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草船借箭」本是虛構,但歷史上卻有真實的「草人借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演義》中「草船借箭」是表現諸葛亮才智超群的經典情節,但這個故事的原型應該是發生在曹操和孫權之間的濡須之戰。

赤壁之戰後的第五年,公元213年,曹操重整旗鼓,率大軍南征孫權,打算一雪赤壁之恥。

而濡須之戰就發生在這一階段(濡須,今安徽無為縣)。

草船借箭

此戰中,孫權親自坐大船,從濡須口進入曹操軍水寨前查看敵情。

曹操下令射箭,箭全部射在了孫權的船上,船偏重向一邊傾斜,於是孫權靈機一動下令掉頭,使「箭勻船平」,然後孫權就回去了。

孫權

這件事本是孫權無意為之,但羅貫中將此事移花接木到諸葛亮身上後便成了「有意為之」,且借箭十萬支。

那歷史上有沒有真實的「借箭」戰例呢?

答案是有的,此戰發生在唐朝,發生在那場影響中國歷史走向的叛亂——安史之亂。

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率屬下唐軍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等軍共15萬人,以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

公元756年正月,安祿山稱帝,國號大燕。

安史之亂

安祿山大軍聲勢浩大,數月後即攻陷東都洛陽,沿途諸城均望風而降,雍丘縣令狐潮便是其中之一。

令狐潮投降後去見燕軍大將李庭望,張巡等乘亂攻入雍丘城。

(雍丘,今河南省杞縣。

隨後,令狐潮率燕軍一萬五千人,意圖奪回雍丘。

此時雍丘城中的唐軍只有三千人,唐軍在張巡的帶領下,數次擊退令狐潮的進攻,以死傷一千人的代價擊退了令狐潮的進攻。

此戰後,吳王李祗以張巡為委巡院經略,駐守雍丘城。

不久,令狐潮會同燕軍將領李懷仙、楊朝宗等率兵四萬餘人來到雍丘城下,再度攻城。

這時的雍丘城只有守軍兩千餘人,但張巡身先士卒,帶甲而食,裹傷戰鬥,堅守雍丘達六十多天,歷大小戰鬥三百餘次。

雍丘城中的箭用盡後,張巡心生一計,便命令士卒用稻草紮成一千多草人,然後給他們穿上黑衣服,在晚上用繩子放到城下。

令狐潮斷定是張巡派兵偷襲,於是命士兵放箭射殺唐軍。

待到天色大亮,燕軍才發現城牆上所掛的全是草人,草人身上密密麻麻地插滿了箭,有十數萬支,這就是張巡的「草人借箭」。

以計策論,此計應當更接近諸葛亮的「草船借箭」。


楊貴妃

但張巡的計策並沒有就此結束,幾天後,張巡故技重施,又用繩子把草人放下城去,如此數次後,令狐潮的叛軍便不再戒備,也不再射箭。

又過了幾天後,張巡用繩子放下了真人死士,於是唐軍襲擊了沒有防備的叛軍大營,令狐潮的軍隊大亂,張巡乘亂殺出,令狐潮的叛軍被擊退。

張巡,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安史之亂時地位並不高,但他屬於典型的亂世英雄,張巡在安史之亂中以固守雍丘、寧陵、睢陽三城,尤其是睢陽城,成為大唐名將。

公元757年,張巡任大唐河南節度副使,率軍民堅守睢陽(今河南商丘南),史稱「睢陽之戰」。

張巡

此戰,張巡守睢陽從公元757年1月開始,至公元757年10月陷落,城破,張巡及其部將36人被殺。

張巡死守睢陽,屏障了江南半壁江山十個月之久,為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立下奇功,可以說是守一城而捍天下。

張巡死後獲贈揚州大都督、鄧國公。

公元848年,張巡繪像凌煙閣。

公元1388年,朱元璋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歷代帝王廟,其中就有張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草船借箭」諸葛亮到底借的是誰的箭

諸葛孔明在赤壁大戰前夕「草船借箭」,無疑是羅貫中名著《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羅貫中藉此充分展示「半仙」諸葛亮的料事如神。但歷史上的諸葛亮並未「草船借箭」,羅貫中大概是嫁接三個藍本於諸葛亮...

原來草船借箭是這麼來的!

赤壁之戰中,諸葛亮「草船借箭」,也是一段家喻戶曉的故事,那麼,歷史上,是否確有其事呢?專家告訴我們,在各種史料的記載中,並沒有找到關於諸葛亮「草船借箭」的記載。但草船借箭卻並非完全是空穴來風。

草船借箭是虛構的,他的草人借箭卻是真事!

草船借箭是虛構的,他的草人借箭卻是真事!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半年後潼關失守,唐玄宗聞訊逃出長安後,安祿山叛軍攻進長安。唐軍大將郭子儀、李光弼聽到長安失守,不得不放棄河北,李光弼退守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