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就把一個將軍的形象給定義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許多人也許對廖化的印象和認知都是來自這句話。

史書上關於廖化的記載並不多。

《三國志·廖化傳》也只是做如是說:「廖化字元儉,本名淳,襄陽人也。

為前將軍關羽主簿,羽敗,屬吳。

思歸先主,乃詐死。

時人謂為信然,因攜持老母晝夜西行。

會先主東征。

遇於秭歸。

先主大悅,以化為宜都太守。

先主薨,為丞相參軍,後為督廣武,稍遷至右車騎將軍,假節,領并州刺史,封中鄉侯,以果烈稱。

官位與張翼齊,而在宗預之右。

咸熙元年春,化、預俱內徙洛陽,道病卒。

」寥寥數語,似乎說明廖化就是個平庸之人了。

那麼,讓我們來看看廖化的一生,是不是真的如同板凳隊員一樣,在精英們傷殘之後,在瘸子裡挑出來的將軍?

鑒於史書記載的言語不祥,而且,既然「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是從《三國演義》里流傳出來的,那麼我們就先且把《演義》作為參考。

廖化第一次出場是在第27回-----美髯公千里走單騎,漢壽侯五關斬六將。

卻說關羽正在意氣風發之中,「拜書告辭,封金掛印「,大度的曹操以黃金錦袍相贈,正是春風得意馬蹄疾,可是一回頭,居然不見了劉備的兩個老婆!關羽找不到劉太太,自然是著急啊。

正在這時候,有人雪中送炭來了。

這人便是廖化。

「雲長心慌,縱馬四下尋之。

忽見山頭一人,高叫:「關將軍且住!」雲長舉目視之,只見一少年,黃巾錦衣,持槍跨馬,馬項下懸著首級一顆,引百餘步卒,飛奔前來。

公問曰:「汝何人也?」少年棄槍下馬,拜伏於地。

雲長恐是詐,勒馬持刀問曰:「壯士,願通姓名。

」答曰:「吾本襄陽人,姓廖,名化,字元儉。

因世亂流落江湖,聚眾五百餘人,劫掠為生。

恰才同伴杜遠下山巡哨,誤將兩夫人劫掠上山。

吾問從者,知是大漢劉皇叔夫人,且聞將軍護送在此,吾即欲送下山來。

杜遠出言不遜,被某殺之。

今獻頭與將軍請罪。

」關公曰:「二夫人何在?」化曰:「現在山中。

」關公教急取下山。

不移時,百餘人簇擁車仗前來。

關公下馬停刀,叉手於車前問候曰:「二嫂受驚否?」二夫人曰:「若非廖將軍保全,已被杜遠所辱。

」關公問左右曰:「廖化怎生救夫人?」左右曰:「杜遠劫上山去,就要與廖化各分一人為妻。

廖化問起根由,好生拜敬,杜遠不從,已被廖化殺了。

」關公聽言,乃拜謝廖化。

廖化欲以部下人送關公。

關公尋思此人終是黃巾餘黨,未可作伴,乃謝卻之。

廖化又拜送金帛,關公亦不
受。

廖化拜別,自引人伴投山谷中去了。

廖化第二次出場就到了第60回-----張永年反難楊修,龐士元議取西蜀。

諸葛亮剛把人周瑜氣S,借了荊州就沒打算還的劉備剛拐了孫權的MM,正是得意之時。

此時的劉備又得到了鳳雛。

龐統好不容易才進入決策層,自然要有所建樹,於是便提出來要西進四川,奠定劉皇叔萬世的基業~「於是遂請孔明,同議起兵西行。

孔明曰:「荊州重地,必須分兵守之。

」玄德曰:「吾與龐士元、黃忠、魏延前往西川;軍師可與關雲長、張翼德、趙子龍守荊州。

」。

偶們的劉皇叔西進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它奠定了劉皇叔領導西蜀人民繼續革命的堅實基礎,具有紀念意義的時刻廖化又一次出現在人們的視線,這一次乾脆就是個龍套角色------「臨行時,忽廖化引一軍來降。

