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涅槃浴火重生:評大型電視紀錄片《長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紀錄片《長征》依據黨史、戰史,以長征的真實歷史和豐厚資料再現長征,以長征的革命精神敘述長征。
全片展現了中國共產黨把黨和紅軍的命運與中華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把軍事上的戰略轉移與政治上的戰略轉變緊密聯繫在一起,把長征前進的方向與建立全國抗日戰爭的前進陣地緊密聯繫在一起,從挫折走向勝利的壯麗征程
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中共中央宣傳部和中央電視台聯合攝製了大型電視紀錄片《長征》。
《長征》展示了「豪情萬丈的英雄史詩」,體現了政治性、思想性、藝術性的完美統一。
毛澤東指出,長征「十二個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卻開動了每人的兩隻腳,長驅二萬餘里,縱橫十一個省。
請問歷史上曾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沒有,從來沒有的」。
美國第一個採訪長征的新聞記者斯諾認為,長征是「現代史上無與倫比的一次遠征的歷史」。
美國作家索爾茲伯里也認為,「20世紀中沒有什麼比長征更令人神往和更為深遠地影響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電視紀錄片《長征》中,長征畫卷一幕幕展現出來:紅一方面軍連續突破四道封鎖線,血染湘江;紅二、六軍團烏蒙山迴旋戰,在共同戰鬥中建立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一往無前,發起強渡嘉陵江戰役;紅二十五軍在河南南陽方城縣獨樹鎮遭到敵軍包圍,政治委員吳煥先衝鋒陷陣,共產黨員前赴後繼,指戰員奮勇衝殺,突破敵軍攔阻。
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與陝甘紅軍創建陝甘革命根據地,為紅軍三大主力提供長征「落腳點」。
遵義會議後,中國共產黨開創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新境界,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正確解決一系列關係黨和紅軍前途命運的全局性問題,採取符合中國實際的戰略與策略,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
《長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深度挖掘新的長征史料,用新的主題、新的創意、新的內容、新的故事,著重闡釋長征的深層歷史。
它具備了電視紀錄片(亦稱理論文獻專題片)的各種要素:通過歷史當事人、歷史當事人親屬、老紅軍戰士的口述,深入挖掘各種歷史文獻,著力再現長征歷史現場,真實記錄長征的豐富歷史。
《長征》展示了大量黨史資料、文獻資料、音像資料,揭示了長征中確立毛澤東中央領導地位的珍貴史實。
長征開始後,通道會議毛澤東力挽狂瀾,黎平會議中央政治局多數人贊成毛澤東的意見,猴場會議中央政治局多數同志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奠定歷史轉折堅實基礎。
遵義會議上,博古在政治報告中為「左」傾錯誤辯解,周恩來在軍事報告中實事求是地分析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的原因,張聞天按照與毛澤東、王稼祥商定意見作反對「左」傾錯誤的報告,毛澤東在長篇發言中集中批判「左」傾軍事路線,王稼祥發言擁護毛澤東領導黨和紅軍,絕大多數與會同志支持毛澤東的正確意見。
遵義會議決定:第一,毛澤東同志選為常委;第二,指定洛甫(張聞天)同志起草決議,委託常委審查後,發到支部中去討論;第三,常委中再進行適當的分工;第四,取消三人團,仍由最高軍事首長朱(德)、周(恩來)為軍事指揮者,而周恩來同志是黨內委託的對於指揮軍事上下最後決心的負責者。
遵義會議結束「左」傾教條主義在中央的統治,確立毛澤東在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和紅軍。
毛澤東作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遵義會議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後來成為軍事指揮「三人團」成員。
這些翔實的資料和敘述,令人信服地說明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形成。
鄧小平指出:遵義會議以後,毛澤東同志對全黨起了領導作用。
那個時候行軍,毛澤東同志、周恩來同志、張聞天同志和我是在一起的。
每天住下來,要等各個部隊的電報,一直等到深夜,再根據這些電報來確定紅軍的行動。
在重要問題上,大多是毛澤東同志出主意,其他同志同意的。
儘管名義上他沒有當總書記或軍委主席,實際上他對軍隊的指揮以及重大問題的決策,都為別的領導人所承認。
《長征》展示了確定長征「落腳點」的艱辛過程,闡釋了各路紅軍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和看齊意識。
遵義會議後,中共中央率領紅一方面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大雪山,與紅四方面軍會師。
中共中央決定紅一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共同北上。
張國燾反對中央北上方針,命令紅四方面軍南下,另立「中央」,公然宣布:「毛澤東、周恩來、博古(秦邦憲)、洛甫(張聞天)應撤銷工作,開除中央委員及黨籍,並下令通緝。
楊尚昆、葉劍英應免職查辦。
」中共中央戰勝張國燾分裂活動,俄界會議重申北上方針,哈達鋪在《大公報》上發現陝甘紅軍和陝甘根據地,榜羅鎮會議確定長征落腳點。
紅一方面軍改編的陝甘支隊,攻取臘子口,翻越六盤山,抵達陝甘革命根據地,完成長征,開創中國革命新局面。
