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這一點,讀再多書也沒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古人講:「三日不讀書則面目可憎。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網際網路時代,人人都在講究快。

車要越來越快,事要越做越快,公司要加速發展,孩子要快點長大。

到最後,甚至連讀書這件事,也在比誰更快了。

從一月一本,到一周一本,到一年100本。

拆書法,解讀法,跳讀法層出不窮,似乎警告我們,再不快點,你就要被世界拋棄了!

倘若你是把讀書作為娛樂消遣的手段,那自然不會抱有什麼目的,把自己讀開心,當作消遣時光也挺好。

但如果想通過的書來提升自己,家裡的書琳琅滿目,讀了一摞又一摞,卻還是原地踏步,這時候就要注意了。

這時的問題,不是你不想讀,而很可能是不會讀。

方法不對,努力白費。

更有甚者,你讀的書不對,還會越讀越蠢。

什麼書會越讀越笨?

在超級暢銷書《如何閱讀一本書》里,作者給閱讀做了3個分類:娛樂性,知識性,心智性。

假如比作爬山:

娛樂性的閱讀是走下坡路,越走越舒服。

知識性的閱讀是走平坡,能堅持,但是略微費力。

心智提升類的是爬坡,這類閱讀會很累,需要我們不時停下來解構剛剛所讀。

這個過程很費腦力,但卻能提升理解和思考力。

剛開始讀會吃力,久而久之,堅持讀下去會感覺略微輕鬆——也就是我們說的,學習力增強了。

而實際情況是,我們大多數人喜歡呆在自己的閱讀舒適區做娛樂性的閱讀,只讀那些不需要思考的小說或碎片化信息。

導致看似「天天讀書學習」卻沒什麼大長進,這其實就是心智類閱讀缺失的緣故。

這樣,哪怕看一輩子微博、公眾號文章,也不會增加學習力,對自己的提升也會有限。

當然,並不是說知識性或娛樂性的閱讀不好。

在獲取熱點,增加談資這些事上,娛樂性和知識性閱讀非常有用。

在信息及時性的獲取上,我們仍要依靠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手段,快速擴充我們的信息量,成為一個有話可談,有話能談的人。

但不能囿於此而不自知,長期以往,會沉於別人希望你看到的世界,認知到別人希望你認知到的理念,這就和控線木偶無二了。

知識,本來就需要經常訂正,尤其是從別人那獲取的。

想訂正修改別人的觀點知識,縫縫補補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就要用到自己的心智能力和認知基礎。

因此,就算你對心智類,致用類的書不感興趣,也有必要通過跨界讀書,體驗逃離舒適區和心智閱讀的感覺。

這樣讀書讀就夠了

讀小說散文其實沒什麼方法。

只要自己讀開心就行。

可以一目十行地讀,可以一字一句地品,各有各的樂趣。

因人而異,因書制宜。

而,讀心智類書,不必一句一字的讀,這樣很蠢。

讀之前先想想為了解決你的什麼實際問題再開始。

先精讀目錄、前言、序然後從目錄檢索可能對你有用的章節,然後開始讀。

如果發現這一章並不是你想要的,心想:哦,誤會了。

重新回到目錄檢索你的目標。

不要假裝讀書。

那些假裝喜歡讀書的人,總是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

拿起一本暢銷小說,沐浴更衣,正襟端坐,旁邊放杯咖啡看兩頁,再自拍發個圈:歲月靜好。

這種人,不會從閱讀中收穫太多。

真正閱讀心智類書籍的時候,你的精神一定是高度集中,大腦在高速運轉。

讀幾個小時下來,有種「酣暢淋漓」的感覺。

會覺得有些累,但也會收穫滿滿。

做任何事都是先苦後甜,不想「痛苦」地讀書,也收穫不到最快的成長。

不要隨便買書,囤書。

一定不要看到書名喜歡就在網上下單,更不要為了湊單買不需要的便宜書,買回來的都是心理負擔。

讀完一定要輸出。

輸出不是默寫,不是照搬。

輸出可以是寫可以是說可以是分享。

可以是一百字總結,可以是一萬字詳解,但一定要輸出。

通過輸出,把作者的核心觀點結構化,便於去理解這些方式方法的獨特處。

理解作者觀點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形成自己的思考。

我注六經而非六經注我。

古人講,俺那老夫子只管雙眼朦朧定六經。

那是因為古人的應用視野都聚在六經之中。

當代社會恪守六經注我,而不實際應用,會在書外的現實生活吃大虧。

能找人解決的問題,不要找書解決。

書是人寫出來的。

經過紙質媒介傳達思想多少會偏頗。

因此,能用行動解決的問題不要用讀書解決。

見識,行動,改變才是閱讀的最終目的。

不去做然並卵。

這就是懂那麼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的標準答案。

敢不敢挑戰一本心智類書?

人的所有學習行為也可以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

我們多數人每天在做的事情都隸屬舒適區。

比如老司機開車不需要刻意去想什麼時候踩剎車,什麼時候打方向。

遠遠的只要看到有路人,死機就會「不過大腦地」減速。

這種不需要經過大腦思考的明顯發出指令的行為就屬於舒適區。

我們都聽過一萬小時定律。

看過《刻意練習》的人都知道,一萬小時定律準確來說是指在學習區練習的一萬小時,而非單純無意義地重複一萬小時。

你看,像一些開了很多年的貨車司機,早就練習超過一萬小時了,讓他們開F1賽車一樣會戰戰兢兢,無從下手。

這就證明在學習區練習的重要性。

在舒適區做的都是一些「不知道我知道」的事情,在學習區練習的是「知道我不知道」的事。

通過不斷在自己的學習區重複挑戰,將學習區里「知道我不知道」的事,努力化為不用過腦子也能做好的「知道我不知道」的事,這個過程,就是具象的成長。

說了這麼多,想必大家都蠢蠢欲動,想快點挑戰一下自己的「舒適區」。

不要急,還有最後一件事。

最重要的只有一件事:認知

這世上有很多我們不能理解的事。

你不能理解為什麼有人會花5000塊問王思聰一個最多只有60秒的問題,不能理解為何有人因為追不到劉德華去跳樓自殺。

我們一個月幾千塊工資的人也不能理解,有人一小時賺的比我們一年都多。

這些都是認知差異。

我們所有的學習行為,本質上都是在縮小認知差異。

打磨認知本來是件孤獨痛苦的事兒,打磨成長卻是件自得其樂的事。

如果你想突破狹隘的閱讀認知範圍,突破知識局限,擴大認知面積,推薦大家閱讀能提升認知能力的書。


可能它沒有小說的情節引人入勝,沒有名著導讀那樣成為飯後談資,但是,這卻是一本能提升自己認知的好書。

如果堅持讀下來,一定會給你意想不到的收穫。

未來已來,只是尚未流行。

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我們殺雞用牛刀。

縱使千般低回,萬種寄託,新物種仍舊呼之欲出。

正如那句話:我們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