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水平的勤奮,你永遠不能成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今天知識爆炸,終身學習時代,要比的不是學不學,而是怎麼學!

同樣的認知資源的投入,同樣讀一百本書,會有完全不同的回報,這就是認知效率的不同。

認知效率低的人都在做低水平的勤奮。

牛人真正的秘訣是在最精華的資源上,以高很多倍的認知資源來學習,所以認知效率是我們的很多倍。

讀一本書,牛人是讀這本書海拔4000米以上的內容。

比如這本書在我看來是鮮活的,凹凸不平,的立體的。

再比如讀這本書要透過這本書跟作者進行交流,讀這本書就好像是在採訪這個作者,要讀出書中沒有寫出來的那種五官的感受感動......

用什麼樣的思維去讀一本書,決定怎樣的認知效率。

①極其功利的,少讀書。


認知心理學家認為成人學習有三個前提要求的時候,其效率最高:有目標導向,有及時反饋,處於最近發展區。

簡單的說,能解決當下的問題,學了有地方應用,知識的難度適中。

有一個例子是,微信有些標題黨,比如《不看這篇文章,就錯過了一個億》,他利用憑空創造出一個問題,一個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然後你點擊這個文章進去看,但是你回頭思考一下。

即使真的是遇到了能讓你獲得一個億的方式,這是你學了就能夠馬上應用的東西嗎?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講一個理論。

我們從小學開始,所有的問題都不用我們來提出,我們是根據一個問題來尋找解決方式。

例如說有一道數學題,然後我們需要來解答,根據已有問題作出解答是我們12年教育的一種考試的思維,這也是國內本科生的一種思維。

那研究生的思維是,觀察現象,發現一個問題,將一個問題提出來,尋找解決的方法。

也就是說我們當前的這種教育的方式讓我們缺失了發現問題的這種能力,我們就只會偷懶的去解決問題,所以當有一個人對你拋出問題的時候,你會沒有思考的去解決這個問題,不管他是不是符合你的需求,你都會去解決它。

這是我們思考力缺失的表現。

我們可以關掉朋友圈一個月,然後功利學東西。

從自身的問題出發,從自身的需求出發,從你能夠實踐的領域出發去提出問題,去找適合的認知材料進行學習。

這就是功利性,少讀書。

②極其功利的,配置資源。

閱讀可以分三種類別:娛樂性閱讀,知識性閱讀,心智性閱讀。

比如說爬山,

娛樂性閱讀是下坡,越走越舒服,越讀心情越舒暢。

知識性閱讀是平坡,開動大腦思考,但略微費力。

心智性閱讀是爬坡,看起來會很累。

但是會提升理解力,理解新的觀點的速度會加快,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你的學習能力增強了。

就比如一個人推一個大石頭上山,心智提升類閱讀就是推著石頭到山頂的這個爬坡過程。

他是在給石頭積累重力勢能,等到他到達山頂積得了大量的勢能的時候,把它推下坡,它就具有巨大的動能,去爆發,去實現個人的價值。

有些人說讀不懂,有些書晦澀難懂,其實真正提升我的東西並不會讓我的思維這麼舒服這麼好受。

要想真真正正地突破自己的思維框架,那是要做出一定的努力要突破大腦的局限。

學習其實也一樣,我可以根據認知目的的不同設定不同的目標,分配不同的認知資源材料。

比如我未來一百天暑假的認知資源配置情況如下:

認知性閱讀:演講,寫作書籍,微課,微信群,線下書友(採訪),為了培養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

提高心智的認知難度很大,屬於攻讀。

需要有大段的時間系統地閱讀。

我一般放在早晨或深夜睡前。

而且要配置高人朋友討論以及實踐的環境。

例如我加入了22天剽悍行動營,每天晚上可以跟很多大神一起交流,得到一些指點。

知識性閱讀:各種行業的調查報告,行業的論壇,微信群,朋友圈,大量的相關類書籍。

知識性閱讀的目標就是知道某事。

所以特別適合碎片化學習和社交性學習。

認知資源配置可以是上下班的路上,用碎片化一刻鐘時間,檢索式的讀。

實在不行就拜託別人讀,然後跟他在咖啡廳交流。

讀時迅速判斷是不是有用的知識,然後決定自己涉入該知識點的深度。

娛樂性閱讀:《目送》,《親愛的安德烈》,刷朋友圈,看電影,看歌劇,看綜藝節目,聽歌,聽演唱會。

娛樂性學習,主要用來放鬆陶冶,認知資源可以很低。

兩次談事之間讀一些書,換換腦子的感覺,換一種心情。

看書,看累了可以去樓下看看電視劇,每周周五晚上固定的去電影院看一場新的電影,每周一次專門去吃地道小店美食,每周一兩次去健身房,每周一兩次去跑跑步聊聊天,每周一兩次去跟老朋友碰個面,去喝個咖啡閒聊......

一定要強忍住買書的慾望,極其功利的分配資源。

從我自己的需求出發,區分三種閱讀,設定目標,合理分配資源。

③帶著問題讀,而不要從第一頁開始讀書。

您旅行的時候會和出車站的第一個人一直聊天,希望能夠找到這個城市最好玩最有趣的景點嗎?顯然不會,而你先是會看看地圖,然後找幾個好的地方,然後打車直接過去。

選書更好的方法是:先上中文的豆瓣看書評,上亞馬遜看英文版的書評。

平行的比較多本,然後選擇一本。

再看目錄,知道書的大概的內容和框架。

然後再看具體的章節,帶著問題直接切入要讀的章節。

這樣花大概15分鐘時間來選書,比起我一開始從第一頁開始看一本不知道不了解的書,花上好幾個小時閱讀裡面內容,更加值得!這就是認知效率的提高。

極其功利的讀書,按需分配來讀書,帶著問題不從第一頁開始讀書。

有了目的性,認知資源以及帶著問題讀,這三個篩子。

要讀的書應該少掉75%,閱讀的速度至少會提升一倍,不會有太多的不相關的知識煩惱到我了。

最後來說一下理論,為什麼很多人都做不來這三點?因為人的大腦是一個認知的吝嗇鬼,我們本能地選擇最簡單最不耗腦子的方式進入。

那就是拿起一本大家都在看的書,說讀書總是沒錯,大家都在讀,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樣,尋求閱讀的獎賞。

因為我們小時候總是被灌輸這樣的概念,讀書總是沒錯的,多讀一點書,父母會多認同,如果一個孩子在讀書的話,父母會認為這個孩子是好孩子,從小時候我們就有這種思維定勢。

而功利的讀書法,在閱讀獎賞之前選擇延遲滿足。

先找到目標,分配好資源,帶著問題進入,就這三步,就讓我跑贏90%的讀書人。

好的方法,都是逆人性,對抗大腦惰性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