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最全乾貨精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為何巴菲特會在很年輕、就有機會成為億萬富翁?
紀錄片《成為沃倫·巴菲特》里講了一個小故事。
巴菲特在10歲的時候,讀了一本書,《賺1000萬的1000招》,隨後他宣稱,要在35歲之前成為千萬富翁。
然後他做到了。
他說,他從這本書里學到了複利法則,影響了他一生的事業
講這個故事不是為了告訴你,這世上存在著一本書,能讓你成為千萬富翁。
而是想引出一個思考,書上有1000個招數,為何巴菲特唯獨看中了複利法則,並且受用了一生?
這其實就是一種能力,抓住書本的槓桿點(精華),並和自己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撬動百倍的收益。
你好,我是杜娟,【大觀家庭】的創始人。
身份如資料、長得如頭像~
2017創業了, 每天都在輸出,輸入不夠;於是2018年,我會選100本經典,用來完成自我蛻變,如果你也要,那就一起唄!
前兩天是12月28日,美國哲學家艾德勒的生日。
他的名字並不大眾化,所以你可能並不知道;他的臉也說不上是網紅,所以發出來你可能也並不認識。
但他的作品你一定知道,《大英百科全書》和《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暢銷了77年,干到不能再乾的閱讀聖經!
《如何閱讀一本書》 (HOW TO READ A BOOK),這是我為「自我修煉」系列選的第二本。
作者是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指導艾德勒和范多倫。
什麼樣的書,能被稱為「聖經」呢?就是你變了,我變了,文字變了,時代變了,風口變了,天上飛的豬變了, 大螢幕上的票房電影變了…… 而Ta一直在那兒,溫度不變、態度不變,啟發不變,靜靜在那兒等著,跟你聊聊。
最近「分級閱讀」這個概念被很多人提起,用來判斷和評價一個人,尤其是孩子的「閱讀能力」,於是有相當一部分的創業項目,拿到了不少投資人的錢。
美國的分級閱讀標準Reading Level也被搬到國內,用來給孩子測量「閱讀的水平」。
而《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77年前的書,就早已提到分級閱讀,並且做了很科學的闡釋……好書一直在這,並非是突然興起。
今天的20分鐘,我們來更好得了解這本書。
這次講書,我將分為上下兩部分。
第一部分,介紹這本書對「從0到1的閱讀小白,不知怎麼讀、讀之後就忘,這些問題該怎麼」。
第二部分,從1到1萬,如何成為專業而有樂趣的閱讀者
(此圖來自網絡,版權為原作者)
推薦理由:讀這本書,塑造了我讀書和推薦書的原則——
叫FAB法則, 分別是Feature(特點)、Advantage(好處)和Benefit(有啥用)。
Feature(特點)
我讀的是商務印書館,2012年2月的第18次印刷版本。
從閱讀的角度來講,這本書的最大特點是,詳盡闡述了關於如何閱讀的常識。
關於閱讀這個話題,這是最有學術精神,又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書。
綱舉目張、又充滿細節。
全書非常乾貨,用詞準確直白、翻譯得也很好,簡單到直接。
不浪漫、不柔和,屬於認知性閱讀和實踐性閱讀。
一個例子,紙質版全書,有300頁正文,外加68頁附錄,8頁索引,讓你有無限探索的衝動。
即使像我這樣,常年讀書、每年讀100來本的人,讀這本書的感受,都像是站在台灣「最南端」,眼望茫茫的太平洋,思路翻飛,不想收回來。
…… 好的書,就是開一扇門,門背後可能是更大的世界,讓人收不了心。
Advantage(好處):
關於閱讀,讀這一本就夠了 ! 看書就像是交朋友,一定要和吃過、玩過、見過、拼過、闖過、贏過、愛過的人,你才能看到更多、更高的風景。
我們也才有資格說要或不要! 讀書這件事也是,看過、讀過、了解過,也才能說我是否贊同、要不要接受!
這本書,完全做到了!諸多閱讀的分類法、閱讀方法、分析閱讀與主題閱讀,一看就是常年和書打交道、沒廢話沒空話。
只有一句話,這本書文如其名,系統地講明白了「如何去閱讀一本書」這個經典的元問題:這本書談了什麼?怎麼談的?它說得對不對? 和我有什麼關係?
