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為何偏要定都開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宋朝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王朝,他結束了五代十國的戰亂,統一了中國大部分地區,但是周邊卻先後有著遼、金、西夏、吐蕃、大理、蒙古等國家的存在,軍事上雖然羸弱,但是在文化、經濟上卻是空前的繁榮。
公元960年,趙匡胤以北漢、契丹聯軍為藉口,帶兵行至陳橋黃袍加身,史稱「陳橋兵變」。
周恭帝被迫禪位,於是大宋建立,趙匡胤登基為帝,改元建隆。
北宋的都城在今天的開封,開封位於河南省中部地區,是豫東平原上一座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北宋和金七個王朝曾先後建國都於此,故而開封被稱為「七朝古都」。
開封城位於平原之上四周無險可守,是屬於易攻難守之地,將一國之國都建在如此之地,絕非明智之舉。
但是宋太祖為何還要將京城定在開封?
其實宋太祖也曾多次提出來要西遷,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引王禹偁《建隆遺事》,「言太祖問遷都之事,曰"吾將西遷者無它,欲據山河之勝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
「而晉王以非常有名的一句話:「在德不在險」。
使得趙匡胤也就放棄了這個打算。
後來宋太祖又提出了要遷都的計劃,但是大臣勸諫說:「開封連接運河,水路及其方便,周邊交通也是便利,漕運可直達開封,京城現在的供養大多依靠南方漕運,如果遷都,漕船到達洛陽將會不變。
」最後宋太祖也就徹底的放棄了遷都的想法。
其實眾多大臣反對遷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些大臣的家都在開封,而且在開封已經經營了多年,遷都自然會使得他們的經營付之東流,故而都極力的反對遷都。
開封無天險可守,故而只有加強軍隊的駐劄才能守衛都城。
所以北宋皇帝在全國範圍內大規模的徵兵,將大量的禁軍都駐劄在開封的周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冗兵的現象了。
北宋政府是靠兵變奪得皇位的,故而對大將們也是極其的不信任,趙匡胤在位時就杯酒釋兵權,解除了一大批將領的兵權,後世歷代皇帝也是對將領多有猜忌。
時間一長,軍隊的戰鬥力自然就降低了。
北宋雖有百萬之多的軍隊,但是作戰卻是敗多勝少。
大宋第二位皇帝為何不是趙匡胤的兒子?
宋太祖與宋太宗兄弟倆的特殊癖好
(圖來自網,如有侵權,聯繫立刪)
期待您的關注
宋太祖太精明,一出馬,竟不須一兵一卒、就已平天下!
趙匡胤下河東宋太祖趙匡胤下河東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因此也衍生出很多與之有關的民間文學作品。無論是電視劇、小說,還是唱曲戲劇,都以其為原型創作出很多優秀的作品,其中最為出名的是戲劇曲目《下河東》...
宋太祖趙匡胤為什麼不遷都洛陽或者長安?
眾所周知,宋朝時期北宋的首都在汴京,也叫汴梁,也就是現在的開封,而南宋則因為歷史原因,首都在臨安,也就是現在的杭州,開封大家應該多少都了解,屬於四戰之地,易攻難守,如果說初期定都開封還情有可原,...
要說中國歷史上哪位開國皇帝最仁慈?我想沒人敢跟他比
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封建帝王大多數都很殘暴,尤其是開國皇帝,在建立新的王朝或者王朝建立的時候,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都會實行鐵腕政策來打擊異己,耗時自己的江山永固,但是大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應該是一...
北宋傳奇人物趙普,史稱「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曠世能臣
在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位神奇人,他大器晚成,謀略過人,史稱「半部論語治天下」。短短十幾年,就從一介草根轉變為帝國的宰相,他就是趙普一個一生寫滿了傳奇和爭議的人物,無論是疑雲重重的「陳橋兵變」還...
開國皇帝為何都懼怕開國功臣:宋太祖是怎麼實現杯酒釋兵權的
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最終建立了北宋政權,因為自己曾經生活的五代時期經常發生混亂,在北宋建立後,他就確定了文治的大方向,並且對於武將兵權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北宋初年還因此發生了杯...
陳橋兵變,趙匡胤!定都開封,改元「建隆」!
公元960年(顯德七年)正月初一,風聞契丹和北漢聯兵南下,後周執政大臣范質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抵禦。正月初二,趙匡胤統率大軍離開都城,夜宿距開封東北20公里的陳橋驛(今河南封...
宋太祖是如何坐上皇帝的 宋太祖的年號叫什麼
宋太祖趙匡胤是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原來是五代十國時期周朝的臣子,可以說與當時的君主柴榮具有非常好的感情,跟隨著柴榮征戰疆場,柴榮也算得上是一代明君,對雄才大略的趙匡胤也是非常的器重與青睞,可以...
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宋太祖竟然怕史官?
宋太祖趙匡胤是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原來是五代十國時期周朝的臣子,可以說與當時的君主柴榮具有非常好的感情,跟隨著柴榮征戰疆場,柴榮也算得上是一代明君,對雄才大略的趙匡胤也是非常的器重與青睞,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