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成就的集大成者,一個永遠無法超越的巔峰-蘇東坡
文章推薦指數: 72 %
今天我們一直提倡人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一般來說,一個人要是能在一兩個方面有些成就就已經很不錯了,但是,蒼天似乎對有些人格外地垂愛,以至於這些人在方方面面都有出色的能力,在各個領域都有一定的成就。
而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是大宋王朝的耀眼明星——全才蘇東坡。
著名的歷史學家陳寅恪說過,華夏文化歷經數千載的演進,登峰造極於宋朝。
宋朝為許多人所迷戀,因為它經濟發達,文化昌盛、名士輩出。
在眾多名士當中,蘇軾最為讓人熟知並且最為出色的,蘇軾在才俊輩出的宋代,在詩、文、詞、書、畫、修心、悟道、自然辟穀等許多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極的成就。
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學和藝術天才。
他代表著北宋文學史上一作永遠無法超越的巔峰。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
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
他是北宋取得文學成就最多的人——沒有之一。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縱橫恣肆;蘇東坡留下來廣為流傳的詩詞達3000多首,像我們耳熟能誦的《題西林壁》等,他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與其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並稱三蘇,韓愈、柳宗元、三蘇、歐陽修、王安石、曾鞏為「唐宋八大家」。
蘇軾在繪畫方面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尤其是繪畫的理論影響是深遠的。
他認為繪畫要有詩意,應是表達作者的主觀感情。
他反對因襲前人的一些陳舊方法,反對純客觀地模擬自然,提出了「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的繪畫觀點。
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而蘇軾是排在首位的,號稱蘇蔡米黃。
蘇軾是個偉大的美食家,東坡肉,東坡肘子就是以蘇東坡命名的。
蘇軾還是個偉大的教育家,當時就有許多青年作家眾星拱月似的圍繞在他周圍,其中成就較大的有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秦觀四人,合稱「蘇門四學士」。
再加上陳師道和李廌,又合稱「蘇門六君子」。
有著這麼多光輝燦爛的頭銜,在大宋朝重文輕武的時代背景下,蘇軾應該是扶搖直上,可是歷史給我們開了個玩笑,蘇軾的一生屢經波瀾,曲奇坎坷。
蘇東坡少年得志,嘉祐元年(1056年),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
年少的蘇軾、蘇轍在父親蘇洵的帶領下,自偏僻的西蜀地區,沿江東下,於嘉祐二年(1057年)進京應試。
當時的主考官是文壇領袖歐陽修,小試官是詩壇宿將梅堯臣。
二人正銳意於詩文革新,蘇軾清新洒脫的文風,一下子把他們震動了。
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歐陽修不禁對蘇軾的豪邁、敢於創新極為欣賞,而且預見了蘇軾的將來:「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在歐陽修的一再稱讚下,蘇軾一時聲名大噪。
他每有新作,立刻就會傳遍京師。
當父子名動京師、正要大展身手時,突然傳來蘇軾蘇轍的母親病故的噩耗。
二兄弟隨父回鄉奔喪。
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守喪期滿回京。
嘉祐六年,蘇軾應制策考試「入三等」。
制策考試十年一度,錄取名額只有五名,由皇帝親自主持,一、二等都是虛設,三等為最。
蘇轍入四等。
仁宗讀了蘇軾兄弟的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
」
後四年,英宗打算召蘇軾入翰林為知制誥。
知制誥專門負責議定國家大政方針,是晉升宰相的必歷職位。
但是宰相韓琦說:「軾之才,遠大器也,他日自當為天下用。
要在朝廷培養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則人人無復異辭矣。
今驟用之,則天下之士未必以為然,適足以累之也。
」最後,英宗接受韓琦的建議,安排蘇軾入直史館。
其目的是要讓蘇軾熟史而知鑒,將來受大任。
可見,蘇軾一步入仕途就是閃亮登場,皇帝、宰相都是把他當著接班人來培養的。
朝堂內外都認為他將來為相輔政是理所當然的。
在經過幾年的歷練,蘇軾大展身手的時候即將來臨,元豐二年(1079年),四十三歲的蘇軾被調為湖州知州。
上任後,他即給神宗寫了一封《湖州謝表》,這本是例行公事,但蘇軾是詩人,筆端常帶感情,即使官樣文章,也忘不了加上點個人色彩,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這些話被新黨利用,說他「愚弄朝,妄自尊大」、「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又諷刺政府,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謂死有餘辜。
他們從蘇軾的大量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一時間,朝廷內一片倒蘇之聲。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個月的蘇軾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十人。