全文、素材都是按照這個寫得,非常到位!
Benefit(有啥用)
一本好書,一定不止於教一個技能;這本書也是。
這個時代呢,發言太廉價了,我們忙著發朋友圈、發微信、發微博、發文章,發新書。
發表意見,多過敞開傾聽、觀察體悟……閱讀的本質,其實首先是傾聽,了解事情本來的樣子、作者的完整觀點,再發表評論……
所以,細細地讀這本書,本身就踐行了書中的一句話——在你說出「我同意、不同意,我的意見待定」之前,你一定得能說出「我了解了」。
這書比較適合以下階段的你:
不知買什麼書的人;
買了書看不懂卻愛看書評、聽說書的人;
買了書看不完還花時間後悔的人;
需要閱讀,卻又讀書頭疼的人
來,讓我們開始吧 !
首先,來看作者,
了解一個人為何以這種方式、這個時間、做這樣的事,往往更能明了——這本書的精華是什麼。
作者是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指導艾德勒和范多倫。
前者 莫提默·j·艾德勒,1902年12月28日,出生在美國紐約的一個猶太家庭里;2001年在去世。
這一生中,和那些經歷了美國的全球崛起與動盪的時代人物一樣。
淘金時代、經濟危機、兩戰、冷戰、第三次工業革命、全球市場經濟的寡頭時代,艾德勒一生也充滿有趣的傳奇。
他14歲輟學,當了送報童……每天送著《紐約太陽報》,那時他的志向不是送報紙,而是文字印在紙上,當一名記者。
於是,雖然不能上學了,但他也把理想輔助實踐,每天晚上學習寫作,從中他發現以下作者堪稱英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托馬斯·阿奎那、約翰·洛克等等等等……不久,他就去了
哥倫比亞大學讀書,一直修習到心理學博士。
有意思的是,他由於沒通過游泳測驗,沒拿到本科學位證。
所以,他是一個有博士學歷的非本科畢業生……當然了,後來由於在哲學研究這個領域的貢獻很大,哥大在70年代又給他補了榮譽學位證。
正式這樣的經歷和訓練,他出的」大眾閱讀「書籍,既有一定的哲學思考和嚴謹的學術訓練,又有很多實際使用的「野戰派案例」,就像是一位知識淵博的大叔,坐在公園的長凳上,和你在陽光午後慢慢地聊著天兒、說著讀書的那檔子事兒一樣。
他這一生99年,指導編輯了《大英百科全書》、主編了《西方世界的經典》,與人合著了這本《如何閱讀一本書》。
和上個世紀很多經典一樣,這書上從未出現過作者的「肖像」。
真的,好作者,大都是藏在作品後面。
人走了,但著作還在,你念想的是書而不是那張臉。
想來,當紅的作者、流量小生的排行榜里,還有幾個人能做到這點……
另一位作者,查爾斯·范多倫,比艾德勒小20多歲,現在也很活躍。
他出生在哥倫比亞大學、」普利茲獎世家「,是因為他的父親、叔叔都得到過;而他的母親桃樂絲·范多倫則是一位有名的作家。
在合著這本書之前,他們合作得特別好,也一起主持編修了1974年的《大英百科全書》,合作很默契愉快,所以後來又重新修訂這書。
范多倫把自己對於閱讀的理解,毫無保留放入其中,增加了非常多的建設性意見和實踐。
其次,來看內容。
我做了一個「思維導圖「,系統地總結了這本書的內容梗概。
關注我的微博,私信「閱讀」就能看到這份資料了。
我們來翻開這本書:對於閱讀,我們其實並非全是小白,一無所知。
作者把閱讀劃分成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
對於成年人,咱們基本上過了基礎閱讀的階段,處在檢視閱讀挺多、分析閱讀不夠,主題閱讀曾經關注過,但並不掌握的狀態。
那什麼是基礎閱讀:
書里作者按年級和年齡劃分了基礎閱讀的階段,但在咱們當代中國可能並不適用——咱們中國的小孩認識字比較早,很多小孩還沒上小學就能認識很多字、背很多詩歌。
我認識一個清華學霸媽媽,孩子2歲她們一起讀了500本繪本;今年3歲開始讀詩了,是真的讀,不只是看圖哦。
所以呢在這,我不用作者使用「年齡、年級「界定閱讀的水平。
而是用他們的「狀態階段」來做區別。
基礎閱讀的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閱讀準備階段,只知道是符號,並不懂這文字。
第二階段:初識字階段,這是有了初級的讀寫能力……和上一個區別是,他已能基本思考:符號背後是一個字,字的意義是什麼。
第三個階段:可讀、可寫,能基本理解字面意思。
看文章,會總結段意;走路上,可以看懂交通標誌、周圍的牌匾,出去旅遊能填簡單表格啥的。
第四個階段:基礎閱讀的最後一個階段,是能讀寫順暢、幾乎能閱讀所有的讀物,領悟中心思想,雖然還不夠老練。
在美國,這個階段被稱之為八年級、九年級或十年級的讀寫能力。
狀態呢,是已經精通第一層次的閱讀,但他並不清楚要如何超越基礎閱讀,做更進一步的閱讀。
一般來說,基礎閱讀階段——都是我們在低年級完成的,能遇到一個好老師、懂閱讀的老師,無比重要!如果沒有,那只能是家長或我們自己以身作則,好好讀讀這本書了!
