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儒敏:提高閱讀水平,一靠「種子」,二靠「牛鼻子」|攻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當中的一句話,這無形中與全民閱讀的宗旨對標,也是溫儒敏最為欣賞的一句話,他認為這是整個語文新課程標準中的精髓所在。
青少年閱讀現狀堪憂
「當年輕人有了讀書的興趣和習慣,素質教育、人文教育就會自然而然地帶動起來。
要提升國民素質,提升國家軟實力,改變生活風尚,就要提倡讀書。
」——溫儒敏
閱讀是種生活方式,無論是教科書,還是閒書,如果學生沒有喜歡上讀書,沒有學會怎麼讀書,對未來終身的學習能力都是有所缺損的。
現在很多年輕人,面對書海無從下手,不知該讀什麼,也不知該怎麼讀。
溫儒敏認為,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年輕人未能養成讀書的習慣,自身忽視閱讀,閱讀的時間投入被分散,所以從小培養讀書習慣是最重要的;二是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的言傳身教是第一位的。
如果家長自己愛讀書,孩子自然也對書有興趣;三是社會氛圍太浮躁,根本沒法沉下心來讀書,因此營造讀書的社會氛圍也很重要;四是語文教學對閱讀不太重視,在中小學階段,讀書是獲取精神和智力成長的主要營養源。
這個階段如果注重培養,建立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將為其一生打好基礎,形成一種生活方式,受益一生。
網絡時代的信息焦慮與「百度」依賴
「語文教學中可以適當地增加『傳媒素養』的內容,教給學生如何在魚龍混雜的網際網路世界中學會辨析、過濾。
在裡面尋找自己認為有用的信息,這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把自己捆綁住。
可以利用它,但不可依靠它。
」 ——溫儒敏
對於網絡時代快節奏、信息量大的傳播特點將帶來何種影響,溫儒敏覺得,現代人的生活方式與時俱進,但世俗化、粗俗化、粗鄙化卻越來越嚴重。
一方面,在微信和各種媒體那裡什麼信息都可以得到;另一方面,視野又可能越來越窄,缺少最基本的判斷力,也沒有定力。
讀書可以適當遠離喧囂的網絡,反而會獲得某些定力。
關於網絡時代讀書的問題,溫儒敏分析,網絡時代,信息過量使人產生焦慮,而這種焦慮潛意識會沉澱,進而影響人的情緒,甚至影響心理、生理的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事,懶于思考,思維碎片化,無深度,還會焦慮。
對於當今普遍存在的社會焦慮症,他提議還是要從中小學抓起,學會過濾信息。
語文教學中可以適當地增加「傳媒素養」的內容,教給學生如何在魚龍混雜的網際網路世界中學會辨析、過濾。
讓學生了解媒體,在裡面尋找自己認為有用的信息,這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把自己捆綁住。
可以利用它,但不可依靠它。
「讀書是心靈的漫遊,過程很美麗,不能太過功利,光看文學史教科書等讀物,終究會變得『只有知識,沒有感覺』。
所以現代人做的東西,大多沒有溫度,得來太容易,什麼都靠『百度一下』,越是不讀書,越會導致思維能力淺層化和碎片化。
」
在煩躁的「大氣候」中,儘量讓自己能心靜,有一個好辦法,就是用更多的時間沉下心來用傳統的方式讀書,重新撿起紙質的書來讀。