玄德便教廖化輔佐雲長以拒曹操。

不想龐統身死雒城,。

「孔明遂與了印綬,令文官馬良、伊籍、向朗、糜竺,武將糜芳、廖化、關平、周倉,一班兒輔佐雲長,同守荊州。

一面親自統兵入川。

」待得劉皇叔成功蕩平四川,論功行賞之際,居然木牛忘記了這個叫廖化的小小人物。

「諸葛亮為軍師,關雲長為蕩寇將軍、漢壽亭侯,張飛為征虜將軍、新亭侯,趙云為鎮遠將軍,黃忠為征西將軍,魏延為揚武將軍,馬超為平西將軍。

孫乾、簡雍、糜竺、糜芳、劉封、吳班、關平、周倉、廖化、馬良、馬謖、蔣琬、伊籍,及舊日荊襄一班文武官員,盡皆升賞。

後廖化作先鋒,關平為副將,打下了襄陽。

可惜關羽最後敗走麥城,危難之際見真情,危急之下,廖化主動請纓去上庸求救,忠肝義膽,蒼天可鑑。

「關公即修書付廖化藏於身畔。

飽食上馬,開門出城。

正遇吳將丁奉截往。

被關平奮力衝殺,奉敗走,廖化乘勢殺出重圍。

投上庸去了。

關平入城,堅守不出。

」。

「且說劉封、孟達自取上庸,太守申耽率眾歸降,因此漢中王加劉封為副將軍,與孟達同守上庸。

當日探知關公兵敗,二人正議間,忽報廖化至。

封令請人問之。

化曰:「關公兵敗,現困於麥城,被圍至急。

蜀中援兵,不能旦夕即至。

特命某突圍而出,來此求救。

望二將軍速起上庸之兵,以救此危。

倘稍遲延,公必陷矣。

」封曰:「將軍且歇,容某計議。

化乃至館驛安歇,專候發兵。

劉封謂孟達曰:「叔父被困,如之奈何?」達曰:「東吳兵精將勇;且荊州九郡,俱已屬彼,止有麥城,乃彈丸之地;又聞曹操親督大軍四五十萬,屯於摩陂:量我等山城之眾,安能敵得兩家之強兵?不可輕敵。

」封曰:「吾亦知之。

奈關公是吾叔父,安忍坐視而不救乎?」達笑曰:「將軍以關公為叔,恐關公未必以將軍為侄也。

某聞漢中王初嗣將軍之時,關公即不悅。

後漢中王登位之後,欲立後嗣,問於孔明,孔明曰:『此家事也,問關、張可矣,』漢中王遂遣人至荊州問關公,關公以將軍乃螟蛉之子,不可僭立,勸漢中王遠置將軍於上庸山城之地,以杜後患。

此事人人知之,將軍豈反不知耶?何今日猶沾沾以叔侄之義,而欲冒險輕動乎?」封曰:「君言雖是,但以何詞卻之?」達曰:「但言山城初附,民心未定,不敢造次興兵,恐失所守。

」封從其言。

次日,請廖化至,言:「此山城初附之所,未能分兵相救。

」化大驚,以頭叩地曰:「若如此,則關公休矣!」達曰:「我今即往,一杯之水,安能救一車薪之火乎?將軍速回,靜候蜀兵至可也。

」化大慟告求,劉封、孟達皆拂袖而入。

廖化知事不諧,尋思須告漢中王求救,遂上馬大罵出城,望成都而去。

可惜廖化被東吳俘虜了,在長達兩年多的時間裡,廖化卻是「身在吳營心在漢」,終於,廖化想出了一個難以令人想像的主意:詐死。

最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

經過廖化的精心準備和布置,居然還被大家相信了(由此可見廖化的機智過人)。

廖化藉此機會,在公元221年出發向劉備所在的益州趕去。

臨行前還要帶著自己的母親,母子二人「晝夜西行」,終於到了秭歸。

比之於關羽的「千里走單騎」,廖化的「千里走單騎」不僅表現出與關羽所共有的「忠、義」精神,還多出了中華民族一向提倡的「孝」的傳統美德。

實在是難能可貴。

劉備死後,廖化也作了一名將軍。

一百零三回寫道:「卻說司馬懿被張翼、廖化一陣殺敗,匹馬單槍,望密林間而走。

張翼收住後軍,廖化當先追趕。

看看趕上,懿著慌,繞樹而轉。

化一刀砍去,正砍在樹上;及拔出刀時,懿已走出林外。

廖化隨後趕出,卻不知去向,但見樹林之東,落下金盔一個。

廖化取盔捎在馬上,一直望東追趕。

原來司馬懿把金盔棄於林東,卻反向西走去了。

廖化追了一程,不見蹤跡,奔出谷口,遇見姜維,同回寨見孔明。

張嶷早驅木牛流馬到寨,交割已畢,獲糧萬餘石。

廖化獻上金盔,錄為頭功。

魏延心中不悅,口出怨言。

孔明只做不知。

前面已經說過廖化為人有智計,我們再來看《三國演義》第一百三十回「姜維臨陣破鄧艾」:於是令鄭倫為先鋒,艾自引軍襲山後;一面令人下戰書,搦姜維來日斗陣法。

維批回去訖,乃謂眾將曰:「吾受武侯所傳密書,此陣變法共三百六十五樣,按周天之數。

今搦吾斗陣法,乃班門弄斧耳!但中間必有詐謀,公等知之乎?」廖化曰:「此必賺我斗陣法,卻引一軍襲我後也。

」姜維笑曰:「正合我意。

」即令張翼、廖化,引一萬兵去山後埋伏。

」「卻說鄧艾催督先鋒鄭倫來襲山後。

倫剛轉過山角,忽然一聲炮響,鼓角喧天,伏兵殺出:為首大將。

乃廖化也。

二人未及答話,兩馬交處,被廖化一刀,斬鄭倫於馬下。

從廖化的一生來看,雖然大功不多,但從細節處可以看出廖化為人,忠、孝、義三全,且有智計,有武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