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閱讀,淺閱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讀書不讀書,似乎越來越受到關注。
曾聽過不少閱讀專家的感慨,多是悲觀論者。
說起網絡,都會說起它的不是,多是人云亦云,不見深入思考。
其實,網絡讓我們漂流在信息海洋的表面,而閱讀帶我們向下深潛,汲取深藏水底的精神清流。
這話是日本教育家齋藤孝所言。
實則並不是網絡多麼可怕,而是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對待閱讀。
儘管不少人在抱怨說閱讀碎片化,網上所獲取信息大多是是微閱讀、淺閱讀。
不過,考察自網絡的出現,紙質書不再一統天下,讓我們對閱讀有了全新的理念。
不只是如此,就連閱讀方式也出現令人深思的變化。
作家也好,讀者也好,是需要在新形式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閱讀方式,這才是最為讓人羨慕的閱讀。
齋藤孝告訴我們,不管網絡多麼浮躁或複雜,我們都該藉助這一方式,在獲取資訊的同時,尋找到閱讀的方向。
這個過程也是去粗取精的體驗。
這其實要求讀者要有思辨力和個性,而不是跟著潮流榜或排行榜去讀書,而是通過閱讀找到自處的方式。
這其中的些許觀點看上去並不新鮮,但卻給人以啟迪。
這是因作者從自我教育的角度來看待閱讀:書的力量若能到達年輕人的靈魂,時代的精神面貌應該是會有所改觀的。
不只是如此,我們也許正生活在一個「信息匱乏」而非「信息過剩」的世界裡。
這是因作者觀察信息的視角不同才有的結論。
曾經我也認為只要有網絡的存在,要想獲取什麼資訊,幾乎不費什麼力氣,當研究某個問題時,才發現這樣的態度實在膚淺,至少書里的許多內容是不為網絡所知的。
由淺入深的閱讀,正是讀書日益精進的過程。
齋藤孝認為,讀書是推動我們的「無形力量」,在這一點上可以和言傳身教並駕齊驅。
這讓我想起清代嘉慶年間禮部尚書姚文田自題書房的對聯:「世間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
」這傳統觀念在今天看來亦不無價值吧。
這是中國人的讀書觀,與日本人的態度極為相似。
可見在讀書的問題上,是英雄所見略同。
當我們今天糾結於網絡時代該如何讀書時,是不是該有更適宜當下的閱讀思想的誕生,這就要求我們的閱讀具有方法論:閱讀經典的魅力,學習賢人的視角,一句話就是要讀「優質」的書。
這是因為「相遇」決定人生:只是隨意的讀一般的書冊,哪怕數量眾多,也難以達到應有的高度,就在於在對待閱讀的問題上要求不高、過於膚淺的緣故。
對愛書人來說,或許都有這樣相似的閱讀經驗。
但對更多的人來說,講究閱讀的方法或許更容易邁向成熟,這恰如作者所言:「讀書是追求『心靈富足』的最佳手段。
」記得,某次參加讀書會,有人質疑讀書又不能掙大錢,幹嘛要讀書。
豈知這種只滿足於現狀的想法只會讓人裹步不前,事實上是越優秀的人越會讀書,其道理也正源於這個。
儘管齋藤孝在書中探討種種閱讀話題,但這卻不是一部讀書指南。
每當讀到有意思的片斷,亦讓人會心一笑。
是啊,我們人生的差距是體現在閱讀的多寡和質量上。
明白這一點或許我們就能發現,「讀書的人生」是不斷前進的人生。
深閱讀,淺閱讀,又有什麼關係,只要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有所收穫即可,至於收益有幾多,那則是另外的事情了。
至於日本人的讀書觀有何借鑑意義,那也是無需多說的,至少從這字裡行間我們能感受到濃濃的愛書之情。
《深閱讀:信息爆炸時代我們如何讀書》 [日]齋藤孝著 程亮譯 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9月 36.00元
拒絕被洗腦,做個積極主動的閱讀者
近幾年,隨著知識付費浪潮的興起,很多人加入了讀書學習、自我提升的隊伍。從《每天聽本書》到《天天聽好書》;從五分鐘讀懂名著,到十分鐘看懂經典;從一周讀完一本書,到一年讀完200本書……各種速讀、快...
《深閱讀》:讀書不讀經典,永遠都是業餘選手
教別人怎樣閱讀的書很多,《深閱讀》是其中比較特別的一本。這本書的作者,齋藤孝,畢業於東京大學法學部,並在該大學研究生院教育學研究科修完了博士課程,現在是是明治大學文學部的教授,出版了多部關於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