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微笑道:「王上既允所請,便可築台擇吉,恭行大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劉備見殿上有這許多人都贊成伐吳,便覺放了心,遂吩咐退殿。

孔明到殿外,暗示趙雲、馬超等人同往軍師府。

商議了幾天,仍然沒有想出個阻止東征的主意來。

這日,眾人仍在軍師府聚議,忽然有一人闖了進來,不看則已,一看都驚呆了:你來幹什麼?這個當口到成都來不是找死麼?你一死,還有誰阻擋得了漢中王伐吳?來者不是旁人,乃是劉備切齒痛恨的劉封。

  原來自從廖化大罵出上庸以後,劉封便大感驚惶不安,暗恨自己聽信孟達之言,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

比及聽到關羽遭擒受戮,劉封更是驚恐萬狀。

因此趕進成都首先拜見軍師,一路上想,我的本領雖弱,但軍師總是重用我,平時總是將我當作小輩一樣看待,愛護備至。

此番二叔陣亡,父親必定遷怒於我,豈會饒我過門?這事只有軍師最清楚,也只有軍師才能救我。

所以直闖軍師府,見堂上沒有劉備的影子,便搶步撲到孔明的面前,大叫:「啊,軍師救我里軍師救我!」

  孔明與眾人正在百般無奈的情況下,猛然見到劉封趕來,驚駭不己,一下子更慌亂了手腳。

孔明急問道:「公子來時,可曾遇見甚人?」

  劉封伏在地上道:「小將心神不安,一路到此,未曾想到此間。

  「公子請起,一旁坐下敘話。

」等到劉封坐定,孔明又問:「君侯遭困,令廖化上庸求救,公子既是按兵不動,今日緣何趕來成都?」

  劉封哭訴道:「小將誤聽孟達讒言,不發救兵,有負父王栽培之恩,心甚悔之。

今孟達投魏而去,小將失地喪師,又接父旨調任涪關,故特回成都請罪。

  原來劉封回來的原因是很多的。

彭羕作亂受斬,有人報知孟達。

孟達聽了,舉止失措。

前番不發救兵,今日又有反叛之嫌,使他焦慮不安。

忽又聞使命至,調劉封去守涪關,孟達更加心慌。

心想,我與法正同有功於漢中王,今孝直已死,而漢中王忘我前功,乃欲見害,為之奈何?部下獻策道:將軍可作一表,辭了漢中王,投魏王曹丕,必當重用。

我輩亦隨後來降。

孟達猛然省悟,即寫表一通,付與來使,當晚引五十餘騎投魏王去了。

劉封聞知此事,深恨前番聽他惡言,遂親引五萬兵來取襄陽,單搦孟達廝殺。

魏將對孟達道:「汝既是真心,便可去取劉封首級來。

」孟達道:「不必動兵,某以利害說之,令劉封亦來降也。

」當即修書一封,使人責赴蜀寨招降劉封。

劉封覽書大怒:「此賊誤吾叔侄之義,又間吾父子之親,使吾為不忠不孝之人也!」遂扯碎來書,斬殺來使,引軍前來搦戰。

  孟達知劉封扯書斬使,勃然大怒,亦領兵出迎。

兩陣對圓,劉封立馬於旗門前,以刀指罵道:「背國反賊,安敢亂言?」孟達亦道:「汝死已臨頭,還執迷不悟!」劉封大怒,拍馬掄刀,直奔孟達。

拚殺十餘合,劉封力怯,遂圈馬而走,暗掣弓箭在手,轉身射去,正中孟達面門,恰待回身,後邊塵頭大起。

魏將徐晃、曹仁等引軍而至,劉封拍馬而走,連夜奔回上庸,到城下叫門,城上亂箭射下。

劉封大怒,欲待攻城,背後追軍將至。

劉封無奈,只得帶了百餘殘卒逃回成都。

  劉封一面懇求孔明在父王前多多美言,一面亦叩請諸將擔待一些。

孔明自忖道:你有這三點,我以為可能免死,也就是我們大家給你求情的前提。

第一點,曹丕命人來勸降,你毀書斬使;第二點,提兵伐孟達,射中亂賊之面;第三點,自己趕來成都請罪。

根據這三點,可以打動劉備的心。

當然少不了大家的說情。

孔明便與大家說,暫且不要把消息透漏出去,且將公子留在我府上,過幾天再說。

正這麼說著,外面來了兩個王府侍衛,送上一道旨意,上書:逆子劉封已到尊府,請代孤看守,來日祖廟相見。

  在封建時代,尋常百姓人家的子弟造了罪孽,便開祠堂問罪,而像劉封這樣身份的人家,便要在祖廟中問罪了,皇家有罪,便開太廟。