那閱讀的第二個層次,稱為檢視閱讀:
檢視閱讀,才算是真正進入閱讀的層次。
檢視閱讀又分為兩種情況叫「有系統的略讀」,和「淺顯地粗讀」。
什麼意思呢……例如啊,你並不知道自己想不想讀這本書、或者是時間有限你卻需要快速記住很多東西,這分別會發生在你湊單買書、逛書店的時候。
這時候就需要動用考試的技巧,學會「審題」!例如像作者的建議:
(1) 書名——最明顯的信號,這表達著「關鍵信息和書的定位」;如果有副標題,一定要特別注意。
一般主標題「端著」擺架勢、有姿態,副標題才是說實在事兒——作者寫這本書的特殊角度和意義何在。
例如《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精進你不知啥事;但副標題,就能打動你了!
(2)序言,序言有自序和他序,不論哪一種,都為了傳達出書籍的思想和主要內容,實用性書籍的序言會讓你知道這書都能幫你解決什麼問題,而理論性書籍則會讓你知道這本書解釋或者說明了什麼問題。
讀完之後要閉上眼睛,回顧一下。
如果這書是個博物館,你就基本上知道——這是個什麼主題的博物館,開來幹嘛。
(3)研究目錄頁,對這本書的基本架構做概括性的理解。
這就像是在進入博物館之前,先看一下地圖和分館的情況,起碼了解哪些是特色展,而哪些展對你有用,你更感興趣。
(4)如果書中附有索引,建議要看一下。
快速評估一下這本書涵蓋了哪些議題的範圍,以及所提到的書籍種類與作者等等。
也能幫你建立更廣泛的知識源頭,了解更大的背景。
(5)翻回來,如果那書有書衣、腰封,不妨讀一下出版者的介紹。
雖然很多都在吹牛啊,顯示自己的朋友圈強大。
但確實來講,書皮的位置有限,最顯眼的地方——一定是這個產品的作者,挺想表達的。
這些努力不應該被忽視。
當然,如果真是在吹牛,你也就能一眼看穿,但這能幫你了解——哦,這本書貌似在吹牛。
經歷這五個步驟,如果你基本確定——這就是你想買、你想讀的書了。
那就要開始開始準備,拿一把顯微鏡,挑選幾個細節——
把書打開來,東翻翻西翻翻,念個一兩段.有時候連續讀幾頁,但不要太多……
和這本書「相親」,看順不順眼,看看是不是你要的! 有時候是他很好,但不適合你都是白搭。
和無趣不合拍的人、工作在一起,這才是真浪費時間……讀書不是為了開心和過得高興嘛,讀第一頁、第二頁、第十頁都痛苦,那又是何必?!
檢視性閱讀,很快也很輕鬆,耗時很短。
但前提是,這是主動閱讀,需要頭腦清醒、集中精神、靈活思考……就像腦子裡有個計算器,隨時在計算著。
你好像一個偵探,隨時敏感,看看是不是你的菜。
(二)粗淺地閱讀
明天考試就要用了, 今晚的報告就得寫出來啦……這書必須得讀! 那四個最關鍵和基本的問題就要浮上水面——這本書談了什麼?怎麼談的?它說得對不對? 和我有什麼關係?
