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少壯努力,老大也會徒傷悲的時代(教你如何快速學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古人云,「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可是現如今,就算你少壯再努力,老大了也會徒傷悲。
我和很多人一樣,勵志勤奮學習,給自己制定了年度小目標,一年要閱讀至少50本書。
於是,計劃每周開始閱讀一本書,以一本書200頁算,一周7天,每天要求自己至少閱讀20頁。
那怕自己很累了,至少也要翻開書看一看。
聽起來,感覺確實不錯,是個上進的好孩子,可是你要問我讀過哪些書,都講了些什麼?我很多都答不上來。
現在看來,我的學習雖然不能說沒用,但是效率極其低下。
這讓我感覺很痛心,寶寶心裡苦!
最近,訂閱了古典老師的《超級個體》,讓我明白了什麼叫認知效率,如何高效的快速學習?
以下是我的理解、認識和摘錄的幾個高效學習關鍵點,希望能可以和你一起,脫離低效的勤奮學習。
讀書越多越好嗎?
在知識匱乏的年代、非終身學習年代,學肯定比不寫好。
但是,在今天知識爆炸、終身學習時代,要比的不是學不學,而是認知效率。
同樣的認識資源投入,不同人會有不同的回報,這就是認知效率的不同。
低水平的人,做的是低水平的勤奮。
牛人之所以是牛人,是因為他們在最精華的資源上,以高很多倍的認知資源來學習。
如何提升認知效率?
我們在學習那些能超越具體問題,揭示事物背後的規律和實質的知識,讓我們學習到的知識面能夠擴大,從而在根本上提升我們認知事物規律的能力。
這就是在提升認知效率。
而對於,如何實踐,那就需求我們要極其功利的學習。
一個新知什麼時候最有效率?
認知心理學認為成人學習有三個前提要求的時候效率最高,有目標導向、有即時反饋的最近發展區。
簡單的說—— 是那些「學了就能用,能解決問題,難度適中」的內容。
選擇學習一門功課之前,不妨也問問自己:「能解決什麼問題?如何創造機會實踐?選擇什麼資料是合適的?」
在選擇學習領域的時候,目的性、功利性再強調也不為過。
要極其功利的配置資源:
《如何閱讀一本書》中,給閱讀做了幾個分類: 娛樂性、知識性、心智性。
-
如果比作爬山——
-
娛樂性的是下坡,越走越舒服;
-
知識性的是平坡,能開動,但是略微費力;
心智提升類的是爬坡,看起來會很累,但是真的會提升腦力和理解力,理解新觀點的速度會加快——也就是我們說的,學習力增強了。
學習,需要根據認知目的不同,設定不同的目標,分配不同的資源。
另外,好的書籍是三者兼備的,不同的時間,能讀出不同的功效來。
比如說彼得•德魯克的《旁觀者》、《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比如《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窮爸爸富爸爸》,比如文學中的《西遊記》《紅樓夢》。
找到是知識的源頭:
此外,知識的源頭,就像河流的源頭一樣,知識源頭是知識發源的地方,是知識剛剛被創造出來的地方。
這裡的知識濃度和質量極高,有豐富的底層邏輯和基礎概念。
在獲取知識的時候,儘可能向知識源頭靠近,越靠近,獲得的知識越高質量,由此就會帶來,更高的認知效率。
要學會,詢問和查找重要結論的原始出處。
獲取知識之後,又該如何高效吸收?
首先介紹到「學習金字塔」,學習金字塔展示了7種不同的學習方式,以及他們和記憶率的關係。
從上到下分別是聽、讀、聽加讀、看別人示範、參與討論、自己實踐以及教會別人。
越是多感官參與的、越是自己深度沉浸其中的,記憶效率也越高。
學習效率在50%以上的,都是團體的、主動的學習。
還有一種方式能提高你的認知效率——費曼技巧。
簡單來說,就是通過教別人自己來學,而且用最簡單、最簡潔的方式。
簡單是因為你找到了核心概念,簡潔是因為你沿著底層邏輯來推論。
至於講得形不形象——就靠生活體驗和口才了。
(也是金字塔中的第7層,教會別人)
一個知識,底怎麼才算學會了?到底如何檢驗?關鍵看你輸出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