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三國史(08):從對弈走向牌局(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首篇請跳轉:劍橋三國史(01):緒論

針對董卓的戰爭於公元190年開始打響,雖然被捲入的政治人物有很多,但不可否認的是,帝國中的很大一部分掌權人物仍然沒有明確表示自己的立場,甚至更多地是對董卓掌握的皇帝表明效忠,而這種情況明顯是對袁紹等人非常不利的。

儘管袁紹袁術都成為了反對董卓的核心人物,但他們在洛陽的叔父、當時帝國的首相袁隗卻沒有對董卓發表任何反對意見,同樣持這一態度的還有與他一起共事的很多官僚,以及擁兵在外的皇甫嵩與朱儁。

皇甫嵩原本是唯一可以正面對抗董卓的人物,因為袁紹等人雖然糾集了十餘萬軍隊,但大多是一群民兵部隊,根本沒有與董卓的正規軍進行交鋒的能力,這點參考反董聯盟中的王匡(河內郡郡長)、曹操和孫堅的經歷便可以看出——三人都曾單獨發起對董卓的挑戰,但都被輕易打敗。

三場敗仗讓原本就畏懼董卓的袁紹等人更沒有勇氣對洛陽發起進攻,所以決戰的時間被無限期延遲了。

當時皇甫嵩在長安地區掌握了數萬精兵,而且他又是大家所公認且名副其實的軍事天才,所以假如他現在出兵進攻董卓的話,時局將如何走向確實為猶未可知。

與此同時,史書有提到朱儁在當時的軍隊中有一個龐大的私人關係網,這群人隨時可以轉化為一支強大僱傭軍的骨幹力量,再加上已積累的社會威望,朱儁完全可以及時與袁紹等人聯合以對董卓造成構成巨大威脅。

遺憾的是,這兩個人最終都選擇了臣服董卓,隨後他們都遭到了董卓非常傲慢的羞辱——董卓甚至意圖姦污皇甫嵩叔父(也就是那個涼州三大名將之一)的妻子,結果直接導致了該名女子的死亡(因為反抗而被殺害)。

但即便如此,皇甫嵩仍然對董卓表示服從,因為這大概就是他的性格。

而朱儁在之後選擇了反叛,但由於準備不足等原因,他很快便被董卓所擊潰。

顯然董卓是強大的,他的這系列勝利威懾住了許多仍然在觀望的地方實權人物,這其中就包括公孫瓚的直接上級、具有崇高威望的皇族成員劉虞。

劉虞的先祖是第二漢王朝的創始人劉秀的長子,但此人因為政治問題而被迫讓出了皇位繼承權,所以劉虞在兩百年後也只能和劉備一樣以平民皇族的身份在社會上生存(當然,他的生活條件還是比劉備好很多的),但這也給了他鍛鍊自己能力的機會。

劉虞有著豐富的從政經歷並在平定北方張純的叛亂中發揮了重要領導作用。

當時劉備的同學、戰爭狂人公孫瓚已經在戰場上被張純等所擊敗,而劉虞卻直接用說服的辦法瓦解了協助張純的蠻族,然後他便收到了對方贈與自己的禮物——張純的腦袋。

這看似神話般的平叛經歷全都應歸功於他之前擔任幽州州長期間對蠻族的寬容政策,劉虞因此而聲名大振,從而成為了當時最有威望的政治人物。

高貴的出身、高尚的個人品德和出色的政治手腕,這是中國乃至世界人民對完美政治家的解釋,劉虞似乎就是這麼一個人。

於是當大家都在等待劉虞對董卓政府的表態的時候,他卻遲遲不發表意見,反而玩起了兩面派作風:他一邊與袁紹等人保持著良好往來,一邊仍然向董卓控制的中央表示效忠。

而當袁紹想廢棄董卓手上的皇帝而擁護劉虞為帝時,他斷然拒絕了這一建議並發怒地說道:「假如你們真要這麼做,我寧願跑到蠻族的部落去也不願與你們為伍!」

劉虞的選擇其實等於是對董卓政權的默認與支持,而他的行為也深深影響了另一位地方大員、同時也是皇族出身的三國重要人物,那就是劉表。

劉表是一個資歷非常深的知識分子,他在168年前便已經是聞名全國的三十四個政壇重要人物之一(張邈也是其中的一個,但和劉表還有一定差距),那時候曹操等人還只是十幾歲的小孩而已。

因為宦官的迫害,劉表在外流亡了很多年,後來加入了何進的政治俱樂部,再後來便留在了中央,擔任了一些無關緊要的職務。

董卓掌權後因為荊州州長被孫堅斬殺,劉表隨即被任命為新一屆州長並立刻前往赴任——這並不是一件好差事,因為他幾乎是單槍匹馬地進入一個充滿危險的地區,既要防止自己被不斷反叛的盜賊幹掉,又要避免和王睿一樣被孫堅給殺死。

事實證明劉表已經算是自己那一輩人中最有能力的一個之一,因為他很快便清除掉了荊州的反對人士,而他成功的秘訣在於團結那些支持自己的荊州大領主們。

隨後劉表選擇了臣服而不是對抗董卓,然後儘量不干涉北方的戰爭,正是這種政策保證了荊州地區獲得了近20年的和平並成為了當時全國最重要的一個難民營,而這些情況都在客觀上對當時長江中游的開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和劉表一樣手握重權但不肯輕易表態的重要人物還有位於今天四川境內的益州州長劉焉和江蘇、山東一帶的徐州州長陶謙,他們的情況與劉表以及劉虞都有很大的不同。

