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天說史:夢回大宋(二)宋朝大勢分析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建立了大蒙古國。

蒙古鐵騎的西征南攻,很快改繪了這一政治地圖的板塊色彩。

1218年,蒙古攻滅西遼。

1227年,西夏也在蒙古騎兵的凌厲攻勢下不復存在。

1234年,金朝作為蒙古和南宋的共同對手,終於在蒙、宋聯軍的夾擊下徹底滅亡。

1247年,吐蕃地區正式宣布接受蒙古國的管轄。

1253年,大理國被蒙古軍征服。

到至元八年(1271年)蒙古國改國號為元,在當時的政治地圖上只剩下元和宋兩種底色。

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元朝大軍兵臨臨安城下,宋恭帝奉表出降,被俘北上,南宋中央政權實際上已告結束。

南宋流亡政權苦苦支撐到祥興二年(1279年),隨著崖山之戰的失敗而最終覆滅。

有歷史學家認為:直到近代以前,中國歷史的主題是多數民族與少數民族的衝突。

筆者對其他朝代不敢妄論,遼宋夏金元時期倒確實如此,當然所謂的衝突斷不能只限於從軍事上去把握,其內涵豐富廣泛得多。

從政治地緣學角度,反觀以上大勢,宋朝先與遼、夏後與金、夏成鼎分之勢,遼、金的實控版圖也比宋為大,在與它們的軍事角逐中,宋朝也從來沒有占過上風。

在疆域的大一統方面,宋朝確實前不能比漢、唐,後不能比明、清。

從大中國的視角看,把兩宋時期看作所謂「後三國」或者「後南北朝」的分裂時期,也是有其理由的。

然後,傳統觀點卻無不認為:北宋的建立標誌著晚唐五代以來分裂割據局面的結束,標誌著統一的封建國家的重建。

但以辯證的觀點看來,分裂與統一都各有一種相對性。

宋朝確實結束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分裂割據局面,在所謂中原王朝的意義上,消除了分裂,實現了統一。

但倘若把視野放寬到大中國的範圍內,相對於宋朝說來,遼、金、西夏都已經不是周邊附屬性的民族政權,而是在政治、軍事、經濟諸方面都能與之長期抗衡的對等的少數名族王朝。

就此而言,就不得不承認,這一時期分裂依舊是主流,大一統並未實現,宋朝確乎還稱不上大一統的王朝。

然而,無可置疑,宋朝作為統一的中原王朝,它在這一時期的歷史大勢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和領頭作用。

這種地位和作用並不是體現在統一大業的領導權上,而是表現在政治制度、社會經濟和思想文化的巨大深遠影響上。

宋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富庶和最先進的國家,在中華文明圈裡,無論是與宋朝對峙的遼、金、西夏,還是與宋朝和睦相處的大理國,都對宋朝所代表的先進的政治制度、社會經濟和思想文化,自覺不自覺的表示出認同、追隨、仿效與移植。

值得一提的是,宋朝以後,封建王朝再沒出現分裂割據的局面;而宋代朝政也稱得上是中國歷代王朝中最開明的。

因而從更長的歷史時段來看,宋朝在制度和思想上饋贈給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遺產,其影響更是難以低估的。

只有以這種辯證的觀點,才可能更準確的把握宋朝的歷史地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圖說歷史——「弱宋」還是「強宋」

一直以來,世人對於宋朝的評價總是存在著極端,由於宋朝軍事方面的成績貌似泛善可陳,靖康之恥,紹興和議,讓宋朝一直以來在史學界的評價並不高,但是近年來,隨著一部分學者的宣傳,「富宋」甚至「強宋」的概...

古今16個朝代225位皇帝(六):南北宋朝

宋朝(北宋<開封>、南宋<臨安>):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根據首都及疆域的變遷,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北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強盛的、繁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