這就是北宋著名的「烏台詩案」。
烏台詩案這一巨大打擊成為蘇軾一生的轉折點。
這時候的王安石變法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蘇軾作為守舊派的反對者遭到了嚴重的打擊。
新黨們非要置蘇軾於死地不可,救援活動也在朝野同時展開。
不但與蘇軾政見相同的許多元老紛紛上書,連一些變法派的有識之士也勸諫神宗不要殺蘇軾。
王安石當時退休金陵,也上書說:「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這場詩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決」,蘇軾得到從輕發落,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受當地官員監視。
蘇軾下獄一百零三日,險遭殺身之禍。
幸虧宋太祖趙匡胤時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他才算躲過一劫。
結案時正值臘盡,驚魂甫定的蘇軾連新年也不敢在京城過。
在除舊布新的爆竹聲中,頂風冒雪,逕往黃州而去。
元豐三年正月底,蘇軾從光州翻越大別山,遙望蘄黃煙籠,長江如帶,心中才感到了一絲驚弓脫網的真實。
這時期蘇軾的創作開始漸入佳境,他寄情山水,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作,以此來寄託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
公務之餘,他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
「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蘇軾在這時起的。
蘇東坡的一生是用情致深的一生。
於人、於事、於國、於家、於文、於藝,一份深情都用到了極致。
王安石以國為本,蘇東坡以民為本。
因兩人政見不同,在王安石為相時,蘇東坡轉徙杭州、密州、徐州、湖州。
並且蘇東坡把以民為本的理念貫徹始終,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
由於西湖長期沒有疏浚,淤塞過半,「崶台平湖久蕪漫,人經豐歲尚凋疏」,湖水逐漸乾涸,湖中長滿野草,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
蘇軾來杭州的第二年率眾疏浚西湖,動用民工二十餘萬,開除葑田,恢復舊觀,並在湖水最深處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為標誌。
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來,築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堤有六橋相接,以便行人,後人名之曰「蘇公堤」,簡稱「蘇堤」。
每每在杭州西湖邊徘徊留戀之時,讓我們不禁欣賞蘇東坡的偉大。
他更是杭州文化的象徵。
但是,當王安石罷相而去,失勢蟄居金陵的時候,蘇東坡自江州順流而下,兩位世紀偉人恩怨一笑而泯。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
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
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因為他為王安石鳴不平,遭到了司馬光的排擠和打壓,元祐六年八月調往潁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揚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
特別是章惇為相的時候,蘇東坡兩月三貶,漂洋過海一直走到了天邊,於花甲之年謫居海南儋州。
宋徽宗即位後,蘇軾相繼被調為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頒行大赦,蘇軾復任朝奉郎。
北歸途中,蘇軾於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屬江蘇)逝世,享年六十五歲。
南宋高宗繼位之後,追贈蘇軾為太師,諡號「文忠」。
(文忠這個諡號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許多文官為了得到這一殊榮可以說擠破了腦袋,得到這一殊榮的人可以說鳳毛菱角,清王朝除外,清王朝文正——文忠有點奴才的意味)
在中國古代,像蘇東坡這樣的生命個體堪稱絕無僅有。
在他的生命歷程中,窮盡了生命的可能,窮盡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可能。
他的一生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抵達了生命的極限。
自此以後的一千多年時間裡,蘇東坡的留下的藝術瑰寶成為無數人頂禮膜拜,孜孜以求的目標。
尤其是在各個拍賣行,蘇東坡的真跡屢次刷新各大拍賣行的最高成交紀錄。
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
在回黃州的路上,蘇軾心中百感交集,憤恨?屈辱?還是無奈?還是都有吧,回想自己曾經是多麼的榮耀,得文壇領袖歐陽修的賞識,高中進士,年紀輕輕就已經名動京城,「一門父子三詞客」更是傳遍天下。而自己也想...
最美的中秋詩詞,聽到這句皇上也被打動了
來,按綜合實力給中國古代文人排個名。注意,是看綜合實力。如果只看寫詩,沒人能比得上李白、杜甫。有一人,如果他排第二,那就沒人能排第一。他叫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人。
跟著古人學投資——蘇軾(蘇東坡)
大家學習了太多的投資方法和技巧,需要時間慢慢去體會研究。遙看證券投資的長河,我們一直在學習西方的經驗和技術,難道是我五千年泱泱大國沒有投資方面的人才嗎?其實不然,回看歷史長河,先輩中投資方面的佼...