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死前的牌局,從對弈走向牌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孫堅似乎是董卓的剋星,畢竟早年打黃巾的時候,他要處死董卓。
因為戰爭失敗而導致政府倒台的案例在歷史上比比皆是,為了避免這種情況,董卓向孫堅搖出了橄欖枝,但卻遭到了對方的拒絕。
此時孫堅的軍隊已經非常龐大了,但他卻最終失去了這個機會。
首先是袁術因為孫堅發展太快而對他表示了懷疑,於是減少了對其軍隊的糧食補給,這讓一路凱旋的孫堅被迫停止前進,而他本人也不得不從前線趕到後方再次對袁術表示忠心。
其次董卓認為孫堅的勢頭實在太猛而洛陽地理位置太突出,容易遭受攻擊,於是他做出了一個無比正確但又非常失敗的決定——將第二漢王朝的國都遷往長安。
長安即今天陝西的西安,此地位於地勢較高的黃土高原上,易守難攻,另外此地緊挨董卓的家鄉巢涼州。
但政治上來講的話遷都長安又是一個極其錯誤的決定。
董卓軍隊劫持了洛陽附近的居民一路向西遷往長安,沿途毫不顧忌人質的生命與財產安全。
大量平民死於倉促的遷徙和無紀律的軍隊之手,兩個首都之間的道路上充滿了被拋棄不管的屍體。
毫無疑問,這次遷都讓董卓的社會威望又跌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民眾一般很難分清所謂的「逃跑」和「戰略轉移」之間的區別,此時的董卓已經處在了一個十分不利的輿論位置上。
是不是逃跑?
更糟糕的事情在於,一個又一個的政府高官對董卓的這一決定表示了強烈反對。
而對比他們對於劉辯被廢黜時的冷漠
我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是利益而不是道德才讓這群人團結在皇帝的身邊。
無奈之下,許多人選擇了逃亡,比如後來曹操手下的重要參謀華歆、荀彧。
而那位一而再再而三得罪權貴的盧植先生也請了個病假然後逃回了故鄉。
袁紹等人這是這時候反而開始了無休止的內訌。
東郡郡長喬瑁因為無法考證的原因,被盟友、同時也是自己上級的兗州州長劉岱殺害。
從此以後,除了口頭上的呼喊,我們再未看到袁紹等人有對董卓採取任何軍事打擊措施——事實上他們似乎從來也沒有過。
從此以後,中國政治的格局就由兩個陣營的對抗變成了一群人的牌局,不受約束的軍閥混戰歷史也從此而開始了。
袁紹,他憑藉家族崇高的威望和手下出色謀劃而和平奪取了自己盟友、冀州州長韓馥的地盤。
身為聯盟領袖而做出這樣的事情,袁紹的行為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但是他本人卻並不在乎,因為畢竟冀州是當時中國最為富庶的一塊土地。
其他地方之所以沒有快速進入混戰階段,這大概是受到農民暴動影響的緣故。
比如當時的陶謙就被黃巾軍的餘黨傷透了腦筋,以至於他不得不請孫堅幫忙派出一位名叫朱治的將領前往徐州協助他平叛。
而陶謙的地方自治主義又不可避免地將徐州的黃巾軍趕到了青州和幽州,結果公孫瓚被迫在兩州交界地帶與數十萬叛軍進行了一場大決戰,結果取得了輝煌勝利。
這場戰爭讓公孫瓚獲得了與劉虞並駕齊驅的聲望,但卻更加加大了兩人在有關幽州地區最高統治權上的分歧。
當農民起義軍被暫時打壓下去的時候,軍閥們終於可以騰出手來為自己的利益而尋找可以結交的盟友。
一番外交攻勢之後,袁紹和劉表、曹操結成了同盟而袁術與陶謙、公孫瓚站到了一起,一時間雙方燃起的戰火從長城一帶燒到了長江流域,按照曹操後來的回憶,白骨化的屍體充滿了荒野,行走上千里的路途都不能聽到平民養的家禽的叫聲(因為人都死光了)。
毫無疑問,這場戰爭對中國社會所造成的破壞性影響絕不次於黃巾之亂,或者更為甚之。