孔明對劉封看看:開到祖廟,事情就大了,肯定要治你的罪了。

我們不希望殺你的目的並不僅在於此,而是要達到勸阻東伐的目的。

當然,並不是沒有救,只要那兩個人不到,我就可以竭盡全力諫說漢中王不殺你,那就是廖化和關興。

廖化奉了漢中王之命去五溪國借調番兵未回,他對你恨之入骨。

關興他在城外喪帳內,替漢中王守靈,若沒人去傳言的話,他也不會趕進城來。

劉封從孔明的眼神里看到的,覺得得救的希望並不大,心裡更急,連連懇請孔明和眾將搭救。

  來日,孔明安排劉封在府內靜心等待漢中王的發落,便登車來到漢中王府,然後與眾文武分乘車轎馬一起往祖廟行去。

一般來說,祖廟一年開兩次,即是春秋二祭。

除了這兩次,遇到大事也得再開。

廟前掛著一副對聯,上聯寫道:「有忠義心方可入廟」,下聯寫:「無骨肉情休得上殿」。

若是心懷鬼胎的人,見了這副對聯已覺惶驚。

從大門進去,是一條筆直的甬道,約有三百幾十步長,兩旁古木參天,松柏茂盛。

拾階而上,便是祖廟正殿。

大分中央供奉著大漢開祖以來一共二十三位皇帝的聖位。

此時劉備尚未知曉獻帝遭難的事情,因此今後還得加上一位。

大殿的左側是歷代有功文臣的靈位,右邊則是有功武臣的靈位。

在二十三帝聖位前設下一隻長桌,案上列下七個牌位:中間雲長,左周倉,右關平,趙累、王甫分二側,校刀手、關西漢列兩旁。

孔明帶領文武出車的出車,離轎的離轎,下馬的下馬,都在外而等侯漢中王。

不多時,行來一頂黃羅傘蓋,半副鑾駕。

孔明急率文武迎了上去。

劉備領著文武過甬道,上正殿。

劉備坐定,孔明與子龍等人也在兩旁就坐,其佘文武仍汝慣閱站定。

一時間,靜穆無聲。

  劉備略一側首,對孔明道:「軍師,逆子仍在府中?」

  在這種地方,誰都不敢說謊,只有直言相告。

孔明答道:「公子仍在敝府,聽候主公發落。

  劉備拉長了音調,聲音既不高,又不低,向兩旁侍衛喊道:「來!——速往軍師府將逆賊劉封押來祖廟。

  兩旁一聲應:「喏!」飛奔出殿,無多時,已將劉封帶到了廟前。

「啟奏大王,公子劉封在廟前請罪。

  劉備道:「命他膝行見孤。

  手下人從殿上一直傳到了廟前,「呔!千歲有旨,命劉封膝行進見!」

  今日劉封自知罪責非輕,身上換了一套罪衣罪裙,想在認罪態度上來減輕一點罪名。

因而到了廟前雙手舉刀,頂在頭上,誠惶誠恐地跪在地上。

聽得里而傳出話來,說一聲:「有旨。

」便雙膝移動,直往裡面而去。

三百多步路。

到底不短,行不到一半,已見他袍碎皮破,甬道上出現了滴滴血斑,滿頭的汗就像雨一樣淋了下來,儘管他還在勉力前行,可從他那紙一樣白的臉色上得知,劉封不過是在贖罪罷了,速度大大地慢了下來。

劉備在裡面等得不耐煩,便喝令手下將劉封拖進來。

三四個手下一擁而上,在劉封腋下一提,連拖帶拉地提上了大殿,拋在了劉備的面前。

劉封端正了身子,跪倒在父親的腳前,驚悸交加道:「父王在上,罪子劉封叩見父王。

  劉備低頭怒視著劉封,見他發帚高挑,臉如土色,沉著腦袋,身體不停地顫抖著。

「抬起頭來。

  劉封抖抖瑟瑟抬起了頭,見父親身子側坐,臂肘支在案上,拳頭撐著太陽穴,看都不看自己一眼。

劉封這才放大了些膽,轉動著眼睛朝四下看了一遍,面前都是列代漢室祖先之位,父親身後是二叔雲長的靈位。

白蠟高燒,卻是這樣昏黃陰森。

兩旁文武面目神峻,大多低著頭,軍師雖然像以往一樣安閒地閉著雙目,但手中的羽扇卻停止了搖動。

劉封的目光落到案桌上的一柄雪白裎亮,寒光四射的寶劍上,只覺得冷汗直冒,一陣目眩。

  劉備正視下面怒道:「辱子有何面目復來見吾!」

  劉封哭拜於地,細奏前事。

說道:「叔父之難,非兒不救,因孟達諫阻故耳。

  劉備聽他將罪責推到孟達的身上,愈發大怒:「汝須食人食,衣人衣,非土木偶人!安可聽讒賊所阻!似汝這等無情無義之人、不忠不孝之徒,豈能立於天地之間!」說到這兒,手已搭上這柄寶劍,臉上露出了殺氣。