中共中央率領紅一方面軍北上陝甘的勝利,使紅四方面軍指戰員與中央會合的強烈要求和對張國燾的不滿情緒不斷增長。
從蘇聯回國的張浩(林育英)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名義明確表示堅持團結、反對分裂的態度,任弼時、賀龍等率領的紅二、六軍團即將到達甘孜地區,迫使張國燾取消了第二「中央」。
任弼時、賀龍等率領紅二、六軍團和紅四方面軍會師,有力地增強了反對張國燾分裂活動的力量。
在中央爭取下,經過朱德、任弼時、賀龍、關向應、劉伯承等同張國燾的鬥爭,張國燾不得不同意紅四方面軍和紅二方面軍共同北上。
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從甘孜出發,沿著中共中央和紅一方面軍開闢的北上道路,越過雪山草地,到達甘肅南部。
紅四方面軍(包括紅一方面軍一部)在甘肅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師。
紅二方面軍在靜寧以北將台堡同紅一方面軍會師。
紅軍三大主力會師西北,結束長征。
《長征》展示了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宗旨,揭示了緊緊依靠群眾就能夠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真理。
長征中,紅軍指戰員足跡遍布十多個省份,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打土豪、分田地,廢除苛捐雜稅,為人民謀利益,建立中共地下組織,使約兩億人民群眾第一次知道中國共產黨和紅軍,播下了革命火種。
同時,紅軍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戰勝了長征中的艱難險阻。
紅軍到達大渡河畔安順場時,濤聲如雷,浪高水急,漩渦密布,只有熟悉水文的船工才能擺渡。
紅軍找到安順場最好的船工,通過思想工作打消其疑慮,他又找到自己熟悉的幾位船工。
強渡大渡河戰鬥,紅軍17勇士登上小船。
幾位船工冒著槍林彈雨,駕著小船劃向對岸,迅速控制對岸渡口。
長征中的突破烏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走過草地,會師陝甘,處處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援。
《長征》展示了鮮為人知、生動感人的事例,說明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與少數民族生死相依、患難與共的歷史。
《長征》說明,紅軍長征除了經過漢族地區以外,穿越苗族、彝族、藏族、羌族、回族等十多個少數民族地區,紅一方面軍長徵到達彝海以北時,被彝民阻攔。
劉伯承接見彝族一個首領小葉丹,講解紅軍宗旨和民族政策,實現「彝海結盟」。
紅一方面軍通過彝區,為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贏得時間。
紅一方面軍途經甘南迭部地區楊土司的領地時,深明大義的楊土司沒有命令藏兵阻擊,有意給紅軍開放存有數十萬斤糧食的糧倉。
紅二、四方面軍長徵到此,楊土司同樣打開糧倉給予支援,並對掉隊的紅軍戰士給予搭救和安置。
紅軍長征途經甘孜時,朱德總司令多次親切會見格達活佛,促膝長談。
格達活佛大力動員藏族群眾籌措糧草、支援紅軍,積極保護留下的紅軍傷病員。
紅軍走後,格達活佛深信中國革命必然勝利,經常說:「紅軍一定會回來,藏族人民一定會翻身。
」紅軍長征在四川阿壩地區,充分尊重藏族、羌族、回族等少數民族,幫助他們建立革命政權,得到少數民族人民大力支持,他們紛紛為紅軍籌集糧草,充當嚮導、翻譯,甚至參軍、參戰。
當紅軍離開阿壩地區時,幾千名少數民族青年毅然決然參加紅軍,後來絕大多數為中國革命英勇獻身。
《長征》展示了長征中的一系列重大史實,闡述了發人深思的歷史智慧和鮮為人知的「中國故事」。
從《長征》中可以看到,遵義會議後,陳雲撰寫的《遵義政治局擴大會議傳達提綱》。
飛奪瀘定橋後,他從四川天全縣秘密離開長征隊伍,經上海抵莫斯科,向共產國際報告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情況,撰寫了反映長征的《隨軍西行見聞錄》,並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成員。
長征中期,周恩來大病,彭德懷組織擔架隊,楊立三等人把周恩來抬出草地。
楊立三逝世後,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主祭,文職第一個執紼的是周恩來,將帥第一個執紼的是彭德懷。
周恩來說:「我們共產黨人是無神論者,但不是無情論者,是楊立三把我從鬼門關抬出來的,我現在不送他一程,死人也會說話的。
」紅二、六軍團長徵到達畢節期間,請辛亥革命老人周素園擔任「貴州抗日救國軍」司令。
隨後,他與紅軍一起長徵到陝甘。
毛澤東稱讚他「是我們的一個十分親切而又可敬的朋友與革命同志」。
總之,紀錄片《長征》依據黨史、戰史,以長征的真實歷史和豐厚資料再現長征,以長征的革命精神敘述長征,生動展現了紅軍長征的壯麗歷程。
通過觀看《長征》,可以深切感受到:長征極大地鍛鍊了革命力量,逐步確立了北上抗日的戰略方針,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為奪取中國革命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長征,領導核心的鍛造與淬鍊
階級需要政黨,政黨需要領袖群體,領袖群體需要堅強核心。領導核心是政治組織的靈魂與樞紐,往往站在時代的前列,引領方向、統籌全局、凝聚力量,發揮著主心骨、定盤星的作用。能否形成一個強有力的領導核心特...
長征——一部聲震寰宇的英雄史詩
80年前,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紅軍將士完成了舉世矚目的「萬里長征」,開闢了中國革命的新紀元,奠定了中國革命勝利的基礎。這一偉大歷史事件,宣告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肩負起民族希望,勝利實現了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