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毅為什麼滅不掉齊國?這裡面的套路太深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淵淵


今天來推敲一個歷史細節。

樂毅為什麼能用六個月時間拿下齊國七十餘座城池,但用了五年時間卻攻不破齊國的最後兩座城池莒與即墨。

如果這兩座城池被樂毅拿下了,齊國就歇菜了。

這樣就是到了燕惠王時期,不管樂毅能否與燕惠王共事,燕惠王都不會遭遇伐齊的功虧一簣。

看到這裡估計有熟悉歷史的朋友要質問了,誰說齊國還剩兩座城池,明明是三座,還有一個聊城。

是的,《史記·燕召公世家》裡面說剩下三座,但《史記·樂毅列傳》裡面又說只剩兩座。

我看《史記》前後矛盾又去翻《戰國策》,《戰國策·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合五國之兵而攻齊》一章說剩三城,但《戰國策·燕攻齊取七十餘城》一章又說只剩兩城。

看來到底剩下兩城還是三城是一個說不清楚的問題了,我們也不用對這個問題過於糾結。

因為不管是只剩下三城還是兩城,齊國都已經被燕國扒得只剩下內褲了,多一個少一個不影響我們今天討論的問題。

不過淵淵傾向於只剩下兩城,莒與即墨,理由就不在此展開了。

言歸正傳,樂毅為何不能攻下莒與即墨,讓田齊徹底摘牌退市。

原因就是這個裡面套路太深,樂毅不能滅到齊國是正常情況,燕國最終功虧一簣也是必然結果。

如果齊國被燕國滅了,這才是不正常的情況,這才是歷史基因的突變。

淵淵現把樂毅不能滅齊的原因展示如下以作拋磚引玉,看看各位讀者是否有其他高論。

(一)樂毅的個人能力問題。

樂毅在歷史上為什麼很出名?因為諸葛亮很出名!諸葛亮隱居隆中的時候常自比「管仲樂毅」,說明樂毅是諸葛亮的偶像。

諸葛亮都這麼牛,那麼他的偶像就應該是大牛。

但是深扒一下戰國史就會發現樂毅除了率五國聯軍破齊這一個舉世矚目的功績外,再沒有其他耀眼的成績了。

要論破齊的根本原因,那也不是樂毅的功勞。

樂毅只是燕國破齊的充分條件,而不是必要條件。

燕國破齊的必要條件是:五國參戰間諜戰

五國參戰的原因在此不加以闡述與分析,終歸離不開自身的利益,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國家也是如此。

我們只需要知道四點即可:第一點,燕昭王時代已經是燕軍戰鬥力的巔峰時期。

但是樂毅給燕昭王的建議是:「齊,霸國之餘業也,地大人眾,未易獨攻也。

王必欲伐之,莫如與趙及楚、魏。

」樂毅明確表示自己只帶燕國軍隊是不敢與齊國單挑的,必須喊人幫場子才有勝算。

第二點,在五國伐齊的前一年,秦國就已經穿越半個中國揍了齊國一頓,拿下了九座城池。

第三點,濟西之戰是五國打齊國一個,成功殲滅了齊國主力,為燕國進一步肆虐齊國創造了根本性的條件。

但是濟西一戰後,樂毅用各種策略讓五國軍隊撤出了齊國。

後面攻打莒與即墨其實就是樂毅帶領燕軍與重創後的齊軍進行的單挑戰。

間諜戰燕國派出的是大名鼎鼎的蘇代(也有說是蘇秦)。

蘇代很早之前就潛伏在齊國了,為燕國幹了不少破壞齊國的事情。

這裡只講一件事情,即在濟西大戰開打之前,燕國在等待其他五國軍隊會師的時候,已經與齊國先幹了兩仗。

一戰殲滅齊軍兩萬人,另一戰殲滅齊軍三萬人。

也就是濟西大戰沒開打之前,齊國已經損失主力五萬。

燕國這兩場戰鬥的勝利可以說明燕昭王時期燕軍的作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不能說明他可以吊打齊國。