  孔明一看情況不妙,料定劉備決不肯饒他,立即座上抬身,羽扇放下,將頭上的綸巾取了下來,走到劉備面前亦然跪了下去,「臣啟奏大王:劉封不救君侯,果然罪孽深重,理應以軍法處之。

然毀書斬使,不降操賊,可恕其一。

提兵討賊,射傷孟達,可恕其二。

自回成都,面君請罪,可恕其三。

請主公暫息雷霆之怒,寬恩一二,免其死罪,足見大王之恩德。

  畢竟是多年的養子,有了十幾年的父子之恩,儘管一時怒起可殺其頭,但終究是有感情的。

然而一想到關羽之死,想到三弟張飛臨行的情狀,劉備又不能不治劉封之罪,以全桃園弟兄之義,因而轉怒道:「這逆子既是不聽孟達之言,不降魏曹,何不早斬叛賊!既知提兵討伐上庸,何不早出精兵引救吾二弟!既知有罪,何不早來成都。

今日喪軍失城,走投無路,方來見吾,豈可饒恕理軍師不必多言,請起。

  孔明被劉備駁去了這三條理由,心想,過去一向是言聽計從,如今連一句話也聽不進去了,反而把我的話也駁了回來,看來今日無法勸轉其心。

孔明不勸轉劉備,怎麼也不肯站起來。

  一旁趙雲立即接了上去,跪在孔明的身邊。

:「臣冒死啟奏大王:劉封不發救兵,實是罪不容赦。

然君侯新亡,再斬心腹,於軍不利。

可命他沙場殺敵,將功贖罪。

  劉備道:「四弟,似這等無用之輩,何能沙場立功!不如早命他一命赴陰,以絕後患!」

  話音剛落,馬超亦站起來,急步走到趙雲身邊,朝劉備拜了下去,「臣馬超冒死啟奏千歲:劉封罪大滔天,軍法當斬。

然劉封隨大王三年取西川,一年平東川,功績累累。

某願以身價擔保,使其立功贖罪。

還請大王恩准,免其一死。

」馬超向來性格直爽,說話直截了當,意思要劉備回過頭去想想,多想他的長處和功績,不要為了所謂的「弟兄之義」屈殺了多年的養子。

  劉備馬上答道:「孟起雖知劉封四年之功,然不曉吾弟兄三十餘年之義,兩者天壤之別,豈可相比!」

  馬超想,一個是四年,一個是三十多年,這筆帳只有你會算。

馬超搖了搖頭,跟著趙雲跪在軍師的身旁。

  一旁魏延走了出來。

雖然走了出來,但心裡是老大的不願。

他見軍師和趙雲等人都無法勸住劉備,料想劉備也決不會聽從自己的話。

為了表示緊跟孔明,魏延不得不走出來。

一面跪下去,一面心裡想,昨日我在軍師府也曾受過劉封的幾個響頭,不替他說幾句也過意不去,哪怕不聽,叩還幾個頭,也算盡到了我的意。

  劉備一看就知道魏延又是來做說客的,不等他開口,便大聲喝住了他:「文長,不必開口,退下了!」

  到嘴邊的話全部被嚇了回去,魏延心安理得地跪在馬超之側。

劉備雖然沒有聽從他們的話,但一看到地上跪著的這四位討情的人,都是自己手下最得力的大臣。

心想,若無孔明,我們弟兄三人早已四散而去,哪裡會有今天的三分天下。

想那子龍,長坂坡三沖敵營,百萬曹軍之中救出阿斗,潯陽江上二番奪子。

到了我的身邊,哪一仗沒有他的功勞?再說馬超,取東川大戰曹彰,威風英武,功勳卓著,忠心漢室。

魏延為了救我劉備,妻兒老小盡被小奸蔡瑁殺盡,從長沙到現在,的確是勞苦功高。

他們都是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大漢江山,還不是為了助我復興劉家天下?……想到這兒,劉備又覺得有些不忍起來,憤怒的眼神也漸漸黯淡起來,按著劍柄的手收了回去。

