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一生九合諸侯、威震天下,為何卻落得淒涼下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洛薩爵士

一、異姓首封

臨淄作為齊國古都綿延六百餘載,可謂渢渢餘烈,洋洋大哉!

一切還得從3000年前武王克殷說起。

滅商之後,面對中原殘局和羌戎困擾,武王姬發深感憂慮。

但此時還有一件大事等著他定奪,那就是如何安置手下的功臣謀士。

《史記·周本紀》記載了武王分封的情況,主要有齊、魯、燕、管、蔡,其餘的各自受封。

「(武王)於是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

封尚父於營丘,曰齊。

」尚父就是指的姜太公。

受封的主要功臣中,只有姜太公是異姓,而且是首封,連周公也只能屈居次席,封於曲阜,為魯國。

西周都城鎬京大致位於今天的西安,武王為什麼把自己的「尚父」封到千里之外的齊國?

《史記·齊太公世家》中的一段話值得我們注意:「營丘邊萊。

萊人,夷也。

也就是說,當時的齊國幾乎屬於東夷的範疇

從地圖上看,魯國恰好是設在中原和齊國之間的一道屏障,這是巧合還是刻意為之?

關於分封這件事情,武王有沒有找人商議過,他出於什麼考慮,我們已經不得而知。

但封疆拜國之事,關乎江山社稷千秋萬代,非同兒戲,顯然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作出的決定。

於是,我們結合當時的背景,武王或許是這麼考慮的:

首先,封姜太公到齊,可以幫助自己鎮守東夷,以姜子牙的水平,這件事並不難。

其次,封弟弟周公到魯,可以幫助自己監視殷商遺老,因為紂王的這些後代不那麼讓人放心(事實證明,武王死後,這些遺老確實鬧出了亂子),雖然周公一直沒有到魯國就任,但恰恰是周公平息了叛亂。

事情或許遠不止如此吧。

我們或許不應該懷疑武王對姜尚的信任,但翻閱史書,但凡那些把帝王心術和君臣關係設想得過於單純的人,無論是旁觀者還是當事人,都會落得一個十分尷尬甚至悲慘的下場。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句話應驗過太多的兔死狗烹和英雄氣短。

真相如何已經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從姜太公始,齊國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從一個蠻夷之地逐漸演變成物資豐饒的東方大國。

屬於齊國的時代,馬上就要到來了。

二、大國崛起

「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齊國很快崛起,後來又協助周天子平叛「三監之亂」,周康王下詔書命令姜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

」也就是說,此時,齊國獲得了天子賦予的征伐特權,普天之下,有誰不服的,你就可以征而討之!

簡直就是世界警察啊!

此後幾百年的時間裡,各諸侯國忙著發展自己的國力,齊國也不斷壯大,偶爾有點小內亂,但也不痛不癢。

如果永遠不痛不癢下去,歷史就不能稱之為歷史了,總會有些不安分的人,來給歷史搔搔癢。

這個人終於出現了,他就是齊僖公的兒子齊襄公。

三、千夫所指齊襄公

或許,相較於自己的弟弟小白(齊桓公),齊襄公在歷史課本中的出鏡率很少,但這傢伙製造緋聞的能力在當時絕對無出其右。

最大的緋聞是,齊襄公沒有即位時,就和妹妹文姜保持著亂倫關係,後來妹妹嫁給了魯桓公。

十五年後魯桓公攜夫人造訪齊國,齊襄公和妹妹舊情復燃,結果被魯桓公發現,齊襄公隨即謀殺了魯桓公。

一場不倫之戀,演變成了外交事故。

齊襄公把殺手彭生推出來當了替罪羊,然後繼續保持著和妹妹的約會。

《左傳》中記錄了齊襄公與文姜幽會的每一次記錄,直到齊襄公臨死前一年,他還在約!

《左傳》用了三個字來評論:書,奸也!意思就是,記錄這些事,就是為了揭露姦情!

可以想像,荒淫到這種程度,下場估計好不了。

齊襄公十二年的冬天,他被自己的堂弟公孫無知殺死。

後來,就有了公子糾和小白急奔回國的故事。

四、偉哉管夷吾

齊國的強大,永遠繞不開一個人,那就是管仲,而說到管仲,也永遠繞不開另一個人,那就是鮑叔牙。

管仲和鮑叔牙是年少相識的小夥伴,管仲自小家道中落,鮑叔牙則家世顯赫,父親是齊國大夫,管仲老欺負鮑叔牙,鮑叔牙卻從不介意。

後來管鮑二人分別輔佐了公子糾和小白。

問題來了,他們這麼好的友誼,為什麼會各為其主?以他們的頭腦,難道意識不到以後可能面臨奪位之爭嗎?屆時朋友之情該置之何地?

