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了幽雲十六州,除了石敬瑭,還有一個人要承擔責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公元916年,河東之主李存勖與後梁名將劉鄩[xún]大戰於清平。
李存勖的軍陣還沒列好,老辣的劉鄩就引兵掩殺過來,打得李存勖措手不及。
眼看兵敗如山倒,當此情勢危急之時,河東軍一員驍將策馬而出,帶領十幾個騎兵沖入後梁軍陣之中,「橫槊深入,東西馳突,無敢當者」,李存勖由此得以保命,從容撤退。
戰後,李存勖大讚此將威猛,親手餵他吃酥,並拍著他的背說:
「將門出虎將,此言不差矣。
」
由是此將一戰成名,享譽軍中。
此將何者?太原石敬瑭也。
1. 初露鋒芒
公元892年,石敬瑭出生於沙陀族武將之家。
其父石紹雍,胡名臬[niè]捩[liè]雞,「善騎射,有經遠大略,累立戰功」,在河東軍中與名將周德威齊名,歷任平、洺[míng]二州刺史,在河東算是軍政大員了。
與古代眾多帝王相似,石敬瑭出生的時候,也有「白氣充庭」的異象。
長大後的石敬瑭,性格沉穩寬厚,不苟言笑。
受家庭的影響,石敬瑭自幼習武,跟其父一樣善騎射,又熟讀兵法,以李牧、周亞夫為榜樣。
身為大將之子,又是善騎射,又是讀兵法,年輕的石敬瑭很快進入了代州刺史李嗣源的視野。
李嗣源對他很是器重,不僅把愛女嫁給了他,還把他推薦給自己的兄弟,後來的河東之主,也就是後唐開國皇帝李存勖。
從軍後的石敬瑭,被岳父李嗣源授命統領親兵精騎,號為「三討軍」,成為李嗣源的心腹。
從此,石敬瑭便為了河東李氏的天下,隨軍東征西討。
清平之戰之後,河東軍與後梁劉鄩再度酣戰於莘縣,當時石敬瑭與岳父李嗣源一起陷陣。
石敬瑭仗劍殺敵,在敵陣中往來衝突,不僅保岳父周全,更幫助河東軍再敗劉鄩。
公元919年,河東軍進攻黃河岸邊的楊劉,不想戰鬥時李嗣源中了後梁軍的埋伏,倉促撤退。
這次又是石敬瑭率部殿後,擊破後梁軍五百餘騎兵,使李嗣源全身而退。
在為李氏征戰的歲月里,石敬瑭多次衝鋒陷陣,救主於危難之際,史載石敬瑭掩護河東軍撤退時,「拔劍辟道……敵人望之,無敢襲者」。
在河東名將周德威戰死之後,李嗣源愈發受到李存勖的倚重,而石敬瑭身為李嗣源帳下的虎將,其麾下也因此成為河東軍數得著的主力部隊之一。
在河東與後梁鏖戰數年之後,一舉扭轉局勢的戰機終於送到了河東李氏的面前。
2. 助唐滅梁
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建國稱帝,國號「唐」,史稱後唐。
李存勖即後唐莊宗。
建唐之後,莊宗便派李嗣源率軍渡過黃河,偷襲鄆州。
石敬瑭率領騎兵五十餘人跟隨李嗣源偷城,鄆州梁軍渾然不覺。
李嗣源、石敬瑭等人從東門突入後,梁唐梁軍短兵相接,石敬瑭中刀,但還是像羽翼一樣保護李嗣源,與梁軍巷戰,嶷然不動直至唐軍後援趕到。
唐軍渡過黃河,拿下了鄆州,梁廷震動。
屋漏偏逢連夜雨。
偏偏這時候後梁大將康延孝叛梁降唐。
莊宗聽聞康延孝來降大喜,親自召見他詢問後梁虛實。
康延孝說了,現在的梁廷,梁主懦弱無能,專寵女婿、宦官,任用庸材為將統御三軍,而良將卻被奸佞掣肘:
「小人進任,而忠臣勇士皆見疏斥,此其必亡之勢也。
」
莊宗一聽康延孝這麼說,心中甚喜。
然後康延孝接著又說了,說我在梁廷的時候啊,聽朝中議論軍略,不久之後梁廷便會大舉興兵,一路攻太原,一路攻鎮州、定州,一路攻鄆州,而現在梁廷的主力即將從汴州出發,渡過黃河北上,牽制魏州唐軍主力。
聽到這,莊宗高興不起來了,轉喜為懼,忙問該怎麼辦。
康延孝回答說:
「梁兵雖眾,分則無餘」,雖然梁軍總兵力很大,但由於是分路進攻,所以沒什麼可擔心的。
我願帥鐵騎五千直取汴州,避實擊虛,如此天下可定。
莊宗聞此言大受鼓舞,又問策於帳下頭號謀士郭崇韜,郭崇韜也堅持讓莊宗奇襲汴州。
於是定策,在中都之戰摧毀梁軍王彥章部之後,李存勖便命李嗣源帥麾下騎兵,不做修整,拋棄輜重,直趨汴州。
李嗣源於是便率領石敬瑭等眾將向汴州開進,一路上後梁果然如預想的那樣防備鬆弛,唐軍幾乎不廢吹灰之力就趕到了汴州城下。
此時的汴州,因為軍隊都派出去了以致無兵可守。
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建梁,不想僅僅過了16年便社稷傾覆:後梁滅亡。
滅梁之戰,李嗣源是當之無愧的首功,而李嗣源帳下,又以女婿石敬瑭、養子李從珂功勞最大。
而石敬瑭為人低調,「不好矜伐」,從不誇耀自己的軍功,以致在莊宗朝,石敬瑭的地位並不顯赫。
3. 擁立明宗
後唐攻滅後梁之後,迅速壓制後梁境內州郡。
在郭崇韜率軍攻滅前蜀王氏政權之後,後唐的版圖拓展到了巴蜀之地,成為五代中勢力最大的一個。
然而就在功成名就之時,莊宗李存勖變了。
最愛君讀書時學過一篇課文,北宋歐陽修寫的《伶官傳序》,裡面說得很明白: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
當四面環敵之時,李存勖一刻也不敢放鬆,對人對事絲毫不敢怠慢;但當天下初定,大功告成之時,李存勖卻寵信伶官,沉迷演戲難以自拔。
對後宮放縱,隨便皇后插手政治,對功臣猜忌,動輒便殺。
以致後唐上下,人心惶惶,君臣之間相互猜忌。
石敬瑭在莊宗朝沒有發達,是他的幸運,因為發達起來的那些人,幾乎都被莊宗幹掉了。
比如勞苦功高的郭崇韜,在平蜀之後即被殺害,而滅梁功臣李從珂則遠貶石門。
後唐的軍鎮主帥,「疑懼而叛」者,此起彼伏。
公元926年,魏博天雄軍亂兵發動兵變,欲挾持主帥楊仁晸[zhěng]叛亂,楊不從,亂兵殺之,又逼趙在禮為帥,趙在禮從之。
叛軍攻入鄴城,汴京震動。
莊宗派人去招撫,然無功而返,朝野上下議論紛紛,皆認為非李嗣源不能勝任。
於是莊宗便又派李嗣源前去平叛。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當李嗣源率軍走到半路時,自己的軍隊也發生兵變了,眾軍士紛紛請求李嗣源在河北稱帝。
李嗣源大驚,斥責眾軍士曰:
「自吾為帥十有餘年,何負爾輩!今賊城破在旦夕,乃爾輩立功名、取富貴之時。
況爾天子親軍,返效賊耶!」
但叛軍畢竟人多,李嗣源只好假意答應,想找機會脫離叛軍,自己一人回朝,向莊宗李存勖說明情況。
石敬瑭知道這事兒以後,對李嗣源說了一句話,點醒了岳父。
石敬瑭說:
「豈有軍變於外,上將獨無事者乎?」
哪有軍隊叛亂,而領軍的將領卻能在朝廷面前安然無恙的?