相比於劉表,劉焉和陶謙都在自己的底盤上掌權了很多年,類似劉表聯合地方服從派而打壓反對派的事件早已在益州和徐州上演過;而相比於劉虞,他們對自己轄區的控制也明顯要強勢得多,因為公孫瓚始終與劉虞有分歧,而益州和徐州類似這樣的人早已被劉焉和陶謙給清洗掉了。

劉焉和陶謙同樣也拒絕對董卓的行為發表公開申明並選擇相關的陣營站隊,不過他們的出發點卻是不相同的。

劉焉通常被認為是一個渴望皇冠的人物,所以他是早有預謀地來到益州擔任的州長,因為這個地方地形複雜,易守難攻,很適合割據而存在,同時當時還流傳著一個有關益州地區會誕生帝王的傳說,於是劉焉便信以為真了。

之後儘管董卓有發起對益州的攻勢,但劉焉除了象徵性防守外仍然拒絕與袁紹等人一起公開倒董,因為他只想擴充自己實力,卻並不在乎支持或者反對董卓。

而陶謙的思想卻更類似近代的地方自治主義者,他沒有太多政治野心,只想在徐州境內維持一方和平。

不過這並不代表陶謙就是一個支持董卓的人,事實上當朱儁公開反對董卓的時候他便公開資助了對方三千軍隊和一部分軍餉,即便朱儁後來被擊潰他也沒有改變自己的這一立場。

朱儁事情很清晰地說明了一個問題:正是因為中央那些有威望的政客屈服於董卓,所以地方才沒能完全集合起來反對他,而只要有一個類似朱儁的人站出來情況便大不一樣了。

從另一個角度解讀的話我們可以發現凡是公開反對董卓的人,其年齡段都在30~40歲上下,而選擇中立的那些人則年紀明顯偏大,並且都是已經在社會上確定了自己地位的人,這就是一起典型的年齡影響政見的案例。

正如我們已經發現的那樣,人的思想激進度是與年紀的大小成負相關的。

通過對局勢的分析來看袁紹等人似乎是無法打敗董卓的,所以這場內戰沒多久便成為了靜坐戰。

當曹操在汴河被董卓手下打得丟盔棄甲而逃回袁紹等人的大本營時,他驚訝地發現自己的同事們竟然只是在舉行各種娛樂性質的集會,完全沒有與敵人進行戰鬥的覺悟。

他憤怒地向眾人表達了自己的不滿並提出了一個由各路將領分工合作,然後從東、南兩面、自黃河中游到漢江上游包抄並消滅董卓的計劃,但是卻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對。

最後,曹操離開了他們,獨自前往南方尋求新的幫助。

當然,我們也不能武斷地認為曹操的建議是切實可行的,因為現在看來他的那個所謂的包抄計劃其實只能算是紙上談兵。

一方面,信息的不暢通根本無法讓原本就沒有實際統一領導的袁紹等人完成這麼一個大縱深的計劃,另一方面,曹操其實已經用自己的失敗證明了一個事實:面對董卓手下的正規軍,即便是有戰爭經歷的曹操指揮作戰尚且要失敗,更何況是那些從沒有參加過戰爭的袁紹等人?何況曹操還沒遇見董卓的主力,甚至是他的嫡系都沒碰到呢(事實上董卓的嫡系部隊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可怕,倒是這位戰勝了曹操的軍官竟然和打敗了孫堅的那位是同一人,有時候真正有能力的人往往沒有在更合適的位置上,這是歷史和現實多次證明了的)!

假如董卓能明白自己現在的優勢而趁勝追擊,那袁紹等人就不免要流亡或者投降了,而歷史上估計就不會存在「三國」這個名詞了。

然而,孫堅卻在無意中打破了歷史的格局,進而將所有人都拖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孫堅出人意料地在被董卓打敗後打了一個大勝仗,而且還擊斃了董卓手下的一個名叫華雄的重要軍事長官——此人在民間被長期宣傳為是被關羽所殺,而實際上關羽本人現在正和劉備、張飛一起前往公孫瓚處尋求庇護。

孫堅的勝利給了曹操等人以希望,同時也給了董卓以壓力,因為他打破了董卓不可戰勝的神話,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於是時局的走向越發讓人不可琢磨了起來。

未完待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說到三姓家奴,呂布給他提鞋都不配

「三姓家奴」特指呂布,呂布姓呂,為丁原義子也可姓丁,做董卓義子又可姓董,所以有三姓。但是,有一個人卻比呂布更過分,可以說是「多姓家奴」,這個人的歷史評價卻極高,這個人是誰呢?

都說呂布是「三姓家奴」,卻常常忘了他!

都知道呂布,見利忘義,寡情負恩。為了一匹赤兔馬就殘忍的殺害了自己的義父丁原,後來為了貂蟬又殺掉了義父董卓。就被老百姓貶損稱之為「三姓家奴」。呂布這點的「名氣」太大了,讓人們常常忘了劉備。

盤點漢末三國風雲際會,誰是最被看好的諸侯?

漢室衰微,諸侯風起雲湧。在漢末時期,各方諸侯自立門戶,分封而治,都期望自己是那個最終一統江山的王者。縱觀風雲,眾多的諸侯有的雄心勃勃謀求一統,有的割據一方以求自保。但不約而同的都坐擁著強大的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