《管子·匡君大匡》中,記錄了管仲、鮑叔牙和召忽三人的一段對話。

談話發生的背景是鮑叔牙被任命為公子小白的老師,而鮑叔牙並不想干。

因為當時齊僖公有三個兒子:諸兒(即齊襄公)、糾、小白。

諸兒是嫡長子,有繼承優先權,而管仲和召忽已經在輔佐糾,小白是最不被看好的一個。

鮑叔牙覺得讓自己當小白的老師,有點意見,他說: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

現在國君知道我不行,才讓我去輔佐最不可能當國君的小白,我不想就任。

於是,召忽和管仲來找鮑叔牙談話,召忽的意見是,如果你要真不想干,我就說你病之將死,國君就不讓你出來幹事了。

管仲說,不行,將來繼承王位的不一定是誰,你怎麼就輕言放棄了呢?諸兒品行不端,前途如何說不定。

將來統治齊國的,不是糾就是小白,而糾的母親全國人都很厭惡,小白為人卻有遠謀。

將來小白即位可能性很大,不是你鮑叔牙安定國家,還有誰呢?

召忽說,我現在輔佐糾,君辱臣死,如果糾被奪取君位,我不會苟活!

管仲說,我是臣子,侍奉君主不會有二心,但是我不會因為個人原因去死,讓我死的原因只有三個:國家破、宗廟滅、祭祀絕,否則,我就一定要活下來,我活下來,齊國就一定有利!意思就是將來無論是誰當齊國國君,我都會活下去,讓齊國強大才是我的終極目標。

所以你鮑叔牙一定要出來輔佐好小白!

我們通過這段對話,大致能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三人對齊國將來的走勢已經有了初步的預判,而且管仲的洞見相當超前,他基本預見了齊襄公諸兒的命運,也預見了小白即位的可能性很大,所以,他極力主張鮑叔牙輔佐小白。

第二,三人的對話基本預示了各自將來的命運。

小白後來即位,向魯國索要糾的首級,並要求把管仲和召忽綁到齊國,召忽盡忠自殺取義成仁,管仲最後被鮑叔牙引薦給了齊桓公小白。

第三,管仲讓鮑叔牙輔佐小白,或多或少為將來自己輔佐小白埋下了伏筆,可謂老謀深算,管仲的謀略確實過人。

事情發展果如管仲所料,諸兒失身亡國,糾在與小白的較量中敗下陣來。

小白登上齊國國君寶座,管仲被鮑叔牙引薦給了齊桓公,從此,齊國真正踏上了通往霸主的道路。

關於召忽與管仲的選擇,前人有言:召忽之死也,賢其生也;管仲之生也,賢其死也。

就是說,召忽死,賢於他活下去,而管仲活下去,賢於他死掉。

五、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管仲拜相,開始發展民生,同時改革政治與軍事制度,齊國從內亂迅速走向小康,繼而迅速壯大。

司馬遷用一句話概括了齊國的強國之路:「連五家之兵,伸輕重魚鹽之利。

」然後「齊民皆悅」。

想深入了解齊國的強大,必須研讀《管子》,這部著作為後人了解管仲的治國理念提供了參考。

那麼綜合國力上來了,是否就意味著霸主就是齊國的呢?答案是否定的。

前車之鑑如鄭莊公,雖然在春秋時期率先崛起,但無論是當時的周天子,還是各諸侯國,一直到後來正統的史學家,都不稱之為霸主。

原因何在?因為他沒有講究外交策略。

齊國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到位。

第一,守信義而惠諸侯

舉兩個例子,第一件是齊桓公和魯莊公會盟,結果魯國不按套路出牌,殺出個曹沫來,把匕首架到了桓公脖子上,要挾齊國歸還侵占魯國的地盤,沒辦法,桓公答應了,但後來怎麼想怎麼憋屈,管仲就勸桓公:如果你背信殺了曹沫,你出了一口氣,但諸侯國怎麼看你?桓公回去後就把以前和魯國打仗贏來的地盤還給了魯國,桓公在諸侯國中威信大增。