齊國之所以輸,只能怪齊閔王讓蘇代擔任了這兩場戰鬥的指揮官。

蘇代是如何不遺餘力坑齊國的,請自己去閱讀《戰國策·蘇代自齊使人謂燕昭王》一文。

所以,樂毅的軍事能力是值得商榷的。

諸葛亮的口頭禪無意間拔高了樂毅。


(二)燕國的國力。

燕國的國力與齊國不在一個檔次,齊國的綜合國力明顯要甩燕國幾條街。

如果大家想更多的了解燕國的實力,可以看淵淵之前的文章《這是一個打醬油的國家,但是他卻傳承了九百年,血統也尊貴》與《燕國軍隊的戰鬥力到底是個什麼水平》兩文。

回到燕國想滅到齊國這個問題上來,燕國面臨以下三個問題:第一,燕國吞掉偌大的齊國,每占領一個城池需要分兵多少把守?分到最後,攻打莒與即墨的兵力還剩多少?能對莒與即墨形成完整的包圍圈嗎?從田單最後能從即墨城中弄出一千多頭牛就可以知道,即墨人民在燕軍的包圍之下小日子照樣過得有滋有味。

因為當年智伯帶領韓魏攻打趙國晉陽才一年,晉陽城中就開始「易子而食」了。

所以樂毅五年拿不下這兩個城池,燕惠王中反間而起疑心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可能有讀者朋友說樂毅五年不拿下這兩個城池一方面是想用懷柔政策讓整個齊國真心實意地歸附,另一方面是想把自己軍隊攻城的傷亡降到最低。

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屬於紙上談兵。

燕國大軍駐紮齊國,每天每月每年需要消耗多少錢糧,燕國的國力能長期承受嗎?如果燕國採取孫子兵法中「因糧於敵」的戰略策略,那麼這個負擔必然會轉移給齊國人民。

那你問過齊國人民樂意嗎?如果齊國人民不樂意,何來懷柔?從後面田單破燕,「所過城邑皆畔燕而歸田單」來看,想通過長期的懷柔政策來征服齊國顯然不是樂毅的初衷。

樂毅明顯是只憑藉燕國的實力確實滅不了齊國最後這兩座城池。

燕軍在圍攻莒與即墨之時,已經是強弩之末,燕國已經達到了軍事能力的極限。

其實當濟西大勝之後樂毅準備單獨率領燕軍縱深進入齊國進行宜將剩勇追窮寇時,劇辛就給他提出建議:「劇辛曰:『齊大而燕小,賴諸侯之助以破其軍,宜及時攻取其邊城以自益,此長久之利也。

今過而不攻,以深入為名,無損於齊,無益於燕而結深怨,後必悔之(摘自《資治通鑑》)。

』」劇辛清楚認識到燕國的綜合國力遠不如齊國,此勝純屬各方麵條件齊備的幸運戰,因此應該見好就收,但是樂毅一意孤行。

所以從這點論,樂毅的戰略水平可能還沒有劇辛高。

所以,單憑燕國的國力是滅不了齊國的。

(三)莒和即墨本身就不好打。

即墨是齊國除臨淄以外的另一座商業大城市,其防禦能力及戰略物資儲備量明顯不是齊國其他七十餘個城池所能比的。

再說莒更不得了,這個地方以前是一個國家,叫莒國。

當年齊國內亂,帶頭大哥齊桓公就是在莒國避的難。

過後齊桓公發達了還經常憶苦思甜,念念不忘當年在莒國的艱難歲月,因此還產生了一個「勿忘在莒」的歷史典故。

國民黨敗退台灣後,蔣介石在金門島的石壁上,也曾親筆題寫「勿忘在莒」四個大字。

雖然莒國現在變成了莒城,但是抗擊打能力與戰略物資儲備肯定也不是齊國其他的淪陷城池可比擬的。

所以燕軍打齊國其他城池時尚不能看出軍事能力的成色,但是莒和即墨就猶如試金石,一下子就讓燕國露出了內褲底色。

至於臨淄,是因為齊國敗的太快,所以丟得也快。

而莒和即墨相對有充分的準備時間。

這就猶如鳩摩智吊打慕容復的時候我總覺得他很牛,但是和喬峰比掌被震得噴血後,我才知道他不是最強的。

(四)複雜的國際局勢。

樂毅打莒與即墨時手軟也有可能是複雜的國際局勢讓他看不清,他不敢貿然下狠手。

齊國邀約魏楚伐宋,卻自己獨占了宋國。

齊國吞宋尚且引起諸國憤怒,燕國吞併比宋國更大的齊國會是一個什麼下場?樂毅有些不敢往下想。

但是為何燕國占據了齊國絕大部分土地六年而國際社會沒做任何反應?

