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雲十六州,兩宋皇帝為此背了幾百年黑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兒皇帝」石敬瑭——兩宋時期,中原地區屢遭胡人鐵騎長驅直入的罪魁禍首

兩宋時期,北宋和遼,南宋和金對峙長達二百多年,被後世的很多歷史學家稱為我國歷史上又一個南北朝並立。

但和南北朝時期,南朝和北朝以長江為天險,彼此間少有攻守不同,兩宋時期,無論是北宋和遼,還是南宋和金,中原漢族政權總是干不過北方遊牧民族政權,屢屢遭到北朝(遼、金)的入侵,而且每次入侵,北朝胡人鐵騎都能輕而易舉地長驅直入中原,中原百姓慘遭踐踏。

圖-幽雲十六州

每每探及原因,人們往往把原因都歸集在兩宋的統治者不思進取、苟且偷安和兩宋的軍事制度重文輕武、文臣守邊上來。

這得確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拋開兩宋統治者的態度不談,兩宋的軍事制度和宋軍的戰鬥力確實存有問題。

眾所周知,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原是後周大將,後來在陳橋發動兵變,黃袍加身,做了北宋的皇帝。

武將出身當了皇帝的他深知武將擁兵自重的厲害,於是當了皇帝後,他便「杯酒釋兵權」,奪走了石守信等開國武將的兵權,實行「禁軍制度」,把精銳部隊嚴嚴地控制在中央,控制在自己手中,而邊疆的軍事戰鬥力積貧積弱。

為防止邊疆武將叛變,他改成了文臣守邊,當然守邊的文臣中也不乏一些優秀的軍事指揮者,范仲淹就是其中的典型,但終究是些書生,在戰亂年代百無一用,就連范仲淹在《漁家傲﹒秋思》都說:「寧做百夫長,勝做一書生。

」宋軍在邊疆的戰鬥力本來就弱,再加上宋朝缺馬,宋軍缺乏有戰鬥力的重騎兵,因此每遇到遼金的重騎兵,兩宋軍隊基本上沒甚抵抗力,任由胡人鐵騎長驅直入,中原百姓任由人家踐踏。

圖-北宋

當然戰爭講究天時、地利、人和。

北朝胡人能夠屢次長驅直入中原,不僅與兩宋的軍事制度和軍隊戰鬥力有關,還與那個後晉「兒皇帝」石敬瑭又很大的關係,與他獻遼「幽雲十六州」又莫大的關係,正是石敬瑭以及他的可恥行徑給中原百姓買下了深深的禍根。

石敬瑭,西突厥後裔沙陀部人。

其父臬捩雞於後梁時依附晉王李克用,隨從征戰有功,官至洺州刺史。

石敬瑭為何姓石,史無記載,也無需考證。

石敬瑭生活的五代十國時期是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軍閥混戰,弱肉強食,是一個造就草莽英雄的時代。

石敬瑭沉默寡言,作戰勇敢,在李存勖(後唐開國皇帝——唐莊宗)起兵反梁時,就曾率領十餘名騎兵奮勇突圍捨身救過李存勖,由此名冠三軍。

後來在胡柳之役中,又隨從李存勖的養子李嗣源(後唐明宗)於危機之中擊敗梁兵,為其解圍,因此深得李嗣源的喜愛,李嗣源還把自己的女兒即後來的永寧公主嫁給了他。

石敬瑭跟隨岳父混得不錯,還帶領了一支軍隊——左射軍,掌握了一定的兵權,為日後的兵變打下了基礎。

圖-南宋

926年,成德軍節度使李嗣源奉莊宗之命討伐趙在禮在貝州的反叛,結果行軍途中,士兵譁變,劫持李嗣源,逼其造反,女婿石敬瑭也從旁鼓動,分析利害,李嗣源無奈,只得倒戈,在洛陽即為,是為唐明宗。

石敬瑭因其有功,被封為保義軍節度使,賜號為「竭忠建策興復功臣」,兼六軍諸位副使,掌握重兵。

皇帝輪流轉,明年到我家。

在那個武將橫行,動不動就兵變當皇帝的動亂年代,本就不是什麼好鳥的石敬瑭也是一個野心勃勃的陰謀家,不甘心只做良將賢婿的他也做著自己的皇帝夢,夢想著有朝一日也能噹噹中原的帝王。