  孔明看到了劉備神態的變化,正打算再次進諫。

忽兒大殿口傳來一聲喝:「奉了大王命,五溪調番兵。

廖化來也!」

  廖化一回到成都,先到漢中王府交差,聽說今日漢中王開祖廟,殺劉封,不在府中,便徑直趕到這兒。

剛跨進廟殿,只見地上跪著四五個人,兩旁座位上都空著,心裡已經明白了幾分:劉封啊劉封,你不可一世,也有今天的下場!但看到孔明等人都跪著不動,暗叫不妙。

廖化為著上庸討救兵的事,恨透了劉封,恨不能上前一劍將他揮成兩段。

他擔心主上被孔明等人求情軟下心來,便心生一計,直奔雲長靈前,號陶大哭:「主人啊,小將未曾討得上庸救兵,耽誤了時間,連累主人遭災,此皆廖化之罪也!」

  孔明聽到廖化哭告的聲音,馬上意識到,此人一來,劉封性命難保。

本來還有轉機,忽兒化成泡影。

果然如此,平靜下來的劉備,又被廖化的哭訴聲提起了滿腔的怒火,淚水奪眶而出。

大殿上又是一陣哭泣哀傷之聲。

  悲慟間,外面又來兩個人。

  「欲保劉封命,」

  「難似上天庭!」

  「黃忠來也!」

  「嚴顏在此!」

  嚴、黃二老一搭一檔。

自那天漢中王銀殿議事之後,劉備就重用他們。

前幾天,命他們盤查軍中糧餉,以待興兵。

昨口孔明命人暗地到黃忠府上送去一封信,要他與嚴顏來日到祖廟在劉備面前,為劉封說幾句好話,保全劉封的一條性命。

孔明知道,目前這二位的面子比誰都大,或許會在他倆口中保劉封不死。

因此,黃忠和嚴顏辦完事情,一起來到祖廟。

一上殿,看到這般景象,已知事情難以挽回。

上前拱手道:「老臣見千歲!」

  劉備見他們到,心裡一輕鬆,因為這二人最支持他伐吳,便悅色道:「二位老將軍,到此何事?」

  二人道:「老巨啟寨千歲:我等願一拚老命,與君侯報仇,只是有一個小小的請求,萬祈千歲寬恕了公子劉封。

  任何事情都有一個感情問題,正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剛才魏延沒有開口,劉備就發怒了。

現在黃忠、嚴頗提出這樣的請求,非但沒有發火,而且在心理上得到了安慰,覺得這個請求還是合情合理的。

暗想,二位老將軍須髯雪白,為了漢室大業赴湯蹈火,不辭辛勞,都是八、九十歲的人了,還是這樣奮勇參戰,助我伐吳,真是赤膽忠心,倘然這一點請求不能答應,太拂他們的意了。

便道:「二老所求,孤當……」

  劉備剛要說「孤當慎思」,這樣劉封的性命就可以保住了。

不料話到喉間,殿外一人哭奔而來:「不報殺父仇,好比馬與牛。

關興來也!」

  關興在喪帳代漢中王守靈,得知今天漢中王開祖廟,殺劉封,以正家法。

喪帳內安置妥帖,飛馬進城,直闖正殿。

一步一聲啼,一步一掬淚,要嚴罰罪犯。

但是上殿一看,一-邊跪滿了人,軍師在第一個,另一邊跪著一個神思恍惚的年輕大將,關興料著他就是公子劉封。

心想,就是他不肯發兵救父親,大王還為什麼不下令斬?要是被軍師等人勸住,父親豈不死得太冤枉了!就急步跑到關羽的靈前抱頭痛哭:「父親,三十餘年分離,襄江只見得一面,便勿匆告別。