李嗣源心想也是,畢竟前面那麼多有功之臣,皆因猜忌,或者被殺,或者被貶,或者被逼得造反。
如今軍變已成,就算自己回去面聖,又有多大可能讓皇帝相信自己並無二心呢?
於是在石敬瑭等人的勸說下,李嗣源橫了心,反了莊宗李存勖,並命石敬瑭為先鋒,率軍取汴州,直趨洛陽。
莊宗軍潰,紛紛倒戈追隨李嗣源。
莊宗無奈西奔,想與平蜀軍隊匯合再圖東進,卻不想遭遇兵變,身死伶人之手。
對此,歐陽修在《伶官傳序》中感嘆道:
「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
莊宗死後,李嗣源終登帝位,是為後唐明宗。
4. 潞王之叛
石敬瑭是明宗的女婿,而自河東與梁征戰之時,便追隨明宗,屢次於陣前救明宗性命,累立戰功;及明宗被逼參與叛亂,又是石敬瑭獻策,助明宗脫險,取得天下。
對明宗,石敬瑭勞苦功高;對石敬瑭,明宗恩寵有加。
明宗繼位後,石敬瑭累次升遷,手握兵權,恩寵富貴無以復加。
莊宗還賜他「耀忠匡定保節功臣」的名號。
君臣關係、翁婿關係好得不能再好了。
石敬瑭名滿天下。
明宗為君,史上多讚譽之詞,但在最愛君看來,明宗為政卻也有致命弱點。
在用人上,莊宗太過猜忌,以致大臣人人自危,甚至宰相也紛紛請辭,無人敢任;而明宗則太過「用人不疑」:
由於自己沒讀什麼書,不識字,明宗雖然打仗一流,但做皇帝卻十分不自信。
一朝的政治,悉數委於臣下。
以致於臣下明,則朝政明,臣下奸,則朝政亂。
公元933年,北境有敵情,當眾大臣商議派誰北上主持邊事之時,有意遠離朝政避禍的石敬瑭主動請纓。
於是明宗便將石敬瑭派往河東,掌管後唐的「龍興之地」。
臨行前,石敬瑭上奏向岳父辭行:
「臣雖微怯,惟邊事敢不盡其忠力,但臣遠違玉階,無以時申補報。
」
我雖然怯懦,但對邊事不敢不竭忠盡力,只是我將遠離陛下,無法時常與您聯繫了。
明宗聽聞「泣下沾衿」。
當年十二月,明宗駕崩。
石敬瑭聞訊,「長慟若喪考妣」。
明宗死的時候,朝政已然混亂不堪。
繼位的後唐閔帝李從厚,是個毫無爭議的庸主。
面對如石敬瑭、李從珂這樣出鎮四方的宿將功臣,李從厚百般猜忌,卻又缺乏手段。
李從珂是明宗的養子,也是長子。
早在滅梁之戰時就已戰功卓著,明宗繼位後受封潞王,此時正鎮守鳳翔。
此人有名聲有兵權會打仗,自然令李從厚寢食難安,因此便成為李從厚的第一個目標。
在自己的兒子被李從厚削奪兵權調離京師,自己已出家為尼的女兒又被李從厚召入皇宮之時,李從珂就知道自己已經被當今聖上猜忌了。
而當李從厚命令李從珂「換鎮」,離開鳳翔,改鎮河東的時候,李從珂就明白了:如果不反必是死路一條。
公元934年,李從厚的龍椅還沒坐熱,潞王李從珂就從鳳翔舉兵叛亂了。
李從厚聞訊立即派大軍前去鎮壓。
李從珂兵少,只得困守鳳翔,然而最終還是敵不過。
危急關頭,李從珂登上城頭,脫去衣服,露出身上一處處傷疤,對著攻城的唐軍將士痛哭道:
「我年未二十從先帝征伐,出生入死,金瘡滿身,樹立得社稷,軍士從我登陣者多矣。
今朝廷信任賊臣,殘害骨肉,且我有何罪!」
攻城將士聽聞此言,心中頓生憐憫之心,其中李從珂原來的部下竟帶頭倒向李從珂,於是唐軍大潰。
李從珂也未曾想到,這一哭竟然哭來了天下:
