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國伐齊」樂毅攻下齊國七十餘座城,為何偏偏莒和即墨拿不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春秋戰國歷史中,常常出現「以多欺少」的大戰,比如五國攻秦、五國攻齊,究其原因,或許是一國獨大引起其他各國的忌憚,也可能是某國國君自己作死惹眾怒,但事實上,這種傳統由來已久,早在春秋年間,就常常有好幾個諸侯國經過會盟,在霸主的帶領下去攻打他國。

而「五國攻齊」戰役的發生,根本原因是齊國在滅掉宋國後,對其他各國構成了威脅。

俗話說,「槍打出頭鳥」,宋國,是除戰國七雄之外,僅有的幾個有一定實力的國家,齊緡王的這次會同他國滅宋的大手筆,立馬就招來了五國聯軍的討伐。

於是,趙國、楚國、韓國、魏國、燕國等幾國軍隊聚在一起,浩浩蕩蕩朝齊國進發。

當然,這麼一支龐大的隊伍,不能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主帥,那麼誰來擔當這個重任呢?

沒錯,就是名將樂毅。

指揮五國聯軍,是個高難度的工作——各國有各自的利益打算,樂毅作為主帥能把這些都協調好,著實不容易。

最終,聯軍在濟西大敗齊軍。

而在其他諸侯國軍隊回去之後,樂毅又率領燕軍獨自追趕落敗的齊軍,直到攻入齊國國都臨淄,並攻下齊國七十餘座城池。

眼看齊國就要亡國,但就在此時,一個讓後世讀者不解的現象發生了。

樂毅在齊國五年,雖然打下了絕大部分土地,但是偏偏莒和即墨兩城攻不下來,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有人說樂毅是為了獲取民心,也有人認為樂毅是真的攻不下,其實結合當時的戰國形勢來看,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難以打破的平衡

當時的戰國七雄之間,有種微妙的平衡,如果樂毅最終攻下了莒和即墨,那麼齊國將徹底被滅,獲利最大的當屬燕國。

然而,就像列國當初忌憚滅宋的齊國一樣,他們也不會眼睜睜地看著一個強大的燕國崛起。

因此,若是完全拿下這兩城,很有可能會導致「五國攻燕」的發生。

即墨本就難攻

當時齊國除去都城臨淄之外,還有幾個大城邑,而即墨就是其中之一。

即墨城除了防守堅固外,軍民齊心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哀兵」背水一戰,往往會激發出很大的能量,就算樂毅全力攻下即墨,想必燕軍付出的代價也很慘重。

齊國反間計奏效

樂毅統領燕國精銳部隊在外五年,說真心話,沒有那個君王不害怕,更何況後來即位的燕惠王之前就與樂毅不睦,因此田單才會把握時機,宣稱樂毅想要南面稱王於齊,所以莒和即墨才遲遲攻不下,齊國所擔心的,實際上是怕燕國更換將領。

正如田單所料,燕惠王一聽此說,對樂毅的疑心就更重了,他立馬換掉樂毅,派出了騎劫擔任主帥。

這一決定,直接導致了騎劫戰死,樂毅先前攻齊的成果全部化為烏有。

俗話說功高震主,對於一代名將樂毅來說,恐怕早已想到種種不利因素,只可惜他預知到來自燕惠王的危險,早早就逃到了趙國,否則看他與田單的最終決戰,想必也是十分精彩的。

本號文章,皆為成周子原創。

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

所用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燕齊恩怨之二:樂毅伐齊,田單復國

齊湣王繼承了齊威王和齊宣王攢下的家業,目中無人,妄自尊大,對內不尊重大臣,對外作風霸道,曾經和秦國一起稱帝,秦稱西帝、齊稱東帝。在孟嘗君的勸諫下,齊湣王才放棄帝號。但是公元前286年的滅宋行為,...

向古人學習謀略之戰國樂毅、田單

樂毅,中山國人,自幼好習兵法,賢而有志,先仕於趙國,後投奔魏國。出使燕國時,樂毅感於燕昭王以禮相待,便留在了燕國,被奉為亞卿。樂毅治燕二十餘年,使燕國富國強兵,成為戰國七雄之一,歷史上將其與管仲...

即墨之戰經過

即墨之戰發生於前284年至前279年,戰國時代燕國名將樂毅統率燕軍攻打齊國即墨城的一場攻防戰爭。背景前284年,燕國名將樂毅統率燕、秦、趙、韓、魏、楚六國聯軍攻打齊國的一場戰爭,在濟西之戰中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