早知父親兵困麥城,孩兒豈肯離去,不如與父親同死一處,共守一家,以盡大義。

如今仇人在此,卻是逍遙法外,父親死得好冤哪!」

  關興一哭,旁邊的廖化也叫出了悲聲:「主人身亡,皆是小將之故。

廖化何顏於世耶!」

  一個哭父親,一個叫主人,一唱一和,攪得滿殿都是悲泣之聲。

跪在一旁的劉封早已被一陣哭聲一陣叫聲弄得六神無主,心想,廖化和關興不是在哭君侯,而是在勾我的魂啊!我劉封一失足到這般地步,真是悔之莫及。

想那關君侯之死,並非我劉封一人之過,父親緣何這等苛求於我。

為人到此,還有什麼興味。

我不求苟全,但願速死,以靜我心。

因而也為自己的不幸暗自流下淚來。

  劉備一見關興傷心到這般田地,隱隱覺得他的心在流血,也好像看到關羽在冥冥之中怒視自己,也感覺到自己的心在碎。

心想,不論什麼人來勸,今日不殺劉封,我對不起死去的關羽,對不起活著的子侄之輩和眾多大將。

便咬緊牙關,毅然提起龍泉寶劍,指著地上的劉封怒斥道:「汝這逆子,破我桃園弟兄之義,毀雲長北伐之功,使萬歲身陷牢籠之中,皆辱子之故。

吾今不正法,怎對得起當今聖上,有何面目見二弟於九泉之下!」

  孔明等人見狀不妙,連連叩頭,一齊到了劉封身邊。

黃忠,嚴顏也跪下懇求起來,大殿上不論官職大小,全都跪倒在劉備的面前。

「請大王息怒!大王寬恩!」

  劉備看到面前黑壓壓一片人頭,唯恐揮劍傷了別人,一時難以下手。

忽有探子來報:「察千歲:曹操已死,曹丕篡漢,弒天子于山陽道上,已登位改元。

  劉備聽說曹丕自立為大魏皇帝,於洛陽蓋造宮殿,且傳言漢帝已遇害,痛哭終日。

心想:自建安四年春受獻帝衣帶血詔,二十多年來未滅操賊,聖上反致獄殺,開漢至今四百年的漢室亡於一旦。

我枉空是漢室皇叔,數十年來未能保全聖上一命,怎麼面對列代先祖帝王!六十一歲的劉備,近日來多方刺激,聽得這個消息,頓然昏絕於地。

  孔明見劉備昏厥,戴上綸巾,趕緊站起來與眾文武一起呼救主公。

「千歲醒來!大王醒來!」

  大家只顧呼喚劉備,卻將劉封撇在一旁,沒人問訊。

劉封聽到獻帝遭害,曹王篡漢,心裡又是一急。

暗想,要是二叔不死,曹王豈敢這樣膽大妄為?劉封覺得自己不救關羽,實在對不起亡靈,良心上受到了很大的譴責。

又見劉備昏了過去,唯恐他醒過來又要把曹王篡漢的罪責歸咎於自己不救關羽之故,萬般感嘆,劉封實在受不了良心的煎熬,橫下了一條心。

乘大家都忙於呼喚劉備,不暇顧及自己的時候,伸手拾起父親掉在地上的那柄青鋒,狠一狠心,飲劍而亡。

  等到大家救醒了劉備,放下心來看劉封時,只見公子已倒在血泊之中。

孔明心裡急道:我們求了半天,就是為了說服主公,結果還是被你自刎了。

這樣一來並不能表明你的忠心,我們也就無法再阻止主公東進了。

  劉備甦醒過後,看到劉封已死,便想,這樣也好,免得我要下手,眾臣這般相勸。

可靜心想到劉封毀書斬使之事,心中頗悔。

遂傳旨,將獻帝的聖位列入祖廟。

到此為止,東西兩漢恰恰是西漢十二帝,東漢十二帝。