(1) 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作者如何延展這個主題的,如何逐步從核心主題分解出支持素材來。
(2) 作者是怎麼說的?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出主要的想法、聲明與論點。
這些組合成作者想要傳達的特殊訊息。
(3) 這書說得有道理嗎,全都對嗎?通讀全書,光是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夠的,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你會覺得有責任為這本書做個自己的判斷。
(4) 這本書跟我有什麼關係? 在哪些場合能夠應用?! 我覺得,開始淺讀了,就是開始準備和作者牽手了。
給自己和書籍之間搭建起一個橋樑,聯繫。
在這,作者也提到了「 如何讓一本書真正屬於你自己「,不做細節闡述~ 早年的印藏書章、做筆記、劃重點線、強調某一段、空白處做編號,圈出來等等。
而其中,做筆記的方式有很多種,在這我留個白,我們可自行去探索。
「屬於自己的書」,更重要的是「用到」。
在接下來的10分鐘,我將要提到——怎麼通過閱讀,更好地用到這本書,把書內化成自己的力量——分析閱讀。
第三個層次:分析閱讀
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做分類!
第一規則:對書籍進行分類,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讀的是哪一類書,越早知道越好。
最好早在你開始閱讀之前就先知道。
這樣就知道,怎麼對症下藥!
分類的方法和圍度有很多,按目的、題材、類型、等等……結合這書里所講,我的實踐,與行業內的前輩、大v一起深入探討,我覺得古典老師說法挺有參考意義:
認知閱讀,讀來之後得用到什麼東西! 「什麼情況下,該怎麼用它」。
讀這類書,就像是爬坡,會累,卻能有效提升腦力、理解力。
需要拿出大段時間系統的閱讀,建議放在早上或深夜,最好配置高人討論及實踐環境。
例如,本書就是!
知識性閱讀,讀之後能明白什麼事兒!
閱讀是一個,從不懂到懂的過程,如果只是重複你的懂,而不是獲得新知——那讀什麼勁兒呢! 從不知道到知道,就是為了知道。
這更適合碎片化閱讀和社交性學習。
上下班路上,用碎片化時間,檢索式閱讀、聽讀。
這一兩年的很多工具性暢銷書,都適合這種閱讀方式。
例如《烏合之眾》、《自私的基因》等
這裡說的,認知閱讀和知識閱讀。
差異就在於,知識閱讀解決「這是啥」能說即可;認知類則需要「那我怎麼用呢」。
娛樂性閱讀:主要用來放鬆和消遣,累的時候翻翻。
像是很多療愈系的小說、隨筆就屬於這一類,《乖,摸摸頭》、《親愛的安德烈》等等等。
按照目的的分類,閱讀就能對症下藥,平衡預期:不是每一種書都得集中精神,聽懂做到的。
舉例:愛因斯坦的《物理之演進》,其中提到這是一本「科學的書,雖然他很受歡迎,但卻不能用讀小說的方法來讀。
書的分類,看起來很簡單;其實背後的學問很大,本身就是一個學科。
我上學的時候,北大有個很有名的學院——叫「信息管理」學院,下面有個科系是「圖書情報系」。
早年毛澤東同志就在北大圖書館,做這類的實際工作;而百度的董事長李彥宏,當年也是學圖書館系古典文學編目專業的。
每一個圖書館、電商網站,能夠井井有條向你展示千萬藏書和條目,也是有其邏輯在,而不只是銷售排行榜那麼簡單。
回到這本書,分類的方法,由於需求、目的、個人環境不太相同, 每個人都可從中提煉,不斷優化。
例如書里會重點區分哲學的書和科學的書,作者提到:
有一個判斷依據我們認為永遠有效,不過你可能要把一本書的內容讀了相當多之後才能應用。
如果一本理論的書所強調的內容,超乎你日常、例行、正常生活的經驗,那就是科學的書。
否則就是一本哲學的書。
(記住,這隻適用於科學或哲學的書,而不適用於其他類型的書。
)
分類的作用:就是書本所要傳達給我們的知識不同,對我們的指導方式也會不同。