第二件事,桓公做的更仗義。

燕國被山戎侵擾,桓公出兵幫助燕國一口氣把山戎打回了老家,燕國小弟感激涕零,燕莊公送大哥出境,結果燕莊公送的太遠了,一直送到齊國境內,這下桓公說了:「兄弟,按照周朝禮儀,諸侯相送不能出國境的,我不能陷你於不義。

」於是大手一揮,就地劃界,你送過來的地方,都歸你了。

這麼豪爽的大哥,各諸侯國聽說了之後就更服齊國了。

第二,奉天子以令諸侯

光把兄弟拉攏過來還是不夠的,雖然周室衰微,但畢竟是天下之主,要稱霸諸侯,必須以周室之名,這樣即便是討伐那些不聽話的諸侯,也就名正言順了。

公元前681年,也就是曹沫劫桓公逼齊國歸還失地那一年。

國際上都發生了哪些事情呢?周莊王掛了,宋國發生了內亂宋湣公也掛了,且各自都立了新君,但地位都不牢固。

一般人在這種情況下,估計也就送個花圈弔唁一下死者,再對剛即位的國君表示一下祝賀就完事了,但是管仲不一樣,他敏銳地捕捉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他告訴齊桓公,如今天下大亂,各諸侯國不朝周室,不遵周王,不大像話,周天子剛剛即位,宋國也是剛剛經歷內亂立了新君,他們的地位都不牢固,您現在要趁機向周天子提議,請周天子下旨讓齊國主持一次諸侯會盟,主題就是各諸侯國一定要尊周室、行王道,如果有不尊周室的,大家就共同討伐他,如此,霸業可圖矣。

於是齊桓公就按管仲說的做了,周天子非常渴望有個大諸侯國給衰微的周室撐腰,二話不說就答應了,於是齊國廣發英雄帖,邀請諸侯國在北杏會盟。

雖然這次會盟到場的只有五個諸侯國,規模也不大,但意義非凡,因為以前只有周天子才有權力召集諸侯國,如今卻是齊國來發號施令,主持會盟。

這次會盟,奠定了以後齊桓公稱霸的基本方略,就是奉天子之威以令諸侯,哪國不尊周室,就由齊國組織盟友討伐之,周朝希望有人撐腰,小諸侯國願意攀附強大的齊國,齊國可以藉此進一步提升影響力,一石三鳥,這是齊國在稱霸路上一次重要的嘗試,從此齊國稱霸的序幕正式拉開!隔了一年,齊桓公又在鄄城大會諸侯,成為齊桓公稱霸的標誌性事件!從此,齊桓公開始了長達幾十年的稱霸,公元前651年,桓公在葵丘會盟,齊國和桓公個人達到了霸業的巔峰。

縱觀齊桓公一生,在位四十多年可謂是雄才偉略一路高歌。

他生活的時代,周天子的威望更加衰弱,諸侯國內部篡權政變此起彼伏,諸侯國之間兼并戰爭烽火不休,周邊少數民族入侵頻繁,華夏文明面臨空前危機。

亂世出英雄,在管仲的輔佐之下,齊桓公果斷打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真正意義上的首位霸主。

同時期的晉國正遭受空前的內亂,秦國苦於無法東向中原,楚國正忙於擺脫蠻夷身份修好諸侯,唯獨東方的齊國振臂一呼,響者雲集,風頭一時無兩。

可惜的是,管仲死後,齊桓公沒有聽他生前的勸告,繼續寵幸三個小人,最終導致五公子各樹黨羽,齊國大亂,桓公屍體停放67天無人下葬,蛆蟲滿身,一代霸主落得如此淒涼下場,讓人唏噓不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尊王攘夷——齊桓公

上次我們講到莊公箭射王肩小霸春秋,天子威嚴掃地,諸侯列國不再朝貢。至公元前681年春秋時期又一位霸主齊桓公在歷史的進程中留下了絢麗的一筆,與莊公不同的是,前者挑戰天子權威開啟亂世之端,小霸春秋,...

《古鄴滄桑》連載二

第二章春秋·戰國篇齊桓公築鄴謀霸鄴城,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齊桓公所築,最早文字記載是在《管子》一書中有這麼一句:「築五鹿、中牟、鄴、蓋與牧丘,以衛諸夏之地,所以示勸中國也。」關於齊桓公築鄴城的記載

春秋第一任霸主-齊桓公

齊桓公(前716年-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呂氏,名「小白」。是歷史上第一個代替周天子充當盟主的諸侯。當時中原華夏諸侯苦於戎狄等遊牧部落的攻擊,於是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