天子駕崩,原當天下縞素,這裡本來都掛著孝,並不須過分張羅,不過按慣例多祭幾次,再燒幾住香而已。

然後關照手下料理劉封的後事,吩咐完畢,起鑾駕回府。

留下來的事情都由孔明處理,用上等棺枋為劉封盛殮,葬在城外青城山下。

  事隔三天,漢中王臨殿。

自漢帝死後,劉備更加哀痛,神色也憔悴得多了。

今日臨殿,又提起伐吳之事。

即與文武商議道:「曹操已死,曹王繼位,威逼天子,更甚於操。

東吳孫權,拱手稱臣。

孤欲先伐東吳,以報雲長之仇,次伐中原,以除亂賊!」

  這三日中,孔明與諸文武商議,言天下不可一日無君,欲尊漢中王為帝。

今見劉備這麼說,便引大小官僚上表,請漢中王即皇帝位。

  劉備覽表,大驚道:「卿欲陷孤為不忠不義之人耶?」

  孔明奏道:「非也。

曹丕篡漢自立,王上乃漢室苗裔,理應繼統,以延漢祀。

  漢中王勃然變色道:「孤豈效逆賊所為!」

  孔明又奏道:「今漢天子已被曹王所獄,王上不即帝位,興師討逆,不得為忠義也。

今天下無不欲王上為君,為獻帝雪恨。

若不從臣等所議,是失民望矣。

  劉備道:「孤雖是景帝之孫,並未有德澤以布於民,今一且自立為帝,與篡竊何異!」

  孔明苦勸數次,劉備堅執不從。

心想,自關雲長一死,我的話就象耳旁風一樣,你一點也沒有聽從過。

孔明一口氣嘆在肚子裡,便坐了一下去。

  忽有一人站起,聲若宏鍾。

「老臣啟奏千歲:聖上被害,大王理當繼位。

若不稱帝,反被國賊篡竊,名不正,言不順,討伐東吳,師出無名。

望大王早日身登大寶,則萬民所幸,亦老臣之願。

  孔明在旁想,老黃忠雖然主張伐吳,但在這一點上和我想到了一起。

主公要他伐吳,不知怎樣來回拒黃忠的這片誠意。

劉備近來將大報仇的重任寄托在黃忠等人身上,過往多於平時,感情也比別人深一層。

哪怕同樣一句話,就容易接受得多。

只見劉備和顏悅色道:「老將軍,兵進東吳,報雲長之仇,乃是當務之急。

若雲稱帝一事,備豈敢自專。

老將軍請坐。

  黃忠哪裡就肯坐下了說道。

「天下無主,曹丕專橫,若君侯九泉有知,亦難瞑目矣。

  劉備正要開口回絕,一旁又走出個人來,人不到,聲先來,大喊道:「主公,老將軍言之有理,下官可以作證。

  劉備側首一看,原是大夫馬良。

見他一個斯斯文文的人,也在跌跌撞撞搶上來說話。

不知他說什麼有道理,便問:「季常大夫,作證些什麼?」

  馬良拱手道:「臣奏主公君侯早有此志,願大王早登帝位,以繼漢統。

  黃忠聽到馬良在附和他的話,一手撩著白須,高興得笑,起來,「嘿……老夫片言無虛,君侯果有此心。

  劉備茫然道:「大夫此言怎講?」

  「昔日君侯圍困樊城,屯兵襄江,曾有漁人從江中撈得一方玉璽寶印,命副將高守仁護送入川。

未知高將軍何故遲遲未到,恐是途中絆羈,不日便可到達。

若玉璽到此,大王豈不是有九五之福。

  劉備聽了這番說話,心裡一頓:前不久,天文大師譙周曾說:近有祥風慶雲之瑞,成都西北角有黃氣數十丈,沖霽而起,帝星見於畢、胃、昂之分,煌煌如月,說我當即帝位,以應天意。

