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古人學投資——蘇軾(蘇東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大家學習了太多的投資方法和技巧,需要時間慢慢去體會研究。
遙看證券投資的長河,我們一直在學習西方的經驗和技術,難道是我五千年泱泱大國沒有投資方面的人才嗎?其實不然,回看歷史長河,先輩中投資方面的佼佼者不勝枚舉。
小馬決定花點時間向大家進行介紹,也讓大家拋開枯燥的數據和煩悶的圖形放鬆一下心情。
今天要向大家介紹一位不以經商為世人熟知的理財高手--蘇軾。
人物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
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
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
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
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
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人物事跡
早年經歷
蘇軾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於眉州眉山, 是初唐大臣蘇味道之後。
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奮」的「蘇老泉」。
蘇洵發奮雖晚,但是很用功。
蘇軾其名「軾」原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慶曆八年(1048年),蘇洵因父喪居家,閉戶讀書,把自己以學識品行教授給蘇軾與幼子蘇轍。
蘇軾生性放達,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範。
好交友、 好美食, 創造許多飲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進京應試
嘉祐元年(1056年),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
蘇洵帶著二十一歲的蘇軾、十九歲的蘇轍,自偏僻的西蜀地區,沿江東下,於嘉祐二年(1057年)進京應試。
當時的主考官是文壇領袖歐陽修,小試官是詩壇宿將梅堯臣。
這兩人正銳意詩文革新,蘇軾那清新洒脫的文風,一下子把他們震動了。
策論的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蘇軾在文中寫道:「皋陶為士,將殺人。
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
」歐、梅二公既嘆賞其文,卻不知這幾句話的出處。
及蘇軾謁謝,即以此問軾,蘇軾答道:「何必知道出處!」歐陽修聽後,不禁對蘇軾的豪邁、敢於創新極為欣賞,而且預見了蘇軾的將來:「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
名動京師
在歐陽修的一再稱讚下,蘇軾一時聲名大噪。
他每有新作,立刻就會傳遍京師。
當父子名動京師、正要大展身手時,突然傳來蘇軾蘇轍的母親病故的噩耗。
二兄弟隨父回鄉奔喪。
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守喪期滿回京。
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四年後還朝,任判登聞鼓院。
治平二年(1065年),蘇洵病逝,蘇軾、蘇轍兄弟扶柩還鄉,守孝三年。
三年之後,蘇軾還朝。
此時,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始。
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歐陽修在內,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
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自請出京
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
王安石頗感憤怒,於是讓御史謝景在神宗面前陳說蘇軾的過失。
蘇軾於是請求出京任職,被授為杭州通判。
熙寧七年(1074年)秋,蘇軾調往密州(山東諸城)任知州。
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
元豐二年(1079年)四月調為湖州知州。
他在地方任職時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
烏台詩案
元豐二年(1079年),四十三歲的蘇軾被調為湖州知州。
上任後,他即給神宗寫了一封《湖州謝表》,這本是例行公事,但蘇軾是詩人,筆端常帶感情,即使官樣文章,也忘不了加上點個人色彩,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這些話被新黨利用,說他「愚弄朝,妄自尊大」、「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又諷刺政府,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謂死有餘辜。
他們從蘇軾的大量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一時間,朝廷內一片倒蘇之聲。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個月的蘇軾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十人。
這就是北宋著名的「烏台詩案」(烏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樹,終年棲息烏鴉,故稱烏台)。
烏台詩案這一巨大打擊成為蘇軾一生的轉折點。
新黨們非要置蘇軾於死地不可,救援活動也在朝野同時展開。
不但與蘇軾政見相同的許多元老紛紛上書,連一些變法派的有識之士也勸諫神宗不要殺蘇軾。
王安石當時退休金陵,也上書說:「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這場詩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決」,蘇軾得到從輕發落,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受當地官員監視。
蘇軾下獄一百零三日,險遭殺身之禍。
幸虧宋太祖趙匡胤時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他才算躲過一劫。
被貶黃州
黃州團練副使一職相當低微,並無實權,而此時蘇軾經此一役已變得心灰意冷。
蘇軾到任後,心情鬱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遊覽,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作,以此來寄託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
公務之餘,他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
「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蘇軾在這時起的。
東山再起
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
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
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准。
當他準備要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
常州一帶水網交錯,風景優美。
他在常州居住,既無饑寒之憂,又可享美景之樂,而且遠離了京城政治的紛爭,能與家人、眾多朋友朝夕相處。
蘇軾於是選擇常州作為自己的終老之地。
元豐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
蘇軾復為朝奉郎知登州(蓬萊)。
四個月後,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