鳳翔兵鋒直逼洛陽,李從厚棄城,北奔河東。
5. 石郎造反
潞王反叛之時,李從厚急詔石敬瑭自河東南下,興師助剿。
石敬瑭應詔南下,於途中遇到了北奔的李從厚,於是便迎李從厚先入衛州(今河南衛輝)。
一邊是軍心所向的李從珂,一邊是狼狽而逃的正統皇帝李從厚,此時的石敬瑭,還沒有想好到底該站那邊。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
李從厚的左右從騎,居然想打石敬瑭的主意,於是石敬瑭不得已殺了李從厚隨從者數百人,將李從厚幽禁在衛州,自己跑去洛陽向李從珂表忠了。
公元934年,李從珂在洛陽繼皇帝位,是為後唐末帝。
登基後不久,李從珂便把閔帝李從厚給殺了。
雖然石敬瑭在關鍵時刻,站了自己這一邊,但李從珂並不信任他。
相應的,他跟李從厚一樣,對勞苦功高的石敬瑭非常忌憚。
雖然口中說著「石郎於朕至親,無可疑者」但實際上處處提防,以備「流言不息,萬一失歡」之解。
向李從珂交了投名狀之後,石敬瑭心裡其實也不放心,生怕又被新君猜忌,於是想回河東這樣的話,身在洛陽石敬瑭連提都不敢提。
一連數日惶惶不自安,以致形容枯槁,滿臉病態失了人形。
石敬瑭的妻子,即李嗣源的女兒、李從珂的妹妹便向其母曹太后求情。
曹太后心疼女兒,便向李從珂開口,請他放石敬瑭回去。
李從珂看石敬瑭如此形狀,估計他活不了多久了,於是就答應了。
石敬瑭這才得以戰戰兢兢返回自己的河東老巢。
李從珂放走石敬瑭之後就後悔了,不斷派人前去河東打探。
石敬瑭在京城來人面前,皆裝作一副大限將至的樣子瞞天過海。
李從珂還是不放心,竟然要將石敬瑭從河東調走,就像當初李從厚想把李從珂從鳳翔調走一樣。
這下石敬瑭心裡更加害怕了,不禁聯想起上次妻子去京城參加李從珂的宴會,想早些辭席回去,李從珂卻說:
「爾歸心甚急,欲與石郎反耶?」
被皇帝猜忌如此,繼續下去恐怕將是死路一條,於是石敬瑭決定放手一搏:
石郎終於反了。
6. 獻土稱兒
自古以來,造反都是提著腦袋賭命的事,成了自然是好,但要是不成,恐怕要死無葬地了。
若不是李從珂猜忌心過重,石敬瑭不見得真的會鋌而走險。
但現在既然已經反了,就再無回頭之路。
此時的李從珂名聲在,權威在,而石敬瑭僅以河東一地反水,實在太過冒險了。
必須求得外援才能增添幾分勝算。
而此時能夠引以為援的,除了北方的契丹,別無他選。
於是石敬瑭便派人與契丹聯絡。
此時契丹的國君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次子,遼太宗耶律德光。
自耶律阿保機建國以來,契丹素有南下中原之志,屢次趁中原混亂興兵南侵,但就算是這樣,在河北諸鎮的抵抗下,契丹戰果可憐。
眼下李從珂與石敬瑭反目,正給了契丹機會,而此時的後唐亦早已不是當年的戰力。
於是當耶律德光收到石敬瑭的聯絡時,便「復書諾之,約以中秋赴義」,動員契丹兵馬準備援助石敬瑭。
李從珂聽聞石敬瑭抗命,當即派軍兵圍太原,想要一鼓作氣摁死這石郎。
石敬瑭也絲毫不敢怠慢,親自登上城頭督戰。
苦守數日後,就在將士疲憊,糧食將盡的危急時刻,契丹的援兵來了。