如果我們要跟隨這些書本的指導,那就應該學習以適當的態度來閱讀不同的書。
那分析閱讀的第二個規則是:學會概括。
用一個或幾個最簡單的句子,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
在這裡引入一個概念「學習的金字塔原則」。
這既是做分析閱讀「概括」的最好方法,也是定向解決「讀了書記不住、說不出」的問題。
學習金字塔是美國緬因州的國家訓練實驗室研究成果,它用數字形式形象顯示了:採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者在兩周以後還能記住內容的多少,這叫平均學習保持率。
你可以搜素「學習金字塔」,定向了解下。
或者關注我微博,發送給你。
結論是,最重要的知識不從書上來,而是在你主動內化的過程中形成。
所以,馬上應用/教別人,是學習保持率最高的方法。
這裡,可推薦「費曼技巧」作為提高學習保持率的方法——這是一種在教別人的過程中讓自己學會、鞏固的方法。
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是一位特別逗的諾獎物理學家。
在他的自傳里,他提到曾糾結於某篇艱深的研究論文。
他的辦法是,仔細審閱這篇論文的輔助材料(supporting material),直到他掌握了相關的知識基礎、足以理解其中的艱深想法為止。
有一次他跑進數學系,說要和大家比智商:那些可都是狀元和學究高手。
但遊戲怎麼玩呢,任何人都可以給他解釋一個概念,不管這個概念有多難,或者,有多複雜,只要給出這個解釋的人,能夠使用簡潔的語言(沒有他不理解的複雜單詞和術語),他(費曼)就可以得出和他們完全一樣的(最終)結論。
其中「用簡潔語言向別人解釋」的這一過程就叫做「費曼技巧」,做法和分析閱讀有相似之處:
第一步 - 選擇一個你想要理解的概念。
然後拿出一張白紙, 把這個概念寫在白紙的最上邊.
第二步 - 設想一種場景,你正要向別人傳授這個概念
在白紙上寫下你對這個概念的解釋, 設想你要跟新接觸這個概念的學生解釋。
列出你有哪幾點要講。
當你這樣做的時候, 你會更清楚地意識到關於這個概念你理解了多少, 以及是否還存在理解不清的地方.
第三步 - 如果你感覺卡殼了, 就回顧一下學習資料
無論何時你感覺卡殼了, 都要回到原始的學習資料並重新學習讓你感到卡殼的那部分, 直到你領會得足夠順暢。
第四步 - 為了讓你的講解通俗易懂,簡化語言表達
最終的目的, 是用你自己的語言, 而不是學習資料中的語言,來解釋概念。
你的語言越簡單越好,爭取用大媽級的語言來解決專業的問題。
如果你的解釋很冗長或者令人迷惑, 那就說明你對概念的理解可能並沒有你自己想像得那麼順暢 。
你要努力簡化語言表達, 或者與已有的知識建立一種類比關係, 以便更好地理解它。
六年前,我的第一份工作做諮詢,那時公司相信——經典系統的知識,是來自書的。
所以,老闆從世界各地背回來的精裝書,20萬冊。
而我們入職後的第一個任務,就是10個人來處理2萬冊書,掃描、歸類、上架、借閱機制。
一幫所謂名校的天之驕子,兩周都在呼哧呼哧地搬書、拉手推車,掃描,再給搬回去,整整齊齊碼上書架。
但那段經歷很棒,掃描讓我們務必快速閱讀;而上架讓我們有了基本的「知識架構」,而且兩人一組一邊做一邊讀,常常會高度概括和複述裡面的精華,那就等於同時了解了兩本書。
多年後,雖然已經不做城市升級改造的工作,但用到的很多資料,都來自那段時間的記憶。
書如其人,最好的書都有最睿智的架構,一定是乾淨簡練的。
就像,特別通透的人,也都是單純可愛的一樣。
那些可讀性最高的作品,往往都是作者達到了一種建築學的整體架構。
雖然他們通常比一些差一點的書要複雜一些,但他們的複雜也是一種單純,因為他們的各個部分都組織得更完善,也更統一。
把費曼技巧用在分析閱讀上,就能引出第三個原則——想要講明白,就先要按順序和關係,列出全書的重要部分,理出提綱。
比好的方法是做思維導圖——將內容大綱排列如下:(1)作者將全書分成五個部分,每部分分別談了什麼;(2)第一個主要的部分又分成三個段落,每段分別講了X,Y,Z。