我當時並不相信,今日馬良又說出這樣的話來,與譙周所言頗有契機,莫非事出偶然?劉備既不敢相信,又不敢不相信,遂故意道,「大夫不可胡言!」

  大殿兩旁馬上走出伊籍、胡班、劉安、廖化等人,他們都是關羽的原班人馬,見劉備不相信馬良的話,出班齊奏道:「大王,馬大夫所言皆實,某等願作證。

  劉備一聲不響,站起身來,往內殿一走了之。

眾文武猜不透劉備的心思,便亦紛紛退出。

  孔明召眾官到府上,囑咐他們,如此這般。

  來日漢中王臨殿,見兩旁文武十去其三,以孔明為首的關鍵人物一個也沒在場。

遂命手下去軍師府打探,回報說:軍師染病,十分沉重。

  別的人生病,劉備是不太急的,唯獨軍師不能生病,這個「家」少不了他。

此時雖然兩人各執所見,而且各不相讓,但一聽到孔明病勢不輕,劉備心裡已經急得不得了。

十多年來,為了這三分天下,的確是操碎了心,辛勞萬分,這是誰也無法和他比的。

再說,自關羽一死以後,處處地方都是他在勞神,鐵打的身體怕也熬煎不起。

萬一真的大病起來,我的三分天下交託何人呢?劉備想到這兒,立即傳旨道:「殿上眾位,隨孤同往軍師府中探視。

  當即升輿駕車,坐轎騎馬,劉備帶領文武百宮來到軍師府前。

府中出接的是一個老管家,懷中抱著一個孩童,便孔明先生的兒子,今年五歲,叫諸葛瞻。

孔明一生文儒雅靜,生個兒子卻是力大無窮,今後在姜維手下成為一代名將,可惜的是有些呆頭呆腦。

因而司馬鼓譏諷道:「諸葛不生諸葛子,司馬尚有司馬兒。

」言下之意,他的兩個兒子都是非常的能幹,並且孫子司馬炎成為晉朝的開國皇帝。

老管家上前見禮道:「軍師身子不爽,公子在此迎接大王。

  看到孔明的兒子,劉備想到了自己的兒子阿斗。

那時阿斗只有三歲,尚在襁褓之中,長坂坡一仗敗得寸土全無,全仗軍師聯絡東吳,赤壁破曹。

從此一天比一天好起來,得了東西兩川,我晉升為漢中王,眾官也各有封賞。

只有軍師仍是軍師,未封一官半職,而辦事卻是這樣忠誠。

這樣好的軍師。

唉!就是不贊成我出兵伐吳。

劉備親到府中,命眾臣就在書院中暫坐,直入臥榻邊。

只見四面窗戶緊閉,光線昏暗,看都看不清,唯聞咳嗽之聲。

劉備這才循著聲音到榻邊,見家人捧著的盂缽中一片鮮紅,似是血跡。

暗地吃驚:軍師此病怎麼這般沉重,一病如此竟也不令人來報個信。

  早有家人輕聲對孔明道:「主人,漢中王駕到。

  劉備忙搖手示意:「不必驚擾軍師。

  孔明聽得劉備的聲音,想著要坐起來行君臣之禮,可是撐了幾下,怎麼也直不起來,還是倒在榻上,惹得他喘息不定,咳嗽不止。

便倚著枕襲略一行禮道:「大王到此,吾有失迎接,罪該萬死。

  劉備忙道,「備來探視貴恙,多有滋擾。

」說罷對榻上一看,兩條被子,三個枕頭。

孔明頭扎白綢,戴的是獻帝的孝,在這暗淡的臥室中,愈見孔明臉色蒼白。

劉備就在榻邊坐下,細聲問道:「軍師所感何疾?」

  孔明剛要開口答話,嘴一張,又是咳嗽,又是喘氣,家人忙捧痰孟。

劉備側身讓開,只聽得幾口痰吐完,家人退下,才轉身面對孔明,見他臉上一塊紅、一塊白,遂說道:「軍師,慢慢地說話。

  「亮憂心如焚,積勞成疾,年雖不滿四十,命不久矣!」

  劉備急道:「軍師怎出此言?可速命良醫診視。

  「亮之疾,恐華佗再生,亦無回天之為。

  「軍師一向安康,甚一病至此?」

  孔明微弱地搖了一下頭,「亮自出山,為興漢室,勞力費心,精疲神乏,況心中憂急,故昨日回府便覺不適;飲食不進,竟咯出血來。

亮本質虛乏,故而病重如山,難以自制。

  劉備想,這倒是實話,孔明的身體一向不是怎麼強健的,再加上國事繁雜,的確也夠他受的了。

然而,不知他近來憂些什麼,到底有什麼心事,倒要聽他講一講。

便道:「軍師所憂何事?」

  孔明答道:「君侯遇害,皆亮之過也。

  劉備笑慰道:「吾弟遭難,乃吳兒詭計,與軍師何干?」

  「當年取川,亮實不該將荊州託付君侯,過後北伐,亮當竭力勸止,可免今日之禍。

亮料荊州難保,未能及時救援,豈非亮之罪耶?」

  劉備想,這不是你的責任,當時我在涪關遭困,特命關平到荊州向你告急,在當時這種情況下,也只有囑託雲長鎮守最恰當,其實這不是我的主張。

再說此番雲長北伐,你事先己說過時機未到,曾勸我不要出兵。

但我考慮到雲長的性格,哪怕沒有將令,他也會出兵的,所以我特製一顆大都督印送到荊州。

這對你孔明來說,沒有半點過錯。

因此,劉備笑道:「軍師何必過謙,此皆備用心不到之過。

」說到這兒,劉備欠身湊近了一點,輕聲問道:「軍師,何故憂急?不妨直言。

  孔明渭然嘆道:「臣自出茅廬,得遇大王,相隨至今,言聽計從,今幸大王有兩川之地,不負臣夙昔之言。

目今曹王篡位,漢祀將斬,文武官僚,咸欲奉大王為帝,滅魏興劉,興圖功名,不想大王堅執不肯,眾官皆有怨心,不久必盡散矣。

若文武皆散,吳、魏來攻,兩川難保。