曹操原本是沒有資格參與這場大博弈的,因為自從前線戰敗後他就過了一段十分糟糕的日子。
父親拒絕資助他繼續作戰,而南方有權勢的朋友幫他招募的士兵走一半便譁變、逃亡得所剩無幾,狼狽的他只能再次逃到河南並極有可能接受了袁紹的庇護
(作為高級官僚的孩子,兩人很早便相識並保持了不錯的友誼,這也是曹操最後仍然選擇投奔袁紹而對方也願意接納他的原因。
)
這時他的機遇也隨之而來,首先是因為郡長被害而陷入混亂局面的東郡請曹操過來成為了新一任郡長,接著殺死曹操前任的那位兗州州長也在與黃巾的戰鬥中殉了職,他的下級在找不到合適繼承人選的時候將曹操推上了州長的位置。
當然,曹操也是在戰爭中證明了自己,若不是靠成功打退了這些農民叛軍,他也不可能穩定占據這兩個重要職務。
而除了職務上的變動,曹操還收編了三十萬來自青州黃巾軍(應該是被陶謙和公孫瓚驅趕來的)為己所用,這也讓他一躍而成為了當時最有實力的軍閥之一。
孫堅的遭遇則頗為讓人同情。
原本他應該與董卓一較高下的,但袁術並不支持這種損耗實力的行為,所以他壓制了孫堅的意圖並充分將其當做擴充自己實力的工具。
這時劉表已經確立了自己在荊州的地位,而這是袁術與孫堅都比較反感的,於是他們決定南下與正在襄陽工作的劉表進行決戰,要麼驅逐他,要麼殺死他。
戰爭結果出人意料,孫堅遭遇了劉表部將黃祖的伏擊,當場陣亡。
孫堅的死去穩定了劉表在荊州的權力,同時給與了袁術和孫堅的家人以重大打擊。
幾乎同時,袁術在北方的盟友公孫瓚也在與袁紹的對抗中落了下風。
在一場發生在一座小橋附近的會戰中,袁紹以弱勢兵力擋住了孫堅的步騎兵大軍,同時通過合理的弓箭兵組合狙擊了公孫瓚的起兵精銳。
袁紹本人在這次戰鬥中得到了鍛鍊:當時他被小股敵軍包圍在了一個角落,他的親信勸他躲到一處小建築物下,但被拒絕。
袁紹很勇敢地表示要麼戰死,要麼戰勝。
結果,他取得了勝利。
陶謙很意外地在劉備的幫助下守住了徐州,後者是公孫瓚派來援助盟友的人物。
劉備隨後留在了陶謙身邊並極力挽留自己在公孫瓚處認識的河北壯士、號稱三國時期最勇敢的武將趙雲,但被對方拒絕。
當時正遇上趙雲的哥哥去世,於是他便向公孫瓚請假以回家參加葬禮。
但劉備不知為何卻知道趙雲這一去是不會再回來了,於是便向對方提出了挽留,但趙雲卻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我終究還是做不到背叛道德啊!」
至今我們並不能清楚趙云為什麼要說這麼一句話,但我認為他是想表達兩個含義。
一方面,哥哥去世弟弟理應回去參加葬禮,這是道德的要求;另一方面,趙雲原本認為公孫瓚是一個正義的將軍,結果卻發現他最大愛好只是殺戮,所以便失望地要求離開。
趙雲不久後便會發現劉備其實也已經在思想上開始與公孫瓚產生了分歧,而他這次前往徐州也是準備徹底離開的對方。
老同學在幽州的表現明顯與劉備的政治理想不相符合,若不是因為有舊的交情,劉備可能更願意與曹操等人靠攏而不是繼續為嗜血的公孫瓚服務。
再加上陶謙在徐州的政績似乎也得到了劉備的尊重,所以他最終選擇了這裡而不是幽州作為自己的棲身之所。
徐州攻防的另一個歷史意義在於它開啟了曹操與劉備這兩個同時代最傑出政治人物之間長達近三十年的恩怨情仇,在隨後的日子裡,這兩人從中年鏖戰到老年(雖然也有過合作),可以說他們兩人確實要為三國後長時間的戰亂和分裂負主要責任。
不過這兩個當事人卻不這麼認為,因為他們更在乎的是自己事業的成敗,套用曹操本人對劉備親口說的話:「這世界上唯一的兩個英雄,就是你和我啊!」
三國大事件,黃巾之亂到官渡之戰
184年2月,河北巨鹿人張角,太平道創建人,發動起義。因起義軍戴著黃巾,史稱黃巾起義。184年10月,張角病死,其弟張寶指揮十萬大軍,與漢朝大將皇甫嵩在曲陽決戰,戰敗而死,黃巾軍主力被消滅,餘黨...
