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不小心漏掉一個人,15年後此人篡位稱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歷史上,每一個封建王朝建立之初,功臣們都會受到皇帝的忌憚,特別是通過掌握兵權來奪取政權的皇帝,對武將們的信任幾乎為零,他們生怕自武將會效法自己,奪了他的天下。

杯酒釋兵權是指發生在宋朝初期,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同時避免禁軍軍將也黃袍加身,使類似澶州兵變和陳橋兵變的歷史劇重演,篡奪自己的政權,所以趙匡胤通過一次酒宴,在酒宴中發表意見,威脅利誘雙管齊下,暗示高階軍官們交出兵權。

趙匡胤與漢高祖、明太祖大殺功臣之舉相較,被視為寬和的典範。

趙匡胤有一天召趙普問道:「從唐朝末世以來數十年,皇帝已經換了八個家族了,戰爭頻繁不休不止,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是什麼原因呢?朕想停止天下兵戈,使國家長治久安,如何才能做到?」

趙普回答:「陛下講了這事,是天地人神之福啊。

造成天下的混亂,非別的原因,就是藩鎮的權力太大,君弱而臣強罷了。

今日如想要解決這樣的情況,唯有削弱藩鎮的權力,限制他們的財政,將他們的精銳的軍隊沒收,這樣天下就會和平了。

看似趙匡胤請外姓武將們喝了一場酒,就穩固了自己的江山,可是實際上,他漏掉了一個很重要的人物——他的弟弟趙光義

同樣作為帶兵的將領,趙匡胤對外姓將軍的忌憚在他弟弟那兒一點兒也看不到。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真可謂利大弊也大。

若按國家治理、軍隊管理、統治藝術、管理技巧說,其做法顯然是不合理的、不適當的、不正確的。

在國力尚不充足、民生尚不富裕、社會尚不安定之際,採取慷國家、民生、社會之慨的做法,無疑於是在積貧積弱基礎上雪上加霜,無疑於是國弱民窮現狀下釜底抽薪。

這件奇事不僅給世人留下了「斧聲燭影」的千古謎團,也加深了趙光義殺兄篡位的嫌疑。

俗話說最堅固的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的,趙匡胤雖然排除了外姓將領篡權的可能,但是誰曾想到自己將兵權交給同姓親族一樣這麼不安全,可見權力面前,根本沒有什麼父子兄弟君臣,為了權力任何人都可能會背叛。

趙光義繼位後首先改年號為「太平興國」,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業。

任命其弟趙廷美為開封府尹兼中書令,封齊王,侄趙德昭為節度使和郡王,趙德芳也封為節度使。

宋太祖和趙廷美的子女均稱為皇子皇女,宋太祖的三個女兒為國公主。

宋太祖的舊部薛居正、沈倫、盧多遜、曹彬和楚昭輔等人都加官晉爵,他們的兒孫也因此獲得官位。

而一些宋太祖在世時曾加以處罰或想要處罰的人,趙光義都予以赦免。

趙光義即位後,繼續進行統一事業,鼓勵墾荒,發展農業生產,擴大科舉取士規模,編纂大型類書,設考課院、審官院,加強對官員的考察與選拔,進一步限制節度使權力,力圖改變武人當政的局面,確立文官政治。

這些措施順應了歷史潮流,為宋朝的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趙匡胤身上有太多的謎讓後人去揭開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祖籍涿郡。父親趙弘殷,母親杜氏。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其後郭威廢漢建周,得任東...

杯酒釋兵權後:石守信幹啥去了?結局如何?

話說趙匡胤作為後周世宗柴榮信任的大將,任殿前都點檢。這個殿前都點檢是啥官呢?直白說就是御林軍統領,九門提督,不僅管著皇帝的親軍侍衛,還兼管城門守衛。這個職位想當的重要,能坐上這個位置的人一定是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