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王朝更迭本質上是不斷循環重複的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粗讀中國歷史,我們很容易會產生一個印象:中國古代歷史似乎是在不停循環著的。

其實這是階級史觀留給我們的印象。

從階級史觀的角度來看歷史事件,會法發現在中國古代的主要衝突是被剝削階級(農民)和剝削階級(地主)之間的衝突。

每一次朝代末年的混戰,都被看做是農民反抗地主壓迫的鬥爭。

但每一次混戰過後,新的王朝還是由地主和農民這兩個階級構成的。

所以按照階級史觀來看,這和上一個朝代是一樣的,是換湯不換藥。

因此階級史觀認為,從秦代到清代的這段歷史,中國根本沒有發生進步,只是在「大王朝」和「農民戰爭」之間不斷循環。

不過除了階級史觀,我們還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

從保留至今的許多記載詳實的史書,我們可以看出中國人歷來有重視歷史的優秀傳統,每一代統治者都試圖以史為鑑,從歷史中總結出統治得失,希望自己能避免前代統治者的失誤,讓自己的王朝千秋萬代的延續下去。

所以,中國人是一個很懂得總結經驗、自我反省的民族。

這樣的民族,怎麼可能在幾千年中一直沒有進步呢?

比如宋朝,在建立以後,統治者就刻意總結前代的失誤。

那麼前朝有哪些失誤呢?

比如唐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地方軍人權力太大,導致軍閥割據。

另一個宦官專政,脅迫皇帝。

五代十國的教訓也很明顯:五代十國的滅亡大多是因為軍人政變,也就是說,壞事壞在了軍權被少數幾個將領壟斷上。

這幾個教訓說的其實是同一件事:兵權過於集中。

藩鎮割據是因為兵權集中在地方官的手裡。

軍人政變頻繁,是因為兵權集中在了中央武將的手裡。

這兩點我們很好理解。

那宦官專政,為什麼也和兵權集中有關呢?

我們先大概了解一下,唐代的宦官是怎麼專政的。

首先,一個國家的正常運轉必須依靠官僚結構,沒有那麼多官員整日辛苦的工作,皇帝的命令根本就傳達不下去。

而在唐朝,政府的結構是個金字塔型:

金字塔的最上面,是少數幾個最重要的大臣,他們相當於古代的宰相,或者今天的國家總理。

他們直接向皇帝匯報工作、商討政務。

這幾個宰相的下面,是數個政府部門——負責人事的吏部、負責民政的戶部、負責軍事的兵部等等。

這些部門是干實際工作的。

宰相得到了皇帝的命令以後,再去責成這些部門完成工作。

從隋朝以後乃至今天,我們的國家基本都是這個結構。

在這個結構里,除了皇帝以外,權力最大的官員就是宰相。

宰相直接統籌百官的工作,理論上,皇帝只要安排了優秀的宰相,國家大事就不用擔心了。

但是這個系統有一個漏洞:皇帝和宰相每天只有有限的一點時間可以見面,不上班的時候皇帝住在深宮裡,宰相人在皇宮之外。

如果有緊急的公務,需要有人把皇帝的命令傳遞出來。

在唐代,這個負責傳遞命令的人就是宦官。

另外,皇帝每天要處理大量的公文,撰寫、批改公文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他需要有人幫助他書寫文件。

在今天,這個工作是由「秘書」完成的。

然而在唐代,人們還意識不到領導秘書的重要性,這項工作也是由宦官代勞的。

這樣一來,宦官擁有了替皇帝批改文件和傳遞文件的權力,在時機得當的時候,他們就有條件通過代寫皇帝的命令來控制朝廷。

如果宦官只有此等權力,還不足以廢立皇帝。

宦官要想真正把握權力,必須掌握一項重要的權力:禁軍的兵權。

而在唐代,要做到這一點並不難。

宦官成天陪在皇帝身邊,很容易取得皇帝的信任。

而禁軍的最高統帥是有限的幾個人,他們擁有控制軍隊的全部權力。

皇帝只要一時高興,把這幾個職位都交給了宦官,那宦官就可以隨意控制禁軍,沒人能制衡他們了。

所以,宦官專政的本質原因,也在於軍權過於集中。

其實跟宦官不宦官的關係都不大。

不管皇帝任命誰統帥禁軍,只要那個人手中的軍權過大,都會威脅到皇權。

皇帝不可能保證自己從來不看走眼,不會委任野心家當將軍;也不可能保證將軍一輩子不生二心,不會野心膨脹。

所以,宋朝制定新的制度時,就是優先解決這個問題,他們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分散軍權,不把軍權交到一兩個人的手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宋太祖趙匡胤創立領先世界千年的軍事制度

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其後郭威廢漢建周,得任東西班行首,始入宦途。後從征南唐,多有功績。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榮於北征回京後不久駕崩,逝世前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