草原的騎兵在耶律德光君臣的調教下,煥發了青春戰力,而圍城的唐軍,則被這突如其來的敵軍打得大敗,撤圍而去。
對李從珂來說,整個戰局也因為契丹的加入而急轉直下。
面對強悍的河東軍,以及契丹的草原鐵騎,後唐已然沒了勝算。
太原解圍之後,石敬瑭前去契丹軍營與耶律德光見面。
倆人一見面,耶律德光便拉著石敬瑭的手說:
「恨會面之晚。
」
於是兩人論「父子之義」——石敬瑭對耶律德光稱臣,並管耶律德光叫爸爸。
這一年石敬瑭,44歲,而耶律德光,34歲。
耶律德光對石敬瑭的殷勤也是積極回應:
「觀爾體貌恢廓,識量深遠,真國主也。
天命有屬,時不可失。
欲徇蕃漢群議,冊爾為天子。
」
聽到皇帝爸爸這麼說,石敬瑭推辭了幾番,但終究還是接受了冊命,在晉陽城南立壇登基,國號「晉」,史稱後晉,成了被契丹冊封的中原皇帝。
然而契丹從來不會做虧本的買賣。
眼下新朝剛立,境內尚未完全壓制,對石敬瑭而言,別說是跟契丹翻臉,哪怕能平復各地叛亂都算是燒高香了。
說是感謝皇帝爸爸出兵相助也好,或者說安撫如虎狼般的契丹也罷,提出:
「願以雁門以北及幽州之地為壽,仍約歲輸帛三十萬。
」
每年歲幣三十萬送往契丹,而雁門以北及幽州之地,即所謂的「幽雲十六州」送給耶律德光「為壽」。
對此,耶律德光非常滿意。
之後,在後晉軍和契丹軍的聯合打擊下,李從珂終於抵擋不住,自焚於洛陽。
後唐十四年的統治告終。
7. 千年罵名
石敬瑭的心愿終於達成了,雖然從最初的動機來看,他不過是想在皇帝的猜忌之下活命而已。
在位的七年里,石敬瑭為政還算中規中矩。
在五代的皇帝里,也勉強能擠進第一梯隊。
但在後人眼中,石敬瑭的名聲,臭得不能再臭,以致被罵了一千多年。
罵石敬瑭,不外乎他做的那兩件事:
其一,認比自己小的人當爹,太丟人。
其二,送幽雲十六州給契丹,太坑人。
先說認爹這事兒,石敬瑭當時顯然沒想太多。
在他看來,後唐先主李克用與契丹先主耶律阿保機約為兄弟,李嗣源是李克用的養子,耶律德光是耶律阿保機的兒子,而我又是李嗣源的女婿,論輩分,耶律德光可不就是叔叔輩的嗎?
然而話說回來,就算是叔叔輩的,你叫聲「叔叔」不就完了嗎?後世南宋與金,那也是「叔侄」關係。
怎麼說都沒必要叫「爸爸」呀。
當時石敬瑭手下的大將,後來的後漢開國皇帝劉知遠當時就說了,「稱臣可矣,以父事之太過」。
再說這獻土之事,當時幽雲之地並非石敬瑭所控制,而且當時幽雲之地的實際統治者,也正想對契丹獻土稱臣;從國土防禦的角度來說,唐末幽雲一線雖有地利,但卻不是邊防重心;唐朝的戰馬主要來源,也不是幽雲,畢竟那是農耕區。
反正那會兒要守也守不住,送他就送他,大不了後世變牛了再打下來嘛。
本來這就掰腕子的事啊~所以這麼說起來石敬瑭如此做,似乎也沒什麼大問題。
可是,宋人覺得這就是大問題。
北宋初年,宋太宗時期,數次北伐想奪回這幽雲之地,結果兵敗喪師,宋太宗自己也因傷落下病根而死。
北宋末年,在宋徽宗的授意下,北宋背棄與遼的盟約,轉而與金海上之盟,也是因為這幽雲之地。
沒想到面對奄奄一息的遼國,不僅沒有打下來,更是上了金國的套,給了金兵南下的口實。
靖康恥,宋人記了十八輩子。
於是當宋儒們追究這國運衰敗之由,皆指石敬瑭獻土契丹:
要不是當年你把幽雲獻出去,我們用得著這麼費勁嗎?