讀書可以讓你適當超越過量的浮躁雜亂的信息環境,有定力,有眼光。
精讀扼殺學生讀書興趣
學校讀書方法教得太少
現在中小學語文教學在讀書方法的引導上做得很不夠。
很多語文課幾乎全都是精讀精講,把寫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題思想、生詞修辭等等摳得很細,如同手術解剖,令學生產生接受疲勞。
課改之後又增加了許多課堂討論,很熱鬧,但學生讀書的興趣還是起不來,閱讀能力和口味也不見得提高。
本來精讀課的目標是給例子,給方法,舉一反三,激發讀書興趣,然後在略讀課中讓學生用這些方法去讀,多做自主性的泛讀。
可是老師擔心考試,生怕有什麼遺漏,把所有課全都講成精讀,細嚼慢咽,學生就沒有自己閱讀延伸的空間了。
而且精讀課全都是差不多的面孔,都是為了應試,怎麼還會有讀書的興趣?孩子們本來有些興趣,也可能被扼殺了。
另一個弊端,就是現在語文課對於閱讀方法的傳授太過單一,幾乎都是分析性閱讀,注重作者意圖、背景、主題、段落大意,以及思想意義、教育價值等。
不同的文體,不同的書籍,閱讀方法上是有區別的,授之以漁,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很重要。
除了精讀,還有瀏覽、猜讀、跳讀、群讀,等等,都是有用的,也都需要給具體方法。
但是現在的語文課對此很少關注,專家也很少研究。
這是個大問題。
所以孩子上了那麼多課,做了那麼多題,考了那麼多試,還是不會讀書,特別是不會完整地讀一本書。
最近我在海淀區給高三的老師上課,我說,泛讀很重要,要教瀏覽和快讀,這是學生們日後生活中最有用的。
泛讀的能力也是讀書的方法之一。
學生只會精讀,就缺少這種能力,日後在他們生活中精讀畢竟少,泛讀瀏覽反而是常用的。
最常用的方法不教,便成了缺陷。
對「閒書」一律說「不」打壓閱讀興趣
傳統的閱讀觀念不一定對
我在中國教育報發表過一篇講稿,建議讓學生多讀「閒書」。
「閒書」是指規定讀的書之外的那些課外書,是學生自己有興趣選擇讀的書。
現在很多家長老師是不讓學生讀「閒書」的,怕耽誤考試,學生自己選書還要經過老師批准,怎麼可能還有興趣?家長老師越是不讓孩子們讀「閒書」,就越是打壓閱讀興趣,語文素養也就不可能提高,考試也不見得考得好。
檢討一下,我們有些關於讀書的傳統的觀點是不一定對的,比如「不動筆墨不看書」。
在一定的情況下,比如強調讀寫結合,可以這樣要求。
但這不應當作讀所有書都必須遵循的戒律,凡是讀書全都要求「動筆墨」,那就不切實際了。
還有,現在的閱讀教學往往都要指向寫作,作家的意圖呀、手法呀、篇章呀,處處都是導向練習寫作,這也未免太累了。
能不能不那麼「實際」,多讓學生欣賞和感悟一下?有些司空見慣的觀念,也未見得就正確,要想一想,是否符合實際,是否過猶不及。
抓住讀書興趣這個「牛鼻子」
「學校是家庭的延續,語文老師要首先養成讀書的良性生活方式,成為『讀書種子』,這樣,你的學生才有可能喜愛閱讀。
」 「抓住讀書興趣這個『牛鼻子』,是近期目標和長遠目標的結合,可以做到兼顧而發展。
」 ——溫儒敏
溫儒敏認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還是喜歡讀書的,但從初三開始,讀書的興趣和數量一路下滑。
到高中,讀書變得尤其功利,一些家長和老師甚至不許孩子讀那些「與考試無關」的書。
當下的教育體制,考試和競爭是現實。
如何讓學生考得好,又儘可能不傷害他們的學習興趣呢?
