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媒:兩個歐盟大的中國為何沒有分裂?我們該怎麼回答這個問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英國脫歐事件,再次讓韓國媒體聯想到了老鄰居中國。

就在上月,韓國《中央日報》曾公開提出了「兩個歐盟大的中國為何沒有分裂」這個問題。

自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建立大一統國家開始,我國歷史上有近70%的時間處於統一狀態,而即使是在魏蜀吳這樣分裂割據的時期,三國也從未放棄過統一另外兩國的政治宏願。

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大一統」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

1.「大一統」什麼時候產生的?

說起統一,我們不得不感謝千古一帝秦始皇。

不過,「大一統」思想的產生其實要更早。

《春秋經》中就曾寫道:「元年,春,王正月」。

《公羊傳》進一步解釋道:「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

即:諸侯都要聽從周天子號令,全國由權力至高無上的周天子進行統治。

春秋之後,周室衰微,但各諸侯依然以王權為旗號,即以周天子這一共主的名義開展爭霸活動。

所以,齊桓公攘夷狄的行為被稱之為「救中國」。

秦始皇以武力統一六國,只是完成了第一步

畢竟,武力完成的兼并統一,並不能持久。

秦始皇所作的第二步,是在王權的基礎上創立皇帝作為天下新的權力核心,並在這一核心基礎上,將「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的遼闊地區改為郡縣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

秦始皇的一系列舉措,對「大一統思想」在全國範圍內的傳播意義深遠。

500多年後,匈奴人劉淵假託漢室後裔,建立漢國,也深受「大一統」思想影響,他在詔書中說:「吾統承大業垂二十載,四方略定,惟東南一隅未賓王化。

」要求東晉王朝出於對華夏的認同,賓服於他。

秦王朝雖然只存在了14年,卻用14年的時間將中國捏合成一股強大的統一向心力。

此後歷代王朝,無論是漢民族政權還是少數民族政權,無不以「混一寰宇」作為最基本的政治目標,不能容忍存在割據政權。

最典型的是宋遼對峙時期,雖然雙方均無法統一對方,但宋遼雙方卻互稱對方為南朝和北朝,都將自己納入華夏範疇,以正統自居。

2.中國和歐洲的情況有什麼區別?

與中國類似,歐洲也曾出現過欲以武力統一整個歐洲的強勢君主。

但歐洲所欠缺的,是「大一統」的思想這一軟實力。

中國遭到內亂或外族入侵導致分裂之後,很快就會重新建立恢復一統的向心力,而歐洲的羅馬帝國在遭到外敵入侵後,立刻就完全分裂。

這不僅僅是因為羅馬帝國組織渙散,更是因為他們由城市聯邦體制拼湊起來的帝國,無法達到中國這樣由中央通過郡縣制直接管理地方的強大合力。

所以,今天的歐洲,即使已經形成歐盟這個看似一體的形態,也隨時可能因利益問題出現分拆重組。

現在再來回答「兩個歐盟大的中國為何沒有分裂」這個問題:除了有秦始皇這位千古一帝,我們還有文化的向心力。

正如民國時期的《民報》上所說:「中華之名詞,不僅非一地域之國名,亦且非一血統之種名,乃為一文化之種名。

……華之所以為華,以文化言之可決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