然而,同樣靠兵變奪去皇位的後唐明宗李嗣源似乎懂些「馬上得天下而馬下治天下」的道理,在位七年,勤於政事,不溺聲色,不樂遊獵,愛人恤物,深為眾人愛戴,石敬瑭見老丈人的主意不好打,無機可乘,便規規矩矩做起了自己的官吏。

圖-北宋世界地圖

正是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

只要有野心,機會遲早會到來。

933年明宗在疾病折磨和愛子李從榮兵變打擊中一命嗚呼。

明宗第五子、宋王李從厚聯絡宦官,先發制人,取得皇位,是為唐愍帝,愍帝大概不是做皇帝的料,他無力控制動亂的局勢,最後被明宗養子鳳翔節度使、潞王李從珂廢殺。

李從珂即為,是為後唐廢帝。

石敬瑭的機會終於等來,他上書指責身為養子的廢帝無權繼位,要求立許王李從益為帝,愍帝不肯,下詔剝奪石敬瑭官爵,並調兵討伐。

石敬瑭急忙一邊應戰,一邊派密使向契丹求援,並承諾,事成後,願向契丹稱臣,並以父禮相待,也就是45歲的石敬瑭要認34歲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為爹,還許諾自己當了皇帝願意將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的土地獻給契丹。

部下劉知遠(後來兵變當了後漢皇帝)覺得稱父割地太過分,說道:「稱臣可矣,認父事之太過,厚以金帛賂之,自足致其兵,不必許以土田,恐異日大為中國(中原)之患,悔之莫及。

」劉知遠好歹有些人的尊嚴、民族正義感和責任感。

石敬瑭已為當皇帝鬼迷心竅,不顧勸阻,一意孤行。

就此石敬瑭在契丹的軍事幫助下當了後晉皇帝,他履行承諾,認比自己小11歲的耶律德光為爹,並將幽州、薊州、瀛洲等十六州(今北京、天津、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地區)給了契丹,並答應每年向契丹納帛三十萬匹。

這就是「兒皇帝」石敬瑭獻遼「幽雲十六州」當皇帝的大致經過。

圖-清明上河圖

中原漢族政權與西、北方遊牧民族政權對抗由來已久,從秦漢時期抗擊匈奴,到明朝防禦瓦刺、韃靼,中原漢族與北方遊牧民族的征戰從未中斷。

為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中原漢族在秦朝時期開始修築長城,後來歷朝歷代都擴建和加固,直到明朝形成了今天我們所見的萬里長城。

位於華北北部的燕山無疑是中原黃河流域的天然屏障,以燕山為依託修建的長城要塞在抵抗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中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昧了良心的石敬瑭為了自己做皇帝,為了自己的安危榮辱,置中原百姓於不顧,無恥地將「幽雲十六州」割讓給了遼國,這無異於引狼入室,後患無窮。

中原政權沒有了「幽雲十六州」,中原地區也就失去了燕山這座天然屏障,以燕山修建的那些長城要塞也就失去了功用,再加上兩宋積貧積弱的軍隊戰鬥力,胡人鐵騎入侵在一馬平川的中原地區就像無人之境,長驅直入,任意踐踏,中原百姓慘遭蹂躪。

石敬瑭獻遼「幽雲十六州」當了皇帝,獲得榮利只是一時,然而給中原百姓帶來的禍患卻延續了數百年,這樣一位可恥可恨的民族敗類必將臭名昭著,遺臭了千年之後,還將繼續遺臭下去。

圖-清明上河圖

本文屬中華書會團隊作者馬峰原創作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兒皇帝」認賊作父,痛呼燕雲十六州

石敬瑭(892年4月20日—942年9月11日),即後晉高祖,五代十國時期後晉開國皇帝。年輕時樸實穩重,寡言笑,喜兵書,重李牧、周亞夫之行事,隸屬李克用義子李嗣源帳下,後梁朱溫與李克用、李存勖父...

陳橋兵變背後的故事,止戈

陳橋兵變發生在公元960年,後周柴榮公元659年去世,英年早逝才34歲。陳橋兵變的過程非常短和迅速,960年的大年初一報契丹來犯,倉促之間派殿前都點檢趙匡胤領兵出戰;初三行軍至陳橋驛,趙匡胤黃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