溫儒敏告訴記者,這需要平衡和改進。
「提高語文教學效果的辦法有許多,但最管用、最有效的就是讀書,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是關鍵。
抓住這個『牛鼻子』,就能一舉兩得、事半功倍。
」他認為,首先不能把考試和讀書對立起來,培養讀書興趣,多讀書的孩子會有較寬的閱讀面,思維活躍,語文素養較高,考試成績自然也不會差。
其次,讀書不僅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良性的生活方式,在中小學階段培養讀書的興趣和習慣,是為學生一生打底子。
讓語文教師成為「讀書種子」
孩子閱讀興趣的培養,與朝夕相處的老師是分不開的。
語文教學要提升效果,必須回到語文的本質,就是「讀書為要」。
否則語文課改來改去,還是未能改進讀書少的病況,很多語文課仍然是老師講得多,活動討論多,作業操練多,唯獨讀書不多,孩子們讀書的興趣不多。
要真正實現「讀書為要」,並不容易,因為還得有個前提條件——語文教師自己先要喜歡讀書,把讀書當作良性生活方式,成為「讀書種子」。
溫儒敏長期深入語文教育一線,走訪過許多學校和教師,他發現很多老師讀的主要是與職業需要相關的書,屬於「職業性閱讀」,卻很少自由地讀、個性化地讀。
現在社會心態浮躁,拜金主義流行,語文界有太多的流派、太多的經驗、太多的改革,大家都沒完沒了地忙,難於沉下心來讀書做事。
安靜一點,能靜下心來讀書,這比什麼改革模式都更實際,也更重要。
教語文是要有心境的,語文課人文性很強,教師的學養以及人格素養就格外重要。
講學養,既是教書的需要,也是教師自身精神成長的需要。
因此,無論多麼忙,最好有自己的精神家園,那怕是一塊不大的「自留地」。
不要一窩蜂都在應對現實需求。
當然誰也不可能完全超越,但要保留一份清醒,一點距離,免得被動地全部卷進去。
「多讀書」是閱讀之本
可以「連滾帶爬」地讀
「海量閱讀是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甚至可以鼓勵『連滾帶爬』地讀。
」——溫儒敏
溫儒敏在《溫儒敏論語文教育》中指出,在語文的概念被多方解讀,弄得有點混亂的今天,我們有必要重提閱讀的重要性。
雖然每一代人、每個時期對於語文的內容、含義都有不同的闡釋,但本質還是「多讀書」。
他提倡海量閱讀是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甚至可以鼓勵「連滾帶爬」地讀。
所謂的「連滾帶爬」地讀,包括瀏覽、快讀、猜讀、跳讀,不要每一本書都那麼摳字眼,不一定全都要精讀。
學生可以無師自通,但有老師指導一下,甚至納入教學,就事半功倍了,閱讀面就上去了,讀書的興趣也有了。
有時候,「不求甚解」恰好是可以拓展閱讀面的一劑良藥,這可能是激發閱讀興趣的好辦法。
語文教學改革要重視精讀與泛讀(略讀)結合,並且一定要指向課外閱讀,把課堂教學引申到課外,和學生們語文生活聯繫起來。
現在有些語文老師不一定了解學生們的語文生活,你講你的,下課後學生開個玩笑就給你顛覆了。
要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
年輕人還是要讀一些有經典性的基本的書
「流行讀物就像冰淇淋,給人娛樂和刺激,適當的品嘗是可以的。
但它終究替代不了主食,流行時尚不能替代經典。
」 ——溫儒敏
除了閱讀面,閱讀口味也是個普遍的問題。
近年來,玄幻、言情類小說頗受讀者喜愛,也成為網絡原創文學發展的一大趨勢。
對於這類現象,溫儒敏認為,流行讀物就像冰淇淋,給人娛樂和刺激,適當的品嘗是可以的。
但它終究替代不了主食,流行時尚不能替代經典。
另外,中小學生的閱讀,還是需要引導的,如果放任讀流行讀物,甚至讀網絡上那些黃色、暴力的東西,容易使口味變壞,那將終生受損。
溫儒敏曾經給大學生開過一份書單,20本書,都是最常見的中外文化經典,他特別主張青少年多讀點魯迅。
現在很多年輕人覺得,魯迅先生的作品,或者之前的一些經典,離他們的現實生活太遠了,是「老古董」,要讀就讀富有時代感的。
其實不然,魯迅是離我們太近了。
「魯迅筆下的國人面相以及刻畫的人心,在每天的生活當中都能看到。
」溫儒敏建議年輕人多讀讀魯迅的作品,從魯迅那裡學會了解中國文化,了解國民性,學會「知人論世」,學會獨立思考。
他說:「學習魯迅不是要變得犀利、尖刻,而是要學習他的批判精神和不隨波逐流。
」
作者 | 溫儒敏,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
文章來源 | 「書香中國」公號
圖片來源 | 網絡
中小學語文課本換了!
今年9月,全國新入學的中小學生將使用「教育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簡稱部編本)。今後3年,「部編本」將陸續推向全國使用。這是全國「三科教材」(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統編工作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語文老師看過來——關於語文教學的24條建議
小編也是一名老師,現在剛開始放寒假。一學期的工作暫時告一段落,放假期間偶爾也看看書瀏覽新聞資訊,看到部編教材主編溫儒敏給語文老師的24條建議,所以分享給大家~希望對大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