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和王安石鬥了大半輩子,誰勝誰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前文說到,蘇東坡是我國北宋時期書法家中最會畫畫的文學家,宋朝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還有一位文學家也很有名,那就是王安石。
和蘇東坡不同,王安石是文學家中最具有思想的改革家。
這兩個人碰到一起,能不產生火花麼?
眾說紛紜的蘇王之爭
關於他們倆的恩恩怨怨史料多了去了,有正兒八經的,也有戲謔調侃,那麼蘇東坡和王安石到底關係怎麼樣呢?搬好凳子沏好茶,聽小編一一道來。
有人說,蘇東坡和王安石,那是文人相輕。
關於這一點,我要強調的是,古時候的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人,性格中都帶著溫和和寬厚的本色,這是時代的特點,也是現如今難以企及的一種精神境界。
所以,他們並不是拼誰更文采出眾而互相打壓。
那麼他們的矛盾到底來自於哪方面呢?
冤冤相報何時了
事情得從蘇東坡老爸蘇洵說起,老蘇這個人比較很自負,從小就認為自己作文很牛掰,直到科舉失敗,才一把火燒了自己之前的作品,二十七歲始讀書。
然後一直到自己的孩子們作文都很牛掰了,自己才開始真正牛掰。
北宋嘉祐初年,在歐陽修的帶頭關注下,京師名流紛紛請求與蘇洵互粉,這個時候一個不和諧的分子出現了,正是王安石,當然,他沒有發表任何敵意的言論,但就是不關注。
有時候,視而不見才是最大的傷害。
後來,王安石的母親過世,滿朝文武紛紛前往弔唁,老蘇這時候脾氣也來了,他就不去。
治平二年,蘇洵病逝,蘇東坡兄弟二人扶柩還鄉,三年之後,守孝期滿,蘇軾還朝。
看到王安石正意氣風發,著手開展變法。
而他的眾多老師同學,包括歐陽修在內,正著手反對變法,於是他毫不猶豫,加入了反對變法的隊伍。
並非水火兩不容
現在看來,當時的蘇軾不過二十多歲,之所以反對王安石變法,一方面和老蘇、王安石的積怨有關,另一方面,歐陽修於蘇氏父子有知遇之恩,關鍵時候,怎麼可以站錯隊?並不是根本上認為王安石變法一無是處。
這一點從後來新黨被打壓後,蘇軾並沒有留在京城打壓新黨,反而請求外任,轉向中立,略見一斑。
烏台詩案事發後,新黨借題發揮,非置蘇軾於死地不可,賦閒金陵的王安石上書一封: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
哪有清平盛世殺害國家棟樑之才的道理?
蘇軾於是得以輕鬆發落,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從這一點看來,王安石還是非常欣賞蘇軾的才學的,也配得上是一個為人正直、心懷坦蕩的政治家。
有一種珍惜,叫做惺惺相惜
元豐七年,兩人在遠離政治中心以後,有過一次面對面的推心置腹的交談,終於一笑泯恩仇。
隨即兩人敞開心扉,詩酒唱和。
王安石送走東坡後,對人說:「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所以,蘇東坡和王安石,雖說曾是政壇宿敵,終究卻是人格的友人。
跟著古人學投資——蘇軾(蘇東坡)
大家學習了太多的投資方法和技巧,需要時間慢慢去體會研究。遙看證券投資的長河,我們一直在學習西方的經驗和技術,難道是我五千年泱泱大國沒有投資方面的人才嗎?其實不然,回看歷史長河,先輩中投資方面的佼...
最美的中秋詩詞,聽到這句皇上也被打動了
來,按綜合實力給中國古代文人排個名。注意,是看綜合實力。如果只看寫詩,沒人能比得上李白、杜甫。有一人,如果他排第二,那就沒人能排第一。他叫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人。
蘇軾四十三歲寫詩教育孩子,年輕人嗤之以鼻,中年人讀後感慨
有宋一代,崇文抑武,讀書人的地位很高,相對唐朝來說,宋代科舉取士人數相當多,正式錄取的超過兩萬人,對於那些屢試不中的人,也大開方便之門,可以量才而用,所以社會上形成了好學的風氣,甚至出現了「唐宋...
為何蘇東坡作為北宋的文壇領袖,仕途卻坎坷艱難,只因為他太笨了
蘇東坡是何許人也?對於這個人,讀過書的大家都知道吧,小時候背他的詩歌散文可不少哦,就連我們吃的東西裡面還有用他名字命名的「東坡肉」呢。但是,這麼一個作為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