(3)而在第一部分的第一階段,作者有四個重點,第一個重點是A,第二個重點是B,第三個重點是C,第四個重點是D等等。
最優秀的閱讀者也只會選少數相關的幾本書,依照這個規則的要求做出近似的大綱來。
一書百用。
第四個規則可以說是: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
一本書的作者在開始寫作時,都是有一個問題或一連串的問題,而這本書的內容就是一個答案,或許多答案。
當你運用這四個規則來閱讀一本書,或任何又長又難讀的書時,你就完成了分析閱讀的第一個階段。
分析閱讀的第三個階段:批評式閱讀
讀書的時候,能夠與作者聊天、「辯論」,甚至是批判式閱讀。
第一:需要我們先完整地了解一本書,不要急著開始批評。
……就像一對兒戀人聊天,吵架,先聽完對方講話。
別一上來就開吵。
第二:懇請讀者不要爭強好辯或盲目反對。
遇到看不懂的書和文章,就立即說——「這作者太糟糕了」——到底是作者寫得糟糕,還是心沒打開、同理心沒到、理解力不夠,沒get到作者的點。
第三:將知識上的不同意見看作是大體上可以解決的問題。
這個規則再進一步的話,就是要求讀者要為自己不同的意見找到理論基礎,這樣這個議題才不只是被說出來,而且會解釋清楚。
只有這樣,才有希望解決這個問題。
我大學有位老師叫閻先生,老師學術和人品俱佳,是為數不多的真心做學術和帶學生的人,且學術造詣極高的學者!某一年,一位好事者、歷史學的後輩突然在其朋友圈發起人身攻擊,把一段一知半解的文字發到網上,說自己是正統,批駁了部分學者對於「魏晉時期的門閥制度研究成果」,並說閻先生和部分教授是垃圾。
導致後來,他的導師把這位同學掃地出門。
作為歷史系的小學生,我不敢妄下判斷——但也看了他的「學術著作」,只能個人評價,文如其人,來吵架的,終究不是做歷史研究的。
無關門第,就像這本書所說,需要還原很多事物的本質,例如亞里士多德時期,辯論是為了追求真理,而不是打嘴炮。
所以,在你說出「我同意、不同意,我的意見待定」之前,你一定得能說出「我了解了」。
這次,我們來看主題閱讀。
惰性是人的天性,人的大腦也天生不適合深入學習。
如果只是別人把關鍵的知識、經驗,將給你聽,你其實很難真正把它消化掉。
這就是為什麼聽了那麼多書、上了那麼多知識付費的課,最後落得個」只是付費「。
但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講,人腦樂於找不同,擅長找關係。
如果有大量的知識被植入到你的大腦,並且知識之間隔得比較近,你就會自動腦補,把它們連結在一起。
這就引出了——主題閱讀,直白地講,是「別有用心」的閱讀,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才閱讀。
這個多發生在,你要對某一個主題感興趣、或需要做一個論文、寫一本書、做一個主題演講,甚至是做年終總結,生了個小孩,你都需要就去密集閱讀幾本相關的書。
這個實踐過程就是,如果覺得某個方面有必要了解學習,我至少會同時快速瀏覽,十本同類書籍,然後仔細想想那些專家的看法是否一致,慢慢得出我們在這個領域的思考框架。
這種閱讀方式叫主題閱讀。
它是了解一個領域,或弄清一個問題的最佳閱讀方式。
在做主題閱讀時,我們會從一個主題或問題出發,讀很多書,並列舉出這些書之間的相關之處,架構出一個主題分析。
主題閱讀的準備階段,是要提出主題,列出書單。
這兩點不完全是一前一後發生的。
1、提出主題,先圈定一個感興趣的領域
主題:來自於你的研究需要,你最想了解的話題
建議:當你對某個領域一無所知時,你可以先定這個領域為你的大主題;當對某個領域有所了解時,或許會接觸其中的小主題,這時你可深入去了解你感興趣的部分。
比如說,你想研究「學習」這個主題。
在搜索的過程中,你會發現關於學習的書籍很多,有講應試技巧的,有講自學方法的,有研究學習行為的腦科學基礎的,甚至有探討教育問題的,等等。
如果要把這些全部研究一遍,可能要窮盡你畢生的精力。
因此,你需要先廣泛粗略了解,然後縮小範圍,找准真正需要研究的那個主題。
例如:
一個從沒接觸過網際網路運營的人,想要了解網際網路運營的各個方面,你可以選擇「網際網路運營」為主題。