慧眼看三國(四)創業艱難百戰多
1921年7月31日浙江嘉興南湖,一隻小船上有十三個青年人聚在一起商議,當時並不起眼,誰能料到28年以後他們創造了新的歷史!公元184年,歲在甲子,亦有三個年輕人結拜兄弟。路人只看到桃花盛開,落...
為什麼曹操沒有在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時候殺掉或軟禁劉備?
個人揣測那個時候的曹操還不認為劉備是個英雄。大家都知道曹操本質上是個奸雄,對於人心和時事的把握非常準確。以曹操的性格,如果他真的認為是劉備是個英雄,絕對不會去試探,只會默不作聲,直接殺掉了事。讓...
白話《三國志》劉備傳
先主傳,先主姓劉,名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人。劉勝之子劉貞,元狩六年(前117)受封涿縣陸城亭侯,因在宗廟祭祀時所獻祭金違犯禮制,而觸犯律令被削去爵位,於是便在涿縣安...
除參加討伐董卓的關東諸軍外,其他地方的一些地主集團也割據一方
曹操還為流矢所中,險些喪命。他逃回酸棗後,又建議分兵討伐董卓,諸將還是不肯。只有在袁術旗下的孫堅認真同董卓大軍較量,他殺掉董卓大將華雄,攻入洛陽,並獲得了漢朝的傳國玉璽,終因實力不夠,不得不撤退...
我們印象中的陶謙就是那個三讓徐州那個耋耄老者,可歷史上真實的他很清高、脾氣很倔,還不亂摻和事
讀《十八路諸侯》,看最真實三國歷史說完了一代名將孫堅的陣亡,我們回頭看一下191年末,東漢的整體形勢。先看東漢的中央政權,被董卓挾持遷都到長安,一切都正常,除了對地方政權的控制。偶爾還能發現任命...
三國演義之中途插隊的曹操
十六路諸侯各懷鬼胎,明爭暗鬥,除了曹操,沒有人真的想跟董卓決戰。而董卓專心致志的享受生活,積累財富,也沒有把消滅盟軍當成要務。在這場鬧劇中,有五個不甘平庸人,想在天下群雄面前秀一把。他們分別是華...
漢末最強軍閥,袁紹、曹操都要靠邊站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逐鹿中原——袁紹虎踞冀州、曹操雄霸兗州,劉表割據荊州……但漢末最強軍閥卻不是他們,而是雄踞淮南的袁術。袁術是漢末及其重要的軍閥,但受到演義故事的影響,很多人都沒能認...
別被演義給騙了,歷史上真實的曹操,不到十八歲就帶著袁紹搶新娘
曹操(公元155~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是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是東漢末年第一流的人物,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一個了不...
三國演義硬漢PK!典韋路遇強漢懸空單挑勢均力敵
東漢末年,朝廷腐敗,連年災荒,爆發黃巾起義。涿郡城劉備遇張飛、關羽,三人志同道合,桃園三結義。立軍功,得安喜縣縣尉,督郵至縣索賄,張飛鞭督郵。西涼刺史董卓得詔進京,呂布殺丁原帶首投董卓. 董卓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