臣安得無憂乎?』劉備一聽此言,竊喜在心:原來軍師此疾與我稱帝之事有關,並無什麼大病。

轉而一想,的確,打了幾十年的天下,到了今天這般地步,誰都想封侯拜將,榮宗耀祖一番,我若長期這樣不肯稱帝,大家心裡就會失掉這股打天下的勁。

一旦外敵來犯,還有誰肯全力以赴?想到這兒,劉備也將口氣緩和了下來,「吾非推阻,恐天下人議論耳。

  孔明道:「聖人云:『名不正,則言不順。

』今大王名正言順,有何可議?豈不聞『天與弗取,反受其咎』?」

  劉備問:「孤若稱帝便怎樣?」

  「千歲稱帝,將士努力,以一擋百。

  「孤不稱帝呢?」

  孔明頓然神色慘澹道:「將士渙散,百無一用。

大王無稱帝之心,亮病魔纏身,必是不久人世。

弱妻幼子,身後蕭條,萬望大王照拂。

」語時,還接連不斷地喘氣、咳嗽、吐痰,又變得奄奄一息,好像馬上就要死去一般。

  劉備見他病勢又厲害成這個樣子,心裡又急又悲。

暗想,軍師年只四十,正是建業之時,豈可一旦撇下我等?要是我稱帝能使你的病勢立消,那我也不顧一切,就依了你。

不過這是不可能的,照你這種病症,沒有一段時間的精心療養,是無論如何不會好的。

便含糊道:「能使軍師病癒,孤便稱帝。

  孔明眼睛一亮,問道:「大王此言當真?」

  劉備見他的精神又好了起來,自思:怪不著病勢來得這麼快,原來生的『皇帝病』,剛才還是氣息奄奄的樣子,一聽到我肯稱帝就立即來了精神。

便答道:「待軍師病可,行之未遲。

  本來這是一句搪塞的話,為的是讓孔明安心養病,早日康復。

心裡轉念道:孔明病癒後,局勢到底什麼樣子還不知道,到那時再作商議。

不料孔明等的就是這句話,當場就要拍板成交的。

從榻上躍然而起,深深行了一禮:「大王許諾,決無戲言,亮便痊癒也。

」說罷,起手將屏風一擊,外面文武眾官,包括跟著劉備來的這些官員都擁了過來,拜伏於地道:「大王既允,便請擇日以行大禮。

  劉備視之,乃是趙雲、馬超、黃忠、孫乾、糜竺等大臣。

驚道:「陷孤於不義,皆卿等也!」心裡想道:孔明真是老謀深算,將我騙到這兒,逼我假戲真做,這種裝病的本領倒是不小,竟可瞞過我,看來是賴不掉的了。

  孔明微笑道:「王上既允所請,便可築台擇吉,恭行大禮。

  劉備無可奈何道:「悉聽尊便。

  孔明一生詐病二次,這二次不是為了取勝敵人而採用的計謀,都是為了大漢事業用的智慧。

第一次是出山以後不久,文武眾官見他年輕,面有不服之色,孔明為了在三軍中占有領導的地位,託病不出,劉備遂築台拜將。

今日是第二次裝病,為的是要劉備登基稱帝。

劉備一稱帝,就不能親自領兵打仗了。

只要劉備不能帶兵,孔明就有辦法緩解劉、吳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可以保全蜀中的大批生力。

這一次裝病要比前一次的意義深遠得多。

  當時,孔明送漢中王進宮,一面令諫議郎掌禮,築壇於成都之南。

眾官從今日開始,丟下別的事情,全都投入到漢中王登基的籌備工作中來。

先將漢中王府前的轅門改為午朝門,銀鑾殿改成金鑾殿,龍鳳門改為紫禁門,祖廟改成太廟,軍師府改成相府,成都也就成了皇城,命滿城子民百姓掛燈懸彩,扎牌樓,築高壇,到處都是披紅掛綠,五彩繽紛。

劉備稱帝,各官也都有升賞,都要準備官服,全依照獻帝時的模樣。

阿哥稱帝,兄弟稱王,三千歲張飛、四千歲趙雲都是王爺,要為他們趕製龍冠龍袍。

阿斗立為太子,立吳夫人為正宮,封蔣琬為太子師傅,以及其餘文武的升遷之事,都由孔明斟酌擬定。

國事浩繁,政務冗雜,自然不是一朝一日可以完備,所以忙得不亦樂乎。

正是:

  皇兄尊貴一國定,御弟顯達四境安。

  欲知劉備何時登基,又生出什麼驚心動魄的事來,且看下回分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關羽之死真的是一出骯髒的權力狗血劇嗎?

美人白頭,英雄遲暮,古往今來最殘忍的事情莫過於此。《三國演義》中最令人悲傷的故事莫過於關雲長敗走麥城,過五關斬六將時如天神下凡的英姿,卻落得敗走麥城時惶惶如喪家之犬的境地,最後還竟然被一個不知名...

此人若發兵協助關羽,則興復漢室指日可待!

曹仁進攻樊城之時,劉備聽取徐庶的計策,大敗曹操的先頭部隊之後,與樊城縣令劉泌共同慶祝勝利。看見縣令劉泌身旁站立著一名器宇軒昂長相英俊少年,於是向劉沁問起那位少年的姓名,得知此人是劉泌的外甥寇封。...

陽群自投奔劉備以來,一直很祟拜關雲長

 漢中王劉備出殿,見文武皆到,便帶著關興、劉禪和眾文武出了王府,與孔明各自登車,並車而行,文武百官坐轎的坐轎,騎馬的騎馬,簇擁著半副鑾駕,往西門外的校場而去。各郡各州的守將太守聞報了關羽的不幸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