想著重了解「內容運營」,可選此為主題。
2、設立一個時間節點
根據你的緊急程度、對知識要求的詳細程度等,確定你要在多長時間內完成這次主題閱讀。
這也將決定你閱讀的層次。
3、先寫一個大綱——你可能會想,我還未了解過,這是不是有些難? 其實這並不難
如果你決心要做一個領域的主題閱讀、快速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那咱們就必須先建立像專家一樣的視野和格局來思考整個領域有哪些需要我去學習的問題。
例如,我希望自己用三個月的業餘時間,對「如何成為一個好的CEO」 進行一次系統性學習和思考。
在買書和找文章之前,我先讓自己列了一個提綱。
4、列書單
按照大綱買書,書城、讀書網站搜索你大綱上面的關鍵詞,看看次關鍵詞下有什麼經典書(豆瓣評分可參考,8+)
搜索書單的方法有很多種,可以請教專業人士,上網搜索推薦書單,翻閱某本相關的書裡面的推薦書目……列出初步書單以後,你要去檢視你書單上的所有書。
一來可以讓你對研究主題有一個清晰的概念,二來它會簡化你的書目到一個合理的程度。
可從該領域的一本或幾本經典書籍切入,豆瓣搜索,根據他推薦的你可能喜歡的書籍。
接下來就要進行主題閱讀:
在主題閱讀中一共有四個步驟。
步驟一,找到相關章節。
主題閱讀,是以「主題」、提綱為中心,而不是以「書」為中心。
你所選擇的書,不太可能全本都與你關心的主題相關。
要聚焦在那些與主題密切相關的章節。
步驟二,統一認知。
不同的書和作者,會有他自身的一套詞彙體系,對於同一個主題,他們不可能每個人都用同樣的字眼。
要把其中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識別出來,整合統一進你的認知里,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步驟三,界定議題。
對於我們要探討的問題,要把每個作者的意見和觀點陳列出來,界定主要和次要的議題。
如果說步驟二是對關鍵字進行統一,那麼步驟三就是對主旨進行統一。
步驟四,分析討論,得出結論。
前面三個步驟,都是在回答一個問題:我們在談什麼,又是如何談的?到了這一步,就應該問:這是正確的嗎?這跟我有什麼關係?
5、邊讀邊完善大綱
大綱在閱讀過程中隨時完善——如果發現別人的觀點顛覆了我的結構,或者發現我的結構遺漏了重要的內容,我會馬上調整或者修改我的結構,讓自己的思想體系先成型,再去吸收。
樹讀法——這樣讀書就好比是養一棵小樹,主幹枝丫都有了,我就是從不同資料里獲取養分澆灌它,讓小樹長大,長出更多枝丫,如果發現有些枝丫影響整棵樹生長,我就剪掉它。
6、整理
按照大綱,將書中的觀點和自己的想法都總結到大綱對應部分去
主題閱讀是一個浩大的工程,但我們還不至於要對它望而卻步。
我們可以根據需要,確定閱讀的強度和深度。
畢竟,主題閱讀的意義不在於讓我們成為專家,而在於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最後,我們來錘鍊一下:真正的閱讀,不能只為讀而讀,而是要有目的性和主動性,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都要想一個問題:它跟我有什麼關係?讓自身和書本連結起來。
書里介紹了三種最主要的閱讀方法,現在回顧一下:
檢視閱讀——有系統地略讀一本書,在整體上粗略把握這本書的內容,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精讀;另外,在讀一本難度很大的書的時候,第一遍閱讀一定要快速,並且一氣呵成,為後面的重讀作鋪墊。
分析閱讀——全面、完整地閱讀一本書,整理出書本大綱,詮釋清楚作者的主旨和意圖,以及對這本書做出中肯的評述。
主題閱讀——圍繞一個主題,列出書單,研讀多本相關書籍,形成主題分析報告,從而解決問題。
讀書好比交朋友。
你和10個人交心10分,還不如和一個人交心到100分。
我們一直追高效,一直要閱讀,那為什麼要,我們求的是什麼呢?