在朝半月,升為起居舍人。
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
不久,再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
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拚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朝廷提出諫議。
他對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於是又遭誣告陷害。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
築建蘇堤
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
由於西湖長期沒有疏浚,淤塞過半,「崶台平湖久蕪漫,人經豐歲尚凋疏」,湖水逐漸乾涸,湖中長滿野草,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
蘇軾來杭州的第二年率眾疏浚西湖,動用民工二十餘萬,開除葑田,恢復舊觀,並在湖水最深處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為標誌。
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來,築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堤有六橋相接,以便行人,後人名之曰「蘇公堤」,簡稱「蘇堤」。
「東坡處處築蘇堤」,蘇軾一生築過三條長堤。
蘇軾被貶潁州(今安徽阜陽)時,對潁州西湖也進行了疏浚,並築堤。
紹聖元年(1094年),蘇軾被貶為遠寧軍節度副使、惠州(今廣東惠陽)安置。
年近六旬的蘇軾,日夜奔馳,千里迢迢赴貶所,受到了嶺南百姓熱情的歡迎。
蘇軾把皇帝賞賜的黃金拿出來,捐助疏浚西湖,並修了一條長堤。
為此,「父老喜雲集,簞壺無空攜,三日飲不散,殺盡村西雞」,人們歡慶不已。
流落儋州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
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
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調往潁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揚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
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執政,新黨再度執政,紹聖元年(1094年)六月,別為寧遠軍節度副使,再次被貶至惠陽(今廣東惠州市)。
紹聖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歲的蘇軾被一葉孤舟送到了徼邊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今海南儋縣)。
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
他把儋州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他在這裡辦學堂,介學風,以致許多人不遠千里,追至儋州,從蘇軾學。
在宋代一百多年裡,海南從沒有人進士及第。
但蘇軾北歸不久,這裡的姜唐佐就舉鄉貢。
為此蘇軾題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
」人們一直把蘇軾看作是儋州文化的開拓者、播種人,對他懷有深深的崇敬。
在儋州流傳至今的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東坡路、東坡橋、東坡帽等等,表達了人們的緬懷之情,連語言都有一種「東坡話」。
最終結局
宋徽宗即位後,蘇軾相繼被調為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頒行大赦,蘇軾復任朝奉郎。
北歸途中,蘇軾於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屬江蘇)逝世,享年六十五歲。
蘇軾留下遺囑葬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鈞台鄉上瑞里。
次年,其子蘇過遵囑將父親靈柩運至郟城縣安葬。
宋高宗即位後,追贈蘇軾為太師,諡號「文忠」。
投資理念
開源節流
蘇軾在《答秦太虛書》中這樣描述自己在黃州的理財方法:「初到黃,廩入既絕,人口不少,私甚憂之。
但痛自節儉,日用不得過百五十。
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錢,斷為三十塊,掛屋樑卜,平日用畫叉挑取一塊,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別貯用不盡者,以待賓客。
」
那時,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後,俸祿大幅減少,於是他痛下決心,決定把每天的開支控制在150文以內。
具體做法是這樣的:每月發工資後取出4500文錢,分成30堆後用繩子串起來掛在房樑上,每天早上用一枝長長的畫叉挑取一串,取完後就把畫叉藏起來。
平常在屋裡放一隻大桶,存放每天剩下的錢,以備來客時招待使用。
當然,這樣「節流」還不夠,蘇軾經多方申請,從當地衙門那裡弄到數十畝廢棄荒地,於是他脫下長衫,穿上短衣,帶領全家人開荒種地,在「節流」的同時還做到了「開源」。
小馬有話說
蘇軾的理財方式適合於現在的大多數人。
不是所有人做生意都能掙錢,但是所有人都可以開源節流進行儲蓄。
可惜蘇軾生活的年代沒有好的儲蓄增值方式,比如基金定投,不然難保他會成為一個富足的人。
蘇軾的理財理念很是簡單,不像前面介紹的幾位大商人有那麼多的技巧和想法,就是量入而出,開源節流,節儉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現在的理財觀點,無非是把節約的資金,合理的再投資產生收益而已。
小馬一直跟大家說的,如果你沒有辦法創造財富,那麼你就好好的管理財富。
其實這也是一種很好的理財投資方式。
至於怎樣去管理我就不在這囉嗦了,之前的很多文章中都進行了介紹。
一個不想掙錢的人,不是瘋子就是傻子。
但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只有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投資理財方式,才能實現你掙錢的目標。
今天講的是大文豪蘇軾,那麼就用蘇軾被貶黃州後所做詩句作為結尾。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
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蘇軾《豬肉頌》
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歷史上真實的蘇軾一輩子是怎麼度過的?(蘇東坡一生回憶錄)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中華出類拔萃的人物太多 。幾千年來才一出的奇人少有,鐵冠道人蘇軾,便是其中一位。東坡居士,蘇仙,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
蘇軾四十三歲寫詩教育孩子,年輕人嗤之以鼻,中年人讀後感慨
有宋一代,崇文抑武,讀書人的地位很高,相對唐朝來說,宋代科舉取士人數相當多,正式錄取的超過兩萬人,對於那些屢試不中的人,也大開方便之門,可以量才而用,所以社會上形成了好學的風氣,甚至出現了「唐宋...
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
在回黃州的路上,蘇軾心中百感交集,憤恨?屈辱?還是無奈?還是都有吧,回想自己曾經是多麼的榮耀,得文壇領袖歐陽修的賞識,高中進士,年紀輕輕就已經名動京城,「一門父子三詞客」更是傳遍天下。而自己也想...
三起三落:被貶謫的蘇東坡為何能東山再起?
大文豪蘇東坡的仕途相當不順,特別是在烏台文字獄冤案後,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這讓他十分鬱悶。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