我歸納的原因有兩點:第一,參與伐齊的列國都得到了自己的出兵時計劃謀得的利益。

「樂毅還秦、韓之師,分魏師以略宋地,部趙師以收河間(摘自《資治通鑑》)。

」「楚使淖齒將兵救齊,因相齊湣王。

淖齒遂殺湣王而與燕共分齊之侵地鹵器(摘自《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秦國伐齊,為了一強獨大,他也是幕後推手;秦國要伐齊,韓國作為小弟不能不來;魏與趙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土地;楚國更是先真打後假救,得地又得財。

所以五國投出的成本均獲得了收益,這些收益暫時穩住了五國的立場。

五國也想座山觀虎鬥,看看燕齊爭鬥的後續發展,以尋找更大的利益空間。

第二,齊國的強大讓恐慌的五國走上了蜜月期,但是蜜月是短暫的,蜜月期一過,五國之間的爭鬥又拉開了序幕,從而也讓燕國有了六年的充足時間來肆虐齊國。

這五年期間,因為東邊沒有了「東邪」齊國對楚國和三晉的合縱支持,「西毒」秦國就放開手腳開打了。

秦國先是打魏國,奪了魏國安城,兵鋒直指魏國都城大梁。

接著秦國又打趙國,拔了好幾座城池,還上演了「完璧歸趙」「澠池會議」等精彩大戲。

然後秦國又派出白起對楚國下狠手,奪了楚國鄢、鄧、西陵等地。

三晉與楚疲於應對西北狼,沒有充分精力管燕齊爭鬥,所以燕國才能霸占齊國六年。

三晉與楚沒有精力管齊國的事情,但不代表他們沒有盯這塊肥肉,更不代表他們會讓燕國為所欲為。

因為自從齊國被打下去後,他們發現秦國更兇狠了,自己沒後援了,秦國無人制衡了,這個時候必然又想起了齊國的好。

所以,三晉與楚國絕對不會允許齊國就此滅亡。

如果就是要亡齊,也絕不會讓燕國獨吞。

樂毅一想到這些就有些冒冷汗,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呀。

所以複雜的國際局勢也會讓燕國滅不了齊國。


樂毅攻莒與即墨五年不下,燕占齊國六年不能滅。

這個歷史案例恰恰反映了秦能滅六國的非凡之處。

秦發動的滅國之戰一般都是一錘定音,雖趙滅還有代國,燕滅還有燕王喜奔遼,那也只能稱之為垂死掙扎與負隅頑抗,終究被大秦軍隊碾壓成渣渣。

而且秦每滅一國,很快就能對所滅之國進行良好消化。

秦與燕的鮮明對比充分說明了一個道理:「獅子撲兔」永遠比「蛇吞象」更靠譜!

「淵淵讀史記」頭條號:「讀的是《史記》,品的是人生」。

更多有意思的文章請關注「淵海雜談」原創微信公眾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歷史上的即墨之戰復國後的齊國

齊國在東周時期一直都是東方的大國、強國,到了戰國後期,基本上形成了秦國和齊國兩強的局面,甚至在秦國的齊湣王還曾同秦國的秦昭襄王並稱為東西二帝。

即墨之戰經過

即墨之戰發生於前284年至前279年,戰國時代燕國名將樂毅統率燕軍攻打齊國即墨城的一場攻防戰爭。背景前284年,燕國名將樂毅統率燕、秦、趙、韓、魏、楚六國聯軍攻打齊國的一場戰爭,在濟西之戰中大敗...

燕齊恩怨之二:樂毅伐齊,田單復國

齊湣王繼承了齊威王和齊宣王攢下的家業,目中無人,妄自尊大,對內不尊重大臣,對外作風霸道,曾經和秦國一起稱帝,秦稱西帝、齊稱東帝。在孟嘗君的勸諫下,齊湣王才放棄帝號。但是公元前286年的滅宋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