曾經有一張圖,一張詮釋「為什麼要讀書」的圖——你的眼界,決定了你的世界。
在低處,有鳥語花香,我無知所以我不怕;
中層有霧霾、焦慮,黑得悶死人,人變佛性了、油膩了。
再走過很長很長的一段路,熬過了東突西進的對流層、靜得窒息的平流層,你才能與陽光、朝露相逢在更高處。
而這構成的基礎,就是知識所代表的——書。
讀過的書越多、就越接近真理和自己。
這,就是為什麼要讀書。
有人說「我讀過很多書,但後來都忘了,那閱讀有什麼意義呢?」
其實,我們總想意義,但很多意義都能從最樸素的生活智慧、最簡單的好書里找到—— 當咱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們吃過很多的東西,才長成現在如今這樣;現在已經記不起吃過什麼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了骨頭和肉,塑造了我們今天的樣子。
這,就是為什麼要讀經典的好書。
當你失戀了,你會說:「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
而不是千萬遍的呼喊:「藍瘦,香菇!……我不活了,這個王八蛋」 。
好的知識,能讓你靜下心來,看自己;爛的環境,只讓你越吵越凶,恨世界。
這,就是為什麼要讀入心、向內的、有用的書。
所以在這本書的最後,作者提供了外加68頁附錄,8頁索引,列舉了他所編著的《西方世界的經典》,書目太長,留言我來私信你這份書單。
其中最重要的一本,就在我們每個人手邊:
叫眼下開始讀的第一本書。
我管它叫《x寶書》,開始於當下的第一本書 !
《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里,有個隱含的哲學道理,分別對應著閱讀的四個階段: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和「不知道自己知道」,也是人的四種境界: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自以為是的認知狀態。
知道自己不知道——有敬畏之心,開始空杯心態,準備豐富自己的認知。
知道自己知道——抓住了事情的規律,提升了自己的認知。
不知道自己知道——永遠保持空杯心態,認知的最高境界。
人和人根本的區別就在於這四種狀態。
還是那句話,吃過、玩過、見過、拼過、闖過、贏過、愛過,你才能有資格說要或不要! 讀書也是,看過、讀過、了解了,也才能說我是否贊同、要不要接受!
加油吧,你也可以。
不用做巴菲特,有自己的知道就好!
你好,我是杜娟,這次講書是《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是我「自我修煉」系列的第二本。
上一本是「自控力」更好地控制你自己。
2018年我會選100本經典,完成自我蛻變,期待和你一起!
好書,讀它個100遍
1《如何閱讀一本書》買回來很久了,陸陸續續地翻看了些自己感興趣的章節。但卻從來沒有認真仔細的從頭到尾翻看過一遍。因為,這本書的編排,實在是讓人木有讀下去的慾望。所以,儘管自詡喜歡讀書,這又是本有...
《如何閱讀一本書》終章|乾貨見過不少,這麼「干」的就不多見了
上篇文咱們講到這本書的兩個作者,他們將讀書分為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前兩個層次已經分享完,在分享後面兩個層次以前,先插播一段,這段叫做「四個問題」。一 四個問題為什麼...
如何高效閱讀,用最短的時間獲得最好的成果?
《如何閱讀一本書》,講述了閱讀是一門藝術,是每個讀書人都必修的一門功課。這本書正是一本「閱讀藝術課」的入門導引。歡迎大家跟曉釋一起來讀書,寫作!你是否常常沒有時間讀書?你是否常常看了書卻不知所云...
只需15張PPT,教你如何閱讀一本書
來源:LinkedIn看到這個題目大家可能會不以為然,覺的如何讀一本書還要你教?大家不妨想一想最近看過的幾本書,他們主要講了什麼?你還記的多少?你學到了多少東西?當然肯定也會有人說:「讀書是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