久而久之,宋儒的觀點深入人心,石敬瑭賣土求榮的事成了歷史鐵案,黑黑的,怎麼洗也洗不白了。
8. 後晉之命
公元942年,石敬瑭去世。
之後其侄石重貴繼承帝位,是為後晉出帝。
剛剛繼位的石重貴,面對契丹國主,皇帝爺爺耶律德光,心中波瀾萬千。
在臣下的攛掇下,石重貴對耶律德光表示,稱孫不稱臣:可以給你當孫子,但不能給你當臣子。
耶律德光聞大怒,當即興兵南下,要教訓這個搞事情的「皇孫」。
在後晉君臣的死命抵抗下,戰爭斷斷續續打了五年,最終石重貴還是沒有扛住,兵敗投降,做了亡國之君被契丹軍隊虜到了遼國。
耶律德光封其為「負義侯」:那啥,「忘恩負義」說得就是你。
與此同時,在契丹軍隊攻下開封后,耶律德光也當了一回中原皇帝,改「契丹」為「遼」。
然而,由於此時的遼國君臣上下漢化程度普遍偏低,此次南征雖然打下了汴州,但卻沒有做好接管漢地的準備。
三個月後,耶律德光藉口說汴州太熱了,引軍北還,卻不想染病死於途中。
由於遼國述律平太后要求「死要見屍」,而當時天氣的確轉暖,路途又遙遠。
不得已,隨軍廚師將耶律德光的屍體臘制,這才帶了回去。
而中原經過梁、唐、晉,以及此次遼兵南下之亂,創傷甚巨。
但創傷之下,新的力量開始孕育。
中原這片多災多難之地,也終將會迎來真正能夠賜福萬民的主人。
石敬瑭為何稱他為兒皇帝:割讓燕雲十六州是怎麼回事
五代十國,天下大動亂,」亂慌慌你方唱罷我登場「,君王就如走馬燈似的走過,無法給觀眾帶來絲毫印象,即使是一國之君也僅僅是比旁人稍稍多一點的目光,喝令天下,能讓後人記住的又有幾人?但是,五代中卻有一...
五代後晉臭名昭著的兒皇帝,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
石敬瑭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後晉開國皇帝,就是晉高祖,出生在892年。也是原來後唐皇帝的女婿,手下擁有自己的軍隊,最終是藉助了契丹的軍事力量,讓自己坐上了皇位,成立後晉。因為得到契丹的軍隊,一度把他視...
此人為當皇帝,竟出賣戰略要地,導致中原王朝幾百年被動挨打
五代後唐明宗李嗣源去世後,後唐陷入爭奪皇位的混戰之中,李嗣源的養子李從珂起兵殺死繼位不久的閔帝李從厚,即位為後唐皇帝。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是明宗李嗣源的女婿,駐守在太原,擁有雄厚的軍事實力,他...
石敬瑭是誰 為何稱他為兒皇帝 割讓燕雲十六州是怎麼回事
五代十國,天下大動亂,」亂慌慌你方唱罷我登場「,君王就如走馬燈似的走過,無法帶給台下觀眾絲毫印象,即使是一國之君也僅僅是換得比旁人稍稍多一點的目光,喝令天下,能讓後人記住的又有幾人?但是,五代中...
他為了當皇帝獻出了六分之一的土地,此舉危害中原數百年
我們國家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也有好吃懶做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也有損人利己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也有草菅人命的人;有身懷民族大義的人,也有為了一己私慾置天下蒼生於不顧的人。前一種人,是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