國運,夷陵之戰劉備為何一意孤行,還不帶孔明等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夷陵之戰,火燒連營700餘里,這場三國時期蜀吳之間的大戰就這樣以蜀漢的失敗而告終,最終劉備逃亡白帝城,在遺憾、不甘和自責中駕崩,這成為不少蜀漢迷的悲痛。
人們不禁要問,這是關乎於蜀漢的國運之戰,劉備明明知道關係重大,為何不帶諸葛亮以及趙雲、魏延、馬超等猛將前往呢?
劉備發動的這場大戰,既是關乎於兄弟情義,也是因為蜀漢戰略,於公於私這對於劉備而言都必須一戰。
而從諸葛亮的角度來看,不戰比戰更加適合於國情,畢竟蜀吳都是弱國,只有聯合方能與曹魏相抗,特別是自大意失荊州之後,張飛、關羽以及之前的黃忠等大將的逝去,龐統和法正頂級謀士的故去,此時的蜀漢可謂是人才凋零,戰略之地喪失殆盡,而值此之際,因為一時意氣而去爭奪,這就是在破壞蜀吳兩國之間本就羸弱的盟友根基,最終結果只能是曹魏坐看鷸蚌相爭而漁翁得利,贏了好說,可是一旦輸了,特別是慘敗,那蜀漢將會有滅頂之災,而夷陵之戰的戰敗,也的確是引起了蜀漢的動盪,幸好諸葛亮出手,所以說來數去,這場戰爭是弊大於利,因此孔明是多次勸阻,只不過此時的劉備一意孤行,孔明也就只能聽之任之了。
劉備所帶的人主要有馮刁、張南、傅彤、黃權、吳班,根本就不見蜀漢大名鼎鼎的魏延、馬超和趙雲。
這倒是令人覺得有些奇怪,不過筆者要說的是,很多人都是受到了《三國演義》的影響,所以對正史有些不明所以。
魏延聲名鵲起是因為參與了奪取益州之戰以及漢中之戰,所以一時之間聲勢不小,而劉備也對魏延予以重用,他是漢中太守,要鎮守這咽喉要地,防範曹魏趁機來攻取,所以分身乏術,也就並未參加夷陵之戰。
江州是蜀漢的戰略要地,趙雲是被劉備予以總督江州軍務的職責,換言之就是籌集軍糧,這雖然不是衝鋒陷陣,但也是極為重要的責任,何況最後在劉備敗北之際,幸好有趙雲作為後應,方才能被接應退回白帝城,可見此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不過我們看不到勇冠三軍的趙子龍在戰場上征伐而擔任了後勤,未免有點惋惜。
再說說馬超,此時是在防禦魏國,而且馬超此人並不受劉備的信任,再加上馬超於一年後去世,由此說明馬超的身體也並不盡如人意。
而至於諸葛亮,並非是因為其反對而沒有帶上他,主要是因為蜀漢的大後方需要有一個信得過的人鎮守,常言道「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孔明是治國之才,政治能力很強,有他坐鎮蜀漢後方,可以保證糧草源源不斷的運往前線,而且還可以震懾懷有二心的宵小之輩,這就等於是西漢的蕭何和曹魏的荀彧;再者,孔明雖然治軍能力強,可是其領兵出征決戰沙場的能力確只能算是中等水平,並非如同演義中所說的十全十美,無所不能,當然我們不否認,孔明的確是奇才。
所以我們在前沿陣地上並不見這些蜀漢的盛名大將以及諸葛亮,如此情況下劉備還要堅持去伐吳,並非其被仇恨而沖昏頭腦,亦或是其老糊塗,而主要的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兩個。
第一,孫吳,雖然一直被譽為江東多才俊,可是能夠被劉備這個梟雄所看重的亦不過是孫策、周瑜、魯肅、呂蒙等為數不多的幾個而已,可是如今,吳國卻也再有難以拿得出手的當世名將和智謀超群的文臣。
看看孫權曾經10萬被張遼800人戰敗,由此可見孫吳戰力並不太強,所以劉備對孫吳有著輕視之心。
第二,劉備南征北戰,一生大小戰役無數,是百戰之君,過去能夠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而打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與吳魏三足鼎立,這是一種豐功偉業而帶來的自信,也是對己方軍事實力的認可和肯定。
正因為對吳的輕視,對己方的自信,以及於私上要為道義為兄弟,於公上為奪回荊州甚至哪會更多的好處,所以即使是人才凋零的情況下,劉備仍然是一意孤行的發動了這場大戰,只不過最終的結果令得劉備難以承受罷了,一場自認為必勝的戰役,結果是一敗塗地,不僅葬送了數萬大軍,丟了性命,還讓得蜀漢面臨著極為嚴重的內憂外患,也幸好孔明能力非凡,否則蜀漢真就會隨著此役的戰敗以及劉備的駕崩而分崩離析。
說歷史,話風雲,明自身,茶餘飯後舒心自我,歡迎關注頭條號:歷史風雲天下
國內混亂兵力捉襟見肘,諸葛亮為何還要南征?
南征之戰,是諸葛亮治蜀的一個重要政績和戰績。在這次征戰中,諸葛亮把軍事行動與政治鬥爭等諸多因素結合起來,並成功地運用「攻心為上」的政策,勝利平定了南中叛亂, 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經驗。蜀國的南中地...
蜀漢人才雖然多,但能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只有這幾位,有魏延無趙雲
說蜀漢人才多,其實也只能說在劉備創業到漢中稱王這段時間段。之後的人才慢慢逝去而後備力量不足,人才也就慢慢少了。在任何時期,人才都是最重要的資源,都是決定競爭結果的最關鍵因素。也正是後來的人才不...
夷陵之戰,劉備慘敗,趙雲和魏延都在做什麼?
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執意率軍伐吳,後來,被東吳陸遜擊敗,史稱「夷陵之戰」,劉備慘敗,狼狽逃回白帝城,此後不久,就病死了。劉備和東吳大戰時,趙雲和魏延都在做什麼?
三國趙雲真實能力及軍職
其實三國志中蜀漢根本沒有五虎上將,五虎上將是羅貫杜撰出來的。劉備稱漢中王時,關羽為前將軍,黃忠為後將軍,馬超為左將軍,張飛為右將軍,趙云為翊軍將軍,魏延為鎮遠將軍,總督漢中。
三國之蜀漢10大名將,關羽屈居第三,第二曾單挑呂布打了個平手
《三國演義》是以蜀漢為正面形象描寫,所以在蜀漢在治政方面有「四相」,其中諸葛亮堪稱千古絕代妖孽,還有軍事方面堪稱與郭嘉並列的法正法孝直。在武將方面,更是不用說了,來看看蜀漢十大名將吧,但是關羽並...
夷陵大敗諸葛亮難辭其咎!
夷陵大戰,讓蜀漢政權元氣大傷,從此再也無力逐鹿中原,可以說是三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戰役了。可是說到這次戰敗,中興蜀漢的功臣諸葛亮,可以說是難辭其咎的。發動夷陵大戰的原因,也許是劉備的一時之氣...
蜀國五虎大將為什麼沒有魏延?是因為他有反骨?
三國之中,論謀臣武將的數量,曹魏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但是論歷史知名度,蜀漢則更勝一籌。劉備陣營中,謀臣以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為代表,武將則以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這五虎將為代表。這七人的美名...
夷陵之戰關乎國運,劉備為何不帶諸葛亮以及趙雲、魏延馬超猛將?
首先是諸葛亮,劉備出征東吳之前,諸葛亮勸劉備登基為帝,此時諸葛為丞相、錄尚書事,注意哦,諸葛此時最主要的任務是管理政務,調整賦稅,充實軍資,而不是單單一個軍師。 夷陵之戰開始之前,劉備手下還有一...
劉備討伐東吳,為什麼不帶諸葛亮、趙雲、魏延、馬超呢?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前兩大戰役是...
劉備伐吳的重大失策: 沒有帶上一人隨行, 不是諸葛亮也不是趙雲
公元221年7月,蜀漢章武元年,在關羽死後一年多,劉備成都稱帝後沒多久,不顧諸葛亮和趙雲等朝中大臣的反對終於興兵大舉伐吳。實事求是的說,劉備之所以決意伐吳不是一時衝動之舉,也不僅僅是為關羽報仇...
夷陵之戰慘敗:趙雲不參加夷陵之戰的原因
趙雲之所以沒有參加夷陵之戰,不是因為劉備不信任他,不重用他了,相反,劉備雖然親自率兵伐吳,然而,益州的戰略布署,一清二楚,馬超和魏延北面防魏,諸葛亮和太子鎮守成都,趙雲督江州,因此,雖然有夷陵之...
劉備攻打東吳孫權,為何不帶上諸葛亮和趙雲
三國中三大戰之一的「夷陵之戰」,被很多人直呼可惜,劉備一方,本來有很大的幾率可以獲勝,然而卻因操作不當幾乎全軍覆沒!有人說,如果劉備當初帶上諸葛亮、趙雲、魏延等等這些謀士